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美军首次印度洋部署的历史考察论文

1964年美军首次印度洋部署的历史考察论文

1964年美军首次印度洋部署的历史考察

张 愿*

摘 要 :20世纪60年代,印度洋地区形势紧张与西方国家力量薄弱的矛盾为美国军力进入印度洋提供了强大动力,但1964年美军首次进入印度洋的部署主要是美国政府推动和主导的结果,其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实质是干涉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海军外交”。但美军首次在印度洋的部署,既未顾及地区国家的真实立场,又未预料到军事资源有限的形势发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它反映了印度洋地缘政治格局的破碎和复杂,也说明了美国初次进入印度洋时的谨慎和困难。

关键词 :美国海军;印度洋;军事存在;海军外交;炮舰外交

1964年4月4日,美国海军从太平洋舰队抽调出一艘航空母舰、两艘驱逐舰和一艘补给舰组成“协和”特遣舰队,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访问了数个印度洋国家,由此拉开了美军在印度洋“间歇性但常态化”部署的序幕。对于美军进入印度洋的动机,西方学者一般强调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以后,美国感到有必要为英国在中东和印度洋地区实力的衰落做好准备,以免被苏联和中国趁虚而入,填补“力量真空”。而印度学者则认为,60年代美国对印度洋政策的转变是美国对苏军事战略发生重要变化的结果,强调“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的出现使印度洋成为理想的战略武器发射场,美国对苏军事准备的重点也随之从陆地转向海洋,从而引起了地区政策的一系列转变。[注] 关于这两种观点的争论,参见Walter K. Andersen,“Emerging Security Issues in the Indian Ocean:An American Perspective”,M. P. Awati,“Emerging Security Issues in the Indian Ocean:An Indian Perspective”,in Selig S. Harrison,K. Subrahmanyam (ed.),Superpower Rivalry in the Indian Ocean :Indian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以及[印]克·拉简德拉·辛格著,周水玉、李淼译:《印度洋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但以上两种分析都未充分说明中印边界冲突、中苏关系破裂对美国印度洋战略的影响,对美军此次进入印度洋的动机解释也存在偏差。因此,本文拟利用近年来解密的档案文献资料,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加以梳理,分析其与当时印度洋形势的关系,揭示美军进入印度洋的目的和动机,进而阐释其印度洋部署的性质及其成败。

一、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

在二战后十几年里,印度洋都不是美国关注的重点:其一,印度洋是距离美国本土最遥远的大洋。距离限制了军事力量投送的速度和规模,却大幅提高了行动的成本和难度。美军在当地根基尚浅,这意味着在印度洋的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都要以海军为基础。但战后美国海军本身都受到空权和核打击理论的巨大冲击,远距离、大规模向印度洋投送兵力的传统战略更显得不合时宜。[注] [美]乔治·贝尔著,吴征宇译:《美国海权百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17—365页。 其二,印度洋地区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发展水平滞后,是典型的“第三世界”。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商业利益都不可能与欧洲和亚洲相提并论。因此,除中东石油资源以外,美国对印度洋地区的兴趣不大。其三,印度洋在当时主要作为西方海运通道而存在,而无论是苏联还是当地国家的海军力量都还非常弱小,不可能对通道安全和西方国家强大的制海权构成任何威胁。相比之下,倒是欧洲的历次危机、亚洲的数次战争更凸显了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挑战。其四,印度洋是英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尽管战后英国遭遇到各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强烈冲击,但仍未彻底放弃在该地区的利益和地位,美国也乐得鼓励其继续承担安全责任。其五,印度洋地区是“不结盟运动”的摇篮。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埃及等新兴民族国家以巩固民族独立、促进国家发展为己任,不愿卷入东西方阵营的争斗,普遍奉行中立主义的立场。该运动不仅加大了美国介入地区事务的难度,也招致一些美国政要在道德上的反感。[注] 如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就曾提出,冷战下两极尖锐的意识形态对立不容许有中间地带,独立原则是为共产主义渗透打开了方便之门。

在上述背景下,美国在印度洋地区的主要兴趣是在苏联边缘陆地实施前沿部署,以便威慑苏联的军事冒险,或对苏腹地实施打击。1946年伊朗危机以后,美英联合对苏联施压,迫使苏联从伊朗撤军。美国的影响力借机进入这一地区,扶植亲美政权,将伊朗视为美苏在该地区对抗的“前沿”,但并未在此部署地面部队。[注] Gary Sick,“The Evolution of U.S. Strategy Toward the Indian Ocean and Persian Gulf Regions”,in Alvin Z. Rubinstein,The Great Game :Rivalry in the Persian Gulf and South Asia ,New York:Praeger,1983,p.51.美国也试图在南亚次大陆获取军事基地。1945年11月6日,美国国务院向英国列出了一份说明其海外军事基地需求的备忘录,要求英国给予支持和帮助。其中就包括印度加尔各答地区的杜坤迪(Dudhkundi)机场和巴拉克波尔(Barrackpore)机场,以及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卡拉奇(Karachi)机场。美国建议尽快与印度政府谈判,“确保”其同意美英军机继续使用上述机场,并获得在降落、加油、维修甚至驻守空军人员的权利。[注]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British Embassy”,FRUS ,1945,Vol .VI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the Far East ,pp.206-210.然而,当时英国政府正为印巴独立和分治方案而焦头烂额,美军基地无异于火上浇油,因而予以断然拒绝。但美国仍设法保留了二战时期在沙特阿拉伯的达兰、利比亚的惠勒斯、巴基斯坦的白沙瓦等地的空军基地。1951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98号文件曾高度评价巴基斯坦军事基地的价值:“巴基斯坦与苏联和中国毗邻,这一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条件可以增强我们在南亚的防务能力”,“如果我们在卡拉奇、拉瓦尔品第或拉合尔设立空军基地,那么,我们的空军力量距离苏联在中亚腹地的工业群将比设在东北亚或中东的任何基地都近”,“巴基斯坦是南亚和中东防御的天然屏障,否则‘自由世界’在南亚和中东的安全利益将受到威胁”。[注] 张威:《1971年南亚危机与美巴关系》,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29—31页。

