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信息披露与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关系的研究_情绪和情感论文

父母表露与青少年人际能力的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际论文,青少年论文,父母论文,能力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1-4918(2008)02-0060-64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转向,他们更喜欢和同伴而不是父母在一起,同伴关系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1]。同伴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因此青少年的同伴间人际能力被提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虽然孩子们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相对少了,但是父母仍然对孩子青春期及成人期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2]。亲子沟通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影响途径。研究[3]发现,良好的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自尊、同一性发展以及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等都密切相关。

作为沟通形式的一种,自我表露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家和人际沟通研究者[4]所关注的研究课题。自我表露的含义是“A通过语言传达给B任何关于自己的信息”[5]。由于“父母”这一概念是与“孩子”相对应的,那么父母表露就可以定义为父母通过语言传达给孩子任何关于自己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内容包括性格、情绪、经历、观点、爱好等等。

西方关于父母表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较各种差异(如,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对象差异、话题内容差异等),亲子感知一致性与孩子心理健康、社会能力的关系上。研究证据表明,父母表露对儿童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有着重要作用。Baird的研究[6]指出,父母表露其青少年时的情感和经历对孩子的自尊以及社交能力有影响,其中父亲的自我表露对孩子的社交主动性有直接的正性影响。Dolgin认为父母可以利用自我表露作为一种教育工具。例如,母亲可以描述在某种情况下她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处理了这个问题,强调其行为的不良后果[7]。Miller也认为父母表露提供了一些功用,青少年能够从父母的个人经历和观点中学习生活[8]。

综上,以往国外相关研究中只是零星地涉及到父母表露与青少年的人际能力的关系,少有研究探讨父亲母表露动机及模式对青少年人际能力的影响,而国内的父母表露研究还几乎处于空白。本研究试图整合已有的成果,详细探讨父母表露内容、动机及模式对青少年人际能力的具体影响。

根据已有的相关文献,本研究对父母表露与青少年的人际能力的关系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在表露话题、动机、模式上,父母存在差异。

父母在表露话题上存在差异,母亲更喜欢表露情绪类信息,而父亲更喜欢表露观点类信息[9]。在表露动机上,母亲更喜欢通过表露宣泄情绪,获得情感支持以及增进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感,而父亲更希望能通过表露改变孩子的行为[7]。在表露模式上,母亲的表露数量和亲密度高于父亲[10]。

假设(2):父母的表露动机及模式能够预测青少年的人际能力。

假设(3):由于父母表露存在差异,父亲和母亲的表露动机及模式分别预测了不同的人际能力。

考虑到直接涉及父母表露与孩子人际能力关系的研究文献相对缺乏,而现有文献对于二者关系的结论较为零散且模糊,因此假设(2)和(3)在本质上属于探索性研究,在此暂不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具体的假设。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广州一所中学高一高二年级自愿参加本研究的68名学生及其父母。男生30名(44.1%),女生38名(55.9%),平均年龄17岁(SD=0.78)。施测时,收集了学生及其父母的基本资料,包括学生的年级、性别、年龄、家庭结构、是否住宿,父母年龄、学历、职业。

分析表明,大部分高中生是与父母在一起住(占76.6%)。被试父母平均年龄是44岁(SD=5.86)。父亲中等学历(初中、高中或中专)的占大多数(65.4%),母亲也是中等学历占大多数(63.6%)。

2.2 施测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方法,由8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各班级当堂发放和回收问卷,学生在20分钟内填写《人际能力问卷》。施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由父母填写的《自我表露量表》(父母各一份)以及自编的《表露话题与动机量表》(父母各一份),装入信封内让学生带回家给家长填写,并于一星期后回收。父母在填写完毕之后被要求签名以防止学生擅自填写。

2.3 测量工具

2.3.1 青少年人际能力

采用《人际能力问卷》[4]来评价青少年的人际能力。问卷含5个维度:发起交往,表达不满,自我表露,情绪支持,冲突管理。共40道题目。被试用5点量表评价自己在每种情形下的能力,1=“很难”,5=“很好”。每个被试在各维度上的得分等于该维度下属题目得分之和的均值。原量表5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的范围是0.77~0.87。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范围是0.69~0.83。

