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结合治疗Ⅲ型胫骨平台骨折

内外结合治疗Ⅲ型胫骨平台骨折

一、内外结合治疗胫骨平台Ⅲ型骨折(论文文献综述)

崔猛,马信龙,孙杰[1](2021)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胫骨平台骨折以关节面塌陷和劈裂为基本特点,导致手术复位与固定困难。胫骨平台毗邻的膝关节软组织结构较多,阻碍对胫骨平台骨折的复位与固定,骨折伴发伤及手术损伤也会加剧膝关节稳定性的丢失,因此膝关节骨组织稳定性重建与周围软组织保护是胫骨平台骨折治疗难点。笔者就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手术入路、骨折固定技术、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技术、球囊成形术和膝关节置换术、数字骨科技术及软组织损伤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李军勇[2](2021)在《加压自断螺栓辅助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部位创伤中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该部位的骨折多为暴力损伤所致,常见于交通事故或者高空坠落,膝关节受轴向暴力或者内、外翻暴力造成。骨折的同时多伴有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内外翻或者过伸过屈暴力甚至会造成膝关节半月板或者韧带的损伤。其中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属于最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类型(SchatzkerⅤ-Ⅵ),多见于高能暴力损伤,不仅因为其骨折移位方式复杂多样,而且多伴有关节附属结构如半月板,韧带的损伤。如处理不当会造成多种术后不良并发症,此类骨折的手术治疗对骨科医师来说一直比较棘手。手术治疗的目标是恢复下肢的力线,最重要的是要准确的关节内复位,恢复膝关节功能。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塌陷部位植骨固定被认为是胫骨平台手术治疗的三个要素。然而此类骨折术后复位丢失及内固定失败率一直较高。关于骨折复位程度与内固定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往并没有此方面的研究。为了明确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测量不同复位程度下胫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骨折部位生物力学强度的变化,明确胫骨平台不同复位程度对内固定物固定强度的生物力学变化。对于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手术而言,解剖复位以后如何坚强固定同样重要,尤其是如何防止术后胫骨平台增宽。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团队原创性的设计了一种加压自断螺栓(slot-designed compression bolt,SCB)辅助胫骨近端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比较胫骨平台双髁骨折采用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加压自断螺栓在胫骨平台关节内骨折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中,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大多数骨科和创伤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如何更好地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远比治疗术后感染重要。为了能更准确的预测术后感染,找出术后感染的相关预测因素,我们前瞻性研究了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了数据支持。第一部分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复位程度不同时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分析目的:比较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Ⅴ-Ⅵ)复位程度不同时对固定骨折部位的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模型。分别在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横向复位间隙为0mm,1mm,2mm,3mm时使用内外侧胫骨近端加压锁定钢板及锁定螺钉固定,对制作的四组模型进行轴向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N,700N,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测试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700N,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 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压载试验中,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复位间隙为0mm和1mm组,且与复位间隙为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随着复位间隙的增大,系统扭转刚度也逐渐下降,且各组之间的扭转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循环轴向负荷试验过程中,在100-400、100-700和100-1000三个区间的循环水平下,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循环轴向位移均显着大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骨折块的复位程度对胫骨平台周围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产生影响。复位后骨折线间的间隙增大会导致胫骨平台内外侧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垂直刚度和扭转刚度降低。对于胫骨平台双髁骨折而言,解剖复位是恢复生理状态的最佳方案,当骨折分离移位为0-1mm时,即不大于1mm时,坚强内固定可使胫骨平台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维持稳定,当骨折分离移位大于2mm时,会使胫骨平台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显着减低。第二部分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目的: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与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Ⅴ-Ⅵ)的生物力学特点及稳定性。方法:将36例成年男性胫骨防腐标本,建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模型。记录当压力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分析两种不同固定方式分组的轴向位移、系统扭转刚度和循环负荷位移的数据变化。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分为2组,一组使用锁定螺钉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另一组使用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对两组模型进行垂直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测试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600N,100-800和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 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载荷试验中,轴向负荷增大为400、600、800、1000N时,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组的轴向刚度均显着高于普通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载荷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组与普通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组的扭转刚度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在循环轴向载荷试验中,在100-400、100-600、100-800和100-1000 N,四个循环区间水平下,加压自断螺栓辅助锁定钢板组的压缩位移比普通锁定螺钉辅助锁定钢板组显着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普通锁定螺钉相比,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固定强度更加坚强可靠,具有更高的系统刚度。