除少数、分散的空军基地或设施以外,美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非常有限。美国海军在该区域长期存在的军事力量是以巴林为母港的中东分舰队。该分舰队由3艘小型舰船组成,只有象征性的军事意义,其主要任务是在波斯湾开展海军外交,展现美国对中东的关切。美国在当地承担的明确军事防卫义务是与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签订的双边安全协定,承诺采取包括使用武装部队在内的行动,抵抗“受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的侵略,但需要“相互赞同”且“受制于美国宪法限制”。[注] Gary Sick,“The Evolution of U.S. Strategy Toward the Indian Ocean and Persian Gulf Regions”,in Alvin Z. Rubinstein,The Great Game :Rivalry in the Persian Gulf and South Asia ,New York:Praeger,1983,p.51.美国还半心半意地支持过中东司令部、东南亚条约组织、中央条约组织等地区防务安排。其目的主要是政治性的,着眼于鼓励地区国家的防卫合作,而尽量避免使美国承担实际军事义务。正如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所言:“尽管美国对于缩小英国同穆斯林国家之间的龃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兴趣,但是,由于美国不愿意在世界的这一部分进一步承担直接的责任,而且美国同英国就一个总的中东防御组织的恰当形式以及这个组织同北约的关系等问题上有分歧意见,所以美国的行动就受到了限制。因此,虽然美国同英国、法国和土耳其一起提出了中东司令部的建议,但是,它主要是要把希腊和土耳其拉进北约,并发展一批在美国的控制下的战略空军基地,以补充现有的沙特阿拉伯的达兰基地和利比亚的惠勒斯机场。”[注] [印]克·拉简德拉·辛格著,周水玉、李淼译:《印度洋的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页。

费里斯州立大学西密歇根英语语言学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了语言交流小组项目,规定国际生必须参加美国学生组织的讨论,帮助其更快地应用课堂上所学到的语言技巧。一般情况下,采取两个美国学生与四个国际生的组合方式,六人就设定话题展开讨论;以此提高美国学生与国际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河南省的高校可以借助外教或者留学生与学生组合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或者课下讨论。

总之,在二战后十几年里,美国在印度洋地区与其说有一种整体性的海洋战略,不如说是以陆地边缘遏制为核心的地区战略。它主要集中于中东,而很少涉及南亚、东南亚、非洲的印度洋沿岸。美国投入军事力量的规模和防卫义务也很有限,主要通过外交、经济和政治手段施加影响,军事上满足于仅仅扮演支持和辅助性的角色。

二、20世纪60年代形势变化与印度洋特遣舰队的筹划

到60年代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印度洋战略的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美苏冷战由早期在欧亚的军事斗争转向了第三世界的政治斗争。这一方面是由于欧亚冷战对峙格局形成、深化、扩展以后的自然溢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新上任的肯尼迪政府冷战策略的重大调整。新的美国决策层批评前任政府过于强调缔结正式同盟和军事援助关系,而忽视了争取参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中国家,从而使苏联在印度、印尼、埃及、加纳等重要国家获得了政治影响力,他们力图扭转这一态势。国务卿腊斯克在1961年2月对参议院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苏联“大为拓展”了与发展中世界的关系,这表明美苏斗争“从西欧的军事问题转为在不发达国家的真正竞赛”,“加入了对非洲、拉美、中东和亚洲的争斗,首先不是在军事层面,而是为了影响力、威望和忠诚等等,牵涉到的利益非常重要”。[注] Robert J. McMahon,The Cold War on the Periphery :The United States ,India and Pakista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94,pp.272—273.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也随之由“大规模报复”转向“灵活反应”战略,干涉主义思想抬头。这一战略要求拥有一支随时在出事区域展示美国决心的兵力,适度地应对挑战,并坚持首先以常规手段来回应威胁。而海军所特有的自由进出危机区域、保持军事存在的机动性、速度和耐力的优势,使其特别适合承担上述任务。[注] [美]乔治·贝尔著,吴征宇译:《美国海权百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45—446页。不过,美军干涉行动的主要责任部门是1961年成立的打击司令部(Strike Command),由陆、空军部分部队组成,负责在中东、非洲南部、南亚地区的所有防务活动。就美国国内政治而言,海军处于与之竞争的地位。Kimbriel Armistead Mitchell,American Strategic Policy for the Indian Ocean Area ,1970-1980,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Ph. D. Dissertation,pp.49-50.

