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农民文化需求调查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都市论文,调查报告论文,需求论文,农民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和《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川委办[2006]15号),深入了解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文化需求,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推进提供参考依据,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与《成都商报》社共同在全市范围开展了成都市农民文化需求调查。有关情况及分析如下。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全面了解成都市农村当前的文化生活现状,为有针对性地满足和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建设适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所需要的新农村文化提供参考。
(二)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总体为成都市全体农民。调查范围包括16个区(市)县的33个乡镇的61个村(社区)。
(三)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内容设计主要有四个方面,包括:受访者人口统计特征、农民文化需求的总体状况、农民文化需求的分类状况、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等。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和面访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其中,问卷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
(五)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向14个郊区(市)县和2个城区共61个村、社区的农村居民发放问卷4326份,回收3972份,回收率91.8%。清除无效问卷,实际有效问卷3012份,有效率75.8%。
本次调查还向受访的61个村(社区)的干部发放《被访村文化建设总体情况》问卷,旨在了解村的经济人文资料和文化基础设施相关问题。问卷全部由村干部填写,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六)受访农民基本情况
1.性别和年龄结构
本次受访农民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男性所占比例较高。从年龄结构来看,36至45周岁的中年人比例最高,占到34.7%。(见图表1)
2.受教育程度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小学为主,分别占到50.4%和25.8%,高中及中专占17.8%,大专及本科以上仅占3.5%。(见图表2)考虑样本年龄结构及青壮年外出打工等因素,我市农民受教育程度应高于本次调查结果。
3.受访村人均年收入状况
根据村干部填写的受访村人口和人均年收入计算,61个受访村的人均年收入为3959.6元。61个受访村中,人均年收入以3500元—5500元之间为主。人均年收入在2500元以内的占10.2%,5500元以上的村有3.4%。(见图表3)
二、农民文化需求总体状况及分析
(一)农民最喜爱的文化活动
调查显示,看电视、看书看报、棋牌和听音乐是农民最喜爱的四大文化休闲活动。其后依次为看录像影碟、看文艺演出、听广播、旅游、泡茶馆、看电影、群众性文体活动等。(见图表4)
需要说明的是:农民最喜爱的文化活动应该包含了心理愿望和实际参与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且是动态的,它与文化产品的提供、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文化消费习惯等因素直接相关。这次调查结果反映了目前的总体状况。
(二)不同收入农民文化需求比较
通过对高收入村与低收入村以及不同收入段农民文化生活需求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高收入村的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层次更高。
以看书看报为例,人均年收入低于2500元的村平时喜爱读书的农民只有29.9%,收入在2500元至4500元的村喜爱读书的农民比例上升到37.6%,而人均收入在4500元以上的村这一比例则达到42.8%。(见图表5)
上表含有星号标注的,表示是否选择该项目和村收入水平显著相关。比如,旅游和村收入水平有显著相关关系。标注有“*”的,表示通过Person卡方检验,在O.05的水平下显著;标注有“**”的,表示通过Person卡方检验,在0.01的水平下显著,即相关性显著程度更高。
差异程度最大的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旅游、上网等文化消费活动。(见图表6)在高收入村农民喜爱这三项活动人数比例分别比低收入村多出177%、137%和114%。同时,在高收入村农民喜欢看电视和影碟的人数比例相对低收入村略有减少,分别下降了1个和3个百分点。
上图数值D=(Hi-Li)/Li,Hi指人均4500元以上村喜爱某项文化活动的人数比例;Li指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村对应的人数比例。以上网为例,低收入村喜爱上网的农民人数比例为5.9%,高收入村喜欢上网的比例为12.6%,即多出(12.6%-5.9%)/5.9%=114%。
(三)试点村与非试点村农民文化需求比较
文化建设试点村是今年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依据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精神,根据各试点村的经济建设、班子建设和环境建设基本情况选定的,旨在以建设文化示范村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下面主要就试点村和非试点村进行对比分析。
