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所产生的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变革的方向。智能制造的发展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而我国智能制造还存在行业标准不统一、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本压力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及智能制造服务业相对滞后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以上问题提出,应做好智能制造顶层标准的制定及重点行业的推广、实施税收补贴及社会资本的引入、建立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智能制造服务业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智能制造;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
引言:智能是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利用新技术推动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等变革升级。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成熟和广泛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技术与产业革命,逐渐颠覆重塑了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其中,依托先进互联网信息化技术的智能制造成为各国发展布局的核心内容,如美国的 “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 4.0”等,都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希望借此增强本国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与话语权。我国发展智能制造是我国整体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必然路径。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拐点期,面临众多痛点和复杂的发展环境。如果对发达国家来说,基于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新经济本质上是通过信息化实现 “再工业化”,那么对我国而言,发展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经济则是进行 “两化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是通过智能制造转型为传统工业制造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实现提质增效、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
一、智能制造发展总体现状
(一)全球总体发展概况
总体来看,国外发达国家处于智能制造的领先位置,掌握着大部分的关键智能技术及智能器件的控制权,发展中国家处于模仿、引进、不断学习等追赶态势,此外,高端制造业的大部分国际标准由国外发达国家掌控。同时,国外制造业强国近些年都在积极备战智能制造的发展规划,向制造业顶端层次推进。美国从金融危机以来,连续出台《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互联网到机器人发展路线图》等政策文件,重新建立制造业的全球竞争优势。德国2013年发布《保障德国制造业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通过发展信息物理系统,以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为载体带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其中还包含有八项具体的计划。英国也于2013年发布《未来制造业:一个新时代给英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布局来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同时,跨国公司不断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投入,谷歌公司2013年收购八家与机器人有关的公司,2014年又陆续收购人工智能公司和智能家居公司,2013年世界机器人销售同比增加12%,2008到2013 年平均增长9.5%,工业机器人逐渐呈现出智能化发展态势,智能制造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人机交互功能逐渐增强。
(二)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智能制造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最近几年政府及企业已开始注重智能制造的发展。一是国家不断完善发展智能制造的产业政策,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 二五”规 划》到《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都是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目标,布局规划制造强国的推进路径。二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已逐渐成形,2010年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表仪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部分装备产业规模销售收入超过3000亿元,此外还取得了一批智能制造技术的突破,包括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研发基地。但智能制造的一些关键性技术仍旧依赖于进口,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弱。此外,部分省份率先布局智能制造的发展但总体处于实验阶段。例如:广东、福建、四川、上海、浙江等,2015年已启动智能制造的规划布局。同时,国内领军制造企业积极进行生产的智能化升级,例如海尔2012年就开始筹建数字化互联网工厂,已经建成两大支撑平台及四大互联工厂等一套较为完整的互联工厂体系,2016年与清华大学合作,将其作为智研院的一员,为其提供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及人才供应,汽车生产商奇瑞专门设立机器人公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促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建议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我国智能制造产业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我国智能制造企业要把握这一机遇,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从智能制造切入,推动我国产业技术不断升级,引导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从传统要素优势朝技术优势转变。
(1)将基础系统软件开发与标准制定纳入顶层设计。智能制造将以软件系统开发为核心实现发展,比如,德国智能工厂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进行建设;西门子、GE等企业朝服务化转型,从为用户提供产品转变为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谷歌在机器人操作系统研发与标准建设方面投入了诸多人力、物力。
我国智能制造核心零部件、高端设备、成套生产线依赖进口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没有自主工艺数据库与专家系统,使得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深受制约。所以,我国智能制造企业必须做好基础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制定标准,形成自主研发系统,打破国外操作系统对我国硬件制造的制约。
(2)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自主机器人品牌。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时间较晚,受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发展目标差异的影响,机器人产业难以再沿循“市场换技术”的旧路发展。所以,我国机器人制造企业必须攻克关键技术,加大对技术研发成果的保护力度。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发展一批具有超强创新力的中小型企业,增强我国机器人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3)培养智能制造技能工人和在全球范围内选用人才。美国为智能制造发展颁布的一系列法规、文件都将提升劳动者素质作为主要内容,借助培训提升其劳动技能,以满足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发展的需要。借鉴美国的做法,我国也要大力发展与智能制造相关的职业技能教育,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不断满足制造业变革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同时,我国还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吸收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以全球的人才资源助力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
(4)与时俱进完善技术创新相关配套政策。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的智能制造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智能制造研发创新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比如,2006—2010年,日本政府每年投入1000 万美元用于攻克服务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美国政府对每个制造业创新研究资助 7000万~ 1.2亿美元。为了刺激智能制造的发展,我国也要完善相关政策并将其落到实处,比如在财政、税收方面加大对智能制造产业的扶持,为智能机器人研发设立风险准备金,激发相关企业的创新活力;政府要加大对国产智能制造装备的采购,给予一定的保护期;选择一些优势地区与行业开展试点,对新模式、新方法进行探索,逐渐实现普及应用,等等。
(5)抓住我国智能制造的关键问题。在组织统筹与发展策略方面,要对国家、企业、地方的分工定位、工作任务做出进一步明确,具体来说就是,国家主导,地方组织,企业实施;在国家层面,要以各项与智能制造有关的法规、文件为依据,做好宏观指导,制订年度发展计划,对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判,为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导航;在地方层面,要综合考虑对省市的产业特点、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发展劣势,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来指导智能制造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将国家颁布的与智能制造有关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地,为产业发展服务;在企业层面,要以实际需求为依据,明确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环节,突破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问题,鼓励企业一方面解决智能制造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树立标杆、完善标准,推动智能制造在行业、地区快速发展。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市场的增长提速,跨国公司加快了在我国的战略布局,以合资或独资形式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建设工厂,虽然对带动我国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进一步挤压国内自主品牌企业的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1]从大数据到智能制造[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李杰,2016
[2]智能制造[M].机械工业出版社,王喜文,2016
[3]智能制造之路[M].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济大学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2016
论文作者:韦加鸿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智能论文; 我国论文; 制造业论文; 机器人论文; 产业论文; 技术论文; 互联网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