其次是非殖民化浪潮席卷下英国退出印度洋地区。五六十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运动、非殖民化浪潮已是大势所趋,亚非拉各地都涌现出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这些新兴国家普遍持反殖民主义的立场,对西方势力卷土重来抱有警惕和敌视的态度;它们又大多仍处于国家政权建立的初期,缺乏稳固健全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广泛的身份认同,加之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因而无论是在国家内部还是地区层面都累积了不少复杂、敏感的问题和矛盾。在美国政府看来,这样的态势既可能导致损害西方安全和利益的地区危机,也为苏联和中国影响力的渗透打开了方便之门。另一方面,自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以来,英国在印度洋地区每况愈下,开始尝试战略收缩。1957年英国宣布大幅削减整体防务计划,不再尝试“不可能基础上的”防御,如在世界各地都驻守部队,决定从约旦、利比亚等地撤军,削减在马来亚的地面部队。[注] “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Mid—Ocean Club,Bermuda,March 22,1957,4:25 p.m.”,FRUS ,1955-1957,Vol .XXVII ,Western Europe and Canada ,pp.749-751.这两股趋势一进一退,使西方国家干涉印度洋地区形势的需要大为增加,而操控能力却明显下降,美国干涉地区局势的军事基础也受到了冲击。1963年,沙特就曾拒绝了美军使用其领空过境的请求。因此,美国政府感到有必要增强西方整体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以防止苏联和中国填补“权力真空”,并增强干涉和影响印度洋地区局势的能力。

比如,教师在对旅游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对苏教版的《再别康桥》这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将“康桥”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康桥”,也就是即兴说一段关于“康桥”的导游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职业进行融合,从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取长补短,为此专业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在科默尔、腊斯克、波尔等人的大力推动下,1963年8月16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命令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研究在印度洋部署航母特遣舰队的可能,要求从可行性、有效性和相对成本几个方面与其他投送实力的手段进行对比。[注] "Memorandum From Secretary of Defense McNamara to the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aylor),August 16,1963",FRUS ,1961-1963,Vol .XIX ,South Asia , p.654.10月2日,参谋长联席会议研究以后给出了答复。它一方面强调,在印度洋的部署应顾及美国在全球保持足以应对潜在突发情况的军事态势的需要。就美国国家安全而言,印度洋地区的“战略优先级低于其他美军部署的地区”。而且,“应付印度洋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形(比如中印、印巴爆发冲突)也无需美军保持持续存在”。此外,目前和计划中的美军活动足以证明美国在当地的持久利益。所以,“长期部署航母特遣部队并不明智,将分散用于其他任务的军事能力”。但另一方面,该文件也承认“可能有必要增加美国军事存在,以应对具体形势或支持具体政治目标”,因而表示“间歇性”部署航母特遣舰队具有可行性,且“选择性升级或间歇性部署超出演习规模的美军力量可能比长期部署航母更具有政治价值”。[注]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Oct. 2,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如何既拉拢印度又不使巴基斯坦走向极端,成为美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曾尝试调停最为棘手的克什米尔问题,以一劳永逸地实现印巴和解,但毫无希望。肯尼迪坦承,在该问题上成功的希望几乎为零。[注] “Memorandum for the Record,April 25,1963”,FRUS ,1961-1963,Volume XIX ,South Asia ,p.564.美国政府又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说服巴基斯坦,相继派出副国务卿波尔、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等军政要人出访,美驻巴大使也频频与阿尤布·汗会面。但美巴双方基本上自说自话,各不相让。巴方一面强调印度对自身安全威胁,一面保证不想与中国在军事和政治上结成紧密联系,“除非被逼到墙角”;美方一面警告巴基斯坦不要采取任何“与美国地区责任相悖”的步骤,一面保证给予巴基斯坦抵制印度威胁的安全保证。[注]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Pakistan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August 8,1963”,FRUS ,1961-1963,Volume XIX ,South Asia ,pp.629-631.波尔在访巴前就提出,问题在于如何使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安全保证“更加可信”。[注] “Memorandum for the Record,August 12,1963”,FRUS ,1961-1963,Vol .XIX ,South Asia ,p.637.访巴后,波尔更为确信,不能仅强调对印军援为防御性质,因为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且幅员不允许进行纵深防御,其战略关键在于保持遭受印度入侵时攻入印度的能力,而美援则破坏了军事平衡。巴基斯坦之所以不相信美国的军事承诺,是由于担心美国可能因为形势的复杂性、对印度和苏联反应的担忧而犹豫不决,或来不及做出反应。因此,波尔建议重新调整美国南亚政策,其中包括“增加给予巴基斯坦军事支持保证的兑现措施,如印度洋特遣舰队”。[注]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Portugal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September 6,1963”,FRUS ,1961-1963,Vol .XIX ,South Asia , pp.672-676

在军事上加紧筹划的同时,美国政府在外交准备上也煞费苦心。实际上,国务院在要求军方制定实施方案的同时,就提供了政治上的指导原则,如:避免靠近非洲东海岸,避免访问缅甸和锡兰,避免访问英法岛屿属地,港口访问应在盟友和友好的不结盟国家中保持平衡,首次部署应限于非正式、友好访问等。[注] Ibid.