调查发现,试点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和消费层次明显高于非试点村。(见图表7)在12种不同的文化消费活动中,试点村对书画摄影、上网、旅游、演出表演、听音乐、看书看报等文化层次高、消费层次高的偏好率明显高于非试点村,而在看电视、打麻将扑克以及泡茶馆等几项,非试点村比试点村的农民更加热衷。
需要指出的是,选择这10个试点村对经济要求并不高,只要求人均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有一定集体经济(大多试点村集体经济很少),而重在班子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这说明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固然要以经济为基础,但又不完全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它同基层政治领导、思想文化建设基础和民俗民风等因素直接相关。
(四)农民文化消费水平现状
调查显示,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仍然较低,超过一半的受访农民年文化消费在200元以下。其中31.7%的农民年文化消费不超过100元;在100~200元之间的有20.7%。(见图表8)
(五)调查结果分析
1.农民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
成都农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以下两方面的变化比较明显:
一是上互联网等新的文化活动形式开始走进农村。一些村已经开设了自己的网吧。一些居住地离乡镇比较近的年轻农民也喜欢到镇上的网吧上网。另外,一些经济富裕、有条件的农民家里也配置了上网电脑,开始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易和娱乐。
二是听音乐、旅游、书画摄影、看文艺演出等较高层次的文化休闲活动逐步增多。一些有条件的村不定期地组织农民到城里或者其他地方参观旅游;一些富裕家庭已经开始定期将孩子送往钢琴、舞蹈等各种培训班学习。
2.农民文化生活相对单一
和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在文化生活的多样性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同成都市委宣传部2005年针对3123名城市居民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农民与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农民的主要文化活动方式的集中度相当高。调查显示,农民对电视的依赖程度达到了88.9%,高于城市居民;但与阅读有关的文化活动则远低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文化活动的多样性比农民更丰富,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城市居民喜欢比例超过20%的有9种,在农民中比例超过20%的仅有5种。
二是农民参与麻将、扑克等棋牌活动的比例高于城市居民。调查发现,许多农民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牌桌上度过的,每当下午2点过后,村里的茶馆几乎都是满座,有些农民甚至上午就开始坐在茶馆打牌。男人斗地主,女人打麻将,成了较普遍的现象。
3.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总体偏低
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文化消费仍然不旺盛。调查结果显示,受访农民年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为298元,为年人均收入的7.5%。超过一半的农民年文化消费在200元以下。而根据去年对于成都城市居民的调查显示,城市居民文化消费平均支出为年收入的15%,1600元左右。所以,相比起来,农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仍然比较低。但是,在受访者中年文化消费支出在2000元以上的有7.3%。这说明在总体消费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少数高消费群体开始出现,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在文化消费方面也逐渐先“富了起来”。
三、农民主要文化需求状况及分析
(一)农民与传媒
1.农民与电视
(1)农民电视机拥有率及收看时间
调查显示,成都市农民的电视机拥有率较高,达到97.9%,仅有2.1%的受访农民家中没有电视。
数据显示,近40%的农民每天看电视时间在3小时以上。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相对较长。(见图表9)
图表9 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电视收视时长对比
看电视时长 不看电视 3小时以下 3~4小时 5小时以上
农民 4%
59.9% 30.6%
7.12%
城市居民 3.1% 62.5% 27.2%
6.7%
(2)农民喜欢的电视节目类型
在电视节目收视偏好方面,新闻节目是受访农民最喜欢看的节目,接下来依次为电视连续剧、法制节目、综艺娱乐节目、经济致富节目、农业节目、科教节目和体育节目。(见图表10)
2.农民与报纸
(1)农民读报情况
调查显示,很少看报或从不看报的农民占到61.8%。经常看报或天天看报的农民有38.2%。(见图表11)
与城市居民相比较,农民读报的频次较低。实地调查中也发现,农民很少阅读报纸,喜欢读报的多为村干部和有一定文化的老年人。
图表11 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报纸阅读率对比
看报习惯 每天看报 经常看报很少看报 从不看报
农民 8.7% 29.4% 44.3%17.5%
城市居民 72.2% 16.7% 3.1% 8%
