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公民价值观构建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转型期论文,价值观论文,公民论文,青少年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46(2007)02—0003—05
社会转型期,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允许容纳多元价值取向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值得提倡的。正因为多元,才必须有主导价值观。让青少年自己去选择,不要去规定青少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主张,看起来给青少年以自由,事实上却放弃了教育和引导的社会责任。放弃引导,总而言之也就是放弃了价值观培养的根本。[1] 当前,在引导上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多元并存的价值观中寻找到教育引导青少年的共同价值观,即社会核心价值观,它不仅为我们不同的青少年主体所应认同确立,而且也应成为我们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追求。笔者认为:构建公民价值观,应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处理多元价值冲突,形成社会共同价值的必然选择。
一、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的内涵与目标
(一)公民与公民价值观
所谓公民,是指依法具有一国国籍的基于自然规律出生的人。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自然人,都是我国的公民。
所谓公民价值观,是指公民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应有状态的向往和追求,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普遍信念,主要包括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正义、科学、创造、和平、爱国、追求真理、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核心理念。它是一种为现代社会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具有很强权威性的信仰信念。其权威性,来源于继承了前人创立的一切文明成果,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民族崛起的精神脉动的价值追求,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符合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因此,公民价值理念所具有的先进性、理想性、时代性和现实性,必然成为引导公民价值取向的主导力量,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社会共同价值理念。确立公民价值观,是现代社会对公民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一种素质要求,应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追求。
(二)社会转型与共同价值
在青少年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条件下,提出构建公民价值观,主张用公民价值理念教育和引导青少年价值取向,形成社会共同价值,从根本上说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是构建和谐社会,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加速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一个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我们举国上下的共识。然而,现代社会究其本质是公民社会,而公民地位的确认、公民意识的确立、公民价值的追求,则是公民社会建立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作为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和生力军,其公民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变革的走向。因此,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呼唤。
(三)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的目标
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认同、理解、遵守与维护共和国宪法及参与公共事务,具有独立思考与敢于承担责任,对民族的传统和文化有归属感的现代公民。具体目标表述为三方面:
首先,要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政治和法律生活中的地位的认识,在情感上对所属的国家和特定社群的认同,在认知上对其自身公民角色的了解,知道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及所享有的权利。公民意识扮演着建立社会成员共识的主要角色,包括认知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关心社会公共事务,能促进社会成员承担社会责任,有助于公民社会的建设。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并成为一种行为方式,才会有更多的人关心公共事务,民主的公民社会才会有深厚的根基。[2]4
其次,要确立青少年的公民价值理念。公民价值理念,是指崇尚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正义、科学、创造、和平、爱国、追求真理、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并使之成为自己终身追求的社会信仰。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现代化是一种整体的演进,它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意味着在宪法的基础上,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然而,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价值目标,只有为所有社会成员所认同、所信仰、所追求,才能变成共建共享的强大动力。因此,让广大青少年认同、确立公民价值理念,是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奠定文化思想基础。
再次,要引导青少年的社会行为,使公民价值理念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追求。公民价值理念,只有成为青少年社会实践行动的精神指南,才能有效指导青少年参与我国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完善公民价值观。
二、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是当代青少年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少年,身处多种价值观的包围之中,价值取向多元并存,价值观念矛盾冲突,社会共同价值难以确立。主要表现为:经济社会转型,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与日俱增,而旧传统、旧习惯、旧思维则不会在短期内烟消云散,因此,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文化思想观念就不可避免的相互交织、同时并存与互相碰撞。青少年面临着无所适从的困惑。青少年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价值判断的矛盾性,价值评价标准的混乱性,亟须社会共同价值理念的引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建设、宽松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孕育了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公民价值观。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自由交换原则,孕育了以民主、法治、自由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和理性精神;社会转型带来的利益调整、贫富悬殊、地区城乡差距,孕育了对公平、正义、人权等社会价值的思考和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严重破坏的矛盾,孕育了关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局部地区与整体世界如何共存的关注;物质生活条件的大为改善,生活方式的个性化选择,孕育了对生命、和平、幸福等终极价值的追寻。身处改革大潮中的当代青少年,其自我意识、权利意识、利益意识、人本意识明显增强,彰显出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价值观的萌芽。然而,青少年在追求享有个人权利的同时,也存在着社会责任感不强,公民权利与义务不统一、社会道德意识淡薄等缺陷,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用公民价值观引导青少年价值取向,使青少年成长为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合格公民,符合青少年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求。
(二)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公民价值理念符合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想和追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理念与公民价值观的理念相包容相统一。因此,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符合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公平与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从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央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特别强调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六个要素,就把民主法治和公平正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温总理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重要文章中,首次把实现公平正义和发展生产力,并列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把公平正义提到与发展生产力同等重要的战略层面,这是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表明,建设和谐社会既是我们所追求的长远价值,更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努力实现的紧迫任务。
民主与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保障。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与人的平等,法制则是一种由公共意志形成的强制力,具有天然的刚性和权威性。确立民主法治的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不仅不能回避,而且必须积极追求。这一点在我们这个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多元价值观和多元利益已经形成,同时大众利益因社会转型而不断受到调整的特定情况下尤其重要。民主与法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保证其受到大众的崇尚乃至仰视,必须注入血液中和骨子里,以成就一种不可挑战的权威,唯此,才能保证我们步入民族崛起的坦途。[3] 目前,我国民主政治的建设,首先意味着一系列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和机制,离不开选举、法治、公民的参与、权力的制约。引导青少年树立民主法治的现代理念,是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奠定思想文化基础,为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作思想准备。