加压自断螺栓在固定骨折与普通锁定螺钉相比具有关节内加压的作用,使骨折复位更加稳定。第三部分双反牵引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术后影像学及疗效对比研究目的:比较使用双反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tzkerⅤ-Ⅵ)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术的影像学结果以及疗效分析。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78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SchartzkerⅤ-Ⅵ)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采用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38例采用双反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微创治疗。从计算机影像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一年患者随访的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评分系统);术后一年随访的影像学结果:包括胫骨平台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SA),胫骨平台压缩和胫骨平台增宽复位丢失。统计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手术组在手术时间(153.55±51.82min vs 192.25±58.67 min,P=0.002)和术中出血量(313.95±195.94 ml vs473.75±171.34 ml,P<0.001)上均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在患者术后一年随访时,影像学结果包括胫骨平台压缩复位丢失(1.17±0.64 mm vs 1.45±0.57 mm,P<0.001),胫骨平台增宽复位丢失(1.14±0.58 mm vs 1.51±0.45 mm,P<0.001)和胫骨平台后倾角(8.76±0.53 mm vs 9.12±0.81 mm,P=0.025),采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手术组均优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术后一年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分显示,闭合复位微创治疗组的HSS评分(86.08±8.06 vs 83.31±8.70,P=0.014)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其他手术资料及末次随访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的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双反牵应闭合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的优势。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也优于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组,同时降低了不良并发症的发病率。第四部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手术部位感染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导致终生残疾和截肢等严重后果。本研究旨在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为预防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调查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手术治疗的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记录纳入骨折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合并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术后切口部位感染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分析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1108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成人胫骨平台闭合骨折患者,男性697例,女性411例,年龄中位数为45.6(18~82岁)。25例发生SSI,发生率为2.3%(25/1108)。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间隔时间大于7天,术中植骨、术中失血量>400ml、术中输血、骨折分型(Ⅴ-Ⅵ)、术前实验室检查项目中TP(<60 g/L)、ALB(<35 g/L)、A/G<1.2、ALT(>40 U/L)、AST(>40 U/L)、LDH(>250 U/L)、Na+(<135 mmol/L)、WBC(>10*109/L)、RBC<lower limit、HGB<lower limit、HCT<lowe-r limit、D-Dimer(>0.5 mg/L)、AG(>16mmol/L)、OSM<260 m Osm/L、P>1.51(mmol/L)、Mg<0.75(mmol/L)与SSI有关的变量(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骨折分型(Ⅴ-Ⅵ)、术中植骨、AST(>40U/L)、WBC(>10*109/L)和AG>16(mmol/L)是胫骨平台闭合骨折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人闭合胫骨平台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为2.3%,手术部位感染的骨折分型(Ⅴ-Ⅵ)、术中植骨、AST(>40 U/L)、WBC(>10*109/L)和AG>16(mmol/L)术前对高危患者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潘铄[3](2021)在《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损伤机制以及形态学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模拟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目的: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对骨折的诊断、治疗、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其复杂型,目前仍存在争论。本研究第一部分的研究目的是从三维空间角度分析这种复杂骨折的损伤机制并提出基于三维损伤机制的骨折分型。方法:1.选取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CT影像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将骨折的DICOM文件进行处理,分别重建股骨远端以及胫骨近端的三维模型并进行调整,使其在三维空间上处于标准位置。然后调整胫骨模型的位置,使得胫骨平台骨折移位的关节面与股骨髁关节面相匹配,模拟骨折时的膝关节位置,记录胫骨移位的数据。2.根据骨折时膝关节的位置推断膝关节损伤机制,建立损伤机制的分型系统。根据骨折时膝关节在矢状面、轴位面上所发生的旋转角度,将骨折分为四个主类型(伸直型,屈曲内旋型,屈曲外旋型,屈曲中立位型);根据膝关节在冠状面上的旋转角度,分为两个亚型(内翻、外翻)。3.2名独立观察者分别学习损伤机制的判定过程以及损伤机制的分型。经过练习后2名观察者分别对病历资料进行分型,8周后对打乱顺序的病历资料再次分型。根据分型结果进行组间、组内可信度检验。结果:1.共171例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纳入本部分研究。