(2)农民读报偏好
调查显示,受访农民(不包括不读报的受访者)最喜欢阅读的报纸是《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都市类报纸。接下来依次是《人民日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等各级党报和《农民日报》《四川农村日报》等农业综合类报刊以及种养殖专业类、经济商业类报纸。(见图表12)
(3)农民读报目的
调查表明,农民看报的主要目的依次是“增长见识”、“看新闻”、“了解市场信息”、“消遣时间”和“找工作”。(见图表13)这反映了在农民群众心目中,报纸同书本一样,是知识养分的源泉。同时,借助报纸了解市场信息也是农民读报的意愿之一,而将看报当作消遣的读者比例较少,这一点与农民看电视有所不同。
3.农民与广播
(1)农民收音机拥有率和收听习惯
调查显示,在受访农民中有33.4%的家中有收音机,66.6%的家中没有收音机。8成农民几乎不听或很少听广播,天天听与经常听广播的农民占20%。(见图表14)
图表14 广播收听频率表
听广播频次天天听经常听
很少听从不听
农民
3%16% 43%38%
(2)农民喜欢收听的广播节目
当被问及“平时喜欢收听哪些节目”时,按喜爱程度依次是新闻节目、音乐、法制节目、致富信息、科技教育节目和广播剧等故事类节目。(见图表15)
4.农民与互联网
(1)七成农民不会用电脑
调查表明,仅有8.4%的受访农民家中拥有电脑,大多数农民不会用电脑(69.6%)。(见图表16)
图表16 受访农民电脑使用状况
农民用电脑情况会 会一点,但不熟练 不会
百分比5.5%
24.9% 69.6%
(2)互联网接触率较低
在受访农民中,表示要上网的仅有14%;不上网的有86%。(见图表17)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全国城市网民比例为18%。由于互联网信息中心定义的“网民”是指平均每周上网超过1个小时的6岁以上公民,因此城市居民接触过互联网的比例远高出18%。
(3)农村“网民”上网频次远低于城市居民
与城市网民相比,农村网民网络使用频率较低。(见图表18)城市网民中,天天上网的网民比例达到了36.2%,三倍于农村网民。
(4)农村“网民”上网目的
调查显示,“学知识”是农村网民首要的目的,其次是“打游戏、看电影、听音乐消遣时间”、“看新闻,了解国际大事”、“了解市场信息”,“聊天交友”和“找工作”。(见图表19)
5.农民获取各类信息的渠道
调查显示,电视是受访农民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比例高达90.6%。其次是报纸杂志、宣传栏、广播电台、手机短信、村上的有线广播和上网。(见图表20)
6.调查结果分析
(1)农民信息获取渠道呈多元化的趋势
调查显示,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凭借信息量丰富、便捷等特点,仍然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时,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呈多样化态势,随着手机使用率和电脑普及率的提高,手机短信、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也开始成为我市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13.1%的农民和10.1%的农民开始将手机短信和上网作为日常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途径。
但是,这种多元化趋势与城市居民相比,程度还不高,发展较缓。农民对电视的依赖程度极高就是一个具体的例证。这与农民经济收入、文化程度较低密切相关。
(2)有线广播等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呈现萎缩状态
与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相比,村里的有线广播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特别是传播一些当地的信息有更为方便、快捷的优势。
但是,过去在农村思想文化宣传工作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有线广播目前则处于没落的趋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依靠有线广播获取信息的比例低于手机短信,仅高于上网。调查人员在实地调查过程中也发现,大多数地方已经没有有线广播,即使有有线广播的,也有不少处于闲置状态。
(3)大众传媒与农民文化需求呈良性互动趋势
这种良性互动主要体现为:一方面,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近年来逐步纠正了“城市中心主义”,制作了大量的农村题材作品;另一方面,农民日益重视媒体传播知识、满足娱乐的作用。
长期以来,大众传媒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主要面向具有消费能力的城镇居民,传播的内容也更多地服务于城镇居民,这种“城市中心主义”曾一度造成农村文化的日益边缘化。此次调查中,对于“报纸、电视、广播里说的都是城里人的事,跟咱农村人没什么关系”这种说法表示赞同的农民只有18.3%,表示不赞同的有64.7%。这些数据说明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批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的传媒作品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认同,“城市中心主义”现象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得到了及时缓解。
(二)农民与电影
1.农民对电影的态度
调查显示,在电视已经普及的情况下,仍有44%的农民表示“喜欢看电影”,表示不喜欢看电影的仅有9%。(见图表21)在不喜欢看电影的群众中,一种代表性意见认为“现在有电视,看电影就没必要了。”
图表21 受访农民对电影的喜好程度
对电影的喜爱程度
喜欢
一般不喜欢
百分比 44%47%
9%
调查显示,传统的“坝坝电影”农民仍然爱看。73.2%的农民表示“只要有空,就会去看”;表示“基本不看”和“过去看,但现在不看了”的农民总共不到一成。(见图表22)可见,农民对观看免费的坝坝电影仍具有相当高的热情。
