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经济论文,结构调整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1997年“要在继续搞好总量控制的同时,切实将工作重点转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上来”。因为“目前社会总供求大体平衡,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很不合理”。这种“很不合理”的表现,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进行描述,我以为突出表现为四点:一是总量大,单个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低,竞争实力弱。经过改革开放十几年的努力,我国工业的总量已具相当大的规模,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业品缺乏、凭票供应的短缺经济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据报载,1995年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由1990年的1.5万亿元增至4.5万亿元,五年增长2倍多;企业增加了9万多家,达到51万户。但是其中列为我国工业500强的,其销售额加在一起, 仅相当于美国《幸福》杂志排出的世界500强中第一家的销售额。 江苏省1996年工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已达7203亿元,但其中的77%是由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生产的。二是技术低,许多企业在竞争中没有什么技术优势,“你有的我也有,我没有的你也没有”,同处在低技术档次上,产品雷同。技术和质量的提高过分依赖引进,自主开发能力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显得很不适应。三是“大而全、小而全”,地区结构趋同。有材料说:全国有23个省(区、市)生产洗衣机,29个省(区、市)生产电视机,23个省(区、市)生产电冰箱;轧钢厂遍布全国,平均每个地市就有21家。上海有9家空调器生产厂, 其产量之和没有江苏春兰一家多。四是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低,这也是“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无论是上游企业还是下游企业都想自我配套、自我延伸、自我服务,结果往往丧失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优势效应。
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一是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量浪费。去年完成的全国第3 次工业普查表明:在1995年的9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 生产能力利用情况是:利用80 %以上的占35.1%;利用50%—80%的占45.8%;利用不足一半的占19.1%。二是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效益下降,一些行业全行业亏损,尽管对企业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由于工业结构不合理,加大了扭转效益下滑局面的难度。三是国际竞争能力薄弱,不能适应如今这种不仅表现在国际市场,而且表现在国内市场上的激烈的国际竞争,有些商品的国内市场已基本上被外资企业占领。应当说,形势是严峻的,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从现在起,还有三年就要进入21世纪,那将是一个竞争更加剧烈的时代。据报道,美国正在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新调整,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技术产业过渡。各工业化国家为了争夺市场,正在进行更大范围的企业兼并、联合、扩张、重组,这已成为世纪之交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的追求和趋势。前一段人们议论较多的是世界各大航空工业公司之间的对抗赛。1996年12月美国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这两家各具实力的企业宣布合并;此后不到一个月,欧洲又传出由法国宇航公司、英国宇航公司、载姆勒——奔驰宇航公司和西班牙飞机制造公司四家联合,将现在的欧洲空中客车工业公司改组成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最近,德国汉莎航空公司、加拿大航空公司、北欧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泰国航空公司和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等宣布结成“明星联盟”,也反映了这种趋势。面对这样一种国际现实,越发使我们认识到调整我国工业经济结构的紧迫性。历史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带着现在这样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跨入21世纪。我们必须加强结构调整的力度并加快工作进度。世界各国包括我们自己的工业发展史都一再证明,经济结构经过优化,必将带来生产力的大提高。我国的情况也说明,结构问题如不解决,就谈不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也难以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结构调整摆到突出的位置上来,上下一心努力做好这项工作。我们高兴地看到,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已经迈开了步子,正在向前推进;江苏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该省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机遇(第一次是发展乡镇企业,第二次是发展外向型经济)来动员群众,实际工作也正在陆续展开。总的看,势头是好的,应当因势利导,切实把这项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工业经济结构“很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一种顽症”,解决起来,必将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调整,这是很不容易的。实质上,这是一个深化改革的问题。不改革,没有出路;不改革,工业经济结构就难以得到调整。我们必须迎难而进,坚持以改革的精神来解决那些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从我们接触到的情况看,眼下有六个问题要注意:
一是强化宏观调控,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端正固定资产投资的走向,坚决制止“大而全、小而全”、盲目重复建设现象的继续发生。现有经济结构已经很不合理,如果在投资上继续增加“很不合理”的因素,那么,结构调整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对地方、对企业来说,要强调从大局出发,自觉适应市场需要。决不要再干不问市场需求,盲目膨胀、盲目扩张、盲目上项目的事。在投资体制改革上,要逐步形成一种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能够有效防止“大而全、小而全”的机制。在投资比重上,现在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仍然较低,这种状况不利于加强调整结构的力度,要采取措施逐步增加技术改造投资,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使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比重相当。
