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消化不良临床治疗效果论文_陈朝晖

麻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内l科 438307

【摘 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9月间在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消化不良患者,共88例,按数字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抗抑郁及心理治疗,治疗前后患者根据不良症状评分标准进行自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为5.01±1.71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为9.87±2.16分,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消化不良时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抗抑郁治疗和心理辅导,效果更为明显,值得将其广泛的应用与推广至临床治疗中。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消化不良;治疗效果

缺血性脑卒中属于常见病症,大部分患者在发生脑卒中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早饱、厌食等症状。若患者消化不良症状维持时间较长,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结果[1]。为降低消化不良症状对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影响,笔者于2014年1月-2015年6月选取了88例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消化不良患者,对其进行分组区别治疗,研究成果显著,具体的数据和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4月-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消化不良的患者,共88例,按数字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所有患者经头部CT以及MRI检查后均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且患者不存在意识障碍,在治疗前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26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56.3±5.4)岁;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27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57.2±4.8)岁;经过细致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消化不良程度等一般资料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强。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应用吗丁啉、奥美拉唑、西沙必利片等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抗抑郁治疗和心理治疗,应用的药物包括黛力新、赛乐特、百忧解等。心理治疗主要是消除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紧张、抑郁等心理状态,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并且为其树立康复信心。

1.3评判标准

治疗前后分别让患者按照消化不良症状程度标准进行自评。轻度:患者有轻微的早饱和腹胀症状,但对患者的身体及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没有影响,无需治疗,每一症状为1分;中度:患者存在早饱、腹胀等症状,并且还存在呕吐、抑郁以及厌食症状,患者对存在症状难以忍受,且必须进行治疗,每一症状为2分;重度:患者并存轻度、重度的症状,且这些症状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患者急需治疗,每一症状为3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计数资料取率(%),计量资料取平均值±标准差(x±s),组间率对比取x2检验(或T检验),P<0.05具统计差异。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为5.01±1.71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为9.87±2.16分,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消化不良是指不同类型的以胃部不适为主的的症候群,且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消化不良症状的几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患者在出现卒中后其中枢神经受损,进而会出现一系列的胃肠功能障碍,同时患者在服用治疗脑卒中的阿司匹林、力抗栓等药物后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2]。由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急,对患者生活以及身体影响较大,所以发病后患者会心理落差较大,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抑郁情绪,神经功能出现缺损,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功能障碍。

临床上将消化不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种类型,器质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检查后发现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主要由消化性溃疡、肝胆疾病等器质性病因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无法确定病因的消化不良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这两种类型的消化不良症状的比例为1:1,因此需积极的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3-4]。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出现抑郁、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抗抑郁治疗和心理治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使其维持一个良好的利于缓解消化不良症状以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心理状态,进而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恢复速度。

在本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为5.01±1.71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消化不良症状评分为9.87±2.16分,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抗抑郁治疗和心理治疗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内科治疗。综上所述,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消化不良时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抗抑郁治疗和心理辅导,效果更为明显,值得将其广泛的应用与推广至临床治疗中。

参考文献:

[1]李珊珊.冠心宁治疗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4,02(24):18.

[2]陈志坚,宋启宾,钟丽.CT灌注指导下发病超过6h的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25(16):133-135.

[3]于晓敏.卒中急性期并发症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的临床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

[4]张军,马春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3:316-317.

论文作者:陈朝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

标签:;  ;  ;  ;  ;  ;  ;  ;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消化不良临床治疗效果论文_陈朝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