另外,“放电影”成为农民希望村镇组织的集体文化活动的首选,59.9%的农民都希望村上或镇上能组织观看坝坝电影。
2.农村电影放映情况
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受访农民去年没有看过电影。45.6%的农民去年仅看过1-2次电影,而看过3次以上的农民还不到18%。(见图表23)
3.农民能够接受的电影票价
当被问及“如果让您自己掏钱看电影,您能接受的最高票价是多少”时,三分之一的农民表示不愿意花钱看电影,表示能够承受5元票价的比例最高。(见图表24)
4.调查结果分析
虽然电视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农民对电影的需求,但调查表明电影仍然是农民最为喜欢的文化娱乐方式之一。同时,看电影还是一种集体文化活动,是电视无法替代的文化娱乐形式。因此,农村电影放映工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1)注意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均衡性
调查发现,目前各村的免费电影放映工作还很不平衡,有的村一月两月放映一次,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没有放映。这与中央提出的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不少农民抱怨说:“过去我们吃不饱,但可以经常看到电影和戏,还不用出钱。现在吃得饱吃得好了,文化生活却少了,也看不到电影了。假如没有电视,真不知道怎样打发日子。”因此,应该注意农村基层电影放映工作的均衡性,把工作落到实处。
(2)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作
根据对农民自费看电影的数据分析,目前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农民愿意为看一部好电影自掏腰包。不少农民都认为,“如果电影很好看,付钱也是可以的”。因此,在大量增加公益性免费电影放映场次的同时,可利用市场机制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比如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集(个)体放映队等。另外,对于居住相对集中的乡镇,电影院应该从片源和宣传上多下工夫,引导农民走进电影院。
(3)电影放映要兼顾不同群体的口味
调查表明,中老年受访农民依然爱看老片子。在被问及农民对“坝坝电影放映的都是些老片子,不好看”这一说法的看法时,41.4%的农民表示“不同意”。惠民社区的胡开平(49岁)说:“希望多放老电影,让孩子们不要忘记过去艰苦的日子。”
不过也有29.3%的受访农民认为老电影不好看,他们认为应多放一些新片、大片。因此,农村电影放映的内容应该兼顾不同群众的口味。
(三)农民与读书
1.农民的读书习惯
调查显示,33%的农民表示经常看书,67%的农民表示很少看书或从来不看书。(见图表25)
本次调查受访农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到71.7%,这表明,成都农村大部分农民都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67%的农民很少看书或者从来不看书,表明目前成都市农民的书籍阅读率还相对较低。
图表25 受访农民读书情况
农民读书情况 从来不看 很少看经常看
百分比 17%50%33%
2.农民最喜欢读的书
调查结果显示,法制法律类图书是农民平时最喜欢看的书,其次是农业科技生产技能类、武侠言情类、文化教育类、政治历史类、成都故事和经济管理类,中外文学名著排在最后。(见图表26)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法制类和农业技能类书籍排在前两位,“武侠、言情小说”紧随其后排在第三,中外文学名著以9.1%的入选率排在最后,这表明农民看书更注重实用性、娱乐性。
3.农民的读书花费
调查表明,当前农民在读书方面的花费还处于相当低下的水平,每年能花50元以上用于买书看书只有四分之一,这大致等于购买两本书的价格,有37.7%的村民去年一年都没有花钱买书或者租书。(见图表27)
4.农民与村图书室
(1)村图书室拥有率不高
从前面的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农民自身在书籍方面的投入相当有限,农民读书的主要途径在村图书室。但调查显示,村图书室拥有率不高,除试点村外,在受访的49个基层非试点村中(这更能代表当前农村现状),图书室拥有率仅为27.7%。(见图表28)
图表28 受访村图书室拥有状况
图书室拥有率
49个二三圈层非试点村 10个试点村 61个受访村
27.7% 90%
39.3%
(2)近一半村民不知道本村有图书室
在建有图书室的村的受访农民中,只有一半(53.5%)的人知道村里有图书室。(见图表29)访问中我们发现,对图书室的低知晓率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部分农民对读书不感兴趣,另一个原因是村干部对于村里基础文化设施的宣传和利用还很不够。
(3)图书室利用率低
图书室利用率低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知道村里有图书的农民当中,有近24.5%的人表示“经常借书”,另外75.5%的表示“从来不借”或“很少借”。(见图表30)在实地访问中发现,藏书较为丰富的试点村龙泉湖村图书室,每月的图书借阅人次一般不超过20人次。情况较好的郫县农科村图书室有近5000册图书,配专门的图书管理员,每天定时开放,不过,在今年5月也仅仅借出了20多本书。
图表30 受访村图书室书籍借阅状况
农民在图书室经常借很少借从来不借
借阅书籍情况
百分比 24.5% 43.0% 32.5%
(4)村民普遍反映书太少
调查发现,“书太少”是农民认为目前村里图书室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另外认为图书室借书麻烦、经常不开门的分别有10%和7%。(见图表31)
访问中了解到,大部分村图书室的藏书量都不到1000册,个别条件好的试点村藏书量能达到数千册。藏书主要是农技、法律、文学类等图书。农民说“书太少”一是指总量少,二是指类别不够丰富,三是新书、实用书少。例如,某村图书室书架上摆着《南南合作》等反映90年代国际关系而与农民群众实际需求无关的书籍。
图表31 农民认为图书室存在的问题
