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放射CT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价值论文_熊鹏

探究放射CT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价值论文_熊鹏

熊鹏

(南部县河东中心卫生院 四川南充 637300)

【摘要】目的:探究放射CT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于我院的52例肺段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采用放射CT扫描机进行诊断,分析CT诊断的结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通过CT检查本组研究对象的病灶部位在双肺下叶后基底段,其中位于左下肺34例,位于右下肺18;病灶表现为囊性28例,实性15例,囊实性9例;主动脉供血异常的患者共有27例,肺气肿患者共有16例。结论:应用放射CT对肺段隔离症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清晰地显示患者肺组织的病变情况,临床诊断的确诊率较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支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放射CT;肺段隔离症;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4-0127-02

肺段隔离症是一种肺部先天性发育畸形,由异常体循环动脉供血部分肺组织形成囊性肿块,这部分肺组织可与支气管相通,造成反复发作的局限性感染,不相通时则不会出现任何呼吸道症状,因此临床上又将其称为支气管肺隔离症[1]。该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症状不明显,目前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为X线平片和CT检查,大量的医学研究证明,采用CT检查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到患者肺部的感染情况,临床诊断的准确率较高[2]。本文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于我院并采用放射CT扫描机进行诊断的52例肺段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T诊断的结果,探讨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于我院的52例肺段隔离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在15~65岁之间,平均年龄(43.69(5.24)岁,体重在41~69Kg之间,平均体重(53.47(7.81)Kg,病程3d~7个月,平均病程(3.84(0.72)个月。临床表现咳嗽咳痰22例,间断咯血14例,胸痛8例,无明显症状者8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学检查或者手术得到确诊。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Br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胸部平扫与增强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电压120kV,电流250mA,螺距设置为1.375:1,层厚设置为7.5m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胸部平扫时患者取仰卧位,从患者肺尖到腰部区域中水平,患者呈屏气状态扫描2次。增强扫描前患者需注射80~100mL的非离子型造影剂,在注射后18~30s从患者肺尖开始扫描,直到患者腰部,水平扫描1~2次。扫描结束后采用多平面重建法(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图片进行后期的处理。

1.3 诊断标准

采用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患者肺部的病变形态,明确异常带动脉。主要表现为:正常肺支气管动脉和静脉束远离或者围绕在隔离肺叶外周,且部分患者肺部可发现钙化现象。如果患者为支气管树交通造成肺部感染,则患者肺部会含有气囊肿,有或者无液平面,肺组织周围发现炎性浸润,或者肺部表现为囊肿样,CT扫描可观察到气液平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病灶位置及形态

本组研究对象均为单发病灶,在患者肺组织中均可观察到肺组织内部存在肿块,病灶部位在双肺下叶后基底段,其中位于左下肺34例,约占65.38%,位于右下肺18,约占34.62%;肺叶内型41例,约占78.85%,肺叶外型11例,约占21.15%。

2.2 病灶内部密度特征与形态

本组52例患者中病灶表现为囊性的共28例,约占53.85%,其病灶内部以房性为主,内部成分主要为液体,且囊壁的厚度不均匀;病灶表现为实性的共有15例,约占28.85%,其病灶边缘清晰,组织内部出现肿块且有明显的强化;病灶表现为囊实性的共有9例,约占17.30%,病灶的实质性成分内存在多个囊性区,其内部成分主要为液体,同时还伴有气体,实质性成分厚度不均匀,且能够清晰的观察到边缘强化。

2.3 主动脉供血情况与肺气肿存在率

本组研究的52例患者中经手术证实存在主动脉供血异常的患者共有27例,约占51.92%,其中胸主动脉供血异常10例,血管动脉供血异常8例,腹主动脉供血异常6例,膈肌动脉供血异常3例。供血异常患者的CT表现与手术中的观察结果相符合。本组患者中出现肺气肿的患者共有16例,约占30.77%。

3.讨论

肺段隔离症是由于肺部的部分组织的先天性发育异常,从而导致肺部呼吸功能无法满足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造成该部分肺组织与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肺组织之间产生隔离的病理变化[3]。导致患者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肺部的动脉供血系统出现异常,造成肺组织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囊肿,致使患者出现咳痰、咳嗽、胸痛等症状。

临床诊断肺段隔离症主要是通过对肺动脉进行造影观察,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诊断的技术不断得到扩展,螺旋CT扫描逐渐应用于临床诊断各类基疾病的过程中,其不仅扫描的速度快,而且图像清晰,可有效的观察到病变组织的形态,通过短时间、大范围的扫描以及后期高质量的图像处理,能够更好的显示血管供血情况[4]。采用放射CT对肺段隔离症患者进行扫描,可以使观察者清楚的看到病变肺组织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周围组织的变化情况,为肺段隔离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高质量的影像学支持。

本研究通过CT检查发现肺段隔离症的病灶部位在双肺下叶后基底段,其中位于左下肺34例,位于右下肺18;病灶表现为囊性28例,实性15例,囊实性9例;主动脉供血异常的患者共有27例,肺气肿患者共有16例。

综上所述,应用放射CT对肺段隔离症患者进行诊断,可以清晰地显示患者肺组织的病变情况,临床诊断的确诊率较高,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支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俊勇.放射CT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2:76-77.

[2]周满春.放射CT技术在肺段隔离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院,2015,09:82-83.

[3]谢君.探讨放射CT对肺段隔离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1:2972-2973.

[4]张鹏举.肺段隔离症采用放射CT诊断特点及效果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6:56.

论文作者:熊鹏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

标签:;  ;  ;  ;  ;  ;  ;  ;  

探究放射CT对肺段隔离症的诊断价值论文_熊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