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不能小学化更不能虚无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教育论文,虚无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界内部已经逐渐意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它违背了幼儿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使幼儿的天性及多种能力的发展受到压制,打乱了小学阶段教学的安排,使小学阶段儿童应有的好奇心、学习热情减弱……既然这样,有些人对幼儿园教育有了另一种认识——教育任务虚无化。《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的任务有两个:保育和教育,既然对幼儿进行知识教育被诟病,那么幼儿园只要做好幼儿的保育工作,让他们高高兴兴、安安全全地度过幼儿园时光就行了。 山东省鲁中高级技工学校有很强的幼儿教育专业,也有附属的幼儿园。多年来,我们一直都在探索幼儿教育的规律,我们坚信,幼儿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幼儿教育绝不能有单纯的知识化、小学化倾向,更不能虚无化。 塑造人格:幼儿园最应该做的事 幼儿教育的一个不可替代的价值就是对人格素养的养成有重大意义。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的重要宗旨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所谓“健全的人格”有很多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指一个人应具有的良好的认知水平、平稳的情绪和心态、恰当的处世方式和正常的社交能力的总和。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自我的确认阶段”是3~7岁,这与幼儿的在园年龄基本重合。这个时期的孩子开始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必须在内心有一个基本的自我意识,即我大概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与他人的相处之道。甚至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出生之后长到七岁前,其人格的基本模式就大致形成了,以后将保持终身。因此,如果这个时期忽视了人格的塑造和引导,或者进行了错误的人格教育,很可能会导致幼儿不能发展出一个健全的人格,个别人甚至会有各种各样的人格障碍,需要花费数倍的精力来矫正。 我们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非常重视人格素养的培养,会尽可能地给孩子们一个非常平稳的情绪环境,这包括对儿童可能有的不良情绪的提前干预以及教师对儿童已经产生的不良情绪的正确、及时的回应两方面。比如,多数孩子都会有入园焦虑情绪,让教师们暗示孩子们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游乐场”,你看那边有各种游乐设备,还有很多快乐的小同伴,分散焦虑,让幼儿从心理上放松。然后要求教师慢慢走近他们,了解个体的心理需要。 当儿童已经产生了强烈的不良情绪时,教师要积极、正确地回应,不能忽视、拖延,更不能压制。我们要求教师首先要表示理解,用语言和行为表达同情,然后进行化解。这之后再分析儿童的要求或行为是否恰当,如果不恰当,再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这里是两个步骤,无论如何,都先要让幼儿有一个平稳、积极的情绪,在这之后再处理问题。而以往,我们都是一上来就要跟孩子辨个是非曲直,这不利于儿童良好情商的培养,儿童在极端情绪下也无法真正地处理具体问题。人格素养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情感的控制能力和良好的心态,如果能保证幼儿在园期间,始终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平稳的情绪之中,对他日后形成良好的心态和情感控制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之间的交往也能促进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孩子们在相互的游戏、交流中会更明确地认识自己,确立自己的边界,从而发展出更有社会性的健全人格。各种游戏是孩子们交流的重要方式,在一系列的规则之下,让孩子们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柔性的竞争,孩子们能够体验各种情绪,了解自我,体验社会生活的规则意识,增强对自己能力的信心,这些都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必要因素。我们园的游戏十分强调让孩子们投入和忘我,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中要坚持规则,同时要照顾到每个孩子的情绪,对失败的孩子要及时进行鼓励,把握好游戏的竞争和友好两种氛围之间的度。 另一种积极交往的方式是分享,即每个孩子都把友善向外扩展一些。分享非常有利于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建立一种未来社会非常需要的人际间的信任感。我们为此专门设立了“分享日”,鼓励每个孩子拿出自己最喜欢的食物、玩具,先进行同伴间的交换分享,接下来进行多个孩子间的大分享。整个分享的过程和场面都是非常温馨的,孩子们由衷的善良和朴实让人感动。活动中,绝大多数孩子体会到了分享的乐趣,感受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境界。分享之于人格形成的意义更大,更积极。 纠正家庭教育偏差 幼儿园在健全人格形成上需要做的另一件紧迫之事,便是要纠正家庭教育中的偏差。今天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过度宠爱孩子,凡事包办代替的现象。生活上什么都不让孩子做,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这样的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爱,以自我为中心,进而导致动手能力、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缺失,孩子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在每届刚入园的孩子们中间,都会有特别极端的“小霸王”、“小皇帝”、“小犟牛”、“小磨蹭”、“小懒虫”、“小馋猫”、“胆小鬼”……幼儿园需要让这些孩子融入到集体之中,逐渐改掉这些毛病。