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下师范生培养的困境与超越
张鹏君
摘 要: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实施国家统一考试对师范生培养既产生了“鲶鱼效应”,也带来培养目标的两难选择、社会培训机构的“热宠”与教师教育的“落寞”等附带效应。在此语境下,这种制度引起了各利益相关者的“普遍焦虑”、教学目标的“急功近利”,与之相关的课程改革却“滞后缓息”,教学模式“固化单一”。要超越师范生培养的危机,需调适与完善考试制度,树立“成己成人”的教学目标,设置“扣纲”与“迎时”的课程内容,采取“道”“术”融通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 教师资格认证;师范生培养;成己成人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逻辑”与“效应”
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由教育部制定统一考试标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全国以统一标准来评价申请教师资格人员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基本素养的考试制度,目的在于严格教师职业准入、保障教师队伍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种制度的形成与健全对于师范生培养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会产生不可预期的影响。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两大逻辑”
“健全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建立牢固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新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成为保证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1]因此,教师资格国家认证有其产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也是符合社会和教师个体发展逻辑之需。
1.社会需求逻辑。首先,“省考”弊端初现。从历史的脉络追溯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考试制度,它是在一定的政策依据、现实需求与思想指导下形成与发展的,大致经过了制度初步建立、“省考”实施与酝酿改革到国家统一考试全面推行的历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要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开始,到《〈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发布实施,其间各种相关政策的颁布和会议的召开,促进了由各省负责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的形成。“省考”的实施过程,一方面,为教师资格申请者提供了进入教育领域的机会,增加了优秀师资;另一方面,由于各省出题标准、考核内容与方式等存在差异,使教师资格获取的难度与质量也参差不齐,而且教师资格终身制与师范生免试认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师资格获取的一劳永逸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惰性。基于此,我国曾两次召开教师资格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进一步认识到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度的必要性,以及教师资格认定由“双轨制”到“单轨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强调,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提高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由此,教师资格国家认证工作被提上日程,并于2015 年全国推广,实现了国家统考的常态化。
其次,新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教师的诉求。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基本理念与思路方法,不但迫切需要教育系统的整体改革,而且对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强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并在教学实践中躬行: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向重视学生的“学”,从只关注教学到教学与研究相互发展和促进,从“知识本位”到“学生本位”,不但让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等。因此,教师除了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之外,还需要具有发现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反思意识与研究能力、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等。
再次,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近年来出现的“择校热”“学区房”“留学低龄化”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集中反映,而这种需求又聚焦为社会对优质师资的诉求。因为,决定一所学校发展的因素有“硬实力”和“软实力”,而优秀师资是其“软件因素”的核心。要保障教育公平、培养时代所需人才,就需要强化教育改革,严格教师准入标准,以便为社会提供需要的高素质教师。
传统的电气工程优化设计,主要是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经验,靠着工作人员以往的经验,根据现场的人工测量,并运用手工技术进行设计,很显然,这样的设计效率是很低的,一旦出现设计返工,或者由于设计人员自身水平导致设计结果不达标,就会给后期的电气安装和使用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更容易导致系统故障,不利于电气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智能化设计,就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对电气工程的设计进行提前优化,大大的降低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智能化设计的成果通过实际检验后还可以很好的提升电气工程的适用性,尤其是遗传算法的使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实现对设计的优化,降低设计的错误,提升整个系统设计的有效性,保证电气工程设计更加高效。
