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全县中医医院 四川 雅安 625500)
【摘要】 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盆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74例不稳定盆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的骨折分型进行分组,其中骨折分型为C型的35例患者为甲组,骨折分型为B型的39例患者为乙组。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接受针对性的治疗,分析治疗并发症,通过为期8~12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等结果。结果:甲组和乙组患者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差异较小,结果不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患者下地行走的时间在3~6个月之间,甲组稍长于乙组患者,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甲组患者随访期间的盆骨功能恢复结果较乙组患者更差,二者差异结果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下肢畸形等后遗症。结论:盆骨骨折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临床分型采取具体的治疗措施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且分型为B型的患者恢复情况优于C型。
【关键词】不稳定盆骨骨折;手术;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9-0077-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fferent methods in the treatment of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Methods Forty-seve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s from March 2015 to February 2016 in our hospital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fractures. The 35 patients with fracture type C were group A , 39 patients with fracture type B were B group.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after admission, targeted treatment, analysis of treatment complications, through a period of 8-12 months of follow-up,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recovery results.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 (P>0.05). The time of walking was 3-6 months. Group A was slightly longer than group B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There was no lower limb deformity in the two groups (P>0.05),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And other after-effects. Conclusion Pelvic frac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to take specific treatment measures to achieve a certain effect, and the type B patients with better recovery than the C type.
【Keywords】 Unstable pelvic fracture; Surgery; Therapeutic effect
骨科损伤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尤其是随着我国交通与建筑事业的发展,各种意外事件发生率上升,盆骨骨折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的趋势。由于人体骨盆的结构非常复杂,在受到高能量损伤之后可能出现盆骨位移并合并有严重的并发症,不稳定盆骨骨折的治疗相对困难,稍有不慎还可能留下畸形、双下肢长度不一以及肢体疼痛等后遗症[1]。针对这样的情况,结合患者的具体骨折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法非常重要。本文就74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分型开展治疗,获得良好的成效,现将方法和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74例盆骨骨折患者,患者均存在明显的外伤史,通过CT等影像学手段检查确诊;排除合并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血糖与血糖控制不良、严重骨质疏松以及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的患者[2]。
根据患者Tile骨折分型进行分组,其中骨折分型为C型的35例患者为甲组,患者的髂骨骨折、骶髂关节发生脱位。35例患者中有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最小的为23岁、最大的为67岁,平均(44.73±8.25)岁;受伤到接受手术的时间平均为(8.95±2.17)d;受伤原因包括车祸伤24例、高空坠落伤8例、其他类型伤3例。
骨折分型为B型的39例患者为乙组,患者的骨盆后环没有完全发生断裂,骨间韧带等结构的完整性良好。39例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最小的为22岁、最大的为69岁,平均(44.38±8.73)岁;受伤到接受手术的时间平均为(9.19±2.08)d;受伤原因包括车祸伤26例、高空坠落伤9例、其他类型伤4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74例患者在确诊之后均接受常规的治疗,包括骨盆悬吊牵引、股骨髁上牵引等改善症状,等到患者的全身骨折状况得到好转,循环功能基本稳定之后择期开展手术治疗。手术均选择全身麻醉,甲组患者选择单纯的前路或者前后路固定治疗,经骶髂关节后入路采用钢板内固定。乙组患者接受前后路固定治疗,选择侧卧位,经患者骶髂关节后入路,使用螺钉复位,首先对骶髂关节脱位进行固定,随后应用4孔钢板复位,对髂骨翼后部骨折予以固定;随后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经髂腹股沟切口或者耻骨联合上方横切方,利用链式重建钢板与耻骨枝骨折予以复位和固定,并对髋臼骨折进行固定处理。
手术后患者采取平卧位,嘱咐保持良好的休息,采取抗感染、抗凝以及营养神经药物等进行治疗;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之后指导其开展双下肢功能锻炼,手术后2周开始进行半卧位锻炼,4周之后开展坐起训练。8周后将外固定支架拆除并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开展下床锻炼。手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8~12个月的随访,了解盆骨功能恢复情况、后遗症发生率等结果。
1.3 评价指标