根据损伤机制分型系统,72例为伸直型损伤(其中53例为外翻亚型,19例为内翻亚型),61例为屈曲内旋型损伤(其中50例为外翻亚型,11例为内翻亚型),21例为屈曲外旋型损伤(18例为外翻亚型,3例为内翻亚型),17例为屈曲中立位型损伤。2.不同损伤机制下股骨内外髁撞击胫骨平台不同区域,造成不同的骨折形态。伸直型损伤骨折时股骨外髁撞击胫骨平台前外侧,其后外髁骨折为劈裂形态,股骨内髁撞击胫骨平台内侧中部,后内髁骨折为劈裂型伴有冠状面骨折线。屈曲内旋型损伤骨折时外髁撞击后外平台形成压缩性骨折,内髁撞击前内平台形成倒金字塔形后内髁骨折。屈曲外旋型损伤骨折时外髁撞击前外侧平台,后外平台为劈裂状,内髁撞击后内平台形成伴有冠状面骨折线的较小的后内骨折块。屈曲中立位型骨折时胫骨向前方脱位,股骨内外髁均撞击后方平台,形成后外压缩、后内劈裂骨折形态,并伴有髁间嵴撕脱骨折。3.该分型系统组间、组内可信度均为高度可信(0.63,0.68)。小结:1.三维模拟技术能够定量的分析骨折时膝关节位置,并定性的推断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损伤机制。2.不同损伤机制造成不同的骨折形态。3.屈曲伴旋转是造成后髁骨折的重要损伤机制。4.基于损伤机制的分型系统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用于这种复杂的关节内骨折。第二部分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主骨折线地图的绘制目的:骨折线地图是近年来用于分析骨折形态的一种方法,其对于复杂关节内骨折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第二部分的研究目的是研究伴后髁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主骨折线分布情况以及规律。方法:1.应用本研究第一部分的CT影像资料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骨折块分别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骨折块的三维形态特点,将骨折块模拟复位,确定主骨折线。2.将每个病例的主骨折线绘制在2维模板上,进行主骨折线角度的测量。根据第一部分提出的损伤机制分型系统,将同一骨折类型的主骨折线进行叠加分别绘制主骨折线地图。3.观察不同损伤类型的主骨折线走行方向,对主骨折线角度进行测量比较分析。结果:1.72例伸直型损伤主骨折线为前后走行,将平台分为内外两大部分,内外增宽明显,主骨折线角度为89.13°±14.52°。2.61例屈曲内旋型损伤主骨折线为后外至前内走行,将平台分为前外、后内两大部分,后外增宽明显,主骨折线角度为46.71°±5.39°。3.21例屈曲外旋型损伤主骨折线为前外至后内走行,将平台分为前内、后外两大部分,前外增宽明显,主骨折线角度为144.14°±12.78°。4.17例屈曲中立位骨折主骨折线为后内向后内走行,将平台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后增宽,主骨折线角度为14.55°±6.14°。四种主要类型损伤机制的主骨折线角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而同一主类型中外翻、内翻亚型的主骨折线角度无统计学差异(P=1.000)。小结:1.主骨折线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识别。2.不同主要损机制的骨折类型,其主骨折线方向、骨折移位方向均明显不同。主骨折线角度具有统计学差异。第三部分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损伤机制、骨折特点、手术策略目的: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双髁平台是最为复杂的骨折类型之一。本研究第二部分的研究目的是研究这种复杂骨折的损伤机制、骨折特点,并根据损伤机制制定手术策略。方法:1.选取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影像学资料。应用本研究第一部分的研究方法模拟骨折时膝关节所处的位置,并分析骨折损伤机制进行归类。2.应用本研究第二部分的方法观察不同损伤机制下的骨折三维形态特征,骨折移位特点,并绘制主骨折线地图,观察主骨折线方向,测量主骨折线角度。3.对每种骨折类型根据损伤机制、骨折特点、主骨折线方向等制定手术策略。结果:1.共96例伴有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纳入本研究,其中伸直型损伤60例(外翻亚型44例,内翻亚型6例),屈曲内旋型损伤21例(外翻亚型12例,内翻亚型9例),屈曲外旋型损伤15例(外翻亚型12例,内翻亚型3例)。2.各损伤机制形成的骨折特征、骨折移位特点、主骨折线方向、主骨折线角度均有显着性差异。其相应的骨折复位方法、手术复位顺序、钢板放置位置也不相同。小结: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可采用“逆损伤机制”对骨折进行复位,需根据各亚类型骨折的骨折移位程度、解剖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顺序、钢板放置位置、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块的内固定。

连晓东[4](2021)在《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双反牵引逆行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目的:本研究旨在介绍双反牵引复位器(DRTR)在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逆行髓内钉(RE-IMN)中的应用。方法:共有48例关节外股骨远端骨折患者于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被送进三甲医院的创伤中心,参加了这项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双反牵引组)和对照组(传统治疗组)。记录患者的信息和骨折特征,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指标。结果:在本研究中,双反牵引复位器有助于实现和维持所有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37min(80~210mi n),320ml(200~600ml)。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24min(范围为70~200min)。术中平均失血量为412ml(范围为300~800ml)。19例患者出院前发现有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未见伤口感染病例,未见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1个月(18-30个月)。实验组HHS、LKFS和VAS评分分别为89.9(86-97)、79.1(75-87)和2.1(从0到5)。对照组HHS、LKFS和VAS评分分别为89.8(85-98)和73.5(73-85)和1.8(从0到5)。未发现与双反牵引复位器相关的并发症。小结:双反牵引复位器可成功地应用于逆行髓内钉RE-IMN治疗股骨远端骨折,不仅有助于闭合复位或维持股骨远端骨折的复位,而且可应用逆行髓内钉RE-IMN固定。第二部分股骨髁关节内粉碎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髁粉碎骨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治疗的24例股骨髁间患者资料。患者均为股骨髁间及髁上粉碎骨折,按照AO/OTA骨折分型均为33C3型。随机分为双反牵引组12例(实验组)和传统手术组12例(对照组)。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功能评分。结果:24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随访,平均17.5个月。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52.2min(41min~73min),切口总长度平均13.8cm(11cm~17cm)。无一发生内外翻畸形,也无膝关节感染的发生。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71.2min(45min~103min),切口总长度平均16.3cm(14cm~19cm)。末次随访时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标准评定患膝功能:实验组平均得分为86.3分(78~93分);对照组平均得分为82.7分(76~90分)。小结:双反牵引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髁粉碎骨折,可获得良好的复位效果和功能。此方法不切开关节囊,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患者耐受性好,避免了膝关节粘连和僵直。第三部分自断加压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通过生物力学研究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各项力学特征。