△ABC在由△A2B2C2转动到△A3B3C3过程中,外心T(x,y)与动点A (a,1),B (0,b)之间有 x≤a,y≥b,且满足

当然,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中印边界冲突引发的南亚次大陆的形势变化。肯尼迪政府十分看重印度的价值,认为“印度人口代表了40%的中立世界,超出了非洲和南美洲的总和”,“如果美国必须在印巴之间做选择,前者要重要得多”,“印度的帮助对于实现在亚洲针对中共的非核力量均衡不可或缺”。1962财年美国对印经济援助达5亿美元,比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还多出1亿美元。1962年10月20日中印边界冲突更让美国决策层兴奋不已,将其视为“可能是这个十年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使印度倒向西方阵营、加深中苏分裂的“黄金机会”。[注] Robert J. McMahon,The Cold War on the Periphery :The United States ,India and Pakista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94,pp.273-277.反之,如果放弃援印,则可能导致“印度重新走向苏联和中国”。美国驻印大使鲍尔斯警告说,“不应犯下认为印度没有其他选择的错误,他们完全能够弥合与中国的分歧并得到更多的苏联援助”。[注] “Memorandum for the Record,April 25,1963”,FRUS ,1961-1963,Volume XIX ,South Asia ,pp.562-564.对印军事经济援助势在必行,并得到了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的确认。然而,美国援印政策又受到了美巴、印巴关系的牵制。巴基斯坦不仅与美国签订有正式的双边安全协定,也是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成员。巴向美国开放的白沙瓦基地极具价值,美国正欲对其扩建,“除此以外别无替代,它将提升30%的效率,对中国更全面的覆盖和更灵活的安排”。[注] “Memorandum for the Record,August 12,1963”,FRUS , 1961-1963,Vol .XIX ,South Asia , pp.635-636.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对美国大力援印极为愤懑,担心印度将利用美援威胁自身安全,对美巴同盟感到幻灭和背叛,巴总统阿尤布·汗指责美国将巴方安全看得“太过轻贱”。[注]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December 20,1963”,FRUS ,1961-1963,Vol .XIX ,South Asia , p.710.巴基斯坦转而调整对外政策。1963年3月15日,中巴签署了关于边界问题的协议。8月29日,两国又签订航空协定和贸易协议,开通了上海—广州—达卡—卡拉奇的空中航线。此外,巴方还拒绝美国扩建白沙瓦基地,并考虑退出中央条约组织和东南亚条约组织。美巴关系持续恶化。[注] 张威:《1971年南亚危机与美巴关系》,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第37页。

记忆中,在我4岁那年,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品了一部41集古装神话剧——改编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同名文学古典名著《西游记》。1986年春节一经播出便轰动全国,可谓老少皆宜,获得了极高评价。至今仍是寒暑假期间被重播最多的电视剧之一,百看不厌,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该剧讲述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辅保大唐高僧玄奘(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师徒四人一路抢滩涉险,降妖伏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修成正果的故事。

10月17日,科默尔回应了军方的态度和进展,并进一步论证了“至少在印度洋保持一艘航母”的理由:(1)尽管印度洋的战略优先级低于欧洲、地中海和太平洋地区,但这里美国几乎没有任何前沿部署部队;(2)从政治和威慑的观点来看,美国在该地区需要“可见的多功能力量”。航母力量可用的情形很多,如阿以冲突、阿拉伯半岛、索马里-埃塞俄比亚、波斯湾石油、伊朗-伊拉克、苏联-伊朗、印巴、中印、中缅、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尼等等;(3)在上述各种情形中,最初的优先需求是支持地区国家军队的战术空中力量;(4)由于印度洋与美国本土距离遥远,缺乏基地,也会引起政治上的麻烦,基于航母的空中力量是最优选择,它能够增强战略预警,提供临时空中优势,并为陆基空中力量的抵达提供掩护;(5)与陆基空中力量相比,考虑到获取、保护、租用陆上基地的成本及可能受到的限制,部署航母的性价比更高。此外,航母在印度洋活动也不必担心暴露于反舰力量之下。中国只有有限的空中反舰能力,印尼、阿联[注]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是1958年2月1日由埃及与叙利亚合组的泛阿拉伯国家。1958年3月8日,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后来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以合众的形式加入,整个联盟因此更名为“阿拉伯合众国”(United Arab States)。由于埃及的个别霸权主义政策,1961年9月28日叙利亚宣布退出,12月北也门也退出,阿联虽然解体了,但埃及仍然保留这个国号直到1972年为止。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F%E6%8B%89%E4%BC%AF%E8%81%94%E5%90%88%E5%85%B1%E5%92%8C%E5%9B%BD/844177,登录时间:2018年5月7日。 等国也无能为力,中、苏潜艇要在印度洋活动则战线过长,所以唯一真正威胁可能只是“苏联一旦进攻伊朗时的远程空中行动”。[注] “Memorandum From Robert W. Komer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taff to the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 for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Bundy),October 17,1963”,FRUS ,1961-1963,Vol .XIX ,South Asia , p.636.

同日,腊斯克代表国务院提议,由国防部制定暂时每半年在印度洋部署一支航母编队至少两个月的间歇性部署方案,并由国务院和国防部共同研究每年部署8个月的方案,同时审查有助于增强美国在印度洋地区军事存在的其他行动,如部署陆基空军。他明确指出,部署航母的政治目的是在印度洋地区“提供一支可见的美国军事存在,以便帮助威慑潜在侵略者,安抚盟友,稳定盟友之间的区域内争端,如印巴争端”。11月18日,麦克纳马拉命令美军根据上述原则尽早拿出每半年部署两个月的暂定方案,首次实施从当年12月开始计算,并研究每年部署8个月的方案,预计于近期实施。[注] “Memorandum From Secretary of Defense McNamara to the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Taylor),November 18,1963”,FRUS ,1961-1963,Vol .XIX ,South Asia , pp.692-693.从此,美军印度洋特遣舰队由策划进入到实施阶段。