1.3.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统计甲乙两组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尿潴留、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3.2盆骨功能 随访8~12个月使用Maieed不量表了解两组患者的盆骨功能,主要指标包括站立(36%)、疼痛(30%)、工作(20%)、坐(10%)、性生活(4%)。总分100分,超过85分的评价为优秀、70~84分之间为良、55~69分之间为一般、低于55分的患者评价为差。
1.3.3下床行走时间 统计甲组和乙组患者的下床行走时间。
1.3.4远期并发症及后遗症 随访8~12个月,了解两组患者盆部畸形、双下肢畸形、愈合不良、神经或者皮肤坏死等情况。
1.4 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甲组和乙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及术后下地时间对比
甲组35例患者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有1例、尿潴留患者3例、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乙组39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有1例、尿潴留患者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甲组和乙组患者手术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差异较小,结果不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患者下地行走的时间在3~6个月之间,甲组患者的平均下地行走时间为(4.96±0.64)个月,乙组患者为(4.28±0.59)个月,甲组稍长于乙组患者,但是对比组间差异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甲组和乙组患者的盆骨功能优良率对比
通过随访检查发现,甲组35例患者的盆骨功能评价为优秀的10例(28.57%)、评价为良的有14例(40.0%)、一般10例(28.57%)、差1例(2.86%),总的盆骨功能优良率为68.57%;乙组39例患者中评价为优秀的有13例(33.33)、评价为良的有21例(53.85%)、一般5例(12.82%)、差0例(0),总的盆骨功能优良率为87.18%。甲组患者随访期间的盆骨功能优良率相对乙组患者更低,二者差异结果显著(P<0.05)。
2.3 甲组和乙组患者的后遗症发生情况对比
甲组和乙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均较好,随访阶段没有出现盆部畸形、双下肢畸形、愈合不良、神经或者皮肤坏死等远期并发症或者严重的后遗症,肢体功能基本正常,活动情况良好。
3.讨论
不稳定盆骨骨折的直接发生原因在于盆骨受到高量的外力损伤,导致组织结构发生位移和破坏,患者往往还合并有其他系统的损伤,准确诊断和治疗是确保患者预后的关键[3]。针对不稳定性盆骨骨折临床中常用的诊断方式包括X现正位片、CT等,通过CT检查能够较好的对患者的盆骨损伤程度、稳定性以及损伤发生的性质进行评估,X线片则可以较好的显示半侧的旋转方向和盆骨前环的损伤情况。通过借助一系列影像学手段,能够较好的对不稳定盆骨骨折进行分型。对文中将患者分为B型和C型两种进行研究,前者为旋转性不稳定骨折,患者的骨盆后环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完整性,骨间韧带等结构完全;C型为垂直性不稳定骨折[4],合并有髂骨骨折、骶髂关节脱位等现象。不稳定盆骨骨折发生之后,盆骨结构力学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通过复位、固定等措施恢复盆骨的稳定性、促进血流成为治疗的重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致残率。保守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也较多,但是单纯的保守治疗往往复位效果较差,无法恢复盆骨结构,复位不当将影响到愈合,因此单纯保守治疗的患者恢复期间容易出现慢性肢体疼痛、弦以及肢体短缩等后遗症,对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较大。因此,临床中针对不稳定盆骨骨折患者,通常都采取手术重建骨盆的稳定性。通过手术复位和钢板内固定恢复盆骨稳定性,能够促进愈合并预防远期并发症的发生[5]。本文中,选择我院74例盆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分型和分组,C型患者纳入甲组范畴、B型患者纳入乙组范畴,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最终研究结果提示,乙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和乙组患者的15.38%对比差异较小,结果无显著性(P>0.05),提示不同分型的盆骨骨折患者通过手术治疗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并发生少;分析两组患者的盆骨功能优良率发现,甲组患者随访阶段的盆骨功能优良率为68.57%、乙组为87.18%,乙组患者的优良率更高(P<0.05),提示B型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成效相对要高,这与相关研究中的结果一致;最后,随访阶段了解两组患者的远期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现甲组和乙组中均没有出现神经坏死、畸形等情况,患者均获得较好的康复成效。
综上所述,针对盆骨骨折患者按照具体的骨折分型采取科学的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尤其是B型骨折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考虑到盆骨部位解剖关系的复杂性,受伤之后可能合并有脏器、神经与血管损伤,治疗前必须充分对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通过影像学手段确定盆骨骨折的方向、程度、后环稳定性等,根据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手术后还要配合规范的康复锻炼,最大限度促进骨折的愈合与盆骨功能的康复。
【参考文献】
[1]徐爱飞,陈华燕.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2,52(10):45-46.
[2]陈在飞,梁正忠.空心拉力螺钉微创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盆骨骨折的疗效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8):94-95.
[3]肖建斌,李世平,刘经宝等.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两种内固定手术治疗方法的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2016,6(16):192-194.
[4]黄家生.骨科损伤控制治疗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并四肢多发骨折中的治疗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13):2989-2990.
[5]梁进华.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微创医学,2014,9(4):524-525.
论文作者:聂正全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5
标签:患者论文; 乙组论文; 甲组论文; 并发症论文; 不稳定论文; 骨盆论文; 发生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7月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