方法:选取12具成年男性防腐下肢标本,建立股骨远端骨折(AO分型为33-C2.3)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组)和实验组(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钢板组)。依次对两组标本进行轴向负荷测试、扭转负荷测试和循环轴向负荷测试,并记录每具标本的扭转刚度、轴向刚度及不可逆性形变量。结果:在600 N的垂直载荷及循环负荷下,两组模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或钢板断裂等内固定失败的情况。实验组的垂直刚度和不可逆性形变量分别为2224.67±61.41 N/mm、0.24±0.01 mm,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21.33±79.04 N/mm、0.26±0.01mm,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P<0.05)。然而在扭转实验中,对照组的扭转刚度为2.42±0.48 Nm/degre e,实验组的扭转刚度为2.47±0.67 Nm/degree,虽然实验组的略好于对照组,但两组并无统计学差异(P=0.229)。小结: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稳定性强于锁定螺钉辅助双钢板,且拥有更好地生物力学优势。这有利于内固定患者术后早期及长期的功能锻炼,对于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对股骨远端粉碎性的骨折更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第四部分双反牵引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顺势复位技术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7月采用顺势复位技术微创治疗的7例FraserⅡ型浮膝损伤患者资料。男5例,女2例;年龄30~82岁,平均52岁;7例患者均为浮膝损伤合并胫骨平台骨折,其中FraserⅡA型(胫骨平台骨折伴有股骨干骨折)5例,ⅡC型(胫骨平台骨折伴有股骨髁骨折)2例。应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分别闭合复位股骨及胫骨平台骨折,微创置入内固定物。记录手术时间、单个切口平均长度、失血量、透视次数等数据。随访患者,拍摄下肢正侧位X线片,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7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87.2 min,单个切口平均长度为2.8cm(1~4 cm),失血量平均为471 m L,透视次数平均为37次。所有患者术后X线均显示骨折对位及力线良好,关节面平整。7例患者切口均为甲级愈合。7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21个月(平均15.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2.8周。末次随访时,7例患者HSS评分结果显示:优6例,良1例。小结:浮膝损伤伤情复杂,采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可分别闭合复位微创固定股骨侧骨折及胫骨侧骨折,将同侧下肢两部位的复杂多发骨折转变为两部位单独的简单骨折,可获得较好的膝关节功能。

张浚哲[5](2021)在《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长度约为身高的1/4,分为一体两端。人体股骨形态并不是笔直不变的,它的曲度和角度等相关参数存在个体差异,即使在成年以后,自身的股骨曲度和角度也会随着年龄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然而,中国人的股骨曲度相关参数缺乏系统研究,更重要的是治疗股骨骨折时,应用常规固定物通常无法完全与个性化的股骨曲度和角度相适形,进而不能恢复生理股骨内外骨皮质的解剖连续性。由于局部应力遮挡造成的术后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的发生率居高不下。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对人体股骨动态形变进行了系统研究,阐述了股骨动态形变规律,首先提出了骨动态形变定律。为了研究人体股骨曲度随年龄的变化规律和影响股骨曲度变化的相关因素,并为中国人股骨相关内固定物的设计提供股骨曲度方面的数据支持。本研究探讨了从发育成熟阶段到老年阶段中国人的股骨前弓角(sagittal femoral bowing angle,s FBA),股骨侧弓角(coronal femoral bowing angle,c FBA),矢状位股骨皮质指数(sagitt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s FCI)和冠状位股骨皮质指数(coron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c FCI)四个形态学参数是否与年龄相关,以及FCI是否与矢状面和冠状面FBA相关。股骨远端骨折(distal femur fractures,DFFs)是一种不常见但是严重的骨折,大约一半的DFFs都合并膝关节内骨折。股骨远端C型骨折是一种复杂的关节内完全骨折,股骨远端骨折后冠状位宽度的复位和固定质量是影响患者中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目前,累及股骨双髁关节面的骨折的微创复位技术主要是对于塌陷移位骨折块的复位,针对双髁关节面出现变宽的情况,如果不能准确复位则会出现力线不正,影响疗效。使用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固定是目前常用的治疗关节面变宽的方法之一,但是这些接骨板均配以普通锁定螺钉或拉力螺钉,这两种螺钉的加压作用有限,不能充分恢复股骨远端内外髁之间的宽度。此外,以往的螺栓进行加压后螺钉末端过长,导致皮肤受刺激而出现局部软组织疼痛的问题。我们团队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并发明了一种加压自断螺栓(slot-designed compression bolt,SCB)组件,这种SCB可以在加压螺栓拧紧到位后,从加压部位的凹槽折断,解决了由于螺栓末端遗留过长而引起的局部软组织刺激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SCB在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内固定效果,本研究首先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了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然后对比SCB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特性。为加压自断螺栓在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在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临床治疗方面,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大多数骨科和创伤外科医生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前瞻性研究了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为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的预防和监控提供数据支持。第一部分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成年人体股骨曲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探讨成人股骨曲度的形态学参数与年龄、股骨皮质指数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1.连续收集2016年10月——2019年10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体检的正常成年人的股骨全长正侧位X线片,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120个测量对象。人工测量的曲度和角度参数有股骨干前弓角(sagittal femoral bowing angle,s FBA),股骨干侧弓角(coronal femoral bowing angle,c FBA),矢状位股骨皮质指数(sagitt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s FCI),冠状位股骨皮质指数(coronal femoral cortical index,c FCI)。记录每个测量对象的年龄、性别、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人口学特征指标。2.