二是调整结构工作的核心是调整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结构。目前,我国国有工业企业按其隶属关系,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国务院几十个部委所属的;第二层次是由几十个省、区、直辖市所属的;第三个层次是几百个地、市所属的;第四个层次是2000多个县、市所属的。条块分割,企业各有所属,虽然都不是最终的所有者,但都具有行政性的权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既得利益。这一格局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使国有资产难以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流动,从低回报领域向高回报领域转移,严重阻碍和制约了企业按市场竞争法则进行扩张和发展。为了冲破这种封闭的格局,要办的事是很多的。我想着重强调的是,一定要在企业集团化上下大功夫,力争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能够组建成一批不仅在国内市场上真正发挥支柱作用,而且在国际市场上还占有一席之地的我们民族工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这不仅是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希望所在,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对于组织大型企业集团这件事,国务院已有重大部署,实际工作也有了很大进展,我们要坚决支持,务求把这一事情办好。为此,要加快深化体制改革的步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同时要鼓励在实践中创新,不要等待。从一些报道和调查中看到,有些地方已经提出了组建若干个上千亿元销售额的大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上海、苏州通过组建控股公司,用参股、控股、收购等办法进行结构调整的工作,已经迈开了步伐;还有,象上海第二毛纺织厂(有限公司),用注入流动资金实行托管经营的方式,把分布在上海、江苏、四川、河北、浙江、吉林等地27家企业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从洗毛、制条、纺织、服装到内外贸一条龙的生产流通经营体系。这些都是有益的探索,应当及时总结经验,促其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是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应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可以这样说,不改变那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业管理体制,结构不合理的病根就难以除掉,条块分割不破除,不但原有的不合理经济结构难以调整过来,还会每日每时大批自发产生新的不合理经济现象。我们已经看到,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并不是哪个人故意所为,实在是这种体制的弊端所致。关于工业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我在上一次全国理事会上专门讲了,在近几年历次行业管理论坛上也多次发表了看法,这里不展开讲了。只是说,从结构调整的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需要提出来加以解决。
四是结构调整所需的必要资金,要千方百计加以筹措。调整结构,有的需要增加新的科技含量,有的需要对粗放型、低效益产品进行更新,有的需要建设一些项目填平补齐,等等,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当前,国有企业负债率高,积累能力弱,有的明知调整结构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因资金困扰也望而生畏。从各地实践来看,只要这种调整确实能够适应市场需要和提高经济效益,这个问题并不是不能解决。这次协会调查组在上海、江苏的苏州看到,他们已经找到一些办法,诸如:用黄金地段土地使用权置换资金,用控股公司部分产权置换资金,以及利用合资、租赁等手段吸纳资金,等等。当前社会游资充裕,其数量之巨、作用之大不可小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拓宽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吸引社会游资,不失为一条值得重视的筹资办法。特别是对于大型企业集团,为加快其发展步伐,应当给予这些集团直接融资的权力。
五是再就业问题。在调整经济结构中,随着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职工队伍结构也必需优化,因而必然出现一批职工转岗、下岗问题。妥善安置这批职工,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职工本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安置一人,稳定一家。在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今天,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是我们过去没有遇到过的新事情。可喜的是上海等地,已经有了一些实践经验和一些必要的政策措施。他们不仅仅是通过组建中介组织、筹措工作经费、开辟再就业渠道等具体组织工作,使符合条件的下岗职工逐步得到相应的安排,更重要的是迈开了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就业新机制的步伐。
六是做好企业的思想工作。企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载体。这次经济结构调整,必将涉及许多企业,因而做好企业的思想工作首当其冲。我们看到的一些材料反映,有的省本来可以通过联合、合并、优势互补来调整企业结构,实现一加一大于二,只是由于企业的思想工作没有跟上,结果未获成功,好事办成了“闹事”。按照资本的运行规律,是会从低效益领域流向高效益领域的,但由于人们头脑中的本位主义和小团体主义作怪,这种正常、合理的流动往往受到抵制。有几种倾向应当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一是对于那些已经撑不下去的企业,该破产的要破产,当然要“关门走人”真破产,不能为了逃债搞假破产。二是有条件的企业要尽可能少破产多兼并。把兼并说成是“大鱼吃小鱼”是不对的。通过兼并,把“小鱼”残留的一些优势条件发挥出来,实行“大鱼”带“小鱼”,这有何不好?!三是反对那种不以市场为导向,不认真分析研究兼并企业之间的条件,把不该合并的企业硬性并起来,只是为了给撑不下去的企业职工“找碗饭吃”而“甩包袱”的做法。四是有些企业觉得眼下自己的小日子过得不错,奖金不少发,本来通过调整结构,可以进一步优化,但怕背“包袱”,便用“吃大户”的舆论来抵抗。这也是不对的。一汽集团在国家没有新增资本金投入的条件下,把一批具备相应条件的亏损微利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吃进来”,实现重组、分工,协作生产轻型汽车,形成国内最大的轻型汽车生产基地,其投资比新建同样规模的企业,节约4—5亿元,缩短建设周期2—3年。有胆识的企业家应该像一汽那样把眼光放远些。
当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远不止上述六条。还有诸如在调整中如何与明晰产权、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结合起来,如何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结合起来,如何与强化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等等。我想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切实有效地调整好我国工业经济结构,一定会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