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资本流入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_发展中国家论文

国际资本流入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资本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 (2000)04—0006—06

利用外资与国内资源的利用

关于外资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经济学家们有不同的论述。其中以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A·斯特劳特1969年创立的“两缺口”模型最出名。该模型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主要受三种因素的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是国内储蓄水平低,不足以支持国内投资需求的扩大,影响经济的发展;二是“外汇约束”,即有限的外汇收入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阻碍了经济发展;三是“吸收能力约束”,即由于缺乏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无法吸引并有效地使用外资和各种资源,从而影响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因此,钱纳里等人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能成功地利用外资,便可以逐渐克服储蓄、外汇和技术的约束,增加国民总储蓄和总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注:参见李扬《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第14—24页。)。

历史表明,利用外资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十分重要。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的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均有过依靠外国资本的流入推动国内经济持续增长;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外资来发展经济或实现经济高速增长。

但是,对引资国而言,外资的流入或利用外资是有成本的。我们把“两缺口”模型放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看,就会发现,国内储蓄或资源的不足要依靠国外资源来弥补,也就是需从国外进口相应缺口的储蓄或资源,当利用外资来弥补这个缺口即用资本项目下的顺差时,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利用外资”,表明一国对外债务增加,债权减少。从国际资本所有者上看,外资的流入是以利润和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因而,从根本上说,任何引资国都不能靠持续的外资流入来弥补国内的储蓄或资源的缺口,而必须由贸易逆差变为贸易顺差,由资本净输入国变为资本净输出国。引资国能否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取决于国内资源的利用情况,即提高国内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提高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如果使用外资的部门(如外资或合资企业)的资本利用效率长期高于使用国内储蓄的部门,未能提高受资国自身的“吸收与消化能力”,未能相应提高本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就没法吸收并有效地使用外资和其他各种资源,从而影响了国内资源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这时,国内储蓄或资源的缺口将伴随着外资的利息、利润等形式的流出有所扩大,将使受资国经济越来越依靠国外储蓄,导致储蓄缺口的增长,陷入恶性循环;反之,如果伴随着外资的使用,整个社会经济效率不断提高,那么国内储蓄有效利用后将逐渐减弱对外资的需求程度。

图1—1 外资流入“标准趋势”

图1—2 不成功利用外资的“逆标准趋势”

资料来源:钱纳里、塞尔昆著《发展的型式:1950—1970》,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8页;转引自李扬《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钱纳里等人在研究外资的作用时,曾描绘了一种“标准趋势”,分别刻划了成功利用外资和不成功利用外资的两种典型情况(见图1)。

由此可见,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对受资国而言,绝非是长久之计,只是过渡阶段而已。要想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最终还是要以国内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基础。而在经济发展初期,利用外资的作用在于加快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国内资源的更合理配置和更有效地利用。当然,这是建立在受资国能有效地利用外资的基础上。

利用外资与国内资源缺口:按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分类的基本模型

现代国际经济学新理论的一个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突出特点是国内市场很大, 却存在着大量的与国际交换无关的“不可贸易品”(nontraded goods)。 这为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经济关系开辟了新思路。与非贸易品相对应的就是贸易品,指不一定在生产国消费,既能出口也能进口;不可贸易品恰好相反,只能在生产国家消费,既不能出口也不能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平衡状况只是由可贸易品的生产与本国对该产品的消费加以确定的。如果可贸易品在满足本国购买以后仍有剩余并全部出口,则该国出现贸易顺差;反之,如果本国对可贸易品的需求大于对该产品的生产,需要进口,于是出现贸易逆差。

按联合国标准化的产业分类(SIC), 商品和劳务根据主干产业可分如下9种:(1)农业、狩猎业、林业、渔业;(2)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燃气和水;(5)建筑业;(6)批发和零售业、 餐饮、旅馆;(7)交通、仓储和通讯;(8)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9)社区、社会与个人的服务。SIC认为,前面6 种通常被认为是最可贸易的;其他6种通常认为是不可贸易的, 尤其是建筑业(如家居建筑)、服务业(第8类和第9类)和国内运输(如汽车和铁路服务)不容易贸易。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运输费用、关税和配额等因素的存在会使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发生变化。

图2 就是一个一国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生产及消费的简单的理论模型。图2中曲线AB就是微观经济学中讲的“生产可能线”, 表示一国在资源既定状态下生产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的全部可能性组合。一国的的可贸易品生产越多,非贸易品生产就越少;反之亦然。曲线OC就是一国的社会消费线,表示该国在一定状态下对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的消费水平(按实际数量)。曲线AB和曲线OC相交点E是均衡点, 表示该国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的生产和消费均相等的点。在E点上, 该国既实现了“内部均衡”又实现了“外部均衡”,即国内的生产恰好满足了国内的消费,对外保持了国际收支平衡,不存在贸易差额。