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分析连续变量的正态性,不同性别间的人口学指标的比较使用Two-Sample T检验或者Mann-Whitney U检验。使用two-way ANOVA分析性别和侧别这两个因素对四个股骨形态学测量参数的交互作用;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身高、体重、BMI对四个股骨形态学测量参数的影响。使用Pearson法对s FBA、c FBA、s FCI和c FCI进行两两相关分析。最后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年龄、身高、体重、BMI、s FCI和c FCI这些因素对于s FBA和c FBA的综合影响。结果:1.男性和女性测量人群的平均年龄分别是46.95±15.25岁和52.22±15.61岁,女性的右侧股骨皮质指数显着低于男性的右侧股骨皮质指数(P<0.05),性别和侧别对于s FBA、c FBA、s FCI和c FCI的交互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sFCI与s FBA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r=-0.535,P<0.05),s FCI与c FBA也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r=-0.535,P<0.05);年龄(β=0.304)和s FCI(β=-0.322)是s FBA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年龄(β=0.308)和s FCI(β=-0.414)也是c FBA的两个独立预测因素结论:1.中国人的股骨干曲度与年龄存在正相关性,矢状面的股骨皮质指数与年龄存在负相关性。2.一个较大的股骨干曲度常常伴随一个较小的股骨皮质指数,股骨干曲度与股骨皮质指数存在负相关性。进行股骨相关手术时,需要特别注意这些老年人的股骨形态学变化。第二部分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比较不同复位程度对于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内固定系统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分别在股骨远端骨折分离位移复位间距为0mm,1mm,2mm,3mm时使用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接骨板固定,对四组模型进行轴向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N,700N,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计算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700N,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压载试验中,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随着复位间隙的增大,系统扭转刚度也逐渐下降,且各复位组之间的扭转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循环轴向负荷试验过程中,在100-400、100-700和100-1000三个循环水平下,复位间隙0mm组与1mm组的之间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位间隙为2mm和3mm组在三种负荷下的循环轴向位移均显着高于0mm和1mm组,且与0mm和1mm组两两比较的循环轴向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远端骨折块间的复位间隙影响股骨远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复位间隙增大会导致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钢板的系统垂直刚度和扭转刚度越降低。当骨折分离移位为0-1mm时,坚强内固定可使股骨远端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维持稳定,大于2mm的分离移位均会使股骨远端周围内固定的系统刚度显着减低。第三部分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目的: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稳定性。方法:将36例成年男性股骨防腐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记录当压力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两种不同固定方式组的轴向位移、系统扭转刚度和循环负荷位移的变化数据。1.36例经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成年男性膝关节标本,建立股骨远端C1骨折模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骨折模型分为2组,使用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锁定螺钉组与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联合加压自断螺栓组。对两组模型进行垂直压载试验、水平扭转实验和循环轴向负荷试验。2.生物力学机器的压力负荷范围为0-1000N,记录轴向压载负荷为400、600、800和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计算出水平扭转5°时各组的扭转刚度;记录循环轴向负荷为100-400N,100-600N,100-800和100-1000N时各组的轴向位移。每个标本每次进行10个循环测量。3.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首先使用ShapiroWilk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对于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四组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各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Tukey法。结果:在轴向载荷试验中,轴向负荷为400N时,加压自断螺栓组与锁定螺钉组的轴向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向负荷增大为600、800、1000N时,加压自断螺栓组的轴向刚度均显着高于锁定螺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水平扭转载荷试验中,顺时针扭转5°时,加压自断螺栓组与锁定螺钉组的扭转刚度间无显着性差异。在循环轴向载荷试验中,在100-400、100-600、100-800和100-1000四个循环水平下,加压自断螺栓组的压缩位移比锁定螺钉组显着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普通锁定螺钉相比,加压自断螺栓辅助双侧锁定加压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更加坚强可靠,具有更高的系统刚度。加压自断螺栓在固定和使用时具有操作微创和关节内加压的优势。第四部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手术部位感染是切开复位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导致终生残疾和截肢等严重后果。关于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相关预测因素的资料有限。我们设计了这项前瞻性研究来探索和预测这一临床问题。方法:前瞻性调查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成人股骨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364例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的股骨远端骨折(Distal femur fractures,DFFs)的患者纳入到本研究中。记录DFFs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手术相关信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术后感染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并在一年内随访完整数据。对于股骨远端骨折术前连续变量进行相关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对于分类变量进行卡方分析,最后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股骨远端骨折切开内固定术后发生SSI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SSI的发生率为6.0%(22/364):浅表SSI为2.4%(9/364),深部SSI为3.6%(13/364)。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36.8%,7/19)。在多变量分析中,与SSI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开放性骨折(OR:7.3,P=0.003)、使用引流管(OR:4.1,P=0.037)和切口低清洁度(OR:3.5,P=0.002)。白蛋白/球蛋白(A/G)水平≥1.35(OR:0.2,P=0.042)是SSI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大约1/15的DFFs患者在ORIF术后发生SSI。开放性骨折、引流管的使用、术中切口清洁度低、术前A/G低于1.35与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切开内固定术后SSI的风险增加显着相关。术前应对伴有这些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发生手术部位感染。

