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庆阳中心学校 130000
摘 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适合学习和获取知识与素养的情境,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理念的突出体现。欲求思想品德教学的新高度,就需要教师倡导和实践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教学活动过程,为学生建构收集和整理信息感悟情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培养。让课堂的有效性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思品教学 道德形象 社会生活
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支持下的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统帅教学活动,突出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有效的思想认识,获得更加丰富的道德体验。这就需要教师要建构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让教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辅相成,把思想品德灵魂的文本内涵活化出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探索感悟思想品德所灵现的观念、境界形象,培养学生的正确的道德观和高尚的情操,促进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与形成,发挥出教育教学的应有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此,谈一下对思想品德教学的认识。
一、让情境去激发学生道德形象的兴趣感悟,提高认识能力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兴趣在促进学生学习、提高认识水平上起着推动作用。无疑的是,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道德形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枯燥、呆板的课堂教学变得拥有诱惑力,有快乐。其方法无怪乎有,运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的情感,或者依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形、文本所流淌着的信息、新闻所披露的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各种矛盾所交织出来的焦点现象等等,留给学生一定的时空,让学生去评、辩、演,调动学生对伦理道德问题透视情趣,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感悟思想的、伦理的、情感的、观念的形象,感念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形成正能量的思想意识。
例如,在教学“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运用情境方式进行辨析人文的思想观念。以“遭遇”为标题,创设公务无法出游,而躲过山体滑坡劫难的轶事。以平常之心对待的“有幸躲过一劫”的说辞,与幸免者有着出乎意料的一番见解,让人心灵受到震撼。以多媒体动画的方式构造情境,揭示焦点和引导关注、感悟积极的道德认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提升课堂魅力值,激发学生情趣,打造有声有色的情境化的课堂。
二、让问题拉动思想认识的变奏曲,升华情境化的正确道德观念
课改的目标不是求得教学过程的有多么的精彩,而是要把这个过程变得更加适合学生学习“口味”去接受,让学生学习的情境感受最好。手段不在多,而在学生“咀嚼”时最有“口感”。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使学生“疑惑”不能间断的过程,让“疑”去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绵延起伏地向前迈进,使学生在释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提高认识,积蓄能量。让问题去拉动思维活动进程,促进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实践、去获取、去发展。但是作为教师在对问题设计和提出过程中,必须悉心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精心创设问题导向情境,使问题让学生拥有情趣感,拥有发人深省、给予启迪的能量,激发着学生并牵引着学生思想认识、情感态度和道德观念沿着正能量的轨道前进。其目标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能动性,让问题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学生敢于面对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做问题的诠释者和主宰者。
例如,在进行“信任无价”一部分内容教学时,针对与人交往需要诚信的问题,反对欺诈的社会性、伦理性观念,给予学生截取了若干个新闻追踪的社会问题报道,代表性地展示了“一个大学生因掉进了欺诈陷阱,而辍学”和“一个老奶奶,拾到十万现金寻失主”的报道,让学生去思考,在比较中提出自己对信任问题和价值取向的认识,让学生从教材的境界中走出来,讨论:我们对他人的承诺有过吗?自己应该怎样去诚信?面对欺诈行为,你要做一些什么?让学生感受道德的价值,明确社会伦理的义利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让学生关注身边琐事,打造学以致用的生活平台道德情境高地
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连着你我他,没有一个人是局外之人。教学活动如果能够很好地与生活情境结缘,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拥有鲜活的色彩,就会使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学以致用,就会把教学活动打造成为社会化的、实践性的、道德的、法制的活生生的情境高地。
例如,在进行“保障未成年人权益”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我进行了社会性的调查,为学生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身边的人与身边的事,整理设计了一个系列的故事性新闻报道素材。教学时重点展示了“一个有着家庭经济困境的优秀的学生,在家长的遏制下失学”的实例,利用访问的视频与生动质疑的语言情绪,为学生感受学习过程营造氛围。使学生明确了家长的责任、法律的义务、社会的爱心和自身条件的珍贵。让学生获得一次法制性教育,受到了“爱心慈善救助行动”的大爱的感染。使教学所建构出的道德底线、爱心曲线、法制防线赋予学生一种新的认识。也会给予学生一种无形的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现象的责任感和伦理感教育。从而做到学以致用,让认识与实践获得统一,让社会生活成为自己辨析道德伦理和思想境界的实践化的、情境化的大课堂。
论文作者:李凯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道德论文; 思想品德论文; 课堂论文; 伦理论文; 形象论文; 《教育学》2016年11月总第1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