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其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大纲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有:
1.基础性
为适应21世纪公民科学素养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提供给学生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删减了繁难的内容,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在现行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学知识。
2.现实性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中设计学习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3.实践性
改革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化学教学模式,提供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力求创设生动、真实、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综合性
反映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综合,从科学、技术互相联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
5.发展性
在内容选择,目标设置中力求体现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交流、讨论和评价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比较,有以下几点显著变化: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制定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现行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相比。在理念、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变化和调整。
1.《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全面而详尽。《课程标准》阐述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程性质,提出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标准设计的思路,对课程目标、学习主题、内容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课程标准》还就与实施新课程相关的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教学和教学评价诸方面如何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做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这对教师、教材编写者正确理解和把握初中化学课程是十分有益的。(参见表1)
表1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结构和基本内容
2.《课程标准》从三个维度建构课程目标体系,更全面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对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充分吸取了国际理科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统,具有前瞻性。与《教学大纲》相比,五大学习主题改变了过分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更加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要,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参见表2)
表2 课程目标、内容主题和内容标准比较
3.对课程的内容标准做进一步分析可知(参见表2):
(1)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内容总量减少,删除了过于繁难或陈旧的内容,降低了化学计算的技能要求,增加了可供师生选择的活动与探究内容,增补了化学与社会、技术、生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和探究性的学习素材,注重内容的基础性、现代性和实践性。
(2)不再单纯依据化学学科的知识系统来描述内容目标,而是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社会生活实际、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学科的发展来选取和建构最基础的、学生发展最需要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又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3)在内容标准部分设置了两个栏目:一是着眼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学习目标,除知识、技能目标外,还含有方法、观念方面的目标;二是与本单元目标相应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更全面地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4)内容标准更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不仅从学习者角度叙述内容目标,还列出了可供选择的活动和学习情景素材,所建议的探究性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并具有开放性,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并强调: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是一种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明确列出“活动”的具体形式,如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实验探究等。从《教学大纲》的“静态”要求到《课程标准》的“动态”建议,不仅是表述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为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
5.《课程标准》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但不是简单地为训练某一技能、验证某个知识而设置实验。《课程标准》始终将化学实验与科学价值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了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同时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从中又可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此外,《课程标准》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不是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从这一角度看,它和学生实验一样,都是学生的活动。在《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
6.《课程标准》“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化学”,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联系的视角认识化学”,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了解化学。为此,《课程标准》不仅提出“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的教学建议,还在内容标准的每一单元中列出若干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这有助于教师落实“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加深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启发教师不断地从社会生活和新的科技发展中吸取新鲜的信息,学生在体验中逐步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