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变化论析——兼论社会主义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本矛盾论文,发展前景论文,资本主义论文,新变化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51(2001)06-0028-(06)
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已经诞生150多年,对资本主义命运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争论也进行了150多年。社会主义必然要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80多年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践使许多人对这一规律产生了疑问,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不少西方人士宣扬资本主义取得了对社会主义的决定性胜利,资本主义将永世长存。于是,究竟该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现实,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就成了理论学者们必须探讨的课题。
一、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矛盾会逐步激化,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信息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应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没有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预言的那样很快爆发,而是在国家干预下得到缓解,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在生产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所发生的新变化主要体现在:
1.实行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计划调节或宏观调控。战后,资本主义各国为了克服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政府开始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管理。美国多年来先后制定和实行了《反托拉斯法》、《环境保护法》、《食品药物检疫法》、《贸易法》、《国家劳工关系法》等等。对市场经济实行严格的法制管理。同时对国民经济中垄断性的和影响公众生活的产品和劳务实行价格管制。对整个经济实行财政、货币政策上的调控。通过个人所得税、消费税和遗产税调节收入分配,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贴现率调节货币供应量。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采取了类似美国的经济调控办法。法国和日本还采取了计划调控的手段。
2.实行国有经济和股权社会化。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减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对生产力造成的破坏程度和给社会造成的动荡,各国纷纷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各国在邮政、电讯、电力、煤气、铁路、航空、采煤等国民经济的命脉行业上都基本实行了国有化。英国在80年代中期,分别在采煤、造船、电力、煤气、铁路、邮政、电讯等七大行业实行了100%的国有化,同时对钢铁、航空业实行75%的国有化经营。1981年,法国的国有经济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国家投资已占整个工业投资的50%。意大利国有经济的上述两项指标分别是24.7%和47.1%。进入9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降低了国有经济的比重,将一部分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股票转让给私人,但国民经济命脉行业基本上是国有经济。在实行国有经济的同时,战后资本主义各国还普遍推行了以股权社会化为特征的股份制经济。股份制经济在二战以前就已经存在,但那时的股权主要控制在少数资本家手中。战后,各国在产权方面的重大调整,是使股权分散化、社会化。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原是一家100%的国有化企业。后来,按股票票面金额的80%~90%将股票卖给企业职工和国内公民,规定每个股东不得拥有超过5%的股份。埃克森石油公司原是美国洛克菲勒家族公司,现在也实行了股权社会化,洛克菲勒家族目前仅拥有公司2.08%的股权。[1](P64)在美国,股民占本国总人口的46.5%。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3.吸收工人共同参与企业管理。8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为了改善劳资关系,普遍推行了所谓的企业民主化管理。例如欧共体各国实行了共同决定制度。按照规定,企业必须吸收一定比例的工人代表进入董事会,否则将属违法行为;德国企业是监事会领导制,监事中工人代表约占1/2至1/3。这种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情况,在有的国家还与企业的盈利联系在一起。比如,美国许多公司实行与工人分享利润的做法,当利润超过10%时,就把超过部分中的10%分给工人。如此种种,资本家在调整劳资关系方面的确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4.实行福利主义,兼顾社会公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收入分配完全是资本家的事情,国家没有进行过实质性的干预。战后各国为了调和劳资矛盾,开始对收入分配进行调整,实行各种福利政策。90年代,西方国家每年通过税收能够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大约在1/3以上,其中大约有60%要用于贫困救济、免费医疗、失业补贴、养老金发放、教育等社会福利开支。
(二)在阶级状况方面,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也发生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蓝领工人在工人队伍中所占的比重减小,白领、金领工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产阶级)的比重大大上升。这部分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工作环境较好,工资较高,生活比较富裕,阶级意识淡漠。总体上说,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雇佣劳动者阶层内部,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劳动技能趋于高级化,劳动方式和劳动条件趋于文明化,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参与生产过程,甚至出现了一些人由雇佣劳动者阶层上升到资本家阶层的神话。另一方面,在资产阶级内部,除了家族资本家(或称传统资本家)的继续存在,经理资本家(或称新型资本家)的人数和作用逐渐增加,而且有后者代替前者的趋势;与此同时,资本家对企业的控制方式,逐渐由过去的直接占有和亲自掌管,过渡到间接控制,即通过对企业的“有效股权”的控制和雇佣高级管理专家来控制企业。这些变化所造成的状况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从程度上看有所缓和。似乎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斗争形势并不是非常突出,甚至有人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同一化了。
(三)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战前的殖民地都已相继独立,成了主权国家,原来的宗主国与这些国家之间赤裸裸的剥夺与被剥夺的关系已发生了转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因为彼此在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互相利用和互相妥协而显得比较缓和。
由上可见,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了新的特点。而正是这些新特点给许多人造成了疑问,当代资本主义的生命力还相当旺盛,马克思主义者的预言是否错了?
