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方昕[1]2010年在《小额信贷激励机制与微观信贷政策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从国际小额信贷经典机构的历史发展和理论研究两个层面入手,剖析总结小额信贷的激励机制,构建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核心支柱,并指出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创新是其实现高还款率进而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关键所在。在此研究框架基础上,着力分析中国微观信贷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缺陷,并分别提出微观信贷政策的改进和创新策略。一、本文首先回顾了小额信贷机构在国际和国内发展的主要历程。提出以下观点:1.国际小额信贷经历了对低收入人群的有效触及、实现高还款率、收益覆盖成本、寻找商业渠道资金实现金融可持续四个发展阶段。2.国内小额信贷发展以扶贫为切入点,有许多有益的尝试,但缺乏对小额信贷核心激励机制的有效把握和借鉴,因此难以发展壮大。3.格莱珉银行实现商业可持续运行的关键是其极高的贷款回收率,而高还款率的关键是格莱珉独创的小额信贷激励机制,今天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成功小额信贷机构都或多或少受到格莱珉的影响,格莱珉银行的信贷激励机制是其最值得借鉴的地方。4、格莱珉银行小额信贷的主要特征:主要针对乡村没有土地或土地极少的赤贫人口;反高利贷;合理的激励机制;垄断性的市场基础。二、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历史回顾总结以及对现有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理论文献的梳理,本文提出了构建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四个核心支柱,即垄断性市场结构、团体(联保)贷款、动态激励机制以及信贷员模式。垄断性市场结构是其激励机制得以实现的基础和条件;信贷员模式则是其激励机制具体实施的组织形式;团体(联保)贷款和动态激励机制分别是早期和后期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核心。1.垄断性市场结构是小额信贷激励机制产生和维持的重要基础。2.团体贷款(联保、小组贷款)机制是早期小额信贷机构的经典模式,而当小额信贷机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对市场的进入深度和覆盖面达到一定程度后,动态激励机制逐渐取代早期的团体贷款模式,成为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机构的核心激励机制。3.信贷员模式是小额信贷机构在组织形态上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大区别,也是小额信贷激励机制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叁、在完成了从理论上对于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总结以后,本文着重就中国的微观信贷政策进行分析和反思。首先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当前信贷政策的总体格局以及微观信贷政策面临的困境,然后分五章对农村小额信贷、地震灾区农房重建贷款、助学贷款、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贷款等五项重要的微观信贷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辅之以案例。本文研究并提出以下观点:1.我国微观信贷政策面临的现实困境是:社会期望度长期高于金融业可供给水平;传导渠道的行政化与作用机制的市场化之间存在冲突;分散化经营模式导致经营成本较高;微观信贷政策相关产品的贷款回收率普遍不高;金融机构普遍缺乏积极性,政策实施成本高;法律基础缺失导致其他行政力量的介入,政策激励机制出现扭曲;微观信贷政策效应难以评估。2.中国微观信贷政策在具体金融业务形态上都表现为小额信贷;微观信贷政策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应的贷款业务回收率过低,违约风险和贷款损失严重,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导致微观信贷政策相关信贷业务违约严重、回收率低的重要原因是政策理念落后,缺乏有效的正向激励机制;改进和创新微观信贷政策的关键在于充分借鉴运用小额信贷激励原理,设计正向激励机制,实现相关业务的商业可持续。3.完善激励机制、改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政策的设想是:依托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完善农户征信体系;依托现代化支付工具,鼓励构建跨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动态激励机制;充分借鉴国外成功小额信贷机构的激励机制,努力提升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放松利率管制,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不断完善普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激励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贷4.作为非独立经济主体的小额信贷,助学贷款创新政策、改进激励机制的设想是:借款人主体身份的完善——从非独立经济主体向独立经济主体的演变;从“一次性”政策到动态激励——构建非独立经济主体与独立经济主体之间连续行为的正向激励机制;财政补贴应防止对激励机制的扭曲和误导;完善对高校的正向激励机制。5.重构和创新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设想是:重新明确政策定位、重新明确借款主体和重新设计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创新方面:明确借款人还款义务;明确贷款银行的风险管理责任;财政资金介入要充分考虑正向激励,尝试建立信贷信用保险机制;改变“一次性”政策做法,建立动态激励机制。6.重构扶贫信贷政策框架的设想是:调整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方式;改革信贷扶贫贴息模式;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借鉴经典小额信贷机构的经验做法。总体来看,借鉴国外经典小额信贷机构的成功经验,改造和创新微观信贷政策的激励机制,切实提高微观信贷政策相关信贷业务的资产质量,就成为提高中国微观信贷政策有效性的一个现实选择。而在充分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和积极探索现代金融运行规律之间寻求平衡,也就成为微观信贷政策创新的核心理念,这也就是本文希望得出的最终结论。四、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1.从激励机制角度对小额信贷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核心支柱。以往对小额信贷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方面,即重点关注小额信贷机构如何实现可持续运行以及监管当局如何创造适宜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直接切入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运行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专门就其信贷激励机制进行总结分析,创造性地将市场结构和信贷员管理模式与信贷激励机制结合起来,提出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核心支柱。2.从激励机制角度对微观信贷政策进行系统反思,提出微观信贷政策相关信贷业务不可持续的关键在于激励机制的缺陷。借鉴小额信贷激励机制的成功经验,创新性地提出政策改进的建议。3.从资料收集的角度,收集整理微观信贷政策的相关情况,特别是收集整理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贷款的资料。微观信贷政策的系统总结和反思是一个在金融管理部门内部一直在进行但尚未完成的课题。本文的研究以及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但系统收集微观信贷政策的实施效应、面临的困境等资料用于研究,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另外,特别要提出的是,汶川地震灾区农房重建信贷政策的相关资料,作为学术研究,肯定是第一次,因为相关工作还没有最后完成,一些事关激励机制的完善与坚持,事关此项贷款业务能否实现较高还款率的重要工作仍在进行中。4.在微观信贷政策的创新改进方面,提出要在遵循现代金融运行规律和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这可能是今后中国微观信贷政策发展创新的主要方向,也是本文研究想要得出的结论。

