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物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物流系统论文,生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热潮中,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经济利益,而忽视经济发展背后所带来的环境、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人们大多认为物流是经济发展加速器,较少考虑其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企业,因经济利益驱动而缺少建设生态物流的内在动力。事实上,物流是一个大量消耗能源、燃料,也以噪音、废气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所以,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增强物流相关企业的环保意识,推动生态物流系统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生态系统和生态物流系统
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人们在认识或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应根据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我们居住在地球上,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不仅包括众多生命体之间的共生共存,也包括有机体和无机物相互作用并产生相互之间的物质交换;另外,在一个给定的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群落)与其生存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伴随能量流动产生鲜明的能量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循环(比如一个系统中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之间的物质交换),这样的任何一个单元也可以称为生态系统。[1] 当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之后,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人类生态系统,这其中包含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政治系统、精神生产系统以及人类自身生产系统等复杂的子系统。人类从最初的敬畏、漠视自然到后来的改造自然,终于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实质: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也终于认识到,要进一步生存和发展,就要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个系统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应该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事实上,早在1970年美国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就已经提出“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不能再走下去了,后来在1972年联合国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以期唤醒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传统的经济发展过分考虑经济效益,仅仅把世界看作一个提供能量的系统,而忽视了环境的存在,或者根本不愿意去考虑环境的保护。这样的发展导致了现在的生态环境相当恶化。各种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提醒着人们:关心我们的地球,就是关心我们的生存。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2] 这是说我们必须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从而使整个人类生态系统协调、稳定、健康地发展。
物流系统是经济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运转的物资、包装设备、搬运和装卸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以及通讯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目的是使企业在供应链运作中,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以满足客户的要求。[3] 它是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各种物质流通机能的整合。物流系统不仅有实体物质的流动,而且伴有信息和资本的流动、人的活动、机器的运转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包括有价值的,也包括有害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如资源的过量消耗、运输工具的有害排泄物、大量的废弃包装物等。
二、我国物流业的非可持续性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物流产业关注更多的是物流活动带来的经济价值增值,而忽略其对环境与资源造成的影响。无论是企业内部物流资源的整合,还是企业网络间物流资源的整合,都采取只关注经济效益的态度。这种非可持续性发展的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大体上还停留在简单的运输、仓储粗放模式上,这种模式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主要有:运输工具的超载运输和“超期服役”造成的燃料浪费、噪音增加、排气质量下降、交通事故频繁以及路面非正常损坏等;运输物资特别是化学危险品的泄漏;一次性包装材料和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以及固液体废弃物对环境的白色污染;过度包装或重复包装造成的资源浪费;仓储保管中心为了物资的保质经常使用的一些化学剂,等等。
第二,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一方面使得物流活动得以迅速扩大与发展,另一方面在物流运行过程中产生了资源的过度损耗。比如,残次品的简单报废处理,特别是高科技的电子元器件的丢弃、浪费,然而这种损耗对于企业来说根本得不到重视。企业对物流活动采取的各种优化措施仅仅立足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物流系统实际上只是一个经济系统,而非健康的生态系统。
第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监督部门很难切实掌握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具体情况。由于责权利不对等,监督部门本身也存在监管动力不足的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如何让企业认识到这种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从可持续性发展出发科学地优化设计物流活动,而要做到这点,仅仅靠口头的呼吁和理论上的声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实行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激励措施,使企业做到真正的自觉自愿。
总之,现代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已经威胁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我们应该把现代物流放到生态大系统中去考虑,着眼于建设一个生态物流系统。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生态物流系统发展
生态物流系统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就是使物流系统中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各个组成部分朝着既定目标发挥作用的一种机制。其有效途径是通过国家立法、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借助于法律、行政和经济等手段,引导和规范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行为,推动生态物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市场失灵”表现。[4]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特点。非竞争性是指不会因为消费人数的增加而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即消费者人数的增加所引起的社会边际成本等于零;非排他性则指产品一旦提供,就不能排除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免费享受它所带来的利益。就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某人呼吸了清新的空气,并不能制止他人呼吸。因此,“环境”这种公共产品无法通过等价交换的机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联系,假如采用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环境供应,无疑就会发生“市场失灵”。
在市场运行中,经济主体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不考虑或较少考虑自身的行为或决策给其他社会成员或社会福利带来的影响。他们有可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自觉地给其他个人或群体带来了或损害了利益。这在福利经济学上叫做产生了“外部效应”,其中对其他人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为“外部不经济”。如果某项资源为大家共同所有或产权不明晰,在大家共同使用某种资源的情况下,外部效应极易发生。因此,对于物流企业来说,一方面社会效益的减少在短期内不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采取措施优化本身的物流活动会加大其自身的成本;另一方面,一家企业所作的努力对社会总效益产生的效果短时期并不是很明显。这种短期目标观念削弱了物流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物流系统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
对于环境这种公共品,它所具有的两种特征使得私人提供的服务必然是有限的,社会必须借助政府力量来提供充足的公共品的服务。如加大环保等立法和执法力度,健全社会信誉体系,采取适当补贴或政策导向等方式,来增强企业实施环境保护的信心与积极性。
1.建立经济激励机制
经济激励机制是指政府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如调整产业结构、税收、收费、保险等来调节或者影响物流企业的行为。鼓励企业发展能源消耗少的生产方式,对于主动改善条件、优化物流活动的设计,从而减少对环境污染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奖励;反之则应给以相应的经济处罚,采取“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征收污染费(税)等措施。在我国财政资金缺口较大,政府很难在短时间内筹集大量的资金投入环保产业的现实情况下,可以采取经济手段鼓励私人资本的投入,如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根据其产出的社会效益给予相应的补贴,或减免一部分税收。这样,通过实施经济杠杆,让企业主动或者被迫来考虑环境污染及资源的浪费问题。
对于废弃物的处理,一方面由于技术上常常有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废弃物乃是公共品,大多数物流企业期待着政府的出面。此时政府要及时制定措施来指导企业废弃物的处理,引导企业建设逆向物流机制(逆向物流的主要功能就是回收、检验与处理决策、再制造与整修、再分销与捐赠、报废处置等),鼓励企业对现行的物流活动运用“4R”原则形成一种持续的运转模式,即减量(Reduce)、 回收(Recover)、回用(Reuse)、循环(Recycle)。通过逆向物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报废产品拆分和再利用,还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强化企业竞争优势。长此以往,这些激励措施会成为完善的机制,使企业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强化法律约束机制
法律约束机制是指通过国家立法或政府监管条例来影响企业行为。很多国家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规,用来约束企业的环保行为。
在我国现有的物流系统中,由于物流网络的不完善、价格不合理以及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掠夺性的资源消耗,在网络的许多节点上物质损耗过大,浪费严重,系统的物流效率低下。这些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制定相关的制度,构建复杂慎密的物流网络,使物质在生产网、交通运输网、生活消费网等各种网络上实现定向转移,使各个环节上的行为达到理性化。这种宏观上的有序性和微观上的理性化,既有利于企业长远利益,又可以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
3.加强社会监督机制
社会监督机制是指充分发动社会公众来共同监督物流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其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机制。应当通过舆论宣传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有效的公众监督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加入到建立生态物流系统的活动中来。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地球人的义务,我们应该在对大自然合理索取的同时,建立科学的物质再利用机制,使物流系统变成生态物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