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新情况的分析
(一)先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第一个表现,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尽管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使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对经济的破坏程度有所减弱,但是因为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性质没有改变,依然是私人资本为基础,因而其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资本主义所实行的国家所有制和股份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许可的范围内,根据经济形势发展要求对所有制形式所做的具体调整。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猛烈增长的生产力对它资本属性的这种反抗,要求承认它的社会本性的日益增长的必要性,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内,愈来愈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2](P434)这种调整只不过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补充,使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实现形式显得更加灵活多样而已,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实行国有制的行业大多是投入大、见效慢的行业,资本家们大多都不愿意为此而投资。况且,80年代后期,为了摆脱滞胀的压力,西方国家又纷纷把国有企业私有化和私营化,到1992年,英国已把2/3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这表明,资本主义国有经济从根本上是为私有经济的发展服务的。西方国家所有制的真正内容,只能是全体资产阶级的公共所有制。它的基本职能是实现资本发展的总体利益。用恩格斯的话来说是担当了理想的总资本家的职能。这就是西方国家国有制的实质。
资本主义所实行的股份制,也没有像资产阶级学者所宣扬的那样,使资本主义成为“人民资本主义”,因为股份制只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财产组织形式和企业运作方式,它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它所从属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股份制虽然提高了资本社会化的程度,但相对于过去的个人资本和个人企业,股份制只不过是一种由多个私人资本共同所有的企业制度。股份资本社会化只是减少了资本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的程度,把私人资本相对分散化,由少数人的私有变成了多数人的私有。其运营的目标依然是追求经济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承担任何社会性的功能。因此,股份制并没有使资本所有权发生真正的转移,而只是导致控制方式的转变。20世纪初,垄断资本家需要占有40%的股票才能控股,而今天则只需占有3%~5%就可以实现有效控股。广大分散的股民对企业的经营根本无权过问。现在的大资本家及其家族对大公司仍保持着较大的控制权力。
客观地说,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的确使一部分劳动者,尤其是社会弱者的生活得到一些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极端贫困的现象,使社会分配的严重不均得到一些改善。但福利制度的本质,是为维持资本利润的增长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福利制度最为盛行的时候,也就是资本家利润大幅度增长的时候。1996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大公司中,有18家利润的增长少则10%~20%,多则40%~60%,其中微软公司达57%。而这些大公司工人工资增长的幅度要小得多。这说明实行福利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两极分化,并不能消除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工人参与企业管理,一方面是出于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新科技条件下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过去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时代,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工厂对工人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对工人卡得过死。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多数工人从机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生产的技术基础大大改进。与此相应,企业的管理方式也要进行变革,需要推行一些民主化的管理方法,增加劳动者参与管理的机会。这的确有利于雇主和雇员关系的改善,但却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善,而不是根本上改变雇佣者与被雇佣者的关系。刚从机器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工人,又陷入了信息、数字等一系列电脑符号的包围之中。工人被鼓励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其劳动成果绝大部分仍然被资本家所占有。企业内部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企业民主化管理的幌子下被更巧妙地掩盖了起来。资本主义总是在不断寻找掩盖其剥削本质的借口,这是资本主义的一贯作风。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变化,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生的
科学技术在造就一大批白领阶层的同时,也使自己处在了与劳动者对立的立场上,大批的工人因之而失业,甚至处于长期贫困的状态。这种状况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而是由它与之结合的生产方式造成的。新兴的中产阶层尽管工作生活条件较好,但终归没有改变被雇佣的地位,仍然属于劳动阶级的范畴。由被雇佣者上升为资本家,是资本主义一诞生就在宣扬的麻痹劳动人民的论调,尽管令很多人向往,但那毕竟是神话。虽然工人阶级的总体状况已有所改善,但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的被雇佣者,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这一点已经从资产阶级学者一再宣扬的劳动阶级已经灭亡、“工人阶级已经消失”、“美国为什么没有社会主义”等等的一系列反面宣传和论证中得到证实。只是当今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比以往工人阶级的素质提高了而已。既然工人阶级存在,剥削就存在,那么它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与矛盾就不会消失。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呈现缓和趋势,既与国家所采取的上述调整措施和福利政策有关,又与资本家财富的巨大增长有关。资本家在积累了巨额财富,拥有日益雄厚的资金之后,就有可能在经济上、生活条件上,甚至政治生活的某些方面向工人做出一定的让步和改良,以改善劳资关系。如日本各大公司基本上实行了年功序列工资和实际上的终身雇佣。这使工人的生活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另外,阶级矛盾的缓和,还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经济和政治优势,通过不平等交换极力盘剥第三世界国家有关。通过把经济危机转嫁到第三世界国家,而缓和自身的经济和社会矛盾,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惯用的伎俩。然而,第三世界却深受其害。这就涉及到下面一个问题。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并非表面上那么平和
少数发达国家金融垄断资本通过援助、贷款、贸易和直接投资等渠道,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新殖民主义的掠夺和剥削。垄断资本固然造成这些国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更严重的是造成这些国家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依赖和政治上的依附,造成南北更严重的贫富分化。这一点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问题中再详述。