张丽敏[2]2007年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研究和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农村经济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金短缺,而农村劳动力供给处于饱和状态,从而出现劳动和资本不协调现象,加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又迟缓,信贷资金供求矛盾突出,政府扶贫贴息贷款运行效率也不高,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资金短缺状况,这迫切需要进行农村金融创新,以适应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如何向农村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一直是各国政府面临的挑战。小额信贷的实践和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其科学的运作机制使得它能够符合我国农村金融创新的方向,而且通过不断的研究来指导实践,对于引导农村资金回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社增效来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制度经济学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对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农村小额信贷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必然选择。论文主要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导论,说明了研究问题的背景;回顾和梳理了有关的文献资料;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本文构建的理论基础,即制度经济学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接着考察论述了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实施的理论意义和社会意义。第叁部分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现实情况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小额信贷产生的背景以及起源和发展阶段,其次论述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模式,在一、二部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我国小额信贷实施的规模和在实施过程中的小额信贷的结构和使用特征。第四部分主要是分析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实施的绩效。分别从小额信贷对信贷机构的影响和对农户的影响的角度加以分析。由于农村小额信贷还处于完善过程,所以在第四部分的第叁节分析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主要以贵州六枝县、兴仁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何文广等人的调研数据,通过对两县的实施状况、农户借贷用途和特征、小额信贷的绩效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等等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以进一步解释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施情况。第六部分针对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提出环境创新——营造农户信用的法制环境、完善小额信贷制度设计、转变政府职能等途径来完善小额信贷,促使农村经济的发展。