图2 可贸易品与不可贸易品生产消费模型

用该理论模型来说明一国利用外资,是假设该国经济发展初期为达到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社会消费(经常性消费和资本性消费总和)不是确定在E点,而是更高点,如D点。但是,D点处于生产可能线之外, 显然在该国现有条件下不能实现。因为不可贸易品只能靠国内生产,不能进口,而可贸易品则用进口,与均衡点E相比,社会生产只能确定在F点,收缩国内可贸易品生产,扩大不可贸易品生产。在F点上, 国内不可贸易品生产恰好满足了国内的消费,可贸易品不足部分FD可以通过进口来弥补。这就是我们时常说的“利用外资”。一国真正意义上利用外资是为了弥补国内资源或储蓄不足,在图2 中表示就是要用于进口相当于FD量可贸易品的国内短缺部分。

对于符合这些特点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区别的重要意义是:其他条件不变,当一国贸易余额发生变化时,社会经济的内部生产结构会改变,或者社会消费水平会改变(包括总量和结构)。换个角度说,一个需依赖外资流入方能保持持续、较高经济增长的国家,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当引进外资的量发生变化时,社会的经济结构要改变,或者社会消费水平会改变(包括总量和结构)。

外资流入与国内资源的利用:静态分析

如果一国靠持续外资流入而进口的大量可贸易品只用于本国奢侈消费或政府财政赤字,不用于社会投资性支出;或者只用于国内低效益产业的扩张,没有最后提高本国的产业生产能力,这意味着社会生产可能线仍处于原来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从外资流入阶段到外资流出阶段的转换(贸易逆差向贸易顺差的转换)只能要求一国国内生产结构作出相应调整。

图3 外资流入静态分析

这种转换过程可以用图3来说明。图3表明一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因利用国外资源而出现贸易逆差,进口FD量可贸易品。不考虑外资利润的再投资和利润汇出或一国外债利息支付等因素,其他条件不变,将来外资流出,该国的外部经济只能由贸易逆差向贸易顺差转变才能平衡。压缩进口,扩大出口,只能靠压缩国内不可贸易品的生产和扩大可贸易品的生产。从图3看,就是国内生产要从F点向G点转移, 而此时的社会消费却由D点降到B点,B点与G点处于同一水平线,表明该国至少要BG量(BG=FD)可贸易品的贸易顺差才能保持经济的外部均衡。

可见,为维护对外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该国从贸易逆差到贸易顺差的转变不仅涉及到国内生产结构的重大调整,而且还会大大降低国内消费水平,即以前的社会消费水平将被压缩。

类似情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亦会出现。例如,当一国的消费超过其收入,就可能通过向国外借款方式来支撑。根据跨时期预算约束理论,任何经济体在整个时间内消费的现值只能等于收入的现值,即收入在一定情况下,这一时期消费的增加势必要减少下一时期的消费。因此,该国这种状态最终要改变,在某个时间上,它必须恢复贸易顺差,才使得它有能力偿还以前积累的国际债务。若其他条件不变,这只有通过国内生产结构调整,并降低国内总的消费水平才能实现。

事实上,很多经济实例表明,这个调整过程是灾难性的。如智利,因在70年代后期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大举外债,到了1982年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智利的对外借款及偿还产生不利影响。智利为了偿还债务,不得不调整国内生产结构。表5 列出了这种调整过程对智利国内经济及其他社会问题(如失业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国内生产结构调整不一定会顺利达到G点, 因为要有一个较长的滞后期,如工人需要用一定时间和精力来适应新的工作、资产也有专用性,等等。可能只达到与BG同一水平线上的H点, 位于社会生产可能线之内,这意味着该国国内资源部分被浪费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样,为确保足够贸易顺差来平衡外资流出,不仅要求国内生产进行结构调整而且还要求对国内社会消费和相对价格作出相应调整。这时,它们对国内经济及社会的影响就更为复杂了。

表1 智利的调整过程(1979—1985年)

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国家失业率批准和开工项

年份总值农业和渔业

建筑业

工业目(面积,千平方米)

197913.67.3

28.912.5 -3.591

198010.45.0

18.711.2

4,643

198111.36.2

25.811.8

5,638

198219.69.4

50.826.6

2,365

198314.65.8

38.217.9

2,771

198413.95.5

14.230.7

3,209

198512.04.9

23.8 5.4

3,831

年份 贸易余额

/GDP (%)

1979-1.7

1980-2.8

1981-8.2

1982 0.3

1983 5.0

1984 1.9

1985 5.3

资料来源:转引自杰弗里·萨克斯等著《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7年版,第956页。

首先,从社会消费支出上看,由图3可知, 为维持经济的外部平衡,必须减少国内消费水平,由D点降为B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显然是以压缩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为代价的;或者,此时外部平衡下的国内供给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位于D点的国内消费水平, 在需求推动下势必会引起国内的物价上涨。

其次,从相对价格关系看,降低不可贸易品价格来提高国内对它的消费,也可以扩大可贸易品生产和降低不可贸易品生产,进而扩大可贸易品出口。但是,如果不可贸易品的价格向下呈刚性,而在可贸易品价格不变条件下,社会资源不一定会由不可贸易品生产部门向可贸易品生产部门转移。这时,国内生产结构调整只会导致国内整体物价水平上涨。