三、印度洋特遣舰队的外交准备、印度洋国家的反应与实施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策层开始酝酿增强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1963年4月25日的会谈中,国务卿腊斯克首次提出,是否可以将一艘航母常态化部署到印度洋。国务部长麦克纳马拉和海军作战部长安德森表示,航母访问没有问题,但如果常态化部署将使美国扩展过度,英国在该地区已有一艘小型航母。6月19日,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罗伯特·W·科默尔向肯尼迪提交了一份备忘录,呼吁在印度洋部署一支“具有常规火力、范围覆盖大多数受威胁前沿内陆纵深”的小型航母力量。他的逻辑简单而有力:其一,美国在印度洋地区军力薄弱。“我们常规威慑力量最缺乏的地区就在从苏伊士运河到新加坡之间的长弧之上”。而该地区距美国最远,因而使“战略后勤问题更加复杂”,“我们甚至无法使大型航母通过苏伊士运河”。其二,美国在当地军事需求增长。“我们传统上将该地区防务交给英国,但他们的力量正在衰退,而我们展示力量或实际作战的需求却在增长,从沙特阿拉伯到波斯湾,从伊朗到印度、缅甸直至马来西亚。灵活的以海洋为基础的空中力量将是真正的资产”。其三,部署印度洋部队具有可行性,因为美国已经成功研制并部署了载有潜射弹道导弹的北极星潜艇,因而无需航母承担核任务,而美国在航母上已有固定投入,将它们的一部分部署到最薄弱的环节就不失为“重新部署已有资产、获得新灵活性的良好方式”,“这至少将给沙赫、费萨尔、阿尤布、尼赫鲁及其他人注入强心针,并使我们将在必要时支持他们的声明变得更加可信”。[注] “Memorandum From Robert W. Komer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taff to President Kennedy,August 9,1963”,FRUS ,1961-1963,Vol .XIX ,South Asia , p.636.

1963年11月以后,美国国务院又指示各相关驻外使领馆,就所在国反应的前景和提前通气的必要性做出评估,并就通报的方式方法提出建议。其中,驻印大使馆的估计尤其乐观。它赞成政府的决定,预期印度将欢迎美国印度洋特遣舰队及定期访问,并称此举将为建立南亚次大陆力量均衡、在对待中国和中共在亚洲的威胁方面拉拢印度奠定基础,促使印度思考美国的力量对次大陆和印度安全的作用。它建议利用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泰勒访印做好解释工作,并列举了一些印度洋特遣舰队的好处,如:使印度及其他国家在中国的核威胁下得到心理安抚,有利于印度集中内外资源用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威慑中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威胁,等等。[注] “From New Delhi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November 12,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驻印大使馆甚至鼓吹借此机会,与印海军建立更紧密联系,主张向印方表示对印度海军角色和需求的兴趣,并愿为之提供建议和训练场所。[注] “CINCSTRIKE UNN FROM DEWDELHI,December 6,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12月9日,当美国政府还在研究向各国通报的方式方法之际,《华盛顿邮报》忽然刊发了一则报道。其中不仅披露了美国正计划“长期”部署海军舰队巡逻印度洋区域,且泰勒将军将在访问印巴期间商谈此事,而且点明,美国派遣这支部队的主要目的是“持续威慑中国在南亚和东南亚的入侵”,同时给“因自相残杀而困扰的地区”注入稳定因素,扬言“美国对巴基斯坦在遭到印度进攻时的承诺将更严肃地被对待”。[注] “Joint State-USIA Message,December 9,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这次泄密事件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也使印度洋特遣舰队过早公开,从而使美国政府陷于被动。

②多数居民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相关内涝灾害知识,还有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方式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少有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说明居民获取内涝灾害信息的渠道单一,对政府的依赖度很低。

此时正值印度国会开会,印度政府怀疑美军进入印度洋的动机,更担心引发国内政治的风潮,干扰对美政策。12月13日和18日,印度驻美大使B. K.尼赫鲁两次造访国务院,探询美国关于印度洋海军部队的计划和进展。其间,印度大使要求美方解释该计划“背后的理论”,“是否为了将第七舰队与地中海相连接?是否着眼于心理而非军事目的”?他直言目前媒体报道“令他不安”,表示如果是“纯粹技术性”防务事务,那没有问题,美国并未要求军事基地,只是正常的海军友好访问,但报道却是“从政治角度”说明部署舰队的理由。他还警告说,印度可能被第七舰队激怒,建议美方将此事保持在技术层面,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注] “Department of State to Embassy NEW DELHI,December 13,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Telegram From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India,December 19,1963”,FRUS ,1961-1963,Vol .XIX ,South Asia , pp.707-709.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力求淡化此事。他在国会宣称,此事“与印度无关”,“印度不能反对任何人随心所欲地在公海活动”。[注] “For the Secretary from Ball and Johnson,Dec. 17,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泰勒访印期间,尼赫鲁从未主动提及印度洋特遣舰队问题,在美国大使鲍尔斯主动解释以后,也未表现出任何兴趣。[注] “Telegram From the Embassy in Indi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December 19,1963”,FRUS , 1961-1963,Vol .XIX ,South Asia , pp.720-722.

相比之下,印度舆论对美军部署的批评更加激烈。12月13日,《印度时报》刊发主题社论,指责第七舰队进入印度洋“挑衅”。社论指出,派遣载有核武器的舰队进入该地区具有深远影响。尽管包括印度在内的东南亚国家有理由警惕中国的挑战,但也无需西方的存在。如果要遏制中国,也不能通过20世纪晚期的“炮舰战术”。社论强调,印度“无意将西方军事力量引入印度洋地区”。即使美国承诺第七舰队存在将不会干涉海洋国家内部事务也没有意义,因为“常规舰队进入印度洋就够令人不安,核武器存在将极度挑衅,且不只针对共产主义中国”。社论还提出,印度应“打破美国幻想”,不要认为中印边界冲突已摧毁了不结盟运动,不要指望印度会加入西方阵营并欢迎第七舰队的“保护”,进而要求印度政府对“不受欢迎的”西方干涉表明态度。[注] “Embassy NEW DELHI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Dec. 13,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激烈的国内舆论使印度政府倍感压力。24日,尼赫鲁大使代表印度政府,一面称“从未在公开场合发表指责印度洋特遣舰队的言论”,一面正式提出反对,称它“不会受到不结盟国家的欢迎”,“除了损害美国在亚非不结盟运动中的声誉以外别无作用”,而关于此事的“粗暴报道”反而给了中国指责印度偏离不结盟运动的抓手,这一点“对印度在非洲尤具破坏力”。[注] “From Colombo,December 16,1936”,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比起在印度洋长期部署军力,美军更关注在印度洋获取军事基地。早在1958年美国海军上将、长期目标计划小组主任罗伊·L·约翰逊就敏锐地提出警告:“随着友好殖民帝国被肢解为中立的民族主义国家,美国将失去对持久海军行动至关重要的外国基地和港口。”[注] William Stivers,America ’s Confrontation with Revolutionary Change in the Middle East ,1948-83,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1986,p.30.因此,这一时期美军一直在推动政府秘密同英国谈判,获取其在印度洋的军事基地。过早在印度洋部署军力反而可能对谈判进程造成不利影响。