邓朝阳[6](2021)在《胫骨平台骨折线的三维形态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重建胫骨平台骨折三维模型,分析骨折线特点,以期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研究13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收集患者原始影像学资料,在Mimics 17.0软件中重建骨折模型,3-matic 9.0软件中将重建的骨折模型复位并拟合到标准模板,在标准模板上临摹并叠加全部骨折线,分析骨折线分布规律。结果: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年龄大多分布于43-52岁(33.1%)。胫骨外侧平台骨折(81.8%)多于内侧平台(31.4%)。骨折线主要集中在外侧平台内侧并延续至胫骨结节、Gerdy结节交界区(75.9%)和髁间嵴(71.5%),次要骨折线有三条,一条从髁间嵴向腓骨头前缘走行(21.2%),第二条沿前外侧平台外缘呈外弧形走行(13.8%),第三条从内侧平台前内侧向后外侧走行并延伸至外侧平台(15.3%)。骨折线较少在胫骨结节(13.1%)、Gerdy结节(10.9%)、后内侧骨块(8.6%)、胫骨腓关节面(7.3%)出现。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有好发部位,临床工作中不能完全依赖某一骨折分型,需要个性化分析和治疗。

冯益平[7](2021)在《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规律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Schatzker IV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规律及损伤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39例Schatzker I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30例,女9例;年龄15~64岁,平均40.4岁。根据Wahlquist分型将39例Schatzker IV型胫骨平台骨折分为3个亚型;对39例Schatzker IV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情况进行分析,计算Schatzker IV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统计各种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在不同亚型及致伤原因中的差异。结果:Schatzker IV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为74%(29/39)。存在合并伤的骨折致伤原因为交通伤12例,摔伤13例,运动损伤1例,坠落伤3例。存在合并伤的骨折按Wahlquist分型:A型4例,B型7例,C型18例。100处合并伤中,前交叉韧带损伤22处(56%),后交叉韧带损伤17处(44%),内侧副韧带损伤10处(25%),外侧副韧带损伤18处(46%),内侧半月板损伤17处(44%),外侧半月板损伤16处(41%)。按Wahlquist骨折分型各型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骨折合并前交叉韧带、外侧副韧带、内侧半月板以及外侧半月板损伤发病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损伤发病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种致伤原因中低能量损伤(摔伤+运动损伤)与高能量损伤(交通伤+坠落伤)所致的Schatzker IV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发病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hatzker IV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发病率很高,尤其是合并前交叉韧带、外侧副韧带及半月板的损伤与Wahlquist分型直接相关,应予以高度重视,术前应常规行膝关节MRI检查,并详细评估,做好术前计划。

沈启捷,刘兆杰,张金利,刘忠玉,李恩琪,赵宝成,郑玉晨,曹清,张弢,邢国胜[8](2020)在《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的手术策略选择》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2014年10月至2018年5月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5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胫骨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26例,女9例;年龄21~68岁,平均37.6岁;胫骨平台骨折根据Schatzker分型,Ⅴ型16例、Ⅵ型19例。根据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块及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的完整性将35例骨折分为四种类型:两者均完整为A型;胫骨结节骨折块完整,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粉碎为B型;胫骨结节骨折块粉碎,胫骨近端后侧皮质完整为C型;两者均粉碎为D型。遵循此分类制定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其中22例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A、B型胫骨结节骨折采用前外侧联合内侧入路,13例合并C、D型胫骨结节骨折者采用前正中联合内侧入路。4例A型骨折采用拉力螺钉固定。18例B型骨折采用1/4管状钢板固定。7例C及6例D型骨折均采取1/4管状钢板结合螺钉固定。结果 3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胫骨平台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7个月。除1例外,其余胫骨结节骨折块均未见二期复位丢失。术后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0~18分,平均14.1分;其中优11例,良19例,可5例,优良率85.7%(30/35)。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4~98分,平均86.8分;其中优22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91.4%(32/35)。术后2周发生脂肪液化2例,术后1周发生浅表伤口感染1例、内固定松动1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例。结论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合并胫骨结节骨折是一种特殊损伤类型,需根据胫骨结节骨块的粉碎程度及胫骨近端后侧皮质的完整性制定手术策略。对于粉碎的胫骨结节骨折,前正中入路显露最佳,根据骨折块情况可以采用1/4管状钢板和(或)拉力螺钉固定。

