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馆的建筑艺术论文_张炳文

琴馆的建筑艺术论文_张炳文

镇江南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 江苏镇江 212001

摘要:根据南山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按照南北朝的建筑特色,在文苑景区竹林中建设了一组景观建筑——琴馆,形成一个集操琴、听琴,表演与教学为一体的文化景点。

关键字:相地;选址;琴文化;建筑;叠石;理水;绿化;景观

1.琴馆建设的缘由

南山风景名胜区的人文内容很多,有萧统与《文选》、戴颙与音乐、苏轼与古竹院、周敦颐与《爱莲说》和米芾与米家山水画法等,其中以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家、音乐家戴颙在此隐居,他常常“携双柑斗酒”在山林中“听鹂抚琴”,用心灵解读自然,用心灵领悟宇宙,于是,创造出以“游玄、广陵、止息”为代表的二十多篇名曲。根据这一历史典故,以“琴” 文化为主题,在南山风景名胜区建设了这个游人能够广泛参与的,集表演与教学、抚琴动操、听琴赏琴为一体文化景点——琴馆,展示古琴文化,丰富完善南山风景名胜区的活动内容和景观内涵。

2.相地与选址

园林景观的建设原则讲究因地制宜,避免文化景点雷同,力求相辅相成,因此选择在文苑景区内建设琴馆,这样,人文景观原来显得比较单薄的文苑景区,因在学林轩(镇江先贤展示)、文心阁、雕龙池(刘勰与<文心雕龙>)、赵声墓的基础上增加了琴馆,而显得比较丰满而厚重。于是,琴馆可以取碧榆园的闹市、繁华和人气,取文苑的宁静幽雅,形成对比强烈的反差,达到于热闹中祈安宁,于繁华中求高雅的意向,从而产生对立统一的强烈艺术感染力。

琴馆建于文苑景区出口处,与碧榆园大门口隔路相对,原有三间生活用房、一间办公室、一间供电房和一个垃圾场,建筑破败,杂乱无章,景观环境较差。同时,这里为两个山脊夹一谷形式,竹林环抱,坐西朝东,依山面水,与观音山遥遥相对,与学林轩互成对景,视野开阔,景观丰富。必须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改造后,才能改善文苑景区的出口处景观环境,形成一个优美迷人的环境,呈现出翠竹云海之景观效果,彻底改善景区的景观形象。

3.建筑布局

南山风景名胜区是一个以自然风景为主体,人文与自然高度融合的风景区,建筑在其中属于从属部分,但是,在文苑景区出口处,我们则是将琴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景观活动中心来考虑的,将其作为文苑景区的一个景域视觉中心。

同时,建筑布局讲究“深远、高远和平远”,其布局为三个层次,周边以景观式仿古马头墙进行围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式景观活动空间,其中,第一层是花园式院落,围栏以防腐处理过的毛竹绑扎而成,是一个似闭还透的绿化景观空间,第二层是琴房、平台、回廊及辅助用房部分,第三个层次是琴室及其景观平台,层层递进,使得景深幽远:而第二层比第一层高2.6米左右,第三层比第二个层次高3.9米,在此,近处正好观赏前面的水池,并与水榭舞台、学林轩形成对景,远处还可以远眺观音山的景致,有步步登高的意味,因而高远;三个层次,每次平移约十米,又因琴房为二层歇山顶建筑,高约9米,正好挡住第三层向东的视野,向西延伸,从园门外观赏,十分悠长,是为平远;

综观琴馆建筑,第一层为植物造景,是序景,给人雅致的感觉,第二层是两层的景观建筑,人们静坐其中可以观景,是敞景,是琴馆的景观中心,而第三层由于被琴房建筑所遮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活动空间,也是一个较为私密的环境,很适合二、三人进行学术研究、读书交流等活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 围墙与铺装

