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如何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使实践活动更合理、有效。本文通过对《探索图形》的活案例进行对比研读,汲取不同教材的优势,主要从“借助直观教具开展活动,使学生经历整个探究过程,逐步抽象得出规律,最终解决问题”等环节开展活动,从而使得这一教学内容的实际价值得以“最大化、最优化”。为有效实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材对比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 有效策略
一、五套不同教材的对比
横向比对不同版本教材,北师大版和青岛版的新旧教材中都没有这一内容。在2003实验版中、人教版五下、冀教版五下、苏教版五下和2013冀教版五下中,都以思考题的形式出现。在2013人教版五下和苏教版新教材六上中安排了实践活动。仔细分析对比后,笔者认为呈现的方式不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也不同,那么学生的体验和获得也不同。为了活动目标能更清晰,实践活动开展更有效,笔者选择了2013人教版和苏教版进行更深入地对比研读。
二、人教版和苏教版对比研读
人教版教材是利用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分别拼摆成棱长是2、3、4的大正方体来探究的,要求学生能根据拼成的图形找出四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在找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苏教版教材是把一个涂色的大正方体棱长平均分成2份、3份、4份,来展开探究。要求学生能根据图形找出四种涂色小正方体的个数,不同的是,苏教版的教材要求学生在找的过程中,要能从特殊的例子中,提炼出一般的规律,并能用字母公式来表示。
三、整合后的教学设计
通过对两个版本对比,笔者发现人教版教材呈现的内容更自主开放,苏教版教材内容注重循序渐进,整个教学过程更具有完整性,更加合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汲取了这两套教材的优点进行整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已有基础,引导学生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
1.立足起点,借助想象,构建模型。在课一开始,设计了模型构建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借助想象,进行模型构建,为接下来的探索作好铺垫。
2.知识迁移,尝试探索,发现规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感知了棱长是2厘米的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后,紧接着出示棱长是3厘米的正方体,这时,学生会结合直观图形,去关注不同位置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通过进一步观察、想象,理解小正方体最多有3面涂颜色。
在此基础上,出示棱长是4厘米、5厘米的正方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学生就能利用前面的方法和探索出的初步规律,展开新一轮探究活动,在经历自主研究后,大家会各抒己见、各有所得。
3.模型建立,应用规律,内化知识。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结果后,利用学生的过程体验和直观呈现的结果,紧紧抓住三面、两面、一面和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不同位置特点,进行推算每类小正方体的个数,并通过观察、对比,尝试着去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借助思维的延展性,突破个例的局限性,得到涂色情况具有一般性的结论,逐步向公式化过渡。
四、课堂实施策略
1.把握综合实践的本色,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乐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这一课时的教学,如果能将“综合与实践”内容的教学特点发挥得越充分,对于学生所起的实际教学价值也将会越大。学生在探索、操作等活动中,都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活动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
2.借助探索规律的过程,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探索图形分类计数问题规律,重在探索而不是规律的应用。学生通过探索图形涂色规律,深化了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不断拓宽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积累由特殊到一般这个寻找数学规律的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的数学思维能力。
3.经历模型建构的过程,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涂色规律的活动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逐步揭示图形的内在联系,用数学化的形式来表示规律,把思维和推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深入探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共性,得到一般性的结论,鼓励学生用数学语言和模型正确地表达发现的规律。
总之,合理整合不同教材的优势,由此开展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必定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也一定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王鹄 感悟方法探索规律——以《探索图形》教学为例[J].湖北教育,2016,(12):51-52。
[2]杨雅军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什么和怎么教——以人教版五下“探索图形”为例[J].新教师,2017,(10):51-52。
论文作者:王吉儿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20年3月总第2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5
标签:正方体论文; 规律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教材论文; 图形论文; 人教版论文; 《教育学》2020年3月总第2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