最后,实施对外汇率贬值虽然有助于扩大可贸易品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但是,汇率贬低将相对提高可贸易品的国内价格,并通过价格、工资、劳动成本等机制对不可贸易品生产部门进而对整个社会物价稳定产生压力。

总之,从静态角度判断,一国在经济发展初期利用外资后都会使将来某个时期宏观经济的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出现根本性矛盾。很明显,这违背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初衷。

外资流入与国内资源的利用:动态分析

根据钱纳里描绘成功利用外资的“标准趋势”,任何受资国随着经济发展都必须逐渐减弱对外资的依赖性,转变为最终依赖国内资源。几乎与钱纳里同一时期的另一著名发展经济学家D ·阿夫拉莫维奇提出的“债务周期假说”,也非常完整地描述了这个转变过程,为任何受资国的引资发展战略提供一条可供借鉴参考的发展途径。

该假说认为,在一个连续借入外国资本的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总额、净额和“储蓄缺口”通常会呈现出阶段性或周期性特征。这些特征表明了发展中国家是如何不断减弱对外资的依赖,由资本输入国逐渐过渡到资本输出国。具体来说,在第一阶段,资本流入总额的扩大将呈现出递增趋势,因为此时的资本流入一方面需要填补不断扩大的“储蓄缺口”,另一方面还要还本付息;第二阶段,资本流入总额的扩大将呈现递减趋势,因为国民收入和储蓄的提高、贸易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已经使得“储蓄缺口”趋于缩小,资本流入越来越多地用于还本付息,与此相适应,资本净流入呈下降趋势;第三阶段,资本流入总额将呈下降趋势,因为“储蓄缺口”此时已转为负值,即国内储蓄在满足了国内投资和进口还有剩余,这部分剩余将被用于还本付息或作为资本输出。这时,才标志着该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开始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按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分类的理论模型来描述这种过程。如图4所示:

图4 债务周期理论模型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一国利用外资发展经济只要能够不断提高国内技术水平,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使得其社会生产曲线AB不断地往右上方移动,那么该国经济将来的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则完全可能同时实现。从图4中看,生产可能曲线不断外移时, 如果社会消费水平保持在D点,就能实现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 引资国由于社会生产可能曲线外移不断缩减对国外资本的依赖,由FD减为F'D。 继续保持这种趋势,最终会使国内资本出现剩余,除还本付息外还可用于输出。由此可见,社会生产可能曲线的外移是由国内资源更有效地得到利用所推动着的,它既使其他条件发生了变化,而且该国为保持外部均衡而采取国内生产结构调整及其他相应对策的影响也不会像上面静态分析那样剧烈。相反,如果发展中国家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并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国内资源,进而在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下,国内的储蓄和出口不能相应满足国内投资和进口的需要而又不得不求助于加倍利用外国资本,那么,利用外资就失去了对发展中国家应有的经济意义。

外资利用情况的差异对受资国产生不同影响的最明显例子之一就是1982年发生债务危机的发展中国家与同时期的亚洲新兴国家。当时广大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危机是最严重的,它们把借入的大量债务性国外资本用于扩大国内生活消费,或投入那些期限长、收益率低的项目之中,未能把外债资金有效地用于生产性或创汇盈利性的项目(如墨西哥),不能保证外债收益率高于偿债付息率;有的贷款项目根本不能形成任何生产能力;有的国家外债管理人员贪污腐化(如哥伦比亚),将外债资金挪作私人不动产或外国证券投资,使得这些国家纷纷陷入对外债务危机而无力应付。而同时期的亚洲新兴国家恰恰相反,它们良好地运用了所借的债务性国外资本,流入的外资既使国内可投资的资源充分受益,又未使投资效益恶化,所需投入资金也越来越多地由国内而不是由国外筹集。并且当80年代全球经济开始复苏时,它们通过制成品出口的迅速扩大,避免了那次国际债务危机的冲击,使国民经济增长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势头。

结论

通过静态和动态角度分别分析了外资流入与国内资源的利用二者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发展经济的成功战略的动因和路径是什么。虽然,各个发展中国家有自己的国情,引资战略并没有固定模式可走。但是,在形形色色的引资战略背后,一个国家要想成功地利用外资加速本国经济发展,必须符合以下四个条件:

1.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推动力是靠国内资源,只有国内资源或国内储蓄不足的部分才用外资来弥补。

2.引进的外资要保证被利用后能实际上提高本国国内的产业生产能力。

3.利用外资能使本国的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实现产业升级和出口产品竞争力提高,从而根本上改变经常项目逆差的状况。

4.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同时并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求得短期基本稳定前提下,应利用价格、贸易、工资、利率等政策,使企业实现自主化,逐渐推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内资源长期有效配置。

收稿日期:2000—05—07

标签:;  ;  ;  ;  ;  ;  ;  ;  ;  ;  

国际资本流入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_发展中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