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后期的优势分析_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后期的优势分析_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 (2002)05-0014-03

一、中国经济后发优势的基本分析

中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因而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长期享有后发优势。另一方面,中国又是一个具有特定国情的发展中国家。概括地说,中国的特定国情主要有:

第一,中国的GDP相当大,并且中国的GDP增长率特别高。2001年中国的GDP超过95800亿元,远远高于其它发展中国家,并且在世界上居第6位。另一方面,在世界GDP大国中,中国的GDP增长率最高, 并且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比其它GDP大国更高的增长率。

第二,中国对发达国家成熟技术的模仿能力很强,并且中国的少数企业已经具有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能力,个别企业甚至已经拥有自主开发世界先进技术。

第三,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业和资金相对密集的产业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则在劳动密集产业具有显著优势。

第四,中国吸收外商投资的能力特别强,并且特别欢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200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达468.46亿美元;截止2001年底,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累计达3954.69亿美元。

第五,中国正在加快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并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中国的特定国情在根本上决定了中国经济后发优势的基本内容:

第一,中国的GDP不但基数大,而且增长快, 这就为中国充分享有后发优势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这也在事实上证明中国选择后发优势是合理有效的。

第二,中国在技术进步方面主要是通过多种方式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这种选择在根本上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一方面,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就必须通过高起点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在消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在这方面,中国已经有宝钢的成功经验。宝钢一期工程建设时,重要的技术和设备都是从日本新日铁引进的,那时的宝钢完全是新日铁的学生;宝钢二期工程建设时,中国开始自主研发部分重要技术和制造部分重要设备;宝钢三期工程建设时,重要的技术和设备基本上都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或制造的。现在的宝钢已经在许多方面超过了新日铁,成为世界一流大型钢铁企业中赢利能力最强的现代化企业。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总体上还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通过模仿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充分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在这方面,中国也有格兰仕的成功经验。

第三,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国享有后发优势的重要内容。世界500强中的绝大多数在中国有多种形式的直接投资, 其中相当一部分在中国设有研发中心,个别跨国公司甚至愿意把它的全球先进技术拿到中国来。例如,在小汽车制造方面,美国、欧盟、日本的跨国公司与中国的相关企业组建中外合资企业和研发中心,在中国生产由它们研发的小汽车,从而使中国在小汽车的研发水平、制造水平、管理水平和消费水平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又如,在中国电信领域,中外合资并由中方控股的上海贝尔不但填补了中国在程控交换机生产方面的空白,而且能够根据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新变化,与法国阿尔卡特实行全面合作。作为这种合作的结果,上海贝尔将更名为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并由阿尔卡特以“50%+1 股”的股权安排实行控股,同时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将建立一个3500人的阿尔卡特全球研发中心,并进入阿尔卡特全球技术库。

第四,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使中国在利用某些世界先进技术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磁悬浮列车技术虽然是德国首先开发出来的,并且至今也只有个别发达国家拥有这种技术,但是目前世界上真正用于商业运行的磁悬浮列车项目,只有中国与德国合作的正在浦东建设的磁悬浮列车项目。因此浦东的磁悬浮列车项目一旦获得成功,中国就将与德国一起在磁悬浮列车商业性运用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第五,中国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方面比较充分地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制定了大量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要求的新市场规则,同时废除了大量不合理的市场规则,修改了更多的有较大缺陷的市场规则。

二、中国充分享有后发优势需要注意的事项

中国在发挥后发优势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中国要在新世纪充分享有后发优势,仍然需要在理论分析和实际工作中都作出更加科学的选择。

第一,科学理解发达国家享有先发优势、发展中国家享有后发优势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对于中国来说,科学理解发达国家享有先发优势、发展中国家享有后发优势,关键在于真正承认中国现在是发展中国家,并且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享有后发优势的条件,而不具有享有先发优势的条件。现在中国决策的正确性和工作的有效性虽然能够缩短中国从发展中国家演变为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但是并不能使中国跳过这一历史进程。

第二,既然中国从发展中国家演变为发达国家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进程,那么中国在技术进步方面从模仿发达国家技术为主演变为自主研发为主也必然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客观地看,在技术进步方面,虽然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能消除的。例如,宝钢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主要钢铁企业相比,已经处于同一平台。但是中国只有一个宝钢,中国其它主要钢铁企业的技术水平远不如宝钢。进一步看,宝钢所拥有的先进技术也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覆盖整个钢铁行业的方方面面。例如,宝钢集团的上海浦东钢铁与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的克虏伯—蒂森不锈钢合资的上海克虏伯不锈钢是中国钢铁行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合资项目(总投资达14.3亿美元),但是这一项目所使用的主要技术并不是宝钢的,而是克虏伯—蒂森的,因为不锈钢技术不是宝钢的强项,而克虏伯—蒂森却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不锈钢技术。

