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分析论文_李大勇

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分析论文_李大勇

黑龙江省海伦市中医院 152300

摘要:目的 通过对200例经络疼痛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分析,对比患者的疼痛部位和发病规律,配合行之有效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法进行经络疼痛的治疗,最终分析出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效果,为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疾病中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方法 200例经络疼痛患者,根据患者的发病特点和发病规律进行有效的分组,确定患者间的不同类临床症状后,均选取患者相应疼痛经络循在四肢末端的井穴上采用针灸针刺刺激30 min,每组患者中医针灸治疗3~5个疗程,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观察期是否存在其他的并发症状。结果 对200例患者中医针灸治疗3~5个疗程后,通过针灸针刺治疗,有196例(128例显效和68例有效)患者明显效果,疼痛感逐步缓解,没有其他的临床症状发生。结论 在对患者经络疼痛的治疗中必须遵循经络疼痛特有的规律进行辨证分析和诊断,配合中医的针灸治疗。

关键词: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临床分析

经络疼痛定义为不同于人体神经疼痛或者其他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的疼痛,因为经络疼痛会引起患者独特的病理症状和体征状况,经络疼痛有一定的发病规律。大部分临床中经络疼痛会出现酸、痛、麻、困、胀等不同的刺激反应,给患者带来较严重的生活干扰。较为严重的经络感觉和循经疼痛会表现为丘疹、湿疹、红线、疤疹、色素痣、扁平苔癣、脱毛带等现象。我国对于经络疼痛的病因和病理都有较多的实验研究理论[1],循经传感客观存在包括有:“外周”和“中枢”两类,本院门诊中医针灸科也致力于对循经传感的经络疼痛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分析,总结出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门诊中医针灸科收治的200例沿经络循行路线疼痛患者,简称经络疼痛的患者。经络疼痛患者的职业包括学校老师、机关干部、团场一线承包土地职工。男95例,女105例,男性年龄15~75岁,平均年龄(33.56±3.08)岁;女性年龄19~79岁,平均年龄(30.98±5.12)岁。200例患者中经络疼痛的病程最短3 d,最长1年多。

1.2 方法 首先根据200例经络疼痛患者的发病特点和发病规律进行有效的分组,确定患者间的不同类临床症状后,采取切实可行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案。均选取患者相应疼痛经络循在四肢末端的井穴上采用针灸针刺刺激30 min,每组患者中医针灸治疗3~5个疗程,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观察其是否存在其他的并发症状。

1.3 疗效评定标准 对临床疗效进行分类,显效:临床体征和疼痛完全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及疼痛减轻并有所缓解;无效:临床体征和疼痛感没有变化。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经络疼痛的发病特点 200例经络疼痛中的经络分布:13例手太阴肺经,15例手厥阴心,13例手阳明大肠经,12例手太阳小肠经,23例手少阳三焦经,13例足太阴脾经,15例足少阴肾经,20例足阳阴胃经,17例足太阳膀肤经,32例足少阳胆经,10任脉,9例督脉,8例带脉。

2.1.1 经过临床分析后总结出以下经络疼痛的疼痛区域:①患者沿整条经络疼痛:如足太阳膀肤经络的疼痛是自足小趾的外侧经下肢后侧,至患者的腰和背部,直至头顶部的循行疼痛;②沿两条同名经络路线的循行疼痛:如手足少阳经络疼痛是下肢外侧、颈项头外侧、季肋与上肢的外侧至肩到耳前部位的两侧疼痛;③经络某一线路的局部疼痛:如足少阴肾经络的疼痛,表现为内与至大腿内侧的局部一部分;经络上的间断性疼痛:大部分为点的经络疼痛,比如足阳明胃经络疼痛,则分布于足次趾、解溪穴、犊鼻穴的各个点上的间断性疼痛。

2.1.2 经络疼痛的其他发病特点:经络疼痛的患者除了会有相关经络路线的疼痛,还伴有组织器官脏腑的一系列疼痛症状,足阳明胃的经络疼痛患者会伴有一定的胃胀和胃痛;足少阳胆的经络疼痛则会伴有眼睛红肿和痒痛、口苦而口干等不适的临床症状[2]。

2.2 200例患者中医针灸经络疼痛的临床疗效 200例经络疼痛患者的中医针灸治疗3~5个疗程后有128例患者为显效,68例为有效,4例为无效。其中显效占总人数的64%,有效人数占总人数的34%,无效占总人数的2%,治疗总有效为98%,196例经络疼痛患者最终病情有所好转,疼痛感减缓或者无疼痛感。

3 讨论

经络是在人体内连接五脏六腑、四肢、皮肉筋骨、五官九窍等组织形成的有机整体,经络循行具备其特殊的线路特点,经络存在疾病时可以通过疼痛感、神经感觉、麻木等经络现象体现于患者的体表中[3]。本院门诊中医针灸科认为在经络疼痛临床的治疗上对患者的诊断分析和治疗方法具有一体性的特点,采用中医针灸的诊断方法可以明显的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疼痛时间,加快患者的恢复情况。通过在相应的经络穴位上施针灸、推拿、拔罐、腧穴给药及相关气功治疗可以通经脉,平阴阳,对经络疼痛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4]。中医针灸的治疗具有取穴位少,疗程短,疗效好等优点,高在临床治疗方面受到普遍的应用。作者认为对于经络疼痛这一特殊的病理,必须要结合其发病体系的特点和规律,顺应中医理疗的核心,可以从古代的中医治疗理疗进行着手分析总结相关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海.经穴与脏腑靶器官相关联聚焦性与弥散性功能效应特性规律的实验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

[2]汪家柔.艾灸肺俞、肝俞穴对穴位电流及相关脏器钙离子分布的影响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3]余利忠,孙作乾,李向军,等.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5):27-29,94.

[4]张之栋.通络舒筋饮治疗脊柱侧凸术后早期的腰背疼痛及术后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论文作者:李大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3

标签:;  ;  ;  ;  ;  ;  ;  ;  

中医针灸治疗经络疼痛的临床分析论文_李大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