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儿童保健科;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及护理措施。方法 通过对2013年1月-2014年3月我院46例患儿静脉输液外渗,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外渗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预防及应对措施。结果 其药物外渗原因有药物因素、患儿因素、操作因素等,经针对性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出现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分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并积极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原因;护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1],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儿科病人病情变化快,婴幼儿口服给药不合作,医生只能选择静脉给药。静脉外渗不仅增加了小儿的痛苦,还影响到治疗计划的实施和疗效。因此分析其原因,总结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减少小儿静脉外渗有积极的临床护理意义,笔者于近一年多,对46例静脉输液外渗患儿的外渗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46例静脉输液外渗患儿,均为留置针外渗,男29例,女17例,年龄3个月~9岁,平均3.55岁。
1.2 方法 对46例存在外渗的患者的病案进行了调查,回顾性汇总和分析如药物因素、患儿因素等原因,并对防治干预措施进行归纳总结。
1.3 液体外渗分级[2] 轻度: 局部肿胀范围直径不超过2cm,局部红肿热痛;中度: 局部肿胀范围直径在2~4cm,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重度: 局部肿胀范围直径在4cm以上,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 更严重者皮肤直接由红变为紫黑色, 形成溃疡。
1.4 统计方法 收集数据录入计算机EXCELL表格,使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一般性统计学描述。
2 结果
46例静脉输液患儿中,83%为轻度外渗,13%为中度外渗(2%大剂量快速补液,2%护士责任心不强),4%为重度外渗(2%输注钙剂,2%输注甘露醇)。56%由药物因素导致,其中6%为输入血管收缩药物所致,44%为输入高渗药物所致,另外6%为输入刺激性药物所致;6%为环境温度和药物温度低导致;13%为患儿因素导致轻度外渗;21%为大剂量快速补液导致;2%因穿刺技术不熟练损伤血管导致;2%因护士责任心不强巡视时未能及时区别水肿和外渗导致。经针对性护理干预,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出现皮肤坏死并发症。
3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防护
3.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3.1.1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酸碱度、渗透压等对静脉内膜的刺激以及长期输液或静脉推注高浓度药物, 使静脉内膜发生炎症, 使其通透性增加,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皮肤及组织炎症。如20%甘露醇输注时血管壁细胞脱水、变性,影响细胞功能,从而导致血管变硬,甚至出现局部皮肤发红、肿、痛等静脉炎的症状[3]。因其自身特性易发生外渗的药物有:1)血管收缩药物:儿茶酚胺类、间羟胺等;2)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钾、氯化钙等;3)高渗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剂等;4)化疗药物:阿霉素、长春碱类等。本组46例静脉输液外渗中,20例输入20%甘露醇,3例输入儿茶酚胺类药物,3例输入一般药物包括10%葡萄糖酸钙、阿奇霉素、头孢哌酮钠等,可见,本组静脉外渗原因中药物因素占很主要的地位。而药物的PH值、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均可成为发生药物外渗的原因。
3.1.2 温度的因素
3.1.2.1 环境温度的影响,因小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 四肢末梢循环不良, 所以, 在室内温度较低时, 全身末梢血管收缩, 管腔变窄, 血管痉挛, 供血不足。
3.1.2.2 药物温度的影响,20%的甘露醇在不同温度下对静脉血管损伤不同: 在室温19~20℃的条件下, 甘露醇对血管的损害比在室温37℃时更为严重, 其原因在于甘露醇加温后溶液中小于25微米的微粒数量明显低于常温状态时, 说明药物的损害作用与药物的温度密切相关[4]。
3.1.3 患儿因素 患儿年龄小不配合,静脉穿刺难度大。患儿头皮静脉不清楚,可见的血管很少,血管充盈不足,静脉压低,血管细,静脉穿刺时回血慢或不见回血,穿刺难度大;患儿四肢静脉穿刺后固定较差,患儿易动再加上哺乳或喂食影响,易脱落易外渗;发生外渗后患儿不会恰当的表达。
3.1.4 静脉推注药物速度的因素 患儿脱水或休克抢救时,大剂量快速补液也会增加对血管的刺激。
3.1.5 护士的技术和责任心因素
3.1.5.1 穿刺技术不熟练, 注射针的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内, 药液顺针尖孔向血管外渗漏; 穿刺时刺破血管对侧, 药液沿对侧血管壁外漏; 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特别是患儿易动针头固定不牢。
3.1.5.2 工作责任心不强, 观察输液的经验不足, 不能正确地判断是否有药物渗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3.2.1 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性损伤和刺激
3.2.1.1 正确选择血管,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根据输注药物种类、时间、病人状况,选择穿刺静脉及进针角度。穿刺前对穿刺部位进行按摩、热敷,使血管充盈,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对血管活性药物和渗透压高、刺激性强的药物及末梢循环差者要选择近心端较粗直、弹性好,易暴露的静脉,如上肢浅静脉、大隐静脉。静脉穿刺连续2次操作失败,应及时更换他人进行操作,以保护血管,减轻患者痛苦。穿刺后妥善固定,设专人看护,必要时约束肢体,防止留置针滑脱。根据药物选择使用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
