能力与知识并重测试目标的确立——评1997、1998年历史高考选择题命题的势态布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势态论文,年历论文,选择题论文,命题论文,布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科学检测教学质量与考生智能的标准化题型——选择题引入我国历史高考是在1982年,而注重对学科能力的考查,改课本原文“搬家”的陈旧形式,采用对知识的综合提炼和改造,注重史论的有机渗透,体现出历史思维能力的主体培养方向则是在90年代。如今体现出能力与知识并重的考测目标,并以赋分54%的比率第一次以超“半壁江山”登卷亮相则是在1998年。今年历史选择题分值81分,这能较好地限制主观性试题的评分误差,也有利于提高试卷的信度和考试的效度。
从1994年开始,命题改革的重头戏转向了选择题,并逐年大力拓展这一题型的测试功能。追寻近五年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命题轨迹,探究其发展演变之趋势,对于改进中学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题量与分数变化趋势呈上升势态
从表中可见,从1994年以来选择题考查目标已走完了由知识考查为主到学科能力为主的过程,难度值在0.5-0.6之间波动,而且赋分量由占总分值40%升至44%,再递增到48%并上升到54%的稳步递增的历程。近几年客观题改革步履稳键,成效显著。它的成功已经充分证明,客观题同样具备进行能力考查并拉开考生差距的功能。因此继续完善与拓展选择题功能,继续增加选择题题量,使其分值占全卷75%以上,笔者认为这是改革分值布局的最好范围。
二、知识与能力考查的比例渐趋稳定
从1992年起,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首次颁布高考《历史科说明》,提出了十项能力要求,这是高考对当代选拔人才的必然要求。从1994年以来,历史思维能力考查分值达2/3左右,已占试卷中主导与绝对优势地位。我们把近几年能力考查趋向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知,从94年以来,选择题中知识性试题比例呈下降趋势,而能力性选择题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且能力性考查题量已明显超过知识性试题量。这表明,历史选择能力性试题的挖掘正向广度与深度拓展,其比值在客观题试卷中一般占60%至80%比例。
三、历史选择题的基本题型不断开拓与创新
从测试目标和构思技巧上,高考选择题先后出现了组合、排序、因果、比较、最佳、填图识图、材料、概念、逆向、限制性选择题等十余种基本类型。
(1)组合选择题:其题干由二或三组以上历史事件构成,并冠之以数字序号为代表,各被选项均由几项知识组合而成。它最早出现于1986年高考,属于记忆类知识型题为主,一度被取消。近年来为调整平衡试卷难度而重新出现,1997年有4题,1998年有5题。
(2)排序选择题:要求将题干所列内容(时间、空间、地理、方位)根据题意需要重新按顺序排列,其目的在于检测考生纵向掌握历史知识的熟练程度,属记忆性知识型题目。它在80年代广泛采用,一般每年占2至3题。1997年出过1题,1998年上升到3题。
(3)填图识图选择题:题干部分提供地图或图片,考查应试者对历史地理概念准确位置把握以及辨识图片材料内容的准确程度,属记忆性知识型题目,80年代较多采用,90年代以来较少出现。1997年出现2题,1998年上升到6题,值得注意。
(4)限制性选择题:题干部分有特殊范围规定性的选择题,一般特殊规定时间阶段、方位位置、典章内容、条约规定、会议程序、人物活动等,从而决定着备选答案适合题意的取舍。这种题型在80年代最为多见。属记忆性知识考测,近几年已极少起用。1998年出现2题,考测唐太宗、周恩来的历史活动。
(5)否定式选择题:又称逆向选择题、择错选择题。题干表述为否定句式,一般以考查知识陈述正确与否,历史概念与事件的真伪与否为常见,也属知识型考查为主。1995、1996年均出现过3题,1997年出现2题,1998年上升到7题。
(6)因果选择题:将历史事件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因素(原因、条件、结果等)列出,要求应试者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根本的、直接的、主要的、决定性的、主观的、客观的等)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原因、目的、结果、影响或作用等。这类选择题以考测能力为主,近几年尤其“火爆”。1997年占16题,1998年占18题。
(7)比较选择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事件、人物、典章制度、团体等)置于一处,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同或相异之处。此题型以多项选择较为多见。属于能力型测试题。1997年占2题,1998年占4题。
(8)材料选择题:题干部分或被选项由史料组成,即提供游离于教材之外的创设情境的历史材料来进行选择。自1993年高考推出后,由于其独特新颖构思技巧成为颇为流行的命题形式,属于能力型测试题。1997年出现3题,1998年仍保持2题。
(9)概念选择题:题干部分提出一个基本理论概念、历史专有名词、典章、政策等,侧重于考生对基本理论的性质、特征、本质内涵的理解与应用,属能力型测试题。1997年占7题,1998年占7题。
(10)最佳选择题:选项内容与题干要求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考生选择答案并非在历史事实的“正”与“误”或“有”与“无”的程序中进行,而是在史论结合之下,深化对历史现象本质特性与内涵规律的准确把握,通过史论辩证关系的透视,确定选择“最佳”的标准位置,以利最准确地阐释历史,属高强度能力型测试题。90年代以来频频推出,逐年增大。1997年骤然上升到8题,1998年下调至5题。
从上表可见,组合、排序、填图识图、限制性与否定式选择题一般侧重于记忆性知识测试为主,以1994、1996和1998年占据一定题量。而因果、比较、材料、概念和最佳选择题一般侧重于能力型考查,比1995和1997年占据题量较多。
四、从97与98年选择题命题势态布局的调整得到的启示
综观近五年选择题命题的趋势与规律,尤其是97年和98年命题势态布局的变化,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高考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实施原则在1998年客观题试卷中得到了全面贯彻。