锡兰(今斯里兰卡)坚持不结盟的立场。12月16日,美国驻科伦坡大使馆报告称,美国向印度洋投送保护力量的理由在锡兰不适用,因为“大多数锡兰人认为,不存在外部安全威胁,也无需保护”。考虑到锡兰政府一贯反对黩武主义,并深受左派分子影响,因此,“派遣特遣部队可能适得其反”,“核武器的存在更将招致舆论的抗议和煽动”。它告诫美国政府,必须小心做好前期准备,避免造成对锡兰在石油补偿、内政事务上施压的印象,在未来舰队出访计划中将锡兰置于较低优先级,出访时“应强调民间形式、人员之间的交流活动,而将正式外交访问降至最低”,也不应展示武器,但可进行飞行表演。[注] “From Embassy Colombo To Secretary of State,Dec. 16,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17日,腊斯克承认,“目前印度和锡兰方面的强烈反应以及英国所表现出来的惊讶使我们有必要不做最后决定,或者完全不顾及政治影响蛮干”。[注] “Eyes only for acting secretary from secretary,December 17,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2.融资管理。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企业的融资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外部的融资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资本结构来进行,同时需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融资方法,最终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促进作用。因此,企业的融资管理是企业经营过程当中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着企业的资本运营以及经营方法,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月4日,美国海军“好人理查德”号航母、3艘驱逐舰和1艘油轮组成“协和中队”首次巡航印度洋。此次巡航避开敏感政治地带,直接穿越马六甲海峡,访问马达加斯加的迭戈苏瓦雷斯港、肯尼亚的蒙巴萨、英国属地亚丁,然后抵达阿曼湾并邀请伊朗国王参观演练。随后,舰队途经东印度洋返回日常活动区域。整个行程为期六周。[注] “From CINCPAC To RUCKHC/CINCLANT”,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美国政府同时向媒体发布消息,宣布“可能不时定期会有其他的协和巡航”,“协和中队可能从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出发”,从而宣示了长期巡航印度洋的意图,并保留了未来行动的灵活性。在宣传口径上,美国刻意保持低调,打着“海洋自由”的旗号,避免提及中央条约组织、东南亚条约组织的防卫义务,否认与地区争端的关联,期待“让我们的存在自己说话”。[注] “Concord Squadron Press Guidance,April 3,1964”,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苏联关注美军印度洋部署的政治意义,更将其视为美国核武器和运载能力的体现。1964年1月10日,苏联《真理报》刊发评论文章,呼吁亚非国家发动大规模的抗议运动。文章指出美军部署的危害,如:将“核区域”延伸至从非洲至印度尼西亚的新地区,“北极星潜艇进入印度洋对当地国家和世界和平构成巨大威胁”,挑战区域内大多数国家奉行的不结盟政策等等。文章还有针对性地对地区国家施加压力:对印度,敦促“不能以未获磋商为由避免表态”;对印尼,强调美国舰队活动与马来西亚联邦争端的关联;对锡兰和柬埔寨,说明美国有意施压,作为对其拒绝美援的反应;对巴基斯坦,强调美国计划利用巴港口,将该国进一步拉入西方阵营,“破坏中立希望”。该文既说明了苏联借机损害美国声誉、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政治意图,也反映了它对美国北极星战略核潜艇进入印度洋部署的真实担忧。[注] “From Moscow to Secretary of State,January 10,1964”,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其后,苏联方面一直对美军印度洋部署的意图持这一看法,并从1968年3月起主动派遣舰队进入印度洋。[注] Alvin J. Cottrell,Walter F. Hahn,Naval Race or Arms Control in the Indian Ocean ,New York:National Strategy Information Center,Inc.,p.58

美军印度洋部署也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支持,包括正为马来亚防务大伤脑筋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等,以及伊朗、马达加斯加等部分中东和非洲国家。[注] “From Tananarive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December 12,1963”,“For the Secretary From Ball and Johnson,Dec. 17,1963”,“From Jidda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Dec. 17,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几经权衡之后,美国决策层调整了舰队的首次巡航计划,“为了尽量减少印尼的喧嚣,准备使舰队安静地穿过苏门答腊,强调是去印度洋区域的另一端,也就是东非—波斯湾巡航”。[注] “Memorandum from Robert W. Komer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taff to President Johnson,March 16,1964”,FRUS ,1964-1968,Vol .XXI ,Near East Region ,Arabian Peninsula ,https://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4-68v21/d35,visited on Dec. 29,2018. 1964年3月15日腊斯克向新任总统约翰逊提交备忘录,建议实施印度洋巡航,作为“将美国军力间歇性但常态化引入印度洋地区的第一阶段”。[注] Ibid. 19日,约翰逊批准了该方案,称其为“在对美国具有相当战略重要性的地区最适当的使用灵活空海力量的方式”。[注] “National Security Action Memorandum No. 289,March 19,1964”,DNSA.