从师范生培养视角来看,国家认证考试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在校师范生、高校及其教师。首先,师范生是直接利益相关者,大多数师范生毕业后都会走向教师岗位,而教师资格证作为敲门砖是其顺利入职的必要前提。国家统一考试的难度加大、范围和内容增加使其产生压力和焦虑感,缺少掌控感,担心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能应对综合素质考察,教学实践技能不足、难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战训练经验缺乏、难以应对结构化面试等,切实体验着更多的关注与担忧。其次,国家认证考试倒逼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在制度、课程、教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而系统的、有序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入微的一揽子工程,既需顶层设计、宏观调控,又要底端落实、微观切入。但是,高校固有的制度管理缺乏针对性、课程设置缺少职业性与实践性、教学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也给其带来了改革、生存与谋求发展的焦虑。再次,对教师而言,国家认证考试也直逼其进行相关教学与研究,既要适应和满足当前考试要求,体现教育对现实社会需要的符合性、配合性和支持性,又要超越过度功利化,体现社会未来发展要求、趋势与可能;既要发挥教学之于考试的功用和效益,又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文化建构、价值引领等,这些所引发的教学观念、方法的革新,对教师而言不能说不是一种推力和压力。
相对而言,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员获取资格证难度较大。在国家统一考试之前,教师资格证获得却相对容易,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业的质疑与争论。而教师资格认定有了全国统一的标准后,使教师资格证书的管理、鉴定与发放都有章可依,对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促进、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从教师所要具备的专业结构来看,国家统一考试各环节不但是对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和从事教师职业这一信念的考验,也是对教师综合素养、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专业知识的全面考查。因此,它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必要的制度保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因素。
(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为师范生培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认证提出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和专业化导向,坚持科学、公平、安全、规范等原则;在原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增设综合素质、学科教学能力,突出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命题不再以知识性为主,而侧重实践能力,广泛使用案例分析、教学活动设计等特色题型,重点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统考的科目、内容、难度都有很大变化。这对师范生培养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既能激发改革活力也会产生附带效应。
1.“鲶鱼效应”:激发改革活力,形成倒逼机制。“鲶鱼效应”来自因鲶鱼搅动沙丁鱼生存环境而激活了其求生能力的故事。若将其原理应用于教育领域来审视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认证的影响会发现:在此之前,师范生在规定时间内修习相关教育学理论课程并得到相应的学分、普通话水平合格,即可免试获得教师资格证。这种制度对高校、师范生以及教师来说,无疑是缺乏竞争性与挑战性、压力与动力的,缺少因竞争机制引发的激情与活力。而师范生纳入教师资格考试范围,对教师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形成了“倒逼”机制,促进其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国家认证考试实质上激发了师范教育的活力,是一种促进高校改革、促使师范生成长的手段和力量。
被害人陈述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直接证据,往往能充分全面的反映相关的案件情况。从我国目前的办案水平来看,取证的技术手段落后、缺乏必要的设备与经费,[4]所以司法机关对于被害人陈述这一直接言词证据往往格外重视,往往对其进行充分的发掘与利用。也正是因为如此,若被害人故意做出虚假陈述则会产生巨大的危害。一方面,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相关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轻罪重罚或无罪乱罚现象。比如,2006年在黑龙江省绥化市就发生过一强奸案件的被害人胡乱陈述,公安机关轻信被害人的虚假陈述,结果导致其无辜邻居史某被刑讯逼供含冤入狱5年的冤案。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出现重罪轻判,有罪不判的情况。
然而,实践中师范生培养的整体性目标总是受到阶段性目标的影响,并会在某一阶段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偏离最终目标。例如,国家统一认证打破了师范生毕业免试发证的局面,而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前提条件,因此,如何协调短期的“过关取向”与长远性促进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成为师范生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是有计划地进行课程与教学系统改革还是有针对性地增设应考课程,也出现了两难选择。高素质教师的养成需要系统性、多元化和开放性的课程体系,课程需要不断地调整、革新;而师范生进行教师资格考试学习,一般是通过高校常规课程学习来进行的,一些学校课程的设置可能会直接指向国家统一考试,致使高校面对“考纲”和“大纲”对接时,课程设置与实施中也会出现趋避选择冲突。
国家统一认证考试犹如一石投掷水面,激起众人关注的涟漪。虽然早有酝酿和试点,但首次全国推行依然引起一片哗然。对于师范生而言,预示着教师资格证免试发放制度的终结,对全体考生则意味着更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的开端。
其次,如果值班律师不享有“辩护人”的身份,其就无法享有辩护人所享有的权利。比如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7条第4款规定:案件自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辩护人可以查阅本案的相关案卷材料。如果值班律师不具有辩护人身份,其查阅案件卷宗的权利必将受到极大限制。[3]试想,在值班律师无法通过查阅案卷了解案件具体证据情况、事实情况的前提下,其如何提出“有效的法律帮助意见”?如果值班律师提不出法律帮助意见,其怎么能协助被告人同检察官进行“控辩协商”?