2.3.2 父母表露内容和动机

采用自编的《表露话题与动机量表》测量父母表露内容和动机。话题有27个,分为4大类:一般描述类、情绪类、人际类、观点类。对27个话题的归类工作由两名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独立进行。一致性检验显示,Kappa值=0.79(p<0.01),评价的一致性尚可。动机分为8类:传递信息、引导表露、宣泄情绪、获得支持、分享好消息、获得建议、增进亲密感、改变孩子的行为。

在《表露话题与动机量表》中,父母被要求就每一个话题作出是否表露过的选择,1表示有,0则表示无。如果“有”就继续选择该话题的表露动机,每个话题可以有多种动机,亦即动机可以多选。如果“无”则不用选择动机。各话题大类的得分等于下属各子话题被提及频次之和的均值。

被试每种动机的得分等于在27个话题中出现该动机的次数之和(出现计为1,不出现计为0),例如,被试认为他/她在全部27个表露话题上均有“传递信息”的动机并作出了选择,那么“传递信息”动机的得分就是27。每个动机的得分范围是0~27。

2.3.3 父母表露模式

采用《自我表露量表》[11]作为测量工具。量表包含5个维度:表露意愿,表露数量,正负性,诚实准确,亲密度。共16个题目。该量表采用7点评分制,1=“很不符合”,7=“很符合”。“表露数量”和“诚实准确”这两个维度的得分越高表明其表露数量越少或者越不诚实准确。原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范围是0.61~0.74。在本研究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范围是0.55~0.68。

3 结果分析

3.1 青少年的人际能力

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青少年的各项人际能力在年级、性别、年龄、家庭结构、住宿与否,以及父母的年龄、学历、职业等各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

3.2 父母表露的话题、动机、模式

表1是表露话题大类的概况,从总体上来看,这4类话题得分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描述类、人际类、情绪类、观点类。对父母4类话题的表露数量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在情绪类话题上母亲的均值高于父亲(t=-2.88,p<0.01)。在描述类话题上,也出现了母亲高于父亲的情况(t=-2.32,p<0.05)。但是,在观点类话题上,父亲显著高于母亲(t=2.75,p<0.01)。

表2描述了父母表露动机以及表露模式的均值和标准差。Dolgin的研究[7]中称父亲的表露动机倾向于改变孩子的行为,而母亲的表露动机倾向于宣泄情绪、获得建议和寻求情绪支持。在本研究中,父母表露动机的配对t检验并没有得到父母动机存在显著差异的结论。仅在增进亲密感方面,父母差异边缘显著(t=-1.96,p=0.054)——母亲更希望通过自我表露增进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对于表露模式,配对t检验发现,在“表露数量”方面,父亲显著高于母亲(t=2.05,p<0.05)。在“亲密度”方面,母亲高于父亲(t=-3.33,p<0.01)。

3.3 父母表露对青少年人际能力的影响

利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以父亲或母亲的表露动机及模式作为自变量,去预测作为因变量的青少年人际能力。表3的结果显示,父母的表露动机及模式能够预测孩子的人际能力,但在解释量上有所不同。被父亲变量解释得最多的是孩子表达不满的能力,解释量为24%的变异。最少的是发起交往能力,只有7%的变异能够被解释。相比之下,母亲变量解释得最多的是情绪支持能力,解释量为15%的变异。母亲变量不能预测孩子的冲突管理能力。

同样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以父母表露内容类别作为自变量,预测作为因变量的青少年人际能力。表4显示了话题内容对能力的影响。描述类内容能够预测发起交往及冲突管理能力,人际类内容能够预测表达不满及情绪支持能力。唯有自我表露不能用话题类别来预测。

3.4 父母表露作用的比较

为了比较父母的表露动机及模式是否在预测孩子的人际能力方面有各自独特的贡献,我们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以父亲和母亲的表露动机及模式为通变量,共同去预测孩子的能力。表5的数据显示,当父亲和母亲的变量同时进入回归方程的时候,发起交往、自我表露以及冲突管理能力都只能由父亲变量单独预测,而表达不满以及情绪支持能力则由父亲和母亲的变量共同预测。

4 讨论与结论

4.1 父母表露的话题、动机、模式

研究结果支持了本研究假设(1),即母亲偏向于表露情绪类信息,而父亲偏向于表露观点类信息。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9]。