美国在印度尼西亚也碰了钉子。此时,印尼总统苏加诺幻想吞并英属马来亚、菲律宾,组建“大马来亚联邦”(Maphilindo),正与1963年建国的马来西亚在北婆罗洲闹得不可开交,[注] Will Fowler,Britain ’s Secret War :The Indonesian Confrontation 1962-1966,Osprey,2006.因而将美军部署视为对自己施压。为安抚印尼,美海军将领里开茨在会见印尼海军上将马塔迪纳塔和第一副总理萨班德里奥时,说明美军进入印度洋的唯一目的是“向中国进犯南亚和东南亚展现决心”,“虽然印巴、韩日、印尼与马来西亚都有内部分歧,但美国与所有国家都保持友好关系,舰队也将访问所有国家”。但马塔迪纳塔不为所动,询问美国如何看待印尼的不结盟立场。萨班德里奥则一面对美国示好,表示接受美方解释,大谈中国长期威胁,甚至称第七舰队存在是“好事”;一面打预防针,表示印尼可能要对印度洋特遣舰队做出反应,因为“有人会把访问与印尼和马来西亚的冲突联系起来”。[注] “From Djakarta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December 17,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尽管美国尽力向印尼方面解释了立场,但苏加诺依然对第七舰队进入印度洋发表了激烈评论。[注] “For Ambassador Jones,Dec. 31,1963”,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美国政府原本设想舰队在首次印度洋巡航中访问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巴生港和印尼的雅加达,以示平衡。[注] “Department of State to Djakarta,Jan. 7,1964”,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但现在,美国反而担忧巡航会破坏印尼与马来西亚、英国的三方谈判。美国驻雅加达使馆分析,如果印尼对谈判不满,就可能“以印度洋巡航为借口使谈判破裂,并指责美国的帝国主义压力”。[注] “From Embassy Djakarta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Feb. 19,1964”,National Security Files,Country File,India,Indian Ocean Task Force,Vol.1,DNSA. 于是,美国放弃了舰队出访印尼和马来西亚的计划。

甚至美军印度洋舰队旨在“保护”的巴基斯坦都持消极态度。泰勒访巴期间,大谈美国将帮助增强巴基斯坦的安全感,准备商讨派遣陆军和空军部队进行试验性演习,而“印度洋特遣舰队提供额外的海空保护”,“航母可以提供有用的可移动机场,使美国更好支持盟友,履行双边义务”。对此,巴总统阿尤布·汗、外长布托表达了三层意思:(1)印度洋特遣舰队无用。在对印方面,“只是一个噱头,除非带有明确目的,支持特定计划”。在对华方面,印度洋距离中国太远,“无法伤害或限制中国”,倒是“第七舰队在朝鲜和台湾水域离中国更近”。在对苏方面,“中东和次大陆的防务基本上是陆—空问题而非海军问题”。(2)印度洋特遣舰队有害。该舰队已经“在亚非国家引起了非常负面的政治反应,被视为‘炮舰外交’回归,或者‘教土著人守规矩’的现代版本”。而且,印度洋此前都免于核威胁,特遣舰队“将导致更靠近印度洋地区的大国对抗”。(3)巴方更关注军援,“每个国家都必须依靠自己的防卫部队”,巴基斯坦“特别需要装备”。泰勒认为,阿尤布·汗对演习和印度洋特遣舰队表现出警惕,“很可能感到此类演习会被作为削减对巴军事援助的理由”。[注]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Noon,December 20,1963”,“Memorandum for the Record,December 20,1963”,FRUS ,1961-1963,Vol .XIX ,South Asia , pp.710-717,719-720.

尽管遇到困难,科默尔等人依然对印度洋部署的前景充满信心。1964年3月16日,科默尔致信约翰逊。在重申印度洋特遣舰队的合理性的基础上,科默尔承认,初期部署已经引起了一些反应,“尤其是印尼,将它视为自己对马来西亚采取行动的威慑”。但科默尔认为,“让苏加诺这样想也有好处”。更重要的是,“无论如何,安静地展现美国在印度洋实力的长期收益能够压倒很可能很快就会平息的初期反应”。[注] “Memorandum from Robert W. Komer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taff to President Johnson,March 16,1964”,FRUS ,1964-1968,Vol .XXI ,Near East Region ,Arabian Peninsula ,https://history.state.gov/historicaldocuments/frus1964-68v21/d35,visited on Dec. 29,2018.

在通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移动监测终端已经逐渐广泛地应用在家居生活、交通控制、消防控制、农业生产和工业控制等领域之中,其功能愈发的健全和成熟,并且还在趋于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针对移动通信技术和安卓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本文设计了基于物联网、安卓平台和后端云的湿地昆虫生境移动监测系统,应用程序通过监听后端云数据库上昆虫生境数据的更新状态,获取最新上传的数据并显示,从而达到监测昆虫生境数据的目的,为昆虫的研究提供信息化手段和数据实时分析方法。

