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对国内电影的批评_电影节论文

青少年对国内电影的批评_电影节论文

国产电影的青年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年论文,国产电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大学生观众对国产电影的评价、议论、批评和期盼中,人们看到了问题,也感受到 了希望。

刚刚闭幕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吸引了全国50所高校的数十万名学生,他们分别参与了 电影节的观影、研讨、与剧组见面以及评选活动。25部参赛的国产影片绝大部分是首次 公开放映。

虽然在权威性和商业价值方面,大学生电影节还无法与“金鸡奖”、“百花奖”相提 并论,但因其特定的参与群体,以及鲜有的广泛性,电影节所透露出的信息使人无法忽 视。

无人喝彩的银幕

“电影正在失去大学生。”作为本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影视 传媒硕士研究生王国平就电影节组织的主题问卷调查做了一个分析报告,他从娱乐方式 的多元化、科技发展以及内容等几个方面得出了上述结论。

王国平说,调查显示,上网、听音乐、看电视、体育运动是大学生最感兴趣的四项娱 乐方式,看电影只略高于逛街、跳舞、唱歌等活动;大学生观赏电影有了多种方式,包 括影碟(DVD和VCD)、网上的免费下载和电影频道的电影播放,专门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 大大减少。

采访中,近90%的大学生表示,不去电影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票价过高。“对于没有收 入来源的学生来说,电影的消费实在很奢侈。”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王惠说。在北京, 一部普通电影的票价约30元,如果是大片则50元或100元,加上路费、吃饭,是一笔相 当不小的开支。

但是,王国平认为,电影市场疲软、电影失去大学生观众不只是票价过高那么简单。

“如果说对于大学生而言,电影还有一定的崇高地位,那似乎也只是好莱坞的事情” 。王国平说,41%的大学生将“最喜欢的电影”投给了好莱坞,33.6%钟情港台电影,19 .1%选择欧洲电影,只有10.8%喜欢大陆的国产电影。

王国平说,国产电影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全线溃败”:影视专业学生对“当前国 产电影满意度”投以“0”的评价;所受调查学生中64.63%认为“一般”。而对于“每 年观看国产电影的数量”一项的调查,选择“1~3部”的达到了42%……

一方面,在“如果降低票价你会不会去看电影”一项的调查中,依然有38.27%的大学 生选择“不会”;而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表示,曾在电影院看过《指环王》《英雄》《 手机》等市场火爆的影片。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李芳说,只要有引进的国外大片,她都会 和男朋友一起去看。

大学生对国产电影的冷落和不满,与国产电影目前陷入低迷的大环境相吻合。北京电 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在电影节举办的座谈会上说:“中国2003年生产的140部电影中,有 相当一部分到现在都没有进入到主流影院放映,只有30多部进入了市场。”

一位业界专家接受采访时透露,国产电影票房在十几年前还有20多亿元,现在每年只 有10亿元。虽然国产影片每年生产100余部,但有一半进不了电影院。大部分的国产片 都在赔钱,有的电影一场只有两三个观众。

国产电影给大学生留下的印象十分黯淡。北京林业大学二年级本科生李凡是此次电影 节的学生评委。她坦承,在参加电影节以前,是看译制片、美国大片一路长大的,对国 产电影感情淡漠,没有很清晰的概念。

国产电影的软肋

事实上,电影仍然拥有大量热情、痴迷的年轻观众。北京大学学生影视协会的秦海燕 介绍说,该协会每个星期都会组织导演与学生的见面会,并放映影片。场地小则可容纳 数十人,多则二三百人,每次都是爆满。“电影艺术的魅力是非常强大的。”

王国平介绍说,在“你认为中国电影最大的通病是什么”这一调查中,大学生们提及 最多的是“虚假”、“不真实”、“脱离生活”、“粉饰现实”、“矫情”、“做作” ……

在关于“最差的影片是什么”的选项里,《英雄》《卧虎藏龙》《一个都不能少》《 生死抉择》被包括其中。尽管这些影片要么是由知名导演拍摄,要么在国际上获取大奖 ,要么票房收入很高。

“缺乏想像力和创造力”是国产电影被普遍诟病的严重缺陷。秦海燕认为,国产电影 普遍艺术水准不高,叙事手法老套,制作粗糙,不吸引人。

还有很多学生谈到,国产电影的导演喜欢居高临下,将主观意识强加给观众,缺乏平 等对话的态度。但更年轻一代电影导演引起了大学生们的强烈兴趣和关注,朴实的纪实 风格、流畅的画面以及平民化的视角受到了广泛欢迎。