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尽管较以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些领域不断进行合作,经济和技术上互相渗透,但他们之间依然像以往那样,存在着利益冲突和争夺,在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转嫁危机等方面,尤其是在争夺对第三世界的控制和剥夺权利方面,二者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和多样化。
由上分析可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当代条件下尽管呈现出新的特点,但是其本质并没有改变,由此而得出的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也依然正确无误。资本主义在自身生产关系范围内所做的调整,不但不会使基本矛盾消失,而且更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化发展与社会主义前景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发展
资本的本性使得它总要向更大的范围扩展自己的领地,当前由资本主义推动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正是资本本性的体现。资本的全球化扩张,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向全球发展,表现出全球性特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各种表现形式,在资本向全球扩张过程中,表现得更加尖锐与复杂。
1.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而变得更加尖锐。目前全世界的跨国公司已达6万家,其子公司约有50万家。跨国公司的年生产总值占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贸易额占全世界贸易总额的60%。同时它还控制着75%的技术转让,90%的生产技术,以及8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凭借发达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跨国公司实现了公司内部的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其活动极大地推动了资源的跨国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助于提高效率促进增长。但跨国公司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民族国家的调控范围,其活动场所基本上是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世界市场。它们在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地方采购原料和材料,在劳动力充裕,工资低微的地方加工生产,到商品需求量大,价格高的地方去销售。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跨国公司为追求高额利润,而不断增加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以便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能力,排挤竞争对手。其结果必然在全球范围导致生产发展的盲目性,而由于跨国公司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度的内部组织性,所以其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的扩张十分迅猛,一旦产品在市场上过剩,其影响往往波及一系列的国家和地区,引发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动荡或危机。另外,资本的投资在全球范围流动,为追求最大利润,大量资本不是流向生产领域,而是流向有价证券市场,导致金融投机活动猖獗。据统计,目前在世界资本市场流动的短期资本达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0%,用于投机的超过90%。[3](P24)这种金融市场的过度投机,容易引发严重的金融危机。例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等等,这些都表明,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虽然具体的表现形式与以往有所不同,但它不但仍然按其自身规律发生,而且危机的结构性失调和体制性失调特征表现得愈加突出。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难以克服的严重问题。
2.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表现得更为复杂。一是跨国公司把生产基地纷纷转向国外,造成国内就业形势严峻,劳资关系失衡。企业主不断降低雇员的工资,而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不得不忍受工资和福利的损失,这无疑加剧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二是国内贫富分化差距进一步拉大。全球化在加剧劳动社会危机的同时,也加剧了福利国家的危机。大规模的失业造成了领取失业金和救济金的人数增多,而资本大量外流不但减少了国内投资和就业岗位,更直接减少了国家的财税收入,给国家福利支出带来困难。为了留住资本,为了适应资本发展的需要,几乎所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削减社会福利。这必然导致贫富分化的加剧。贫富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社会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近20年来,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近日发表的《2000年美国人权记录》称,20世纪末期,美国经济处于有史以来最繁荣的时期,到2000年底已持续增长118个月,但贫富两极分化严重。1%最富有的美国人拥有全国财产的40%,有3200多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占总人口的12.7%,高于其他大多数工业化国家。8年前美国没有社会保险的人数是3000万,现在已多达4600万。6个美国人中有1个人没有医疗保险。[4]英国的贫富悬殊情况也相当严重,20%的人平均占有的国民财富是最穷的20%的人的10倍。德国百万富翁的人数60年代初只有1.4万,到1998年已突破了100万。贫富差距拉大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被边缘化,自暴自弃,敌视社会,成为社会动荡的源地之一。而富有者则大肆挥霍,过度消费,造成大量社会财富的浪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的前途充满了危机。
3.阶级矛盾国际化。资本的全球发展使资本主义阶级矛盾突破民族国家范围,向世界范围发展,在全球南北之间进行划分,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了阶级性。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急剧从世界其他国家聚敛财富,使富者越富,穷者越穷,造成南北严重的贫富分化。据联合国统计,拥有世界1/5人口的高收入国家掌握着世界86%的国内生产总值和82%的出口市场,而占世界人口1/5的最贫困国家仅占以上各项的1%。20%的最贫困居民只消费世界财富的1.3%,而世界上3名巨富的财产,竟然超过48个不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从30年代到90年代,富国和贫国的收入差距从30倍增加到150倍。[5]这就使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变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使国际关系具有了阶级性。以往的资本家阶级是由个人组成,在一国范围内进行剥削,而全球化条件下的资本家阶级则是由国家和地区组成,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掠夺。现实状况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积累必然造成社会分化与对立,导致在社会的一极积累财富,在另一极积累贫困。
由上可见,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被扩展到了全球范围。而这一过程则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进一步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
(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展望