然而,形势发展很快就使得上述设想化为泡影。美国的印度洋巡航并未缓和印巴矛盾。无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都不打算握手言和,都希望将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因此,两国都不重视美军印度洋舰队的空洞暗示,只关注美国军援的实际流向。结果美国两面下注,却两不讨好。1964年5月,美国出台的援印方案既未令印度满意,又激起了巴基斯坦大规模的反美游行,美国也为大量投入却得不到回报而感到懊恼。在这种情形下,美印、美巴、印巴关系相互刺激,不断恶化,终于酿成了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标志着50—60年代美国南亚政策的彻底破产。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美国根本没有机会在印度洋“长期、安静”地展现实力。美军在亚太的主力第七舰队已经不堪重负。其72%的舰船状况欠佳,更新缓慢,实际上已经无法充当国家的“一线影响力”,太平洋总司令承认,“美国在太平洋已没有进行常规战争的可持续力量”。肯尼迪政府四面出击的干涉主义倾向更使美军承担过多军事义务,令其在资源分配上捉襟见肘。在老挝危机中,第七舰队就动用了三支航母特混舰队和船上的陆战队两栖戒备大队。因此,美国军方原本就对此次印度洋部署不大热心。1964年8月“东京湾事件”爆发后,美国彻底卷入越南战争,更给美军造成极大压力,除参与海空部队执行作战和封锁任务以外,驻越美军约95%的补给都来自美国本土,经海路运输。第七舰队随即将原本用于印度洋巡航的舰船抽调加入越南的军事行动。[注] [美]乔治·贝尔著,吴征宇译:《美国海权百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54—465页。 美国政府的施策重点也转向了东南亚。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美国政府曾经为印度洋“间歇性的常态化部署”煞费苦心,但实际上只在1964年4月和8月进行过两次“协和巡航”就草草收场。[注] Kimbriel Armistead Mitchell,American Strategic Policy for the Indian Ocean Area ,1970-1980,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Ph. D. Dissertation,p.59.

马勒中国与常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成投资协议,将在常熟高新区新建一座现代化的研发中心,从而更好地贯彻马勒集团的双轨战略,即在不断优化内燃机的同时大力开发用于电动交通的创新解决方案。新研发中心预计将于2020年6月前完工。新址毗邻马勒压缩机(苏州)有限公司。该工厂刚刚在11月28日举行了二期厂房启用典礼,并同时签署了三期厂房的投资协议。完成二期扩建后,马勒压缩机工厂建筑面积从 13 000 m2 增加到 24 000 m2,年产能从100万台增加到150万台。而计划中的三期厂房将用于电动压缩机的生产,这将是压缩机工厂进入电动交通领域的重要一步。

四、结 语

综上所述,1964年前后美国政府与军方在派遣军力进入印度洋的目的、方式、重点和时机选择上均存在差异。如果说肯尼迪政府更看重军事部署的政治效果,希望以常态化的军事存在展现美国的干涉能力,在短时期内塑造和影响印度洋地区局势;美军则追求整体军力的实际效率,其对印度洋的关切主要着眼于长远布局,并非动用军力,而是为未来可能的军事行动打好基础。因此,1964年美军首次印度洋巡航主要是美国政府推动和主导的结果,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其实质是干涉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海军外交”。

美军对印度洋巡航的策划带有鲜明的海军外交特征。美国政府早做准备,并且不断进行调整,慎重地选择了舰队出访的对象、时机、路线、规模和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对象国接受,以利于政治目标的实现。但美国政府在确定政策目标和选择政策工具时过于自负。它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想当然地提出了一种调解地区局势的方案,并认为印、巴必将接受其开出的各项条件,因而过高估计了海军部署的效果。但实际上,美国在印度洋既无可供长期部署的军力,又缺乏统一、坚定的使用军力的政治决心。

网络重构采用二进制编码更适合,遗传算法中染色体中的基因位用0和1表示,每个开关占据一个基因位,一条染色体则对应一种开关组合状态。

从实施的短期效果来看,美军在印度洋的首次部署可谓出师不利。它未能说服印度洋周边国家按照美国的逻辑来阐释印度洋特遣舰队的目的,将地区话题引向防备中国,反而激起了印尼、锡金等一些国家及其民众的不安和反感,有利于不结盟运动的扩展。它也没有促进南亚次大陆稳定,而是无谓地刺激了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限制了印度政府的政策空间,又得不到巴基斯坦的认同和重视。它不仅未能防止苏联势力进入“权力真空”,反而促使苏联将视线转向印度洋,引发苏军在该地区的反部署,将冷战引入印度洋。尽管周边国家出于各种原因接受了美军进入印度洋的事实,但该部署既不服务于军事目的,又无法达到预期的政治效果。它的首次巡航甚至不敢宣示真正的重点区域,只好调整路线,从一开始就预示了失败的可能。从根本上说,它反映了印度洋地缘政治格局的破碎和复杂,也说明了美国初次进入印度洋的谨慎和困难。

但从长期趋势来看,1964年美军印度洋巡航的结局又无法否定美军进入印度洋的必要性。60年代印度洋地区形势紧张与西方国家力量薄弱的矛盾为美国向该地区输送军力提供了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1964年美军印度洋巡航只是一次失败的预演,美军进入印度洋是大势所趋。

The U .S .First Military Deployment in the Indian Ocean in 1964

ZHANG Yuan (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e 1960s,the tense situation in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the decline of western power in the Indian Ocean area made the U.S. military presence necessary. However,the Concord Squadron,the first U.S. military deployment in this region,was mainly initiated by the U.S. administration rather than the military. The essence of this deployment is naval diplomacy. However,while planning carefully,the U.S. administration did not consider the real standings of local nations,and expected the deterioration of Vietnam situation. The first deployment quickly ended in failure,which illustrates the complicated geopolitical situation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 U.S. faced when entering the Indian Ocean.

Key words :U.S. navy;Indian Ocean;military presence;naval diplomacy;gunboat diplomacy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世界海洋大国的海洋发展战略研究 ”(16JZD029 )阶段性成果 。

*张愿:博士,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讲师,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湖北武汉 430072。

●责任编辑 :胡 杰

标签:;  ;  ;  ;  ;  ;  ;  

1964年美军首次印度洋部署的历史考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