3.2.1.2 正确合理的输入药物。护士要熟悉药物性能、用法、剂量、药物间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遵医嘱配制药液,合理安排输注顺序,注意给药细节。配制抗生素时,要等药物完全溶解后再应用;碳酸氢钠的给药浓度以1.25%等渗液为宜;输注氯化钾时抬高穿刺部位,可加速药物回流,减少局部血管内药物刺激。输入高渗液和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如钙剂、20%甘露醇、多巴胺等),先用0.9%生理盐水确认留置针在血管内之后再输入;需要持续应用多巴胺时,应建立2条输液通路,每2~4小时将多巴胺液体与另一通路上的液体交换静滴一次[5]。
3.2.2 适当调节室温及注意穿刺部位保暖 适当调节室温注意穿刺部位的保暖由于药物在常温下,特别是在室温低于15℃时储存易结晶,将结晶融化后静脉注射。如为发挥其脱水利尿的作用,必须静脉快速滴入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入未预热的甘露醇注射液,可使输液者身体局部出现疼痛、管壁增厚变硬等现象。宜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保暖,或使用加热器。
3.2.3 合理控制输液速度,减少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 通过了解患儿的年龄、身高、体重、心肺肾功能、病情轻重等生理病理情况,选择正确的滴注速度。临床应用滴数速度的计算方法:输液速度(ml/min)=要求输注剂量(ml/min)输注药物的浓度或=液体总量(ml)标示输液时间(min)
3.2.4 加强工作责任心 输液过程中要随时巡视,注意察看患者液路是否通畅,穿刺部位周围有无红肿、外渗,不能仅凭是否有无回血而定,且应与对侧肢体进行比较。
3.3 静脉输液外渗的护理措施
3.3.1 药物外渗的一般处理 局部处理:尽量再拔针前回抽,拔针后用爱尔碘消毒,再采取措施:(1)土豆片外敷[6]。一般药物外渗出现肿胀及时用生土豆片直接敷与患处。本组25例轻度外渗用生土豆片外敷,24~48h基本消退。(2)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灭活作用,局限损伤部位。6h内可以用冷敷,如20%甘露醇、5%碳酸氢钠、高渗氯化钠液等药物外渗的早期。本组13例轻度外渗采用冷敷,24h基本消除。(3)热湿敷。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可促进扩散吸收。血管收缩药物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4)中药湿敷。如意金黄散局部外敷具消肿、止痛之功效。此传统药方,消肿速度快,减轻疼痛,可提高静脉使用率。发生液体外渗后立即用药,水肿多在4~8h内消退。还可预防外渗局部感染,提高药液渗出部位水肿组织抵御感染因子侵袭能力及水肿组织再生和修复功能[7]。我科还根据外渗情况涂抹湿润烧伤膏,效果也较好本组6例中度外渗采用冷热湿敷、药敷综合处理方法5天内基本消除。
3.3.2 药物外渗的特殊处理 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间羟胺等,可用5mg酚妥拉明加生理盐水20ml局部外敷[8],或用10mg山莨菪碱加生理盐水1ml配成0.5%的稀释液湿敷。刺激性药物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可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3-4次/d或1%的利多卡因封闭[9]。20%甘露醇外渗可用25%的硫酸镁湿敷24-48小时使肿胀消退。硫酸镁先冷湿敷再热湿敷效果较好[10],但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渗漏。本组2例重度外渗采用冷热湿敷、药敷综合处理方法及局部封闭,1例30天内基本消退,1例60天消退。
4 小结
导致静脉输液外渗诸多因素中主要的是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 有效的预防措施是积极消除危险因素, 如根据不同药物掌握好其浓度,静脉输注速度;选择合适的外周或中心静脉血管通路;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避免机械性损伤, 加强护理观察, 尽量避免药物外漏。对已发生外渗者,应及时根据药物理化性质, 渗漏损伤程度及个体差异, 适当选择冷敷、热敷、药敷或拮抗剂注射等处理, 若能早期干预完全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患儿的痛苦。
参考文献
[1]陈涛.浅谈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处理[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1):25~26.
[2]王建荣.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3~125.
[3]曹萍.甘露醇对外周静脉损伤的防护进展[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8(4):65~66.
[4]韩雪玲,李栓德.20%甘露醇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静脉血管损伤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8):46~47.
[5]仝金凤.多巴胺静脉滴注致皮肤坏死2例[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3):185.
[6]苏红霞,王淑玲,纪淑琴.生土豆片外敷治疗输液外渗4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3):21.
[7]唐冰,卢红卫.如意金黄膏治疗80例药液外渗的体会[J].北京军区医药,2001,10(13):353~896.
[8]程云仙.酚妥拉明外敷减轻静脉注射多巴胺对小儿周围组织损伤的护理研究[J].新疆医学,2009,39:118~119.
[9]张洁.利多卡因封闭治疗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外渗的护理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0):1569.
[10]覃莺来,陈霭鹏.硫酸镁冷热湿敷用于静脉外渗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3):194~195.
论文作者:胡艺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4
标签:静脉论文; 药物论文; 甘露醇论文; 外渗论文; 血管论文; 患儿论文; 局部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2月上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