书太少,找不到想看的书 70%
借阅手续太麻烦 10%
有图书室,但经常不开门
7%
其他13%
5.调查结果分析
(1)要引导农民多读书、读好书
调查发现,不仅读书的农民比例较低,农民喜欢阅读的书籍层次也不高,文学名著在农民喜欢阅读的书籍中排在末位就是一个例证。因此,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大力满足农民实际的阅读需求,另一方面要注意采取措施,引导农民多读书、读好书。
(2)村图书室建设应避免形式主义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村设立的图书室实际上主要是用作麻将室、棋牌室或者储物室,有的是村干部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设立的,没有把切实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建立农村图书供应的有效机制
调查中听不少村干部反映,村集体经费紧张,村里的书籍一般是县文化部门捐助,得不到长期有效保障。因此我们建议,应该着力建立农村图书室供应机制,解决农村“书太少,找不到想看的书”的问题。一是政府采购送书下乡;二是集中和发动社会力量,建立畅通的“捐书助书”渠道;三是各区县试行图书三级(县、镇、村)流转,整合图书资源。
(四)农民与文艺演出
1.农民最喜欢轻松愉快的文艺演出
调查显示,农民最喜欢观看的文艺演出形式依次是相声、小品、方言剧、歌舞表演、音乐会、杂技、木偶、皮影戏和川剧。(见图表32)
川剧作为四川的本土戏剧在各种文艺演出中排在末尾,这固然和当下农村很少有川剧演出相关,但同时也可以看出农民对文艺演出的选择倾向仍是“找乐子”,追求时尚。
2.农民不太愿意为文艺演出付费
当被问及“对于商业性的文艺演出,您能接受的最高票价是多少”时,31.2%的受访农民表示不愿意花钱,40.2%的受访者表示能接受5元票价,14.6%的受访农民能接受10元票价。(见图表33)
3.调查结果分析
(1)应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益性文艺演出,逐步培育农村演出市场
综合分析来看,农民对文艺演出仍然缺乏支付能力,不愿花钱或者只愿意花5块钱看演出的农民占了相当大的部分。但文艺演出以其亲历性和鲜活性,很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因此,为解决这一矛盾,政府应当组织更多的公益性文艺演出下乡。
另外,也有超过20%的农民愿意花10元以上的票价观看喜爱的文艺演出,因此,适当培育农村文艺演出市场也是解决农民看演出难的途径之一。
(2)“满足需求”与“引导提高”两手抓,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对包括文艺演出在内的农民文化需求,一方面应通过政府与市场“两个轮子”来尽力满足;但另一方面,农民的文化需求也需要引导和提高,不能迁就一些落后庸俗的文化需求,党委和政府有责任提供形式丰富、内容健康的文艺作品来引导农民的文艺需求,逐步提高农民的艺术欣赏水平,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五)农民与技能培训
1.“农技、就业、法律知识”是农民三大培训需要
调查表明,农技知识、就业技能、法律知识是农民最希望获得培训的三大项目。(见图表34)其次是子女教育方面的知识、卫生健康知识、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产品推销、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进城务工方面的指导等。此外,有9.5%的受访农民表示,自己不需要任何知识方面的培训。
2.大部分农民愿意为培训掏钱
当受访者被问及到“您是否愿意自己花钱参加各种技能培训”时,有17.8%的受访农民表示“不愿意”;其余82.2%的农民均表示有条件接受付费培训。(见图表35)
图表35 受访农民对自费参加培训的态度(多选)
是否愿意花钱参加培训
百分比
不愿意花钱参加培训 17.8%
如果培训费不高就愿意
45.8%
如果参加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就愿意
29.6%
如果培训能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就愿意
27.4%
3.对现有培训总体评价较好
当受访农民被问及对于村(镇)组织的各种培训的态度时,有75.3%的农民表示“这些培训很需要,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有20.9%的农民表示“一般,还凑合,有总比没有好”。(见图表36)
图表36 受访农民对现有培训的评价(多选)
评价内容 百分比
很需要,增长了见识,学到了技能 75.3%
一般,还凑合,有总比没有好 20.9%
内容没啥实际东西,走走过场 4.6%
培训的知识很简单,满足不了我们的需要
9.3%
培训讲得太深奥,听起来很吃力
5.2%
4.调查结果分析
(1)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农民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呈现了“一体多元”的特点
一体是指农民对知识技能的培训需求以解决物质需求为主。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农业技术和就业技能。这说明,广大农民在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以后,仍然把发展生产、追求富裕型小康生活的目标放在首位。因此,农村培训的重点应继续坚持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就业技能。
多元是指农民的知识需求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农民开始希望得到帮助他们多层次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农民对法律知识培训的需求排在第三,约占35%,这说明农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农民对子女教育方面的知识渴求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达到了34%。这说明农民已经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开始重视对子女的科学教育;而且,健康知识、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文明礼仪知识乃至书画乐器方面的艺术知识都已经逐步成为农民文化需求的对象。