第三,中国加快技术进步不但需要有坚实的科学基础,而且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在这两个基础还没有建好之前,中国还是要走以模仿为主的技术进步道路。技术进步必须具备两个基础性的条件:一个是科学支撑条件,另一个是经济支撑条件。就中国的技术进步现状而言,虽然中国的技术进步很快,但是中国仍然缺乏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原则性技术进步。例如,近年来,每年一评的中国科技进步一等奖出现了连续空缺。究其原因,是中国目前的技术进步还缺乏必要的科学支撑条件和经济支撑条件。具体地说,一方面,中国在科学研究方面没有取得特别重大的进展。例如,每年一评的中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已经连续四年出现空缺。这种空缺必然使中国的技术进步缺乏必要的科学支撑,从而难以取得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成果。另一方面,中国的研发投入虽然是年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取得特别重大的技术进步的需要来说,还是很不够的。这种状况显然是不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和国际经济竞争的,但又是中国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因此中国在强调拥有原创技术重要性的同时,还要看到在现有条件下,中国拥有原创技术的艰巨性。

第四,市场需要是决定技术优劣的最终因素。研发什么样的技术?用什么样的方法研发技术?把什么样的技术推向市场?归根到底,要取决于市场需求。这里特别要强调的,一是经济发展虽然离不开技术进步,但是技术进步更离不开经济发展,因为技术进步本身就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说到底,具体的技术进步只有在事实上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推广;否则,再先进的技术最终也要退出市场竞争。也正是因为如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些技术进步成果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有些先进技术最终却被放弃。例如,美国铱星公司的人造卫星通信服务技术,从纯技术的角度比较,要比现有的移动通信服务技术更先进,但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却是铱星公司的倒闭。又如,日本索尼研制的BETA录像带与松下研制的VHS录像带相比,在技术上要先进得多, 但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却是VHS彻底击败了BETA。 二是相当数量的技术进步成果不会进入商业性运用阶段。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专利技术无人使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市场竞争。总之,中国现在强调技术进步,出发点应当是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五,应当提倡包括中外合资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从实际出发,自主地选择企业的发展道路。中国国内的各种企业千差万别。例如,宝钢在技术上、管理上都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但是这种企业在中国目前属于个别现象,因此中国既要提倡学习宝钢的成功经验,又不能期望中国的特大型企业普遍成为宝钢式的世界一流企业。又如,海尔在管理上已经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但是在技术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目前海尔产品主要是通过非核心技术的改进保持市场销售量的增长,如美国海尔推出的微波炉电冰箱、电脑桌电冰箱都受到美国市场的欢迎。客观地说,通过非核心技术的改进提高市场竞争力,应当是中国企业的一种主要选择。再如,上海汽车集团彻底放弃了上海牌小汽车,先后与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合资,一心一意做大做强由德国大众和美国通用提供的汽车品牌。而一汽集团虽然也与德国大众合资,主要生产由德国大众提供的汽车品牌,但是保留了红旗牌小汽车。这两种选择的利弊,当事企业是非常清楚的。对于既没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又要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企业来说,与著名跨国公司合资,或者使用它们的品牌,都是十分现实的选择。因为说到底,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时是否保留中国自己的品牌,取决于这种保留是否更有利于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

第六,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快市场制度建设。中国经济后发优势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与中国市场制度建设的完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概括地说,一方面,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市场制度。例如,前些年,长虹大幅度地降低彩电价格,期望通过价格竞争重塑中国彩电产业新格局,但是这场竞争由于政府大力保护相关企业而变形,最终演变为恶性价格竞争。事实上,在市场制度存在重大缺陷的情况下,公平而有效的市场竞争是难以展开的。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中国必须建立公正的、开放的市场制度。总之,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制度建设是最重要的。没有好的制度,即使其它条件再好,也不可能持续保存,更不可能持续发展;而有好的制度,即使其它条件再差,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好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得出了制度重于一切的结论。

标签:;  ;  ;  ;  ;  

中国经济发展后期的优势分析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