赵浩然[9](2020)在《MIPPO双钢板治疗SchatzkerⅤ及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 MIPPO(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双钢板技术治疗SchatzkerⅤ及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与传统方式切开复位治疗的疗效对比。方法:分析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27例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Ⅴ及Ⅵ型)患者,应用MIPPO技术治疗的患者11例(实验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治疗的患者16例(对照组)。运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两组之间计量资料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指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无序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有序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认为两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统计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膝关节Rasmussen功能评分及术后1天、5天、7天的VAS视觉疼痛评分,统计两种手术方法的优良率并做分析比较。结果:全部患者随访12-16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因素、患侧、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实验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由30.25±1.69周缩短至22.91±2.51周),经独立样本t检验后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VAS评分(术后1、5、7天的分别为4.64±0.81、3.18±0.60及2.09±0.70分)明显小于对照组(术后1、5、7天的分别为6.75±0.93、4.69±0.79及3.31±0.70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后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Rasmussen评分(术后1、3、6、12个月分别为21.55±5.01、24.18±4.81、24.55±4.55 及 26.64±3.67 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 1、3、6、12个月分别为 12.38±4.29、16.94±4.89、18.13±4.51 及 22.94±4.99 分),经独立样本t检验后结果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术后优良率(术后1、3、6、12个月分别为72.72%、81.81%、90.90%及90.90%)也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8.75%、37.50%、62.50%及81.25%),两组结果经秩和检验后均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IPPO双钢板治疗SchatzkerⅤ及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可以加快骨折愈合时间,保证膝关节功能恢复,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是一种确实可行的手术方式。

吴财[10](2020)在《改良膝关节撑开器联合MIPPO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分析改良膝关节撑开器联合MIPPO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之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01月至2018年01月就诊于我院骨科7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撑开器组(实验组)34例,传统手术组(对照组)37例。实验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12-47岁;受伤原因(车祸24例,高处坠落8例,撞击2例)Schatzker分型:IV型20例,V型10例,VI型4例;对照组,男24例,女13例;年龄13-47岁;受伤原因(车祸25例,高处坠落8例,撞击4例)Schatzker分型:IV型18例,V型12例,VI型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肢的左与右、骨折分型、受伤原因、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个月、最后一次随访(症状、体征以及X线表现达到临床骨折愈合标准)进行膝关节HSS评分的数据。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的比较(性别、年龄、患肢左右、骨折分型、受伤原因),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为63.76±4.25ml,对照组为234.49±3.66ml,实验组切口长度为14.68±2.86cm,对照组为21.89±2.77cm,实验组手术时间为60.25±14.03min,对照组为80.03±13.45min,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组住院时间为13.68±3.48天,对照组为17.38±4.71天,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实验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83±0.38月,对照组为6.69±0.26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76)。4.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感染、关节僵硬、关节炎、内固定松动)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5.实验组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改良撑开器联合MIPPO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以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手段。

二、内外结合治疗胫骨平台Ⅲ型骨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外结合治疗胫骨平台Ⅲ型骨折(论文提纲范文)

(2)加压自断螺栓辅助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胫骨平台双髁骨折复位程度不同时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加压自断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接骨板固定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双反牵引微创治疗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术后影像学及疗效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闭合性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前瞻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分型和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损伤机制以及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模拟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损伤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主骨折线地图的绘制及其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损伤机制、骨折特点、手术策略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双反牵引逆行髓内钉微创治疗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股骨髁关节内粉碎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自断加压螺栓与锁定螺钉辅助双接骨板固定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双反牵引微创治疗FraserⅡ型浮膝损伤的临床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不同年龄阶段的中国成年人体股骨干曲度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在不同复位程度下比较加压自断螺栓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比较加压自断螺栓与普通锁定螺钉固定股骨远端骨折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股骨远端骨折的分型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胫骨平台骨折线的三维形态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设备与软件