“过去的电影是告诉你‘该怎样生活’,而新电影则是告诉你‘生活是这样的’。” 一位大学生影迷这样说。

令人关注的是,大学生的电影审美趣味,并非如人们想像中的过分看中“新锐”、“ 叛逆”、“奇特”等要素。这表现在他们对于电影题材的选择是宽泛和多元化的。

大学生电影节的发起人组织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说,《孔繁 森》《周恩来外交风云》《离开雷锋的日子》《蒋祝英》等国产主旋律影片,都曾被大 学生选为最喜爱的电影。“只要电影反映的生活是真实的,艺术质量是高的,就会受到 大学生的青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强调,国产电影应“矫正艺术观念,坚守文化责任。”

大学生对电影的热情还表现在,他们不局限于甘为旁观者,而是投身其中,成为电影 的生产和制作者。

电影节录像短片竞赛今年是第五次亮相。参赛数量与去年相比翻了一番,猛增至300余 部。这些作品来自于包括香港城市大学在内的全国60多所高校。他们的作品取材于日常 生活,虽然表现手法稚嫩,但充满张扬和灵气。

据了解,举着DV记录生活已经成为当下一种时尚的校园文化,不少发烧友的作品还在 网上广为传播。其中,清华大学学生拍摄的关于非典生活的影片,通过互联网在大学生 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影响未来的电影观众

黄会林回顾当初创办大学生电影节的目的,是想在大学生和中国电影之间架一座桥, 希望大学生能够去关注困难中的中国电影,同时大学生也能从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 综合素质。

虽然随着创作观念的改变,电影的道德教化功能大大弱化。但是,电影对于现代的大 学生来说,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娱乐。

那些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大量接受外来文化的年轻学子在接受采访时,几乎无一例外 地表示,虽然欧美影片很吸引人,但是大家从内心还是非常关心并希望看到国产电影。 因为中国人更关心中国的事,与外国文化存在本质的隔膜。

电影对民族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被人反复提及。很多大学生表示,目前崛起的韩国 、日本、伊朗甚至泰国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这些国家的国际形象,增进了世界对 这些地区文化的了解,其中的经验非常值得中国电影人学习。

电影节学生评委韩婷婷说,“谁也无法否认电影的教育功能。”今年很多参赛作品都 深深地打动了年轻的观众。如《暖》《恋爱中的宝贝》《一百万》《惊蛰》《冬至》等 等,都因反映了现实生活,帮助大学生超越狭小的生活空间,将目光投向广阔和复杂的 社会而受到好评。

电影使年轻学子敏感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细腻了。王国平说,“电影会改变你对周 围生活的看法。有时候,看完一部电影,走过你平日熟悉的一个修车摊,我会想,这个 人看起来普通,可是他身上也许发生着一些特别的故事。”

对于参与电影节的另外一方——导演和演员来说,大学生观众对他们来说是不容忽视 的创作推动力。

大学生电影节成为很多青年电影人在国内得到的第一个奖:1995年,李少红的《红粉 》;1996年,宁瀛的《民警故事》和霍建起的《赢家》;1998年,张扬的《爱情麻辣烫 》;2000年,路学长的《非常夏日》以及今年谢东的《冬至》。一些著名电影演员如徐 帆、宁静等也是从这个电影节走出去的。

被电影界近来颇为看好的导演管虎说,在大学生电影节上他找到了真正作为导演的感 觉,他表示以后不再拍摄电视剧了,大学生的真诚欢迎使他坚定了克服困难拍摄电影的 信念。他带来一部未发行的低成本电影《西施眼》。“检验一下这部电影是否有存在的 可能”。

《楠溪江》的导演花青说,拷贝刚刚完成的时候,他就拿来参加了大学生电影节,而 且是个人支付的参赛费。他说,大学生有思想,对电影能够有自己的辨析,能够沉进电 影,不同于一般只要娱乐的观众。

谢东说,过去有一段时间我很羡慕韩国电影,因为我发现韩国人只看本国电影,好莱 坞电影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赶不上韩国电影。不可否认,中国电影一直在向前发展着,但 是我认为中国电影的春天至今还没有来到,至少还要等到六七年之后,到时,这些大学 生将是真正支持中国电影的重要群体。

标签:;  ;  

青少年对国内电影的批评_电影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