严盛虎[3]2004年在《中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生存发展,而且有利于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本文对国外小额信贷实践的分析表明,国外小额信贷发展经历了“强调资金到户”和“降低操作成本”这两个发展阶段后,选择可持续发展作为小额信贷发展的目标,相关的政策制定与管理创新都是围绕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展开。文章分析表明,小额信贷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小额信贷实践的历史选择,是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小额信贷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实践经历引进、试点和推广几个阶段后,当前正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已经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小额信贷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一方面,整个国家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在加速,小额信贷发展也面临着市场化的压力;另一方面,“九五”以来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小额信贷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尽管如此,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发展方向选择等问题。 文章根据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小额信贷供给角度对我国各类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后指出:我国现存的各类小额信贷机构目前还没有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影响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包括:(1)人们对小额信贷与扶贫关系的认识;(2)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3)小额信贷机构的管理水平;(4)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5)社会信用环境。 文章最后,从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背景与现实需要出发,在借鉴国外小额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角度探讨我国在促进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时应有的对策建议,指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若干问题:(1)要改变对小额信贷的认识与定位;(2)转换政府在小额信贷发展中的职能,要从完善农村金融市场角度制定相关政策,营造一个有利于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3)要灵活制定小额信贷的利率政策;(4)要采取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监管方式加强对小额信贷的监管,避免小额信贷发展的风险,促进小额信贷更好的服务于贫困和中低收入群体。除此之外,在实践中,还应该加强小额信贷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小额信贷的经营管理水平,这是小额信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李晓光[4]2016年在《忻州市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从2004年至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叁农”,目的在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而解决我国农村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民资金短缺的问题。小额信贷是专门为贫困农户和低收入群体服务创新的信贷产品,可以很好地为农户解决资金上的不足。因此,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金融手段。忻州市是我国重点扶贫市,其中有11个县为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贫困农户数量众多。忻州市农村信用社作为活跃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力量,通过源源不断的发放小额信贷,不仅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而且也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负担。虽然忻州市农信社小额信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来看,忻州市农信社小额信贷还处于探索阶段,面临着许多约束和挑战,如成本高、风险大、信用机制缺失等问题。忻州市农信社小额信贷只有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的完善和创新,确保其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农信社小额信贷服务真正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掌握大量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上,到忻州市农信社和选取的叁个乡镇做了相关调查了解,掌握了忻州市农信社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忻州市农信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如在政府层面有行政干预较强、配套扶持不到位,在农信社层面有小额信贷额度过低、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等问题。通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忻州市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验证分析,并根据目前新形势从政府和农信社两个层面作出一些建议。在政府层面要通过减少对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的行政干预、优化政策环境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等方法,农信社层面要通过做好小额信贷综合服务、完善风险监控制度、落实奖励惩罚制度等措施,确保忻州市农信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候佳萌[5]2017年在《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解决农村地区的小额信贷问题能够帮助农村低收入人口改善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农业是中国的第一产业,中国的稳定首先在于农村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四十年的努力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农村人口收入水平持续上升,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在这些改变的同时农村金融发展也进入了“瓶颈期”,农村低收入人口面临着“贷款难”的问题,而农村金融机构也出现了“难贷款”的现象。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仍不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面对如此多的农村金融问题,想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调整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同时鼓励金融产品的创新来满足农村居民多样性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小额信贷作为一种被实践证明有效减贫和满足农村地区贷款需求的手段,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指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这一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本文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农村小额信贷的相关问题进行概述,介绍了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相关概念、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意义和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对中国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四个主要发展历程、目前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前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出现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对策。本文通过对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阐述,指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意义,分析了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到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认为通过相应的法律保障、风险补偿保障、健全的征信系统和鼓励小额信贷多元化发展等方式,对于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十分有效。

贾峤[6]2008年在《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额信贷作为服务穷人的金融,解决了长期以来正规金融机构不能为贫困人口提供有效信贷服务的问题。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小额信贷试点至今,虽然小额信贷业务作为金融创新的成果,在缓解贫困和增加农户收入方面发挥过显着效果,但农村小额信贷高风险、高成本的特点,以及利率管制、资金来源缺乏、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法律地位不明确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制约着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目前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改善小额信贷这一农村金融改革的薄弱环节,实现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而且对促进中国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将小额信贷纳入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框架,利用系统分析、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数理和计量分析相结合、专家调查等研究方法,以介绍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为出发点,从洲际角度研究国际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总结出孟加拉乡村银行、印尼人民银行、柬埔寨ACLEDA银行的发展经验和对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启示,并在深入考察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基础上,从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分析了小额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从运行机构、产品要素、运行流程方面阐述了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并且构建了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经营能力综合评价模型,从人力资源管理和信贷文化建设两个方面论述了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经营能力的培育,最后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为:小额信贷在中国虽然已经走过了14年的发展历程,但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不但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严峻。目前虽然已经形成了包括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等多层次格局的小额信贷机构,但由于这些机构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制约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因此,改善小额信贷的外部环境,完善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培育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经营能力,都将对实现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1、本研究建立了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经营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运用聚类分析原理设计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改变通常对指标评价权重进行简单平均的方法,对加权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综合权重。此外,在综合分析模型建立中,本研究按层次分析法排序的结果建立了每一层次的模型,分别计算出了小额信贷机构不同评价内容的具体得分,便于其寻找可持续经营能力低下的原因。2、本研究依据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建立了小额信贷机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小额信贷经理的招募与甄选、培训、绩效评价、薪酬体系方面系统具体的阐述了如何进行有效的进行小额信贷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小额信贷经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董少林[7]2004年在《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叁农”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与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国际上,小额信贷最早成功实践于孟加拉乡村银行。1999年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注重在全国范围内农村信用社普遍推广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既要解决农民的“贷款难”问题,又要使农村信用社得到“效益性”发展,这样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提到议事日程上。 基于此,本文就是研究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共分四章:第一章简单介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着重分析我国农村信用社推广小额信贷业务的现实可行性;第二章主要根据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信贷的实践,归纳出其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一些特点,并指出当前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存在的若干问题,既有政府方面的,也有农村信用社自身方面的,既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第叁章分析当前我国推广农户小额信贷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二是有利于解决“叁农”问题,叁是有利于创新;第四章提出我国迫切需要从法律、政策、服务、市场、信用等方面着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贾姗姗[8]2010年在《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法律监管》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后,“叁农”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如何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此情形下,专向低收入阶层和微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小额信贷,在我国农村金融创新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创办了一些村镇银行,并试点了七家小额信贷公司以及农村基金互助组织,但是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与国际水平相比,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在我国广泛存在的大量小额信贷机构中,除了以信用社和正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名义进行的小额信贷之外,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的处境都十分艰难。由于法律瓶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主体法律地位不明、产权不清晰、法律监管缺乏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小额信贷的实际,制定一套完善的小额信贷法律体系,确立现有小额信贷机构的法律地位,规定更为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管框架,以期通过设计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促进农村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