琴馆建筑由于高差关系,利用挡土墙,构成了跌叠式层台布置的形式,挡土墙从东到西三层,递进式抬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外挂自然面花岗岩,南北两侧采用干砌金山石毛面挡墙,在金山石挡土墙上沿地平面再用砖砌成马头墙,北侧采用层层抬升和递进的方式布置,使得层层和节奏感很强,南侧在北侧抬升和递进方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水平的曲折迂回;整个围墙呈现出白墙碧瓦的景致,层层叠叠,与琴馆的其它建筑高低错落,曲折迂回,共同构成一个围合的景观环境。

琴房和琴室前面均一块庭院铺装,我们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用青色的花岗岩替代传统的小青砖,将花岗岩制作成传统的小青砖形式,进行席纹的形式立铺,不仅增强了耐久与防滑性能,而且也形成古朴淡雅的传统格调。

园路采用黑白卵石铺设,以白色为主间以黑色,其中镶嵌园竹筒,用十厘米青色的花岗岩左路牙,显得十分景致高雅。

5.理水与叠石

音乐往往与自然之声是相融的,乐曲很多都是从自然之声中得到启示演变而来,如戴颙听黄鹂鸟鸣叫而谱“游玄”,听春江潮音而谱“广陵”。为了营造出一种具有与音乐相和谐的情景环境,我们取“高山流水遇知音”之意,用文心池之水循环利用,采用跌瀑的形式,打造出“高山流水”的景致,与琴声相协奏,演绎出当代的人间天地绝唱。

根据“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原则,我们将水引进琴馆,按照不同的层次,布置形成不同面积小溪、水池,用与南山风景名胜区内石材相近的太湖石进行散点式布置,使小溪水池曲折迂回,宽窄变化。在琴室西南角,用太湖石堆叠成假山,按照自然山泉流淌的样子,让水从假山的空洞中流出,作为琴馆水流的源头,而在竹围栏内的竹林中小溪的尽头,依然用太湖石精心处理,将出水口隐藏与山石林泉之间,产生一种只见其源,不见其终的效果。溪水中、池子中锦鲤在悠悠游泳,水流在缓缓流动,在幽静之中又给琴馆平添了几份灵动,使琴馆更具有灵气。

6.绿化与配置

琴馆院落及其周围的绿化用材,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在人文内涵上力求与琴文化一致,或者相近相通,希望通过植物造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琴馆所追求的景观环境、画境、意境,是生态、文态和谐。

首先是在选址时,充分考虑到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等表现手法中的一种,而且排在第一的位置,于是就有意识地选择在竹林之中,暗合“竹林七贤”的传说,让人们一步入琴馆周围,便得到一种清静幽雅的生境的感觉,生出文人墨客清心寡欲、高风亮节、清高脱俗的情怀,茂林修竹增强了琴馆的幽邃的自然氛围。其次是选择梧桐、枫香、紫竹、桂花、杏树、玉兰、腊梅、茶花、迎春等中国传统花卉植物进行配置,梧桐体现“琴是桐魂”主题,竹子体现虚心高雅的气质,传说中的神鸟凤与凰它们“食竹栖桐”,因此,两者结合表现出南山风景名胜区是一个迷人的地方,有一个幽谧雅致的环境,是一个“招凤引凰”地方;桂花表示这里培育出来的琴手,一定会攀宫折桂,杏树则表现“杏花春雨江南”的景致等,将琴馆的人文环境进一步加强,创造出高雅脱俗的环境氛围,营造出无限想象的文化意境;。而这些观赏植物的季节性变化而生长发育,开花结果,又使琴馆的景观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表达出琴馆景观的动态性,人们在其中可以领略到四季不同的景色。

总之,琴馆这一组文化景观建筑集“精巧雅致”于一身,通过高低、远近、大小、闭合与开敞等富有节奏性的布置,建筑、植物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使建筑美丰富了自然之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色,将它布置在文苑景区,自然美和建筑美又丰富和加深了整个文苑景区的园林之美,不仅丰富了文苑景区文化活动内容,而且使文苑景区具有了更加鲜明的特色。

论文作者:张炳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9

标签:;  ;  ;  ;  ;  ;  ;  ;  

琴馆的建筑艺术论文_张炳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