    1.3 方法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2.2 轴面骨折线分布
    2.3 其他位面骨折线分布
3 讨论
    3.1 好发年龄
    3.2 常见平台骨折分型
    3.3 常见骨折地图研究
    3.4 骨折线分布规律
    3.5 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胫骨平台骨折的分型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规律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软组织损伤的诊治和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MIPPO双钢板治疗SchatzkerⅤ及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临床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分型标准
        2.1.4 选入标准
        2.1.5 排除标准
    2.2 手术器材
    2.3 方法
        2.3.1 术前准备
        2.3.2 手术方法
        2.3.3 术后处理及康复训练
        2.3.4 随访记录
        2.3.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术前临床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结果及分型比较
    3.3 术后1天、5天及7天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
    3.4 两组患者膝关节Rasmussen功能评分对比
    3.5 术后第一个月及第三个月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
    3.6 术后第六个月及第十二个月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方式
        4.1.1 保守治疗
        4.1.2 外固定技术
        4.1.3 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
        4.1.4 关节镜辅助切开内固定技术
    4.2 MIPPO技术内固定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优势
    4.3 应用MIPPO双钢板固定SchatzkerⅤ及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优势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膝关节Rasmussen评分
附录B VAS视觉模拟量评分
附录C 典型病例
综述 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改良膝关节撑开器联合MIPPO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材料
    2.1 研究对象
        2.1.1 受伤原因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手术时机的选择
        2.1.5 手术入路的选择
        2.1.6 手术前所需的检查与准备
        2.1.7 后续数据的获取方式
        2.1.8 改良的撑开器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手术方法
        2.2.1.1 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
        2.2.1.2 改良撑开器联合MIPPO技术手术
        2.2.2 术后处理
        2.2.3 观察指标
        2.2.3.1 病例一般情况的对比
        2.2.3.2 术中指标的对比
        2.2.3.3 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2.2.3.4 膝关节功能效果评价
        2.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术中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3.3 术后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3.4 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3.5 膝关节术后的功能评价
典型病例
4 讨论分析
    4.1 胫骨平台的外科解剖特征
    4.2 胫骨平台骨折损伤原理及骨折特点
    4.3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4.4 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特点
    4.5 改良撑开器联合MIPPO方式的特点
    4.6 统计结果分析
    4.7 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体会
        4.7.1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
        4.7.2 植骨
        4.7.3 骨折块的处理方式
        4.7.4 预防感染的处理措施
        4.7.5 康复训练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主要缩略词
致谢

四、内外结合治疗胫骨平台Ⅲ型骨折(论文参考文献)

  • [1]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 崔猛,马信龙,孙杰. 中华创伤杂志, 2021(04)
  • [2]加压自断螺栓辅助接骨板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双髁骨折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 李军勇.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伴后髁骨折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维损伤机制以及形态学研究[D]. 潘铄.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双反牵引微创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疗效[D]. 连晓东.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人体股骨曲度特征分析及股骨远端骨折加压固定的生物力学和临床研究[D]. 张浚哲.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胫骨平台骨折线的三维形态学分析[D]. 邓朝阳.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7]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膝关节韧带、半月板损伤的规律性研究[D]. 冯益平.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8]胫骨平台双髁骨折中胫骨结节骨折的手术策略选择[J]. 沈启捷,刘兆杰,张金利,刘忠玉,李恩琪,赵宝成,郑玉晨,曹清,张弢,邢国胜. 中华骨科杂志, 2020(18)
  • [9]MIPPO双钢板治疗SchatzkerⅤ及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D]. 赵浩然. 延边大学, 2020(05)
  • [10]改良膝关节撑开器联合MIPPO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D]. 吴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内外结合治疗Ⅲ型胫骨平台骨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