姜蕴华[9]2008年在《吉林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政策析论》文中认为本文是一篇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公共管理硕士论文。目的是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政策背景、过程、效果的分析,总结吉林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政策相关要素的特征及良性效应,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意见和建议,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妇女发展。本文采取了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研究。规范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基本概念定义的总结、基本观点评论和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证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图表分析、问卷调查来反映和说明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一是从公共管理的理论角度,以农村妇女小额信贷政策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的理论分析,进一步充实公共管理领域内有关小额信贷政策的研究内容;二是通过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用数据方式体现农村妇女小额信贷政策执行过程中呈现的良性效应和和问题,为今后农村妇女小额信贷政策的决策和发展提供了一定依据;叁是本文从量的角度肯定了妇联作为群团组织在农村经济和妇女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

周金玲[10]2008年在《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定价模式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信用社拥有很大的贷款定价自主权。但是,目前农村信用社还未形成完善的小额贷款定价方法,确定贷款价格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一方面加重了农民负担,流失了一些优质客户;另一方面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小额信贷价格是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小额信贷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贷款定价的基本原理、基本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定价模式进行选择,制定出符合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定价模式。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简要介绍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可能创新之处,确立了本文研究的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对中外学术界有关银行贷款和小额信贷研究文献进行陈述和评论,介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并陈述本文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第叁章研究方法与设计,分别说明本文的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以及论文研究和写作的技术线路。第四章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分析及定价模式选择。这是论文的核心内容。该部分描述了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分析合理利率的确定和定价存在的问题。论文认为,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的信用评估制度,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定价的基础。论文经过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我国农村的农户信贷评估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根据农户信用举例,证明了成本加成法对小额信贷比较适用。第五章是结论和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发现,小额信贷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方法比较适合。同时,在实证分析上,作者发现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的信用评估是小额信贷定价的基础。本文采用了打分法来评估农户的信用,建立了适合我国农村的农户信用评估模型。

参考文献:

[1]. 小额信贷激励机制与微观信贷政策创新研究[D]. 方昕. 西南财经大学. 2010

[2].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研究和探索[D]. 张丽敏.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3]. 中国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D]. 严盛虎. 北京林业大学. 2004

[4]. 忻州市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晓光. 山西农业大学. 2016

[5].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研究[D]. 候佳萌. 吉林大学. 2017

[6].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研究[D]. 贾峤. 沈阳农业大学. 2008

[7]. 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D]. 董少林. 安徽大学. 2004

[8]. 论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法律监管[D]. 贾姗姗. 暨南大学. 2010

[9]. 吉林省农村妇女小额信贷政策析论[D]. 姜蕴华. 吉林大学. 2008

[10]. 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定价模式的选择[D]. 周金玲. 中国海洋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  ;  ;  ;  ;  

论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