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万达学校
【摘要】: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有着浓厚的语文本色的。语文教学的本色是什么?是繁琐的讲解,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还是空洞的情感说教?一堂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到底从何而来?语文教学应当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回归本色,莫让语文课变了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本色 语文素养 个性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写得一笔好宇,能够舞文弄墨的人,大家就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好;相反,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大家就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差。可见古代语文教学目标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人的学习和工作的基本能力。这种基本能力,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是对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最直观的评价。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从中看出语文新课程改革就是去掉那些脱离现实、忽视客观实际、精心装饰的目标,回归教学目标的本色——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图新,语文教学本色的缺失
就语文学科而言,虽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非语文课的现象,形式上的刻意追求新颖渐渐冲淡了语文素养的本色要求,使语文教学变了味。更有甚者,因为文本中存在着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就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自然课、班队课等等,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了。
我们应当承认当前的语文教学受高考和评价体制的限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高中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我们也应当承认在具体的学科教学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操之过急、矫枉过正、盲目照搬、弃旧图“新”等问题。
二、构建新课堂,让语文回归本色
1、文章不厌百回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反复诵读文章,文意会愈加清晰。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亲和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出色的诵读能够让学生体会平面文字转化成立体声音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能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在入其境、体其味中陶冶情性,增长知识,提高审美的素养,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发挥出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学《赤壁赋》时,上课伊始,我在简单的介绍苏轼及“乌台诗案”背景后,播放鲍国安诵读的《赤壁赋》。学生听着那演绎得淋漓尽致的诵读,感受到苏轼那超然物外、旷达淡然的情怀,顿生一种跃跃欲试的萌动,很多学生已经不自觉地小声跟读起来。听完诵读之后,我赶紧乘势而上,布置学生高声自由诵读,充分体味作者的情感。这遍诵读,调动情绪把握情感的目的就这样悄然达成。处理开篇“苏子月夜泛舟”一段时,我采用自己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的方法,听完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这样处理,既把握了作者超然物外的情怀,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表达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诵读可以调动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离开了诵读这个“本”而去大谈些花里胡哨的“法”,就等于本末倒置, 我们要抓好语文教学之根本,注重诵读,使学生好读书,勤诵读,让语文更好的融进学生的血液。
2、一言一行总关情
语文课的魅力在哪里?在课堂所激发的师生的情感和智慧中。情感是连通读者和作者的关键点。在对《报任安书》诵读的基础之上,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与文章的主人公的对话中,情感被激活了,思维得到了启迪,在“悲愤——理解——敬佩”这一情感的变化中,学生对语言情感的感悟获得了丰富形象的支撑。这一句句感人肺腑的感悟、想法,融言语的意义蕴涵、形象内涵、情感内涵于一起,是学生在言语的作用下调用自己库存的表象进行心灵重构的结果,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新成果。我们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激发情感,放飞心灵,心中有人,得到超越。
3、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往往是创新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 才能有所发现, 有所创造。这种发现和创造的需要, 我们可以通过激疑巧问来激发学生。
创设和谐气氛。学生有着无穷的想象力, 充满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要学生自主学习, 就要欢迎学生提问, 不因他们的问题幼稚可笑或不合时宜而呵斥。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积极鼓励表扬。
教会质疑方法。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 直接经验, 生活环境看成重要的教学资源, 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比如杜甫的《秋兴》中一句“丛菊两开他日泪”,为什么是“他日泪”?经过质疑学生回答:“这说明作者早就有思乡的愁绪,而到现在都未归,这是愁上加愁。”
三、于本色中弘扬个性,让语文融入学生血液
1、源头活水——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通常教学风格有以下几种:启发型、善导型、民主型、表演型、情感型、训练型。要形成教学个性不外乎以下三个因素:一热爱与追求,热爱与追求是教学个性形成的第一要素,离开热爱与追求来谈教学个性的形成那是缘木求鱼;二学习与积累,深厚广博的知识营养是形成教学个性的基础。新课改要求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应对;三实践与提升,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就要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有强烈的热爱和追求之心,再加上不断的学习与积累,再进行实践、创新、总结、提升,教学个性才会得以逐步形成。
2、弘扬学生个性,让语文融入血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要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要有韵味,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盘授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充分张扬学生的语文学习的个性,激活语文味生成的主体意识,为语文味境界的追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的创新不能忘本,传统教育中有很多教育因素是宝,舍弃了这些,新课改就会缺乏底气,即使是素质教育最忌讳的灌输教育、死记硬背和考试,在新课改环境下,也不是一无所用,我们主张学习探究,但不见得什么东西都要去研究探索一番。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还是要靠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诚心接受,热情投入,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钻研新教材,敢于探索,努力实践。
【参考资料】:
张佩雯:《新课程语文教学论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7
刘彤辉:《什么是一堂好课》,《中学语文教学》2007111
陈智成:《当前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反思》,《中学语文教学》200806
程少堂:《语文教学如何教学出语文味》200903
论文作者:岳小琴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语文论文; 学生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本色论文; 情感论文; 素养论文; 个性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