幼儿的可塑性强,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很多孩子都能恢复正常,但如果不进行必要的纠正,将来这些毛病就有可能深入到他们的人格之中,形成既定的认识和行为准则,很难改正,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会带来很多困扰。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件工作最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家园共育的合力作用。近几年我校附属幼儿园利用全园家长会、级部家长会和分类家长会等,积极宣传教育理念。我们还积极地聘请育儿、心理、教育方面的专家到幼儿园给家长办讲座。为了让家长和我们取得教育观念上的一致,近些年,我们还组织了幼儿园的开放日、展示课等活动,直观地向家长展示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和具体的教育方法。 这之中,我们觉得幼儿园和家庭在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最需要形成合力。幼儿可塑性大,但自我控制能力差,习惯的力量能弥补自控能力的不足。比如独立进餐的习惯,我们在园中都会坚持。但我们发现,在幼儿园养成的习惯,只要一回家就被破坏了。因此我们的很多活动和讲座,都会强调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家长必须和幼儿园保持一致。良好的行为习惯长期坚持下去,就能成为他们性格的一部分。 为了让家园更好地融为一体,形成教育同盟,幼儿园利用一年中的各种节日,开展家园互动的活动,例如“三八节”,让孩子们为妈妈制作爱心花环;“五一劳动节”,制作“我是小帮手”的反馈卡,说说帮助家长做了什么……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家长们纷纷表示,孩子入了幼儿园,各方面能力提高了,家长也重拾了童心童趣。最重要的是,家长们都有了参与孩子教育的热情,同时,他们也愿意学习正确的育儿理念。这样,儿童教育的联盟就能形成。 当我们不再把小学阶段的知识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时,我们便有精力投入到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上,这是幼儿园教育最该做的、最有价值的分内的事。 能力发展不可错过 幼儿园阶段的教育除了对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外,我们还以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发展指南》)为依据,找到了很多必须在幼儿园阶段就要着力发展的能力,过了这个时期,最佳的教育效果就会失去。 比如语言能力,从3岁的倾听,到6岁的表达复杂事件和内心感受,每一年都有其发展的重点。据此,我们制定了自己的一套语言训练计划。从倾听教师讲故事开始,然后给孩子们机会,让他们用简单的单词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让孩子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件事物。接下来,我们会有短语、单句的训练,然后鼓励孩子完整地说出一句话、一段话、一个故事,最终,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的丰富想法。这样系统的训练都是在开心、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孩子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学习,而表达自己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机会说,引导他们说得更多,更好。通过实践,我们能感到,在语言发展这件事上,幼儿园有计划、有步骤地去作为与不作为的差别很大,这些年我们园孩子们普遍都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年龄大些的孩子基本能有逻辑地、清晰地表达很复杂的内容,与我们没做这件事之前相较,孩子们的变化是明显的。 还有其他一些基本智能的初级开发,幼儿园都有责无旁贷的教育义务,比如艺术智能,我们也严格遵照《发展指南》的要求,做好我们的教育计划。《发展指南》在艺术感受上形容小班的孩子:“喜欢观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等大自然中美的事物;容易被自然界中的鸟鸣、风声、雨声等好听的声音所吸引。”而大班孩子则会“乐于收集美的物品或向别人介绍所发现的美的事物;乐于模仿自然界和生活环境中有特点的声音,并产生相应的联想”。每个季节,我们都会组织孩子们集体出游。小班老师会引导孩子观察每件新奇的事物,大班老师则会让孩子们模仿自然界的一些事物,形容一下看到的情景。 再比如绘画,我们不会教更多的技巧,而是遵从幼儿绘画的规律,刚入园的孩子我们会让他们信手涂鸦,4岁则引导他们画些简单的东西。我们不会用技巧去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更宽容他们的跳跃性思维、无逻辑的联想。我们还组织了多次的创意大赛,展现孩子们的有无限想象力的创作。很多教育理论都认为,幼儿期绘画对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作用是巨大的,如果幼儿园放弃了绘画教育,对儿童多种智能的培养都是一种损失。 再有,科学能力中的好奇心唤醒,初级的卫生保健知识,儿童的安全意识培养以及最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些内容都是幼儿园教育所必须要做的。 总之,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绝不是说幼儿教育无所作为了,正相反,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很多教育理论都认为,幼儿期绘画对儿童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作用是巨大的,如果幼儿园放弃了绘画教育,对儿童多种智能的培养都是一种损失。幼儿教育不应该是小学,更不用说虚无主义了_幼儿园论文
幼儿教育不应该是小学,更不用说虚无主义了_幼儿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