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采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危险因素评分表,筛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高危风险的术前、术后创伤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医疗护理干预,以减少和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发生。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入住创伤外科的300例患者,入院24h内及术后采用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危险因素评分表进行评估,对于≥4分的中高危风险患者,进行分级,给予医疗护理干预,统计VTE的发生率。结果 300例患者中,VTE危险因素评分≥4分患者225人,经分级干预后,均未发生VTE。结论 采用VTE危险因素评分表,筛查术前、术后的创伤患者,并进行分级干预措施,能有效的预防术前、术后VTE的发生。
【关键词】 医疗护理干预 创伤患者 VTE 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2-0196-01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最常见的血栓栓塞是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梗死(PE),PE是造成创伤后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也是骨科围手术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创伤患者术前、术后卧床时间较长,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创伤和手术促使凝血因子代偿性释放,术中组织、血管过度牵拉,易导致DVT的形成,因此,预防创伤患者术前、术后VTE十分重要。我科采用VTE危险因素评分表作为筛查工具,筛查出中高危风险患者,并进行分级干预,有效地预防了VTE。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进入创伤外科的300例患者,男238例,女62例,年龄15-89岁,平均年龄52岁,按我科制定的VTE危险因素评分表进行分级。
2.评估方法
患者于入院24h内及术后,由经过培训的护士应用VTE危险因素评分表对患者进行评估,评估表包括年龄、既往病史、手术史、现病史等27项内容,分为:低危、中危、高危、超高危四个等级,具体分级及预防措施见表1,本组300例患者中,共筛查出中高危以上患者225例,其中男183例,女42例,年龄23-89岁,平均56岁。
表1 VTE危险因素评分表及预防措施
3.干预措施
创伤和手术后血栓形成发生率较高,所以对患者术前、术后应结合患者个体特点,进行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综合评价,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创伤患者,则强调针对因制动引起的血流淤滞和高凝状态采取早期预防措施,分为护理干预和药物性预防。
3.1护理干预
(1)直流电刺激小腿肌肉加速静脉回流;穿弹力袜,具有经济、有效和安全的特点,Weinman等建议对低度PE危险因素的患者用弹力袜预防和早期行走,抬高下肢(高于右心房)是简单、有效而广泛应用的方法[2]。(2)使用静脉压迫装置,其效果与应用小剂量肝素预防血栓形成相似。(3)对因双下肢骨折而禁用弹力袜或静脉压迫装置者,则需每2-3d做双显性超声扫描进行监测。
3.2药物干预
(1)小剂量肝素:目前使用最广,具体用法是:小剂量肝素5000∪,皮下注射,术前24h开始,以后每天2次,至术后5-7天。(2)低分子量肝素:主要抑制凝血因子Ⅹa,而对血小板和血管壁渗透性的破坏作用小,因而出现不良反应较少,而且每天只需要单一剂量预防,5000∪/次,皮下注射。(3)低分子右旋糖酐:具有血小板聚集,降低血粘度,干扰纤维蛋白多聚化及扩充血容量的作用,用法:500-1000ml/d,静脉滴注,术前、术后各1次,以后连用2-3d。(4)口服抗凝剂华法林:开始使用时,与肝素重叠使用2-5d,每日10-15mg,3-5d后改为维持量,每日2.5-5mg,要求PT测定值为正常对照1.5-2倍,至少用3个月以上。(5)抗血小板药:最常用的有阿司匹林,0.25-0.5g/2d。
4.讨论
对手术前、后的创伤患者进行VTE风险筛查,术前筛查出中高危患者,进行术前干预,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物理治疗,遵医嘱予口服抗凝药物等,手术后进行再次筛查,根据评分,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及相关治疗,对预防VTE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2]王鸿利,王学峰.血栓病临床新技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 ISBN 7-8015-506-7.
论文作者:李靖忠,张蕾,朱蓓妮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3
标签:患者论文; 创伤论文; 术后论文; 栓塞论文; 术前论文; 静脉论文; 危险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11月第3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