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教学认知的地理知识教学策略探讨_地理论文

基于学科教学认知的地理知识教学策略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学科教学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地理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学科教学认知对地理知识教学的启示

      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舒尔曼教授(Lee Shulman)提出。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要素有两个:一是关于学科内容知识的呈示,另一个是对学生前概念、概念以及具体学习困难的理解。[1]舒尔曼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的独有领域,有其专业形式的理解,是学科内容表征最有用的形式,也是最能区分学科专家与教学专家、高效与低效教师的知识。

      科克伦(Cochran)等从建构主义的教与学的观点出发,对舒尔曼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质疑。科克伦等指出,学科教学知识指向认识的结果,属于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它忽视了主体在认知、理解、教授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同时,科克伦等从动态的角度理解学科教学知识,用动态的学科教学认知(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简称PCKg)取代了静态的学科教学知识。[2]学科教学认知包括了四种知识成分:教学法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以及学习情境的知识。学科教学认知强调在几类知识共同作用下,给予教师和学生主动建构学科知识的能力。

      学科教学认知概念的提出给地理知识教学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和思考,笔者择要归纳如下。第一,地理教师要拥有地理教学法知识、地理学科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以及地理学习情境知识,并强调四种知识成分的相互融合与作用。第二,地理教师要强调从建构主义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第三,地理教师要研究不同类型地理知识的建构条件和建构过程。第四,地理教师要清楚地理知识教学是学生个体知识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中学阶段地理知识教学存在的问题

      地理知识是地理能力、方法和情感生成的根基,知识目标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但关于教什么、如何教、教多少、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的讨论从未停止,在历史发展的某些特定阶段,甚至刻意弱化了地理知识教学的本体功能与价值。关于学什么、没学什么、能学什么、想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梳理不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概括起来,当前中学地理知识教学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详见表1)。

      

      从当前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地理教师只是发现知识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而且也多是“具体问题”中的浅层问题,很少去追问导致这些“具体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抛开考试评价的影响,单纯从教学角度来讲,表1所列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某些地理教师的地理学科知识存在着疑难与盲区,导致其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均存在着较大偏差。其二,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存在问题,即地理教师没有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地理知识生成与迁移的规律、教与学转换原理实施教学,导致地理知识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偏差。

      为了有的放矢地解决上述地理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地理知识,克服地理知识教学中“散、浅、难、死”的现象,即充分体现学科教学认知对知识教学的核心指向和启示意义。

      三、基于学科教学认知的地理知识教学策略

      (一)知识论视角下应找到并解决地理学科中的疑难问题

      无疑,任何地理教师的地理知识结构都不能称为完善,他自身欠缺的地理知识非常有可能成为其日后在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学科疑难问题,甚至影响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教学。而这些知识有可能属于地理知识网络中的重要结节,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乃至认知结构的建构至关重要。

      对于每位地理教师而言,地理学科中的疑难问题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现并解决学科中的疑难问题。第一,通过教学反思、课堂观察、集体教研等途径找到地理学科中的疑难问题,它们可能是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学科体系等,不尽相同。第二,通过职后培训、网络学习、继续教育、课后访谈等方式主动补充或解决自身的疑难问题。第三,探寻自身的学科疑难可能对学生造成的疑难,即教师学科知识疑难如何导致学生学习疑难,继而思考如何通过教学知识转换,消除学生的学习疑难。

      (二)教学论视角下应梳理与概括某类知识的教学思路

      从教学论的角度看,探讨某类知识怎么教是提升地理知识教学效果的前提。地理学科知识可以分为地理位置、地理数据、地理分布、地理过程、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每类知识都有其特定的范畴和内涵,当然在教学中也理应有其固有的教学视角和教学规律。

      以地理位置知识为例,其教学视角主要包括:

      1.把握认识地理位置的视角(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和特殊位置);

      2.能够对地理事物的位置进行准确的描述;

      3.能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位置对地理事物发展的影响;

      4.能够简要分析、评价地理位置的优劣;

      5.能够绘图来反映地表事物与地理环境的空间位置关系。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梳理与概括地理知识的教学视角,即理解某类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即它的本质是什么);把握某类知识的属性特征(即它是什么样子的);认识某类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即它会产生什么作用);梳理某类知识的认知过程(即怎么能被学生认识与理解)。