根据上述分析,对农民的培训首先应加强针对性,有重点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其次应从教育提高的角度加以引导。
(2)大部分农民愿意进行智力投资,农村培训市场具有较大潜力
调查发现,只有17.8%的农民表示不愿意花钱参加培训,这说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农民开始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费用。由此可见,农村培训市场有较大潜力。至于农民自费参加培训所考虑的因素,按重要程度依次是经济因素、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表明,虽然农民愿意投入费用参加培训,但由于现有经济条件的限制,经济因素仍然是农民群众参加自费培训考虑的首要因素,有45.8%的受访农民表示“如果培训费不高就愿意”。
基于上述分析,针对农民的培训可以改变过去单一的由政府主导的培训模式,逐步引入市场机制。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需求分析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现状及评价
1.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现状
数据显示,成都各地农村的文化设施和队伍建设拥有一定基础。在受访的61个村中,62.7%的村拥有报栏,59.3%的村拥有多功能活动室,52.5%的村拥有培训室。调查还显示,老年文体协会和秧歌队、民乐队等文化活动组织拥有率达到40%至15%不等。(见图表37)
2.农民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评价
调查显示:农民总体来说对目前村里拥有的文体设施不太满意,仅有15%的受访农民表示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感到“满足”,不满足的占到36%。(见图表38)
图表38 受访农民对现有公共设施的满意度
农民态度 百分比
满足 15%
一般 49%
不满足36%
3.农民最希望增加的公共文化设施
数据显示,图书室、培训室等“求知类”公共文化设施最受农民青睐。虽然有一半的受访村拥有培训室,40%的村拥有图书室,但是仍有高达45.1%的受访农民表示最希望增加的文化设施是“图书室”,其次是培训室(44.9%)。接下来,健身设施、报栏、文体广场以及运动场所的需求比例也相对较高,而对网吧、歌舞厅的需求相对偏低。(见图表39)
(二)农民对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需求
在本次调查列出的9种农民最希望村镇组织的集体文化活动中,农民最感兴趣的依次是放电影、劳动技能比赛、到外地参观旅游、唱歌跳舞扭秧歌、民俗趣味比赛、文艺演出、演戏、花会灯会、球赛等各种文体活动。(见图表40)
综合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参与集体文化活动的需求日趋强烈。部分农民集中居住后,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便利性和参与度,刺激了农民对集体文化活动的需求。
(三)农民对“三下乡”活动的评价
调查显示,67%的受访农民对党委和政府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持肯定态度,认为“好,给了我们很大帮助”;30%的受访农民认为“一般”;3%的受访农民对“三下乡”活动持否定态度,认为“没什么意思,不好”。(见图表41)
图表41 受访农民对三下乡评价
评价态度 百分比
好 67%
一般30%
不好3%
(四)调查结果分析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应突出重点
数据显示,目前只有15%的农民对本村的文化设施感到满意,可见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农民的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但综合考虑财力与需求等因素,加强农村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突出重点。首先应考虑能为农民获取知识与技能提供基本条件的图书室、培训室(或综合文化室);其次可以考虑健身设施、文体广场等娱乐体育设施,这是因为文艺活动已逐渐成为农民的基本需求,而健康问题已为众多农民所关注;至于网吧、歌舞厅之类的文化设施,除有条件的村以外,目前不宜作为重点考虑的文化设施。
2.应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调查发现,目前政府提供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还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而农村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并不高,主要集中在看电影、看书、看文艺演出、参加技能培训、参加群众性文体活动等几个方面。因此,各级政府应该加大投入的力度和效度,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做好“三下乡”工作。同时,还应该大力引导、组织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文化活动,这是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有效手段。
五、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投资渠道单一