1997年出版的《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曾强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注重史论结合(或历史知识与理论观点的结合),这是命题原则和命题技术的核心和灵魂,必须牢牢抓住。”这段话的精神实质可概括为“两个注重是高考历史命题原则和命题技术的核心”,即注重能力考查和注重史论结合考查。然而,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方向固然是正确的,但在操作时要不要有一定的“度”的控制呢,回答是肯定的。该书同时又指出:“考查具有思维能力要求的试题,其赋分在全卷总分中应占明显优势,以不低于2/3为宜。”1997年选择题中能力型试题占81.6%,是近年来最高的一年。1998年适当作了调整,在知识型试题的题量与分值中恢复了一定比例,从而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能力型试题,使其下调为59.1%,基本上恢复到1994年的布局。然而由于命题者在设计知识型题目时,立意与触角较为隐蔽、知识点分布过于微观,不属复习过程中重点常识,所以即使加大了知识型题量,然而难度值却并未因此有明显下调。如19题百团大战作战区域、29题《和平法令》呼吁三大参战国,38题参加同盟会的团体、44题凯末尔革命进入高潮的原因等等。虽然1998年选择题难度值有所调整,但主观性试卷尤其是问答题的绝对难度并不见下调,所以估计98年历史试卷总体能力分值仍然维持在2/3以上。
(2)客观题的调整仍以试卷总体难度适中稳定为原则。
难度的控制是命题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1997年选择题的难度向“稍难”的方向微调,尤其是单项选择难度为0.64,已经达到近年以来最高难度值了。为了加强对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比重和考查质量,1997年的历史高考试卷,将最佳选择题猛增至整个单项选择题的30%,成为1997年历史高考选择题一大特色。最佳选择题的解答,一般都需要运用基础史学理论作指导,史论结合地洞悉透视问题,考查的是历史学科的第8项能力要求。这是历史思维能力考查中的最高层次。这种能力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历史学科的思维特点,所包容的思维含量和知识含量比其它能力要高得多。就长远宏观方向而言,这体现的是一种发展趋势,但目前能否在操作上迈步过快?1998年适时地缩减了最佳选择题量,占单项选择总量14.7%,有效地裁剪了难度值,但同时仍然保持了因果、比较、材料和概念选择的分值和难度,使客观题试卷总体难度值仍然维持在1994年的水平。
(3)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操作原则绝不是平均等值,能力考查为主的基本原则始终不变。
《高考命题的理论与实践》明确指出:“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这个转移是事属必要,势所必然的。不是说考查知识不重要了,而是说着眼点和能力点主要应放在考查能力上来。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作。学习和考试,不是只为知识而知识,主要应是为了提高和检测知识运作的能力。”高考改革自1994年以来逐年加大了能力考查的力度,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也起了良好导向作用。但在操作过程中,改革能力考查的力度不可能每年递增,锐势不减,它必然要伴陪着适时的调整作为阶段的缓冲,以呈现改革迂回前进的势态。这场改革与实践应该说还处于开始探索的阶段,能力培养至今仍然是当前中学的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相当多的中学历史教师有力不从心之感,考生实际能力水平与高考测量要求始终相差甚远。鉴于这一现状,1998年试卷在Ⅰ卷上做了较大调整,增大书本知识型试题的考核,在操作上体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原则无疑是正确的。但该一原则绝不意味知识与能力二者分值相等,选择题能力考查为主的基本原则不会更改。事实上能力题目在Ⅰ卷中仍然占据59.1%,占据主体优势。
(4)能力为主与回归课本的有机统一。
课本是根据大纲传授知识的最基本的渠道与工具。但现行课本观点与文字表述形式过于定型,不免出现某些教条情况,不可能与高考命题改革保持同步迈进。所以我们的教学原则是以教学大纲为根据,以通用课本知识内容为依托,深化与拓展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达选拔目的。这里我们认为以课本知识为依托,而不宜笼统提什么“源于课本、高于课本”,后者提法很容易在操作中走向拔高知识与理论,最终脱离课本的误区。如何理解“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呢?它指试题答案所涉及的知识点既不能死抠课本而照本宣科,更不能迁就课本过时陈旧观点的束缚,但仍应与课本中相应内容相符合,或由课本提供试题必要的历史背景或线索,即题目与课本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历史学科的各项能力要求绝非空中楼阁,它是以课本基础知识迁移、拓展和深化从而达到能力要求的目标的。然而近几年一些题目游离失控,其内容教材与教参中均只字未提,尤其是1997年90%以上的最佳选择题的区分度均不合格,甚至还出现2题负数值。正是鉴于以上原因,1998年Ⅰ卷命题作出及时调整,贯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操作原则,这就给摸索中的中学历史教学启示了方向:高三复习要坚持能力为主与回归课本的有机统一。
近五年选择命题的改革呈强劲发展势态,基本题型已经日臻成熟,能力测试力度已经稳定到位。我们认为,要做到考试“统一标准”的最关键最有效办法即是“命题科学化”“客观标准化”。从现有题型来看,能够较好承担这一使命的最好题型就是选择题。填空题已经取消,材料解析与回答题型实质上并无大区别,或可合并。总的趋势选择题型将覆盖全卷2/3以上。
高考命题改革将激励选择命题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学历史教学也会因此更入佳境,迸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