      (三)方法论视角下要处理好知识教学中“一般法则”与“特殊性描述”之间的辩证关系

      地理教学内容通常由一般法则(共性)和特殊性描述(个性)组成,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法则是指地理学科中的基本原理、规律、方法等内容,可以进一步的迁移转化和指导后续学习(详见表2)。特殊性描述为一般法则下更具体、更细化的描画,是更具个性的事物或特征。

      

      从方法论角度来说,地理教学应高度关注一般法则的归纳,要处理好一般法则与特殊性描述之间的辩证关系,要运用一般法则进行合乎逻辑的特殊性描述。实际上,这个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又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也就是归纳和演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本文以高中阶段“山西煤炭资源特点”为例进行说明。如果把“山西煤炭资源的特点”理解为特殊性描述,那么,关于“资源特点”的认知结构就是一般法则。教师若想找到这个一般法则,可以从初中阶段的中东石油、中国土地资源等前期学习的“资源”类知识中总结、探求一些规律。这就是学科教学认知关于学生的知识中所强调的学生的前概念,此处即关于资源的认知结构,详见图1。对于地理知识教学而言,关键是引导学生理解若干个前概念的本质,归纳出同类前概念的共性。

      

      目前,运用一般法则与特殊性描述的辩证关系进行教学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是:1.许多地理教师不会概括、总结一般法则,弄不清一般法则的本质和核心;2.由一般法则到特殊性描述的推导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一般法则的区域性和动态性等属性特征,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学习论视角下要建立地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形成点、线、面的知识网络

      从学习论的角度看,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知识之间“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和外在相关,这样可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联系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知识间的联系是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认识知识的前提条件。

      若想找到这种内在的联系,需要地理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要全面系统地掌握地理学科的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与中学教学密切相关的大学基础课程或骨干课程知识,如地理科学导论、地理学科思想与方法、地理科学史、地球概论、气候学与气象学、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区域地理等。第二,要熟知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原理,特别是属于本学科的一级核心概念、核心原理,如区域、位置、空间等。第三,要能够引导学生找到相关概念、原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如热力环流、单圈环流与三圈环流,外力、外力作用、外力作用过程与地貌形态的分布等。第四,要引导学生归类核心地理概念(原理)的相关知识点,并逐渐形成相关地理知识群。第五,在核心概念与原理、相关知识点、知识群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具有点、线、面结构的地理知识网络。

      (五)系统论视角下要通过知识结构挖掘其背后的思想脉络

      从系统论的角度讲,知识教学中蕴含着学科思想与方法,也应体现学科思想与方法。对于地理知识教学而言,其核心价值追求应是反映和体现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学科思想往往以隐性的方式贯穿学科内容始终,不易被教师和学生领悟和感受,这也加大了知识学习的难度。地理学科思想主要包括整体性的思想、区域的思想、空间的思想、动态的思想、生态的思想、因地制宜的思想、人地协调的思想等。这些思想贯穿中学地理教学始终却不易被发现,以下以地理学科中“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为例,进行说明。

      

      上表罗列了关于三峡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利弊分析的课程内容,这段表述的知识结构可以转换为图2。

      

      上述的知识结构已经清晰地分析了三峡工程环境效益的利弊。但是,基于学科教学认知理论,教师仍需要进一步挖掘这部分课程内容背后的地理学思想和方法,即抽象出其思维路径,如图3所示。

      

      由图2转化成图3,可以先不考虑三峡工程的环境效益是利还是弊,因为它们都可以作为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影响。由图3可以看出,第一,在河流上建设一个水利工程,可以使其关联的气候、土地、生物、河流(湖泊)、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多个地理要素随之发生变化。这说明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体现了地理学的整体性思想。第二,在图3中也可以看出,一个要素的变化可以引发其他要素同时发生变化,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另外,也体现了要素本身的变化过程,即动态性发展。第三,长江三峡位于长江的中上游地区,它的建设会对库区、水库以下的河流中下游、水库以上的河流中上游同时带来影响,说明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体现了三个不同河流区域间的联系,即区际联系,体现“长江流域是统一整体”的思想。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科发展史和基本思想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敏锐的“学科”嗅觉,透过知识表象,看到学科的本质。同时养成一种习惯,即学会建立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学科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

标签:;  ;  ;  ;  ;  ;  ;  

基于学科教学认知的地理知识教学策略探讨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