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183;服务#183;创新——创新驱动环境下的图书情报工作——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在京召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在京论文,年会论文,中国论文,社会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知识·服务·创新——创新驱动环境下的图书情报工作”为主题的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于2013年10月22-23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来自学会五大系统的全国社科院系统、高校系统、党校系统、军队院校系统、新闻系统以及公共图书馆系统、科技信息系统的图书情报同仁80余人参加了大会。
会议开幕式由学会秘书长刘振喜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高翔到会并讲话。高翔秘书长讲话的题目是“坚持探索,勇于创新,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新贡献”。他指出,当前全党全国都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我们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也是指导图书馆和文献信息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文献信息工作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变化和要求,着眼新的发展思路、新的发展战略和新的发展目标,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高翔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整合全院资源,集中力量建设数字社会科学院,努力形成适应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定位”要求的信息化建设新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做出了重大改革,将全院网络建设与维护、数据库建设与维护、资源建设与维护、图书馆信息服务融为一体,实现高度整合。整合后的院图书馆实际上成为全院信息化建设的主战场。除了传统的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以外,哲学社会科学海量数据库建设、科研综合集成实验平台建设、全院办公自动化建设等任务,都要由图书馆承担。除了引进国内外知名数据库为科研服务以外,还要规划组织全院数据库建设和开发,为国内外学术界提供服务。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建设一个具有“一流信息资源、一流服务能力、一流研究水平”的现代化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
高翔在讲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在开展的古籍数字化工程和哲学社会科学海量数据库建设工程时特别指出,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代表着科研手段和研究方式的转变。不占领数字化的制高点,就会失去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全国最重要的古籍收藏单位之一。古籍数字化不仅有利于古籍的保存,也有利于古籍成果的分享利用。哲学社会科学海量数据库的建设,实际上也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今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高翔指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作为全国图书情报工作者的学术团体,在团结全国图书情报工作者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继续支持做好学会的工作。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团结全国的社会科学文献信息工作者,在加强学科建设、推动图书馆情报学理论创新方面,在继续发展传统的特色服务与新信息技术的结合方面,在繁荣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在促进图书馆和情报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探索,勇于创新,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做出新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党委书记庄前生代表会议承办单位在开幕式上讲话。他简要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和经历的三次改革,特别是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机构整合及发生的功能变化。他强调指出,社科院图书馆是在改革创新中诞生的,也是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展的,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求发展,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十几年发展变革的深刻体会。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设施,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始终高度重视图书馆工作。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后,图书馆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有利条件,以创新工程为契机,全面提升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理事长黄长著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大数据时代文献信息工作者的职责”的主题报告。他说,这次会议的主体仍然是:知识·服务·创新,这是一个时代的命题,这六个字浓缩了当代文献信息工作者的主要使命。
黄长著指出,自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和数据呈爆炸性增长的态势,使得世界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Big Data)时代。大数据是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是海量数据的集合,它以其巨大的社会、经济、军事和学术价值受到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科学界和企业界的普遍关注。学术界和企业界,特别是广大文献信息工作者甚至全社会应当认真思考以下8个重要问题:在大数据时代,用户对数据的巨大需求和期望值始终都在不断增长。在排山倒海的数据和信息面前如何才能不迷失自己?如何探寻数据挖掘的规律和模式?如何处理好大数据挖掘与隐私保护之间的关系,克服大数据的某些易发的负面效应和不足?如何利用大数据在数据挖掘方面的速度优势服务于知识发现和知识管理?如何把关注数据数量与关注数据准确性有机结合起来?如何才能使自媒体时代的大数据在不妨碍公民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更有利于思维创新和社会开放?如何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信息社会建设中关于数据公开和信息平等的重要经验的同时,保证网络的健康发展?如何在大数据的开发、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培养具有广博知识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
黄长著表示,大数据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它还是一个成长和发展中的研究领域,其面貌、边界等都还不是十分清楚。人类对大数据的探索只能说是刚刚开始,对它的许多方面的认识都有待深化。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特别是与信息管理的内在关系,可能是包括文献信息工作者在内的学术界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与互联网一样,也许大数据潜在的全部意义和作用要过若干年后才能完全显现出来并被真正认识到。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学术年会,也是文献信息工作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工作经验的平台。在为期两天的会议期间,特别邀请6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分别是:上海图书馆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曾原的《知识服务的转型战略:上图情报所的思考与作为》,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曰芬的《面向科技创新应用的网络信息资源深度聚合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央党校图书馆副馆长郝莉的《党校系统数字资源建设现状与策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任罗繁明的《大数据时代下社科情报工作的若干思考》,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徐扬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式下的社科情报服务》,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部主任卢海燕的《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实践与发展路径》。这些专题报告既有国内外理论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又有图情领域实际工作的经验与思考,给人启迪与收获,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欢迎。
10月23日上午,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主任周庆山教授对2013年学术征文情况做了点评。他指出,此次征文活动,经初步筛选共有165篇文章入选,经初评、复评,再到专家会议评选,共评出一等奖18篇,二等奖34篇,三等奖65篇。本次年会征文数量比以往更多,特别是新闻广电系统积极组织参与,集中探讨了媒体信息组织、检索、资产管理与服务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成为年会征文的一大亮点。同时,本次征文的学术规范性进一步加强,研究主题广泛,论文研究多为面向实践、面向应用、面向热点前沿的问题。他也指出,征文中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有些文章类似工作报告或者文献综述,个人的创新性不足;有很多论文的知识增量不够,没有新验证、新数据、新创造;个别论文缺文献综述。他从论文主题与标题、论文结构、写作规范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为了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他建议今后要多鼓励高校教师、研究院所和博士生提交研究成果,还应当加强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在征文和年会交流和展示方面的工作力度。
在随后举行的颁奖仪式上,学会秘书长刘振喜宣读了本届年会获奖论文名单。黄长著理事长、王世伟副理事长、周庆山 副理事长向获得一、二等奖的作者代表颁发了获奖证书。
会议期间,还召开了学会的常务理事会,就明年学术年会的主题、征文活动、会议形式及承办单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