与社会培训机构的“热宠”相反的,是以职业素养提升为导向的教师教育的“落寞”和“失宠”。与“红红火火”的社会培训机构相比,国家统一考试制度却使一些师范院校争取优质生源的优势降低。由于师范院校失去了教师资格证免试这一保护伞,就业优势减少、竞争加大,其吸引力大打折扣,一些师范院校传统的课程设置与实施方式,也难以发挥师范院校特色、专业优势与人才培养优势。有调查表明,“‘国考’对师范生‘从教志向’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约40%的被调查对象‘动摇了当教师决心’‘后悔报考了师范’,只有近10%的‘坚定了自己当教师的意愿’”[3]。虽然国家统一考试对师范院校与师范生的影响尚未定论,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消极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深思和防范。
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下师范生培养的问题表征
国家认证考试作为一种制度会对师范生培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在此制度背景下,我们既要面向未来教师培养的目标,也需关注当下的诉求。然而,当前师范生培养的态度、教学目标、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利益相关者的“普遍焦虑”
3.附带效应:社会培训机构的“热宠”与学校教师教育的“落寞”。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考试,催发了以应考过关为目的的社会培训机构的激增。根据国家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师资格考试机构不得组织教师资格考试培训。但是,由于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打破了师范生免试机制,使参与考试对象增加,考试科目增多、知识面更广、难度更大,更加强调实践应用能力等,这直接导致了考试压力增加、过关率下降,而大部分申请者希望通过考前培训与辅导增加考试过关率,因此,旨在盈利的各种社会培训机构便应运而生。由于各类培训机构追求盈利最大化,往往呈现出培训目的过度功利化、内容的窄狭化与粗糙化、方法的纯粹应试性以及质量的不确定性。
2.教师专业发展逻辑。从制度哲学的视角来看,制度的功能有两层含义,即实然功能与应然功能。“实然功能更多是制度功能的常态,而应然功能是制度赖以存在的价值基础,体现着制度的价值导向。”[2]在应然层面上,国家统一考试制度的功能不仅表现为对社会需求和发展的满足,还体现为对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促进。
(二)教学目标的“急功近利”
师范生培养是使师范生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与教学实践中持续习性、熏染,而不断认同教师身份、形成职业素养的过程。因此,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亦非通过短时间应考备战即可攻坚的,而是在特定环境中以相应影响介质和特定方法手段才能塑造和锤炼的。
然而,在当前“考试过关”思想影响下,师范生培养却走入了急功近利的误区,学校教与学的目标都表现出明显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倾向。有些高校认为保证和提升教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是师范生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高“过关率”理应成为其潜在吸引力。同时,一些师范生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顺利通过国家认证考试这一结果,似乎那些“教师需要的、自己独特而富有整体性的高标准的专业修养,其中包括关于教育理念、结构和内容都具有特殊性的知识和技能修养以及含有交往、管理等多种从事教育所必需的专业工作能力与创造力”[4],没有一纸证书来得更实惠。
(三)课程改革的“延缓滞后”
从一定程度上看,教师资格国家认证考试是对教师综合素质、学科知识与能力、教育知识与能力等进行综合考查的一种方式,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需求的制度性产物,体现了对教师在育人、能力、实践、专业化等方面的强调。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需求与教师资格国家认证的要求是一致的,都是需要才与能兼备的教师。
若要培养符合上述要求的师资力量,就需要在师范生培养期间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而从当前师范生培养的课程状况来看,“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基础课程相对薄弱、教育类课程比例偏低、实践课程明显不足、学科课程有待精化等问题”[5],课程结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需要统整,课程实施与改革中的滞后、缓慢、甚至停息现象亟待改善。例如,就教育类课程而言,现行教育类课程之于实践能力的“短板效应”与国家统一考试对能力取向、实践取向的强调,形成了不和谐的音符:教育基本理论方面的课程为数较多,而旨在培养师范生从事教师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技能课程却鲜有开设,并且能够使各类知识内化的教育实践性课程也较少,即使有一些教育实习、教育见习类课程,也存在实习与实训时间不足、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使其在较短时间内亲历教学实践,并从中获得反思性体验与实践能力,致使师范生在教育理论知识的实践化、教育技能的优化、教育实践能力的养成等方面都有待强化。
(四)教学模式的“固化单一”
在地震之后,当时的地震遗址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很多地震遗址都被当做废墟处理掉了。虽然将河北联合大学原图书馆、原唐山机车车辆铸钢车间以及原唐山十中设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仍然遭到破坏。虽然有一些修缮工作,但是遗址的自然风化、人文损毁现象依然存在。
教师教育主要是为基础教育培养未来师资的,我们理应按照该阶段对教师的要求促进师范生发展,并通过国家统一考试进一步检验他们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发展与重视以学定教”的理念,迫切要求未来教师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素养。这就意味着高校也要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然而,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需求与教师资格认证对实践取向、能力取向的强调,当前师范生培养的教学模式,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获取,而忽视质疑、探究、富有个性的学习能力培养;注重使学生“学会”,却忽略使其“会学”。传统教学模式固有的程式化和单一性,缺少实践性活动、教学实训、微格教学等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激发、渗透、迁移、转化与变通等方法,使师范生在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却在教育教学、学生指导、班级管理、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欠佳。