此次调查中,多达98.4%的受访村干部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大的困难就是经费不足。还有21.3%的村干部认为上级支持不够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见图表42)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有集体收入的村比例很小。同时,村民们大多不愿在建设集体文化设施方面出钱出力,社会捐助几乎没有。因此,村集体文化设施建设只有靠上级财政或文化部门资助。调查发现,有的村虽然设立有活动室、图书室,但没有维持经费,往往处于闲置状态。
2.农村文化阵地残缺,人才不足
此次调查发现,在非试点村中,有73%的村没有图书室;此外,有40%的村没有报栏、43.6%的村没有活动室、85%的村没有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场所。由于文化设施以及宣传教育阵地逐步萎缩,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载体和手段,开展起来难度大,效果不明显。部分村两委办公室和活动室条件较差,设施简陋。
此外,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不足的现象也较为突出。目前农村村社干部普遍学历较低,同时人手紧缺。许多镇村都没有负责文化工作的干部。27.9%的村干部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大的困难是人员问题。
3.农民文化生活较贫乏,消费意识差
虽然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以及农民的增收,农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较大起色,但总体来讲,农民文化生活依然较为贫乏。突出表现在,打麻将、斗地主现象严重,村上人最多的地方就是茶铺。同时,看电影难、看书少、群众性文化活动少等现象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部分农民对文化需求缺乏认识。一些农民说,“我文化都没有,还有啥子文化需求”,“只要有饭吃,有麻将打,就很不错了”,“什么文体广场、网吧,我们统统不需要,有茶馆就行”。这也反映出部分农民对文化需求缺乏长远的眼光,认识不到文化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4.一些干部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不到位
调查发现,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可有可无,不痛不痒”的事。同时,一些村经济发展了,文化设施得到改善,但是由于村干部宣传组织工作不到位,导致这些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没有充分利用起来。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部分农村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现象依然存在。一种表现为部分村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临时设立图书室、活动室等场所;另一种表现在有的村虽然建立了文化设施,但很少利用。
(二)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要建好这一工程,核心要素有三项,一是政府,二是农民,三是市场,其中,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关键是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从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8个要解决的问题。
1.认识问题
一是正确认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关系。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宽裕是我们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坚实基础和目标。但同时,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或推动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文化不仅仅是手段,它也是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目的。因此,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农村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重视和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
二是正确认识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关系。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绝不是简单地调动城市文化资源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更不能用城市文化代替农村文化。城市文化虽然从丰富性、现代性等方面高于农村文化,但它来源于农村文化,其今后的发展仍离不开农村、农民这块丰厚的土壤。因此,城乡文化应是共生共荣、相融互动的关系,不仅如此,农村文化独特的乡土气息和历史韵味,不应该为城市文化同化,而应充分保护和发展。总之,我们所要建设的农村文化,既是城乡一体、与时俱进,又是独具特色、自成品格的新型农村文化。
三是正确认识引导提高和满足需要的关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当然要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第一要务,但同时我们认为,必须高度重视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文艺鉴赏水平,摒弃低级趣味和落后庸俗的东西。当然,对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不能狭义地去理解,凡是健康的、有益的文化在农村的文化舞台上都可以充分展现。
2.实践问题
