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东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花牛中学 741025
德育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德商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德育教育过程过分注重理论说教,忽视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德育对象注重共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德育内容抽象、空洞;德育效果实效性差,收效甚微。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呢?
一、了解学生德育认知的特点
1.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接受训导式的唯书、唯上、唯长的教育,乐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
2.喜欢独立,求实精神大大增强,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3.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接受美的熏陶,创造美的生活,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
4.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但独立能力明显不足。
二、实施有效德育的基本途径
1.德育目标具体化、细致化。学校、班级应根据不同时期学生的具体特点,制定不同阶段的德育目标。如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开学初一般以养成教育和文明习惯教育为主,学期中以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教育为主,学期末以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为主。另外根据不同的月份结合不同的节日,德育的主题也应有所不同,做到重点突出、主题分明。
2.德育过程示范化、参与化。每当大扫除时,如果教师也拿起扫帚,和孩子们一块儿打扫卫生;每天走进教室,教师主动帮助学生摆好歪斜的桌椅;讲桌上的灰尘,也会亲自擦抹……同学们看见了,深受感染,便会抢着帮助老师打扫。学生虽然小,但他们的感受力不比成人差。千言万语的教导远不及教师的身体力行,要用自己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给学生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引导着学生,“耳濡目染”,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有过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实施道德教育时,教育者应组织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发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如:为养成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的全局意识,在学校和家庭中可开展“一日班长制”、“今天我当家”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不同角色的“甘苦”,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让道德教育根植于现实生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也是促发学生体验的有效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德育内容人性化、生活化。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要深入到学生的个性心理层面,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耐心倾听学生困惑时的倾诉,尊重学生对某些问题不同看法的表达权,尊重并接受学生的合理解释,在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宽容、老师无私的爱的基础上,实现与学生在思想交流中的平等互动。只有给学生以人格的尊严、人性的温情,才能唤醒学生沉睡的真情;只有用真诚去赢得真诚,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有效的德育,走进学生的情感生活圈,必须主动对他们关心,以平等的身份参加学生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赖。
那种板着面孔、把自己当成道德的化身、道德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要主动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给学生看,向学生敞开心扉;而不是一味地唱高调,让学生感觉你总像是戴着面纱,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亲近。只有了解了学生真实的想法,才能在今后的教育中针对不同的个体品质特征和精神需求,在内容和方式上选择最佳的时机和结合点。
4.德育方式自我教育化。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他让这个同学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位同学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这位同学惊讶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二颗糖,对这位同学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这位同学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说:“因为你正确地认识到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行知先生在教育这位犯错的学生时,设计了以“糖果”为道具的教育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自省、自悟、实现自我教育,其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握教育时机,创设教育情境,启迪、激发学生本善的良知,挖掘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潜力。
总之,我们要开辟多种德育途径,建立多元的、立体的、开放的德育模式,确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系统,发挥学科渗透的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师生参与的全员德育管理网络,同时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的影响,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把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作为一项与知识传授并重的工作来抓,使中学生道德品质呈良性的发展。
论文作者:杨旭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6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6
标签:学生论文; 德育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行知论文; 同学论文; 校长室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5月总第16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