三、教师资格认证语境下师范生培养的超越与突围
(一)制度层面:调适与完善
本研究是针对延吉市职业高级中学《基础会计》教学而进行的。近些年来,到职高学习的大部分学生初中成绩并不好,普遍存在着厌学和自卑情绪,升入到职业学校后,他们对专业课学习不适应,无法尽快掌握专业课知识。但是他们也有优点,精力很充沛,思维活跃。所以,在该学校运用此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二)目标层面:“成己”与“成人”
“成己”与“成人”即“成己为人,成人达己”,意指只有不断发展完善自己,才能更好地为他人服务;在帮助别人、成就别人的过程中更好地创造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在此,“成己”有两层含义,一是成就自己,即发展完善自己;二是成为自己,即在关系中走向自我。因此,“成己”与“成人”也有双重关系,即先“成己”后“成人”,由“成己”引领“成人”;在“成人”中“成己”,“成己”与“成人”互动。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健全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牢固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新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已经成为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成为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确保教师职业专业性的重要措施,在促进教师队伍成长壮大、公平吸纳优秀师资力量、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当然,在带来这些显性变化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师范生的压力和竞争力,甚至影响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报考招生。然而,一项新的制度总是在其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正与完善的,教师资格国家统考亦是如此。因此,有研究者提出“未来应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准入制度和专业标准,及时改进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教师资格考试应强化对报考者乐教信念与适教能力的考查”[6]。对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考试而言,其调适与完善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坚持公平、公正统考的基础上,也应增加制度的弹性与灵活性,既能在“刚性”标准下选拔从教、乐教、适教、善教的未来教师,又能在“柔性”变通中创新考试制度,激发高校的活力和自主性,满足师范生的合理诉求。
2.两难选择:如何协调阶段性与整体性目标。教师资格国家认证考试改革突出综合性,侧重考察在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应用能力,综合考察考生的心理素质、知识素养、教学素养和职业素养,体现了国家统一考试对实践取向和能力取向的要求。这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以及《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的“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是相契合的。由此可见,国家统一认证考试与教师教育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最终都是为了培养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并促使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师范生而言,“成己成人”主要是指通过教、学、研、训等多维培养方式,树立“为教而学”的意识、掌握扎实丰厚的知识、自主探究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自己的发展完善;同时,能够成就学生,具有教授与启发诱导学生、教其学会学习的知识与能力,促成学生自我实现,在此过程中也实现自我价值增值和专业发展。师范生只有具备了成己成人的本领,才可能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并在此过程中也实现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因此,师范生培养的目标,不是简单的“成己”或者“成人”,而是使其在“成己”后“成人”,在“成人”中“成己”,实现“成己成人”的互动融通。
1.2.3 磁珠分选 采用MojoSortTM Human CD8 T Cell Isolation Kit(BioLegend公司)分选外周血CD8+T细胞,具体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三)内容层面:“扣纲”与“迎时”
师范生培养的教学内容既要“依纲扣本”,又要适时寻找“抓点”。所谓“依纲扣本”就是要紧扣大纲,活用教材。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之纲,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按照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教师能够将重点、难点、知识点融入在日常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扎实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其熟知国家统一考试的内容、范围、特点等,引导学生对国家统一考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减少焦虑情绪,使其以自信而认真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迎时”意指师范生的教学和学习与国考的融通、对接与对话,就是在依纲扣本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国考的指导与培训。首先,增强学生对国家认证的了解与认识。主要包括考试的要求、标准、科目设置以及报名考试流程等。这些可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适时解说,也可以设立专题进行系统讲解。其次,端正学生对待认证的观念和态度。既不能视其为“洪水猛兽”一样可怕,也不能“像小马过河”一样不知深浅,更不能以“鸵鸟心态”逃避现实,而应该使其认识到自身优势、理性面对。这就要求教师在促使学生素质提升与认证考试中探寻共同的生长点,实现目标、内容、过程、评价等方面的融合。最后,还要有针对性地适时开展考前辅导。这里的辅导不同于社会培训机构所言的划题、押题之类的培训,而是结合考纲要求与真题的理解与分析,从考试的知识点、命题规律、答题技巧等,给学生提纲挈领式的指引,使其在日常学习基础上,更能集中和聚焦,熟悉考试形式,掌握答题技巧,做到举一反三,识记、理解、应用相结合。针对面试环节,从职业认识、心理素质、仪表仪态、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以及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基本技能等方面开展培训和指导。例如,可以采用微格教学、片段教学、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辅导,以使学生能够在仿真情境中获得较好的效果。
