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广川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杭州市 310020
摘要: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有利于国家、人民和社会的工程,实施科学的实验规整是保证生态工程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在实际中,要保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就必须在结合水利工程环境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设计和调整,减少工程对当地水域的影响,保证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文明建设对平衡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生态保护都必须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当中进行,并且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利、建筑、哲学、工程等学科都紧密联系。从当今中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进程来看,该工程的建设可以推进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还可以保证生态水利的和谐,这是一种集生态绿化、建筑工程、能源开发和保护、环境保护于一体的生态水利建设规划。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水资源保护;影响
1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不同点
1.1传统的水利工程
1.1.1传统水利工程的定义
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资源的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值,造成洪涝旱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水利工程使水资源的分布尽可能按照人们的意愿实现对水资源的分配,使水量与人们的生存相适应。
1.1.2传统水利工程的特点
(1)工程建造对环境影响重大。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巨大,势必对周围环境有着重大影响,对周围生态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比如对江河湖泊的走势、深度等都会有着影响。(2)工程建造规模巨大。水利工程建设往往规模巨大,投资巨大,工程复杂,且工程耗时长,在建造之前必须要有所规划。要求技术人员收集相关资料,对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有一定的应对措施,避免在实施的时候出现混乱的局面。(3)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单项水利工程是针对某一水域建造的工程,在这一水域需要各个水利工程项目结合起来,成为统一的整体。在工程实施中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合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为水利工程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除了与工程项目协作好之外,还要与经济部门相互协调,筛选出最佳实施方案,更好地利用水资源。
1.2生态水利工程的特点
生态水利工程具有传统水利工程的特点,如工程建造对环境有重大影响,建造规模巨大,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除此之外,生态水利工程将生态学更好地应用在了工程建设当中。生态水利工程并非单一的水利工程,在建设之前,不但需要水利工程师的计划图纸,也需要生态学家的勘测意见,综合了建筑工程师与生态学家的意见,统一规划建造水利工程,融合生态学在工程建设当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水利综合治理工程建设
传统的水利工程只注重对流域的治理,而不顾流域生态系统环境的破坏现状,更是忽略了流域自身所具有的自我修复与调节能力。而与之相对应的生态水利工程则注重工程措施与流域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实现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设计、监测与评估,在充分了解微观生态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改造计划。
2.1防洪工程规划
防洪工程的规划必须综合考虑防灾减损、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在确保行洪安全的基础上,进行流域改造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权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比较,进而选择对流域生态破坏程度最小的工程方案。
2.2堤线去人工化
堤线与堤型的充分结合才能确保河流型态的多样化和生物物种的层次化,在生态水利工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环境保护与工程的经济性,充分维护流域自身的净化能力。因此,在堤线选型和布置过程中必须尽可能保持其江河湖泊的初始自然型态,尽量不破坏其蜿蜒曲折且分散的原始状态,从而防止破坏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堤型的确定方面,尽可能从生态水利工程自身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出发,并考虑生态系统修复之要求,尽可能就地取材,保证堤线、堤岸和堤型的丰富程度,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基础上尽可能去除人工痕迹,保持堤线堤防结构的本土化与原生态。
2.3河岸防护
生态水利工程实施后将直接影响和改变水陆连接区域的河岸防护型式,水陆连接区域往往是水生物栖息和繁衍的基础地带,也是水生物与两栖生物觅食、避难、迁徙、生活的重要场所,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基于水生物栖息地保护和生态系统维护的基础,加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协调设计,以保护生态景观与生物物种多样性为原则,避免硬质不透水材料等的使用,为物种的生存繁衍和生态环境多样性的保存提供条件。河岸景观设计能够成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点睛之笔,以原有自然河岸为基础,进行水生、湿生和中生性河岸植物的搭配种植,加强园林绿化和生态绿化手法的结合运用,加强河岸绿化格局的层次性与景观性。
3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促进水资源保护措施
3.1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
针对目前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国家已经颁布和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同时设立了专职管理部门,严格的控制非法使用水资源现象的出现,实现了针对水资源的有效保护。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来临,水资源保护问题已经不只是我国政府所面临的问题,而是一项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的力度,才能在促进水资源保护效率稳步提升的同时,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全面的保障。
3.2水利资源开发中保证物种共生互补
生态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物种的数量群体会保持永恒不变的状态。但是,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也生态系统内物种群体数量之间的平衡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必须将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严格的按照物种共生的原则,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才能在保证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满足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发展的要求。
3.3水利资源开发中保证水土资源生态性
水资源开发过程中针对水资源的保护,必须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种植树木的方法,增强固土效果,从而达到促进水土保持效率不断提升的目的。此外,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施工企业必须对施工现场水文地质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在掌握水利工程建设区域地下水分布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降低水文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促进施工现场水质与土质优化水平的有效提升,为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
3.4加大生态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
政府部门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管理的主导者,所以为了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顺利实现,政府部门必须在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的同时,建立长效投入保障机制,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的支持。另外,政府部门在发展水利工程项目时,应该积极的借鉴和应用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大水利工程建设中,这种多元化投资主体机制的建立,不仅营造出了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确保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的充足,同时也有效的缓解了政府公共财政的压力。
3.5保证水域生态整体性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的整体性水域生态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充分重视与相邻水域之间的衔接,才能在有效满足水源流动性的基础上,促进生物活跃性的进一步提升,才能将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分解和净化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另外,必须建立统一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标准,才能在避免对相邻区域水质与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基础上,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区域内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效果的提升。
结语
随着社会的成长,我国的水利工程正在逐步发展,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增长。然而在修建水利工程的同时,总会或多或少的对施工地区的生态有一定破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对当地的生态发展尤其不利。所以生态水利工程的实施应顺应社会的发展,尽可能地保证与本地的生态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玉美.生态水利工程与水资源保护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6):176-177+181.
[2]崔锡春.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水利工程[J].科技与企业,2014(04):129.
[3]李君凯,聂长鸣,江进.生态水利规划对水文环境的积极影响分析[J].科技风,2017(11):140.
论文作者:黄亮俊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
标签:水利工程论文; 生态论文; 水利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水资源论文; 基础上论文; 生态系统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