根据国外的研究结论[7],本研究预期父母的表露动机存在差异。虽然抽样数据并没有显示二者有显著的差异,但还是存在母亲增进亲密感的动机高于父亲的趋势。以往研究也发现不论是父母自己还是孩子,知觉到的父母表露的动机都是不一样的。母亲被认为是由于情绪上的需要和寻求建议方面的原因表露,而父亲则被认为是由于想改变孩子行为而表露[7,12]。

以往关于男女表露差异的研究[10]一般认为女性的表露水平(包括数量、持续时间和亲密度)高于男性。但是在本研究中,父亲的表露数量超过了母亲,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信念。但亲密而开放的表露自我似乎是母亲表露的特质,她们认为自己的表露持续时间较长且在无意之中就进行了。父亲的表露数量超过母亲,这与国外的研究不一致,其中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4.2 父母表露对青少年人际能力的影响

描述类和人际类话题预测了除自我表露之外的4项能力。这两类话题的数目占了话题总数的60%多,它们涵盖了许多内容。孩子们从中学习到社会交往的知识,从而对其人际能力产生影响不足为奇。然而,情绪类话题没有能够预测情绪支持能力。有研究指出[1]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的性质是不同的,所以亲子间的表露与同伴间的表露也就不一样。如果这个结论普遍适用,那么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父母表露没有能够预测孩子的对同伴的表露能力。另外,出于保护孩子、维护权威形象、或者不指望孩子帮忙等理由,父母很有可能回避表露情绪类内容,从而该类表露没有起到作用。本研究的数据也显示,父母表露的情绪类内容要比描述类和人际类少。同时,宣泄情绪、获得情绪支持、获得建议这3类表露动机的得分最低。观点类话题都没有起到预测作用表明,也许讨论国家大事和一些大道理并不能提高孩子的人际能力。

青春期的孩子在社会人际交往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孤独、害羞、自卑),甚至出现一些反社会行为,难与人融洽相处[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对青少年的自我表露对于青少年的人际能力确实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父亲变量预测了孩子全部5项人际能力,母亲变量预测了除冲突管理能力外的4项能力。父母负有指导和规范孩子社会行为的责任,他们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纠正他们不恰当的人际交往行为,从而使他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达到这一目的,自我表露是一种手段。在回归分析中,我们看到,父母希望通过自我表露改变孩子行为的这种动机的确对孩子的表达不满能力以及冲突管理能力有影响。

4.3 父母表露作用的比较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影响孩子人际能力方面,父亲表露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另外,父母表露变量并不能够同时预测孩子全部5项能力,父母之间似乎存在着“分工合作”的机制。

在以往的研究中,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父母表露对孩子人际能力的作用是不同的,但是其他关于亲子互动行为与孩子社会技能及适应能力的研究指出,父母的互动行为在培养孩子社会能力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在Youniss和Ketterlinus的研究[15]中,当要求青少年描述他们的父母与他们的沟通内容、父母如何与他们共度时光、父母如何解决亲子之间的争论时,孩子对父亲和母亲的描述截然不同。

4.4 不足与展望

(1)本研究所用测量工具均翻译自国外量表,其中存在的跨文化差异可能是导致问卷信度不高的原因,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以对这些工具进行修正,或另行开发适应我国文化情景的测量工具。

(2)由于被试的时间有限、配合程度等客观因素,问卷回收率有待提高。本研究所得结论还有待于用扩大的样本来进一步验证。

(3)将父母表露对孩子的影响与孩子对父母表露的感知相结合能够更清楚而客观地考察父母表露对孩子人际能力的作用。

5 结论

(1)父亲倾向于表露自己的观点,而母亲则偏向于表露自己的情绪。在表露动机上,父母差异不明显。对于表露模式,父亲的表露数量超过母亲,母亲表露的亲密度高于父亲。

(2)当分别用父亲和母亲的表露动机及表露模式预测孩子人际能力的时候,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父亲变量解释得最多的是孩子表达不满的能力,而母亲变量解释得最多的是孩子的情绪支持能力。

(3)当共同用父母的表露动机及表露模式预测孩子的人际能力的时候,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表达不满、情绪支持能力是由父母变量共同预测的,其余能力单独由父亲变量预测。

标签:;  

父母信息披露与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关系的研究_情绪和情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