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山东文登264400)
【摘要】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以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入的拟行髋臼骨折手术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给予观察组常规手术治疗+氨甲环酸治疗,给予对照组常规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输血量、输血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出血情况、术后输血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轻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止血效果良好,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无促进作用,且局部用药与全身用药疗效一致,使用方式灵活,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氨甲环酸;髋臼骨折;血栓形成;切开复位;内固定
目前临床上,髋臼骨折事件多于高能量创伤有关,临床治疗遵循先保命原则,即优先处理可能会对患者生命有严重危害的并发伤,然后在患者生命体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进行骨折伤处理。目前对于髋臼骨折的常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存在出血量高的危险。氨甲环酸属于一种人工合成的TXA,其目前已被证实具有明显的减少手术出血的效果,但目前对于其在髋臼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甚少。本研究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入的拟行髋臼骨折手术4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氨甲环酸在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入的拟行髋臼骨折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将观察组随机分为A1、A2组,每组10例。观察组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7.56±6.78)岁,手术距离受伤时间5~22d,平均(7.11±3.24)d,其中左髋11例,右髋9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54岁,平均年龄(37.89±6.53)岁,手术距离受伤时间4~23d,平均(6.98±3.13)d,其中左髋10例,右髋1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具有均衡性。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在知晓本次研究目的的前提下自觉签署知情同意书。
所有患者均进行影像学检查,符合髋臼骨折手术指征:①骨折经过髋臼负重顶或移位距离大于3mm;②伴有股骨头脱位或者半脱位;③关节腔发现游离骨块;④CT结果显示后壁骨折块达40%以上,或者因后柱骨折导致关节不稳;⑤不存在骨质疏松。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取仰卧位(或漂浮体位),全身麻醉,于患者下腹中线开纵形切口,切口长度视骨折情况决定,范围为9~13cm。切开患处表面皮肤以及皮下组织,然后纵向劈开腹白线,将腹直肌向外两侧牵开,显露出腹膜外脂肪。稍许牵开患侧的腹壁肌和髂血管神经,钝性分离,充分显露耻骨联合至骶髂关节的真骨盆全缘,在直视下以各种器械辅助复位骨折。复位成功后,依据骨折形态选择合适长度及大小的重建钢板,将其在体外进行塑形后,置入真骨盆内侧缘或上缘跨骨折端放置,利用克氏针对其临时固定并定位钢板。透视检查骨折复位和钢板位置,必要时进一步调整。钢板位置合适,则用螺钉固定。固定完成后,彻底止血,冲洗切口。腹膜外间隙放置负压引流,修补腹直肌前鞘,缝合切口。
观察组:手术中操作与对照组一致,在手术中缝合切口后给予10例患者(A1组)关节腔注射100ml氨甲环酸(商品名:捷宁;生产单位: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625;规格:100ml:氨钾环酸1g与氯化钠0.7g),其余10例患者(A2组)于手术麻醉前10min给予静脉注射10mg/kg氨甲环酸(商品名:力达非;生产单位:瑞阳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695;规格:0.5g/瓶)+150ml生理盐水混匀溶液。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疗效,记录术中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输血量、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APTT);观察对比A1组和A2组患者手术出血情况及凝血功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两组患者手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未发生任何切口感染或者手术并发症,且两组患者于手术后5d行双下肢彩超检查结果良好,未显示有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2 两组患者手术出血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术后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对照组手术出血情况对比(x±s,ml)
3 结果
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手术操作人员的综合判断,确定对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还是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无论是哪种手术方式,毋庸置疑的是,其均存在围手术期患者的大量失血以及后续的频繁输血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所带来的手术风险主要为增加患者机体免疫反应、为疾病传播提供途径、容量负荷过重等等。手术中降低风险的措施,一方面为手术微创、提前备血或者自体血回输,另一方面为使用纤溶酶抑制剂(TXA)进行出血减少。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手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未发生任何切口感染或者手术并发症,且两组患者于手术后5d行双下肢彩超检查结果良好,未显示有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观察组患者手术出血情况、术后输血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输血率为3例(15%),显著小于对照组的11例(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33,P<0.05),提示甲氨蝶呤联合英夫利西单抗治疗在改善患者症状、体征方面显著优于单用甲氨蝶呤。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后1hPT及APTT差异轻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A2组手术出血情况、术后输血量及凝血功能差异轻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局部和全身应用氨甲环酸对术后出血量的影响相似,两种给药途径均不增加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原因可能是氨甲环酸的抗纤溶作用主要集中于手术及创伤部位,而不会对血管内产生凝血作用。
综上所述,氨甲环酸止血效果良好,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无促进作用,且局部用药与全身用药疗效一致,使用方式灵活,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顾建明,杜辉,美旭,等. 氨甲环酸减少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J]. 山东医药,2015,55 (36) :14-16.
[2] 王剑,谢飞,刘先齐,等.氨甲环酸的使用方式对全髋置换术显性隐性失血影响的研究[J]. 重庆医学,2015,44( 8) : 1063-1066.
[3] 付鑫,李稚君,马信龙,等. 全髋关节置换术使用氨甲环酸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 分析[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 电子版) ,2014,8(1) : 84-90.
[4] 岳辰,谢锦伟,蔡东峰,等.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减少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5,8(1):44-48.
[5] 樊祥伟,孙贵才,吴洪亮. 氨甲环酸减少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疗效观察[J]. 江西医学,2015,50(10):1032-1033.
[6] 马金辉,孙伟,高福强,等. 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单侧全膝关节置换者的失血量及肢体周径变化:随机对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35):5577-5583.
[7] 甄平,周胜虎,李旭升,等. 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并股骨头坏死的全髋关节置换[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 17(8): 676-681
论文作者:徐梓耀, 慈丽纹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下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4
标签:手术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切口论文; 统计学论文; 关节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下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