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澎 王朝霞
新疆巴州人民医院麻醉科 841000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0名观察组患者在超声仪引导下进行穿刺定位,40名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穿刺定位。结果:观察组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镇痛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应用超声仪引导下进行穿刺定位,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ultrasound guided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upper limb surgery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ll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0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in ultrasound guided puncture positioning, 40 control patients using traditional anatomical localization and puncture. Results: observation group of successful anesthesia time, sensory block onset time and analgesic effect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of adverse reactions occurred rate was 15.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2.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reached 95%,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80.0%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total efficiency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wo groups of patients compar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in brachial plexus nerve block anesthesia in the process of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 guided puncture positio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of the total efficienc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obtain the ideal therapeutic effect,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
Key words: ultrasound guided; brachial plexus block anesthesia; clinical effect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研究超声引导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效果,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观察组取得的治疗效果非常令人满意,分析报告如下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共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共有40人,年龄在18—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0±7.5)岁,男性21例,女性19例,体重(60.0±7.5)kg;对照组患者年龄在19—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7.8)岁,男性24例,女性16例,体重(61.0±8.7)kg。两组患者年龄和体重等一般资料的比较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1%的盐酸利多卡因和0.375%盐酸罗哌卡因混合液作为麻药,40名观察组患者在超声仪引导下进行穿刺定位,40名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解剖穿刺定位。
1.3评价指标
效果评价标准如下所述,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镇痛效果。针刺法评价患者的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阻滞完全:患者疼痛感完全消失,阻滞不全:患者疼痛感基本消失,缺乏阻滞:患者的疼痛感没有消失或者痛感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取x2检验,P<0.05,具统计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参数观察比较
观察组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镇痛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参数观察比较
3 讨论
上肢手术麻醉一般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它是指将局部麻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实现神经传导阻滞【1】,常用的局麻药有1%利多卡因,2%普鲁卡因,0.5%罗哌卡因等等【2】,臂丛神经阻滞的穿刺方法和部位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传统的穿刺方法是通过解剖穿刺定位的方法进行的,这种方法容易受个体差异和麻醉医师操作水平的影响,容易发生并发症和阻滞不全。
超声仪引导下进行穿刺定位是一种新型的穿刺方法,具有无创直观、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征【3】,通过观察发现,传统解剖穿刺定位的单点注射通常不能保证整个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可以通过实时调整注射位置【4】,保证整个臂丛神经都能被麻药所包裹,达到一次麻药不能达到的地方【5】。在超声仪的引导下,医师可以有效地避开神经、血管、胸膜,通过准确地把药液浸润到神经周围保证阻滞效果,同时也减少了静脉镇痛药物的使用量【6】。
本研究通过对8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进行分组对照试验发现,应用超声仪引导下进行穿刺定位的患者要比接受传统解剖穿刺定位的患者有更好的麻醉效果。观察组的麻醉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镇痛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5.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应用超声仪引导下进行穿刺定位,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总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获得非常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韩雪飞, 晏明江, 王克蓉.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40例效果观察[J]. 广东医学, 2013, 34(9):1395-1396.
[2]文四成, 陈潜沛, 欧阳天纬,等.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4, 30(5):472-475.
[3]谢红, 傅志海, 王琛,等.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方法的研究[J]. 麻醉与监护论坛, 2009(5):278-280.
[4]杨川, 贾绍茂, 陈贤华,等. 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5, 29(3):238-240.
[5]支燕, 谢红, 马吉宁,等. 不同容量局部麻醉药用于超声引导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 37(32):31-33.
[6]卢承志, 田友芳, 姚猛飞. 超声引导下老年患者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J]. 临床军医杂志, 2014, 42(11):1159-1161.
论文作者:于澎,王朝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7
标签:患者论文; 神经论文; 超声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果论文; 两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5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