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中语文素质训练体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语文论文,素质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其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目的,以语文素质教育为中心,我们既需要一个创新的语文教材新体系,也同时需要一个语文素质训练的新体系。训练体系与教材体系必须相配套,因此在初中的基础上,构建高中语文素质训练的新体系,的确很有必要,而且是当务之急。下面是我们围绕(人教版)《高中语文(试教本)》构建高中语文素质训练新体系所作的思考。以新的视点,新的创意,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训练体系涵盖的内容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知识积累系统:主要是语言成品(即语言材料)。它包括典范的语言,实用语言,交际语言,当然也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积累。
(二)语文能力训练系统:它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能力;重视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训练都要贯穿于读、写、听、说的始终。语文能力包容于语文素质,其核心是语言文字的迁移与应用能力。它不仅是培养高科技专门人才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也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训练系统:它突出的特点是以教材为本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不是游离于课本以外,与课本毫无关联的形式主义的大语文观。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关注国家的振兴和未来的发展。课外阅读,课外练笔,文学社团活动,办手抄报、社刊,办诗歌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都必须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与语文无关的花拳绣腿,不能列为训练内容。设计语文活动课,要紧紧围绕新的教材体系,体现编者的意图。不能有了大语文,忽视了小语文;不能在语文的外延上大作文章,而忽视了语文的内涵;不能课内弄不清,课外去填充。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训练,还是要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古训中去汲取经验。如果有了大语文,把学生引入浮躁的状态,那将是误人子弟。
(四)综合素质训练系统:综合素质指的是培养学生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与处事等等。我们惊喜地发现,传统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治国、治家、平天下的方略,修身做人的教诲,对父母、对兄弟、对夫妻、对朋友、对自己等应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告诫,无不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阅读训练、写作训练,还是口语交际训练,我们都将以教材为中心,引入大量的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大纲》列为课外阅读第一部书的《论语》,将作为训练的最主要的语言载体,以弥补教材之不足。
(五)个性发展训练系统:主要是引入适当的语言材料,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例如:阅读能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写作要求深刻透彻、生动形象,有文采、有创新。
二、训练体例的设想
这个设想是依据(人教版)《高中语文(试教本)》单元编排的体系以及“写作、口语交际”相照应的内容,并吸取了《高中语文实验课本》编排变过去的三段循环为能力递进,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的原则,分进合击,各个击破的优点,扬长补短,兼收并蓄,综合而成。训练内容以单元为板块进行组合,以全套教材的体系为训练系统的依据,紧紧抓住“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中国先进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2000.2.2修订版)这个学科性质的界定,以探究语文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宗旨,构建这套训练体系。
语文界不少仁人志士都在寻找一条科学化与民族化相结合,面向21世纪的语文教学新体系,以解决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教材系统已经有人在建立,训练系统也已经有人在制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正在形成。当然一套教材体现科学化与民族化的完善程度再好,也不可能取代制订一套训练体系与之相配套和相补充。应该说,(人教版)《高中语文(试教本)》的面目是新的,它的训练重点的提示和课后的练习设计,与统编教材相比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嫌粗糙,没有理念,没有思想,没有形成系统,随意性很大,更谈不上解决语文教学与研究中的若干棘手的问题了。
我们在2000年秋接到(人教版)《高中语文(试教本)》以后,首先约请了部分专家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进行了研读,并与北京、山西、江西和天津的朋友进行了交谈,认真领会这套新教材编者的指导思想、意图和构架,对其中几个单元的编排进行了剖析。例如:原第一册第四单元,选文四篇,《烛之武退秦师》《召公谏厉王弭谤》、《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善言利,召公善说理,邹忌善设喻,触龙善动情。其内容有:劝退兵、谏弭谤、讽纳谏、说太后,涉及保家卫国、止谤纳谏、父母爱子等。谈的均是国家大事,治国方略,内容广泛,言辞犀利,切中肯綮,尤为突出的是各篇的语言特色及言谈技巧。例如:召公劝谏失败,其语言耐人回味。三人劝谏成功,一人失败,正反比较,相得益彰,我们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单元组合。再如:原第六单元,选文四篇,《过秦论》、《鸿门宴》、《东方朔》、《五柳先生传》。前两篇课文可谓硝烟弥漫,“烽火连三月”,后两篇诙谐幽默,从容淡泊,另是一番景象。《过秦论》长于说理,《鸿门宴》善于记人,文体不一样,然而谈攻守之势异,强弱之变化,道理贯通,义理相承。我们认为,这个单元的编排组合也有特色,于是按照设想,安排了与之相配合的课外阅读材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三月份,我们到了北京以后,却意外地获悉这两个单元组合都作了较大的修改,原第四单元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改为《勾践灭吴》;原第六单元中的《鸿门宴》改为《报任安书》,《东方朔》《五柳先生传》分别改为《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问其原因,谁也不知所云,这就是我们认为随意性太大的地方。尽管如此,训练体系的框架设想已经形成,其具体方案不妨列出,以诚请同人的指教。