在巩固既有市场、努力扩大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盐湖股份转变经营思路,剥离低效率资源,抓住合作方的优势资源,打破营销主体以“我”为主、小而全的传统模式,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迈进。通过连股、连心、连协作,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引导合作方与盐湖品牌一道,在市场中形成主导优势。同时,营销方式的转变带动和提升了合作方的协作积极性,并形成市场共赢的良好局面,建立起符合“盐湖股份”发展的新营销体系。“公司产品销售统筹季节、区域、价格、数量等因素,使得产品竞争激励的市场当中兼顾价格与数量的关系,使公司利益最大化销量,保住了公司利润最大化。”吴文好这样说。
(四)方法层面:“道”“术”融通
“道”即理论性知识,“术”就是技能、技巧、能力,指具体的操作性知识,是方法、策略与经验的集合体。师范生培养中的“道”与“术”的问题,即影响其思想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与技术、技巧、方法和能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国家认证语境下,师范生既要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需注重实践体验、教学实训。在“道”与“术”兼修的基础上,全面认识、理性应对国家统一考试,既“通道明理”,又有“驾驭之术”,即求道之术。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使其通过教育理论的研修、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研习,懂得其中的教学理念、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即“明道”;更要加强对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具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视野与健全的人格的同时,更具有吸纳、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即“驭术”。因此,那些有助于师范生陶冶性情、端正思想、完善人格、提升境界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课程都是“道”的范畴。师范生对“道”的修习,可结合不同的课程和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体验。如通过课程模块、各种学术报告、名师论坛等使学生获得不同的理论知识,从而树立时代所需的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素养。
对“术”的修行,可借助各种教学实践活动、教学实训、教学实习与微格教学等,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如有大学建立了“全校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实训平台”,在已有部分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如普通话测试室、ICT 实验室、未来教室等,根据当前师范生专业技能实训需求,又建设教学设计室、教学观察室和一套服务器系统,使师范生可以在教学设计、现场说课讲课、现场备课等多环节进行协同工作;开展微型教学、示范课录制、小型教育会议论坛;服务系统则能够高清实况录播、存储和远程观察,覆盖所有实训教室以及教科院师范生实训教室(未来教室、微格教室、行为观察室、网络机房、教育软件实验室等),支撑教学设计案例库、典型教学案例库等资源库和板书测试系统、教学反思系统。通过实训中心的学习和训练,使师范生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和现场作业能力,提升专业技能,从而实现以培养未来实践型教师为目标的师范生教育改革。
(4)精益服务理论的研究逻辑和研究过程为旅游服务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基于理论、顾客和企业三维视角的理论研究技术路线能够复制到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中,如旅游服务企业的员工管理问题、旅游服务企业协同创新的动力机制与协同模式问题等。
总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日臻完善的历程,呈现出质量至上、能力为本的价值诉求[7],在此背景下的师范生培养是一个新的时代议题,我们应辩证、理性地审视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审慎思考系列效应和现存问题,完善国家认证考试制度,处理好成己与成人、应考选拔与素养提升、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实现师范生培养的超越与突围。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中外专家研讨教师资格制度[N].中国教育报,2005-04-09.
[2]辛明.制度论——关于制度哲学的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40.
[3][6]刘宝剑.教师资格“国考”:师范生的认识、态度与诉求——基于浙江省万名师范生的调查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22).
[4]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2).
[5]杜静.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向[J].教育研究,2007,(09).
[6]黎婉勤.教师资格考试改革:价值诉求及政策建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03).
课题来源: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20 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课堂研究的长效机制探究”(项目编号:2020-ZZJH-061);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 年度一般课题“河南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9 -JKGHYB-0027);河南大学2018 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一般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项目编号:HDXJJG2018-5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张鹏君/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孙宽宁)
标签:教师资格认证论文; 师范生培养论文; 成己成人论文;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