1.资本主义对其生产关系的调整进一步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前提条件。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每当生产力有了新发展的情况下,为了不使基本矛盾过于激化,资本主义就对其占有方式进行调整,这样的每一次调整都是向生产力所要求的生产关系的一次靠近。在早期的股份制出现时,马克思曾指出,股份制使资本“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6](P516)同时他还指出,“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只不过在前者那里,对立是消极地扬弃,而在后者那里,对立是积极地扬弃的”。[6](P520)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股份制进一步向国际垄断过渡,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日益分离,资本社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大大加强,一批国际经济组织纷纷出现,试图对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规范和调节。然而,事实表明,因为资本的本性未变,上述一切活动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系列调整行为反而说明了,它在不断地以消极的形式否定和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当这种扬弃达到极限时,突破资本主义制度框架的时代就会来临。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是在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前提。社会主义因素是在资本主义中逐渐生成的。正如列宁所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每前进一步的每一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都直接而实际地显现出来了。”[7](P349)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国有经济和计划调节等措施则更是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举动。
2.资本的全球性扩张不但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扩展到全球,还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受无限膨胀的物欲驱使,资本家总是要不择手段向大自然索取物资。这使人类自然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当前,只占世界人口1/6的发达国家消费着世界原料和能源的4/5;一个美国人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废物分别是一个印度人的500倍和1500倍。如果全世界都像美国人那样消费,所有再生资源将在40年内全部耗尽。[8](P1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基地由国内转移到国外时,大多把污染性大的企业转向了发展中国家,使这些国家遭受贫穷的同时,还遭受着其赚取利润而产生的恶果。另外,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利益争斗,还使这些国家产生了许多的矛盾和冲突,如种族矛盾、民族冲突,等等,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不断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追溯社会主义思想的起源,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就是要使世界摆脱剥削、压迫、贫困和无知,使人类获得和平、平等和自由。这也正是社会主义理想的价值和生命力之所在。在当今矛盾重重的世界,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向往尤为强烈。所以,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是人心所向。
3.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造成人性的扭曲。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不断打破了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关系,人为制造消费,利用广告等各种手段,极尽所能,千方百计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唤起人们的享受欲、占有欲,甚至攀比欲望、嫉妒心,诱使或迫使人们去吃、去穿、去用,人变成了消费的工具,被资本家纳入了其赚取利润的范畴,实质上也就成了资本家赚钱的工具。资本对人的这种摧残,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早就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最深层的涵义,即最终的目标就是人的解放,这就必须使人改变一味追求物质财富、物质享受的价值取向,从物欲中解脱出来,过上真正有意义的生活。资本主义的现实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的解放终归要靠社会主义来实现。
4.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国际环境。虽然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这一过程却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空间。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的交往和联系加强,增强了国家间的互相依赖,互相了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这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在全球化过程中难免要受到伤害,但不能因此而走回头路。要使自己得到发展,首先就要使自己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可以利用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关系的机会,获得自身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使自己处在一个更高的发展起点上。同时经济全球化还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念的革新,过去那种非此即彼,把自己的赢建立在对方输的基础上的思维模式已不符合现实,而是要在互相满足对方合理需求的基础上,达成相互的谅解、合作和默契,以取得“双赢”的效果。当然,这是以双方互相尊重对方,不干涉对方国家的内政为前提的。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阶级化了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必须联合起来与发达国家展开斗争,以争取国际民主,建立公正的国际关系。这种为大多数人争取利益,以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斗争,明显具有国际范围的社会主义的性质。
5.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自然历史过程。“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6](P33)资本主义也是如此。当前,资本主义尚有存在的能力,它就不会灭亡。社会主义国家应立足于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竞争的观念基础上,与资本主义发展交往,抓紧时间,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产力,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后逐步取得比较优势。当今的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全球的极限,以后它缓解矛盾,延长寿命的手段会越来越少,发展空间会越来越窄,而面临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因此,从长远看,资本主义终将走到自己的尽头。
社会主义的实践已经证明,不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应该具有多样化特点。所以,对不同国家社会主义的形式应给予尊重,不应乱加指责。
最后,以惯用的语言来表述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自然历史过程,以结束本文,即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收稿日期:2001-06-28
标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学论文; 股份制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