一个单元分三部分进行训练:第一,“单元课文解读”:旨在提供训练的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理,比较课文的异同,把握特点、重点和精妙之处,言简意骇。第二,“教读课文运思”:它包括知识积累、课内阅读巩固及课外阅读扩展;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训练,旨在巩固课内之所学,扩展课外空间,课内向课外有机、有关、有度地延伸。第三,“单元综合检测”:以自读课文的语言材料为主,引入课外阅读材料,按单元训练提示的内容,合理编排,采用较科学的训练形式,评估学生单元学习的效果。以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期末,再依据《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学评估,使整个训练系统(包括检测内容)都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自身的规律。
三、几个背景材料的思考
第一,“语文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此,现已取得共识,写进了新的教学《大纲》。“文化”这个概念的内涵十分宽泛,高中语文“负载”的文化容量界定在什么范围,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高中语文应担负的任务,也还不十分明确。我们认为:高中语文“负载”的文化,主要不是指文化知识,而是指通过对一定的文化著作的研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前文我们提到了在训练系统中引入传统儒家文化的经典,作为课外扩展性的语言材料,其目的就是“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训练体系对人文精神的张扬。
第二,加强文学教育。
新的教学《大纲》把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以表明对文学教育的重视。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阅读要求能“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诵读古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简况”,“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等等,从教学目的到内容要求,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大纲》对提高学生文学修养的关注。训练体系理所当然地要大量引进文质兼美、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为语言载体,以增强文学色彩的笔墨。既然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那么,训练体系中,扩展性的文学作品,也应该不低于这个比例。
第三,“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在当前“减负”呼声很高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提出“减负”的问题是适时的,但是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学习是有负担的,读书也有精神上的压力,要减的是“过重”的那一部分,我们认为主要指的是那种“多余的教育现象”。例如:课内讲不清,课外去加班加点补课;课外作业负担过重,练习质量不高;粗制滥造的资料泛滥成灾,搞题海战术。而且,要找到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不能不使人想到现行的“统一考试”制度,这就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因此,“减负”不从根本上抓起是很难奏效的。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语文素质训练”是两回事,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的设想首先是考虑训练体系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负担”是一种压力,有了兴趣,心甘情愿地做,压力就变成了动力。因此无论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形式的采用上,都需要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再是力求创新,它体现在构建的指导思想、内容、体例、形式等各个方面,绝不能在过去的起点上因袭守旧。最后是自始至终要贯彻“给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习惯的原则。不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不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训练,会产生负面效应,必须废止。
第四,“训练与积累”。
过去,我们强调语文训练是对的。在教学中,不仅注意了读、写、听、说的单项训练,而且也把四者结合起来进行了综合训练,按照合理的序列安排训练内容,使四种能力协调发展,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成为老师告诫学生学习语文的训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后来走进了“应试”圈,陷于“资山题海”,打勾打叉的训练误区,这是有历史原因的,不能因此否定“训练出能力”的作用。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也是正确的。因为“空无一物的袋子”终究无法站立起来,“记忆是一个人真正的财富,人在其他方面无所谓富有与贫困”(亚·史密斯语)。所以,积累理应受到重视,否则,学生的语言功底无法打牢,文化底蕴无法充实,人文素质无法提高。由此,新《大纲》规定了背诵的诗文要在语文素质训练体系中体现出来,通过识记能力训练,求得巩固。训练与积累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要把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记忆是一回事,理解则又是一回事。记忆只是把大脑中已有的东西保存下来,而理解则意味着把一切都变成自己的东西。”(塞内加《致鲁西流书信集》)我们在语文素质训练新体系中,既要重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重视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否定训练的必要性是错误的。
其心忧之,其情切切,面临语文教育遭到诸多批评,我们不能一概指责别人危言耸听,而是要冷静下来思考,反思自身的问题而致力于新世纪的工作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