科学与创造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进入新世纪,我们党大力倡导要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原动力。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便走向了追求民主与科学的道路,在这一漫长的征程中,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形成全民族的科学精神,形成一个与智慧民族相匹配的强大创新能力,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在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有了很大变化的今天,我们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抛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方式,同时借助于科学和创造的力量。如何才能实现全民族自觉地调整经济增长模式?必须从价值观念上寻求突破,即在全国人民中,尤其是在掌握有公共权利的政府官员的灵魂深处,真正树立起对科学发展与创新的崇尚,唯此才敢言真正践行中央提出的在创新中宽容失败的精神,才会形成巨大的民族创新能力。[3]
(三)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必然要求
温家宝总理在《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重要文章中明确指出,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这些价值理念也正是为现代公民社会所景仰所追求的共同价值,这实质上是肯定了公民价值理念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普遍价值。
中国正面临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需要融入国际社会,需要在国际事务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全球化不但要求我们为21世纪中国培养合格公民,而且也要为21世纪的世界培养合格公民。[4] 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其目的就是为了使青少年具备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能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理念引导下,尊重、认同文化的多样性,寻找共同点,增强自信,勇于承担责任,做到和而不同,处理好维护好各自的利益,以世界公民的姿态融入世界,在国际间保持竞争力。
三、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的途径与方法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公民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社会的多元诉求,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能够实现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够成为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5]
青少年公民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的根本,也是增强公民价值观支撑力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和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价值观念日益多元的条件下,是统一意志,凝聚力量的价值认同。[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的实践中应当也必须发挥引领作用。
(二)全社会推进青少年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是构建青少年公民价值观,引导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基本途径和基础工程。广义的公民教育,指人的一切教育都可纳入公民素养的范畴。如《美国教育蓝皮书》(1982):“广义地说,公民教育就是通过教授一个特定社会中公民的独特意义、公民责任、公民品质,从而培育公民能力,培养公民素质。”狭义的公民教育,特指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如教授和培养公民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价值、知识、技能和品德。青少年公民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体。青少年公民价值观教育在整个公民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
推进青少年公民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而学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主要载体,在公民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德国教育家凯什斯泰纳( C.M.Kershensteinet)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合国家及时代需要的有用公民,主张国家一切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尽管不同国家的政治哲学、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不同,对教育的目标、功能、作用、价值的表述不同,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把培养合格的公民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得到政治家和学者们的广泛认同。因为现代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公民社会,公民资质是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第一资质,应当成为普遍性国民教育目标表述的底线。[2]4
现代化国家重视学校公民教育,将它作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大多开设专门课程。目前,我国公民教育正在逐步进入中小学,在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已含有公民道德、公民价值、公民知识和参与技能等教育内容,但不系统不突出,对公民价值观和社会参与技能的培养尤其薄弱。为此,应该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加强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时代感和前瞻性,具备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一方面突出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强调充分吸收中国传统的优秀道德资源。其次,树立新的青少年公民教育理念,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培养自觉遵守、维护宪法的公民为宗旨,尊重青少年独立人格,培养自尊爱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负责守法、宽容合作等道德品质,塑造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价值目标。再次,倡导互动、对话、活动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注重以理念为中心,设计情景,推崇体验与行为改变,来达到目标;尊重青少年的个体差异,不进行总结性考试,以发展性、典型性等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促进青少年心智的发展。[7] 我国学术界关注青少年公民教育,进行探索与实践:发表见解、组织论坛、编写出版教材、培训师资、开展实验等,为学校推广公民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府、企业、社会传媒和家庭都负有推进青少年公民教育的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的责任在于做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明确政府的权威何在,政府的责任何在,政府的权利又该止步在什么地方,换句话说,政府的归政府,公民的归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公共决策、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树立负责任政府的榜样,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对公民起示范引导作用;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组织,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本是目标,但不能以牺牲环境、牺牲雇员、牺牲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为代价,关注民生,回馈社会是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家庭是青少年个人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家长的公民意识、公民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子女的社会价值判断和选择。家庭教育应予加强,并鼓励家长与子女一起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志愿服务和社会服务。社会传媒必须认识舆论导向的责任,不可宣扬负面的价值观。传媒的节目应被视为用以吸引青少年和激励青少年参与活动的一种方法。此外,应该制作一些电视宣传短片和其他电视节目,以推广公民价值观。[8]
(三)鼓励青少年参与社会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也叫义务工作,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是一项高尚的事业。[9] 在中国内陆,志愿服务诞生于上世纪改革开放的80年代。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志愿服务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志愿服务将作为继政府和企业之后,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第三股重要力量。
志愿服务是青少年奉献爱心、帮助他人的有效途径,也是青少年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青少年可透过实际经验而提高公民道德意识,确立公民价值观,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水平。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学校和社会提倡、鼓励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并采取有效制度和措施保障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呼吁全社会都关怀青少年的成长,为青少年创造更多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好让他们发挥潜能和开阔眼界,成为一个处处关怀别人和富于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收稿日期:2007—05—18
标签:公民权利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青少年教育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公民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