一是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投入问题。农村文化建设更多的是事业性质,其投入无疑应主要由政府承担,这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各级政府应随着财力的增强,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解决历史欠债,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农村的比例。在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基本运转经费的同时,通过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等形式,加快投入机制建设,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应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硬件)和针对农村的文化产品生产及服务(软件)。同时,运用经济和政策手段,激励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社会各界投资农村文化建设。
二是解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构建城乡一体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要抓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在推进县乡综合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一定要保证县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设施的健全、有效,并充分发挥作用。二是要组织好对农村的文化产品的生产。主要包括媒体开办涉农栏目、频道、频率,增加服务“三农”的内容;增加农村题材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发行和演出等。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的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数量。有关部门应加快建立针对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机制,发挥城市的组织、资源、资金等优势,进一步加大送文化下乡的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
三是解决农民自办文化问题。要让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力。政府可针对队伍建设和活动组织两个方面发挥好引导、扶持作用。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政府采购、培训、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村成立诗书画社、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个体电影放映队、民办剧团、演出团体等农民自办文化组织和各类秧歌队、舞蹈队、器乐队、歌唱队、曲艺队等业余文化队伍。同时,可扶持有条件的各类走村串乡的农村民间文艺演出团体发展壮大,与城市文化下乡形成“两轮驱动”。
四是解决农村文化市场培育问题。要逐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补充政府供给的不足,用看不见的手来推动农村文化发展。调查显示,虽然当前农民文化消费需求总体偏弱,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其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呈明显上升趋势。为加快培育农村文化市场,政府当前可在两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一是搭建政策平台。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综合运用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二是积极引导民营文化企业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目前可在农村电影放映、艺术下乡、农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等方面先行试点,逐步以点带面,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的活跃。
五是解决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机制问题。一方面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目标考核。市县两级要建立由宣传部门牵头,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教育、卫生、计生、体育、科技、司法、团委、妇联、文联等部门组成的农村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部门之间密切协作、齐抓共管,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推动部门和行业之间优势互补,避免政出多门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市县指导、城乡互动、乡村组织、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区(市)县要加强与市级有关部门的联系和互动,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力度。各乡镇和村要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农村文化建设收到实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