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低应变法基桩检测准确性的因素分析论文_许冠惺

汕头市澄海区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 广东汕头 515800

摘要:低应变法是检测混凝土桩桩身结构完整性的一种间接检测方法,在工程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通过长期的现场检测总结,发现了复杂地质情况对低应变检测结果的影响巨大。本文结合工程实例,综合分析了复杂地质情况下影响低应变法检测曲线的因素。

关键词:桩基础;硬土层;嵌岩桩

0 引言

随着国内建筑工程的蓬勃发展,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也受到了更高程度的重视。为了适应现代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桩基检测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公路、铁路、房建、港口等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其中低应变法以其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经济实用等优势,给桩基施工质量控制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由于该方法在实际检测中受到判定依据以及地质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判定误区。因此,分析地质条件对低应变法检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 桩周土阻力对波形影响

基桩周围土体,受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应力波在土体中向下传播的过程中不断衰减,其衰减程度与桩身周边土体性质有关,具体表现为:

(1)导致应力波迅速衰减,使有效测试深度减小;

(2)影响缺陷反射幅值,造成利用幅值进行缺陷定量分析误差加大;

(3)在软硬土层交界面附近产生反射土阻力波,干扰桩身反射信号。例如,若桩周土某一段为软弱土层,其上下层土质均较硬,则会产生类似缩颈的假缺陷。因此,场地土层条件对应力波的影响很大,在软硬土的交界面处易出现波形振荡,与缺陷的反射混淆。

工程实例1:某工程冲孔灌注桩,桩径900m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桩长14m。地层状况在0m~5m为细砂,5m~6m为淤泥质土(流塑),6m~10m为可塑粉质粘土,实测速度曲线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出,除了入射波和桩底反射波外,在细砂和可塑粉质粘土范围内,速度曲线稍向下漂移为正常曲线,距桩顶5m~6m附近,即细砂与淤泥质土交界处,出现类似缩颈的曲线。但是经过现场土方开挖验证,桩身完好没有出现缩径。

经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土阻力的变化造成的。在砂土层中,桩周土体阻抗大,应力波的衰减快;在淤泥土层中,桩周土体阻抗小,应力波的衰减慢,造成了类似缩颈的假缺陷。

工程实例2:某工程冲孔灌注桩,桩径1000m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25,桩长14m。地层状况在0~5m为软塑淤泥质土,5m~6m为砂砾石层,下部为软塑淤泥质土,实测速度曲线如图2。

但考虑到场地实际土质条件,凭借经验,在淤泥质土和砂层的软硬交界面处,灌注桩易出现缺陷,故该桩的实际缺陷可能比曲线反映出的情况更为严重。于是对该桩进行取芯试验以验证,发现9m~12m附近桩身夹泥,为严重桩身缺陷。

经分析,8m~12m附近为淤泥土和砂层的交界处,由于硬土里拔管要克服较大的摩阻力,一旦导管拔出进入软土层,土体摩阻力会突然减小。施工时若控制不当,导管拔管速度突然加速,造成软、硬土层交界处桩身出现严重缩径,甚至断桩。所以,在检测人员对曲线进行判断时,在软、硬土层交界面附近反映出的缺陷需要格外重视。

3 嵌岩桩持力层对波形影响

分析嵌岩桩的检测信号,首先要积累检测经验,注重收集相关检测数据,明确所测桩的工艺、地质特性、桩身混凝土强度、桩身入岩深度,再根据嵌岩桩检测曲线的特征,正确辨认嵌岩桩的入岩程度,才能对嵌岩桩测试曲线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对于嵌岩桩,普遍认为桩底持力层的基岩作为桩端的固定端,应力波在到达桩底后产生的反射波应符合n<1时在桩中传播的特征(n为波阻抗比)。在《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中也规定:当桩底时域反射信号为单一反射波且与锤击脉冲信号同向时,应采取其他方法核验桩端嵌岩情况。

但实际上,嵌岩桩的桩底反射信号对不同施工工艺的桩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对于没用泥浆护壁或干作业的嵌岩桩,由于浇灌的混凝土从进入持力层开始就与岩石结合成一体,这样当应力波到达嵌岩面时就产生一个与锤击脉冲相反的反射信号(一般进入岩石是从强风化到中风化再到弱风化),真正的桩底信号很难测到。

对于采用机械成孔且有泥浆护壁的嵌岩桩,由于桩侧有泥浆的原因,混凝土很难与基岩结合成为一体,测得的桩底信号跟桩底形成的沉渣有直接的关系,对信号仔细分析可定性判断沉渣情况:

(1)桩底反射曲线是单一的与锤击脉冲相反的信号,则表明该桩桩底直接接触持力层基岩;

(2)桩底反射信号先出现与锤击脉冲同向的信号,接着出现一个反向的信号,则是应力波先在沉渣界面反射了同向的信号,再穿过沉渣面到达基岩面并反射反向的信号,这种情况表明沉渣面厚度较薄,应力波还没有被沉渣阻隔并继续向下传到基岩层并反射信号回桩顶;

(3)桩底反射信号为单一的与锤击脉冲同向的信号,这表明该桩桩底沉渣过厚,应力波在到达桩底后被沉渣所阻隔没有传达桩底基岩。工程实例4:某工程采用1000mm直径灌注桩,持力层为中风化花岗岩,某工程桩桩长22.0m。经钻芯法检测发现其桩底沉渣厚度不合格,达60mm,该桩低应变法曲线如图4所示,图中22.0m处为该桩桩底反射信号,与锤击脉冲相反,验证了该桩桩底沉渣的结论。

后该工程桩经沉渣清洗并注浆,从图5复测的低应变法曲线中明显可以看到桩底只有单纯的基岩反射信号。说明该桩经工程处理后注浆形成的桩底已与基岩较好的结合,处理效果较好,达到验收标准。

4 结论

综上所述,低应变检测,由于其检测便捷、效率高已广泛采用,在低应变检测中,我们需严格按低应变检测要求,对低应变法的各种影响因素有透彻的了解,并结合设计桩型、成桩工艺、地质条件综合对桩身完整性分析、判定,不放过任何桩身缺陷。还需协助施工单位分析缺陷产生的原因,确保桩基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振慧.浅析低应变基桩检测在施工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10).

[2]赵蕴林,吴磊,吕航,刘力豪.桩体完整性检测中低应变反射波法误判因素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2).

论文作者:许冠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9

标签:;  ;  ;  ;  ;  ;  ;  ;  

影响低应变法基桩检测准确性的因素分析论文_许冠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