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仪征市供电公司 江苏省仪征市 211400)
摘要:随着电力行业的改革以及对新技术的应用同期线损系统的建设与管理作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重点分析了10kV配电网同期线损在电力系统设备缺陷引起的线损异常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电力系统;10kV配电网;同期线损
近几年,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能在许多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日常供电与具体运行过程中,电网设备质量不合格、工程安装质量不规范、电能计量接线不正确、抄表管理不到位均会导致10kV配电网线损异常升高,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严重的问题还会造成电力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出现安全隐患,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必须做好相应的分析工作。
1、同期线损系统的建设
同期线损系统建设从2016年建设开始,到2018年系统建成,借助于电能量系统、PMS系统、GIS系统和营销用采系统等源端系统平台,实现了线损管理“全源头采集、全自动生成、全过程记录、全方位监督” 指标建设要求,通过对同期线损管理系统“四分”指标的统计与分析,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配电网线损管理现状分析
2.1导致10kV配电网线损过高的原因
造成配电网线损过高的原因有很多,配电变压器负载不合理,存在轻(空)载或超载现象;变电站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负荷发展,变电站建设位置偏离负荷中心,用户集中在线路末端,配电线路长距离输送电能,造成线路末端电压低、线损损耗增加;设备缺陷、高能耗淘汰设备运行也会增加配电网线损;此外还有高压用户为逃避高额的电费支出,采用不法手段进行窃电,也是造成配电网线损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10kV配电网线损管理存在问题
由于配电系统非常复杂,覆盖的面比较广,电网运行数据、电量采集数据、线损统计没有集中统一的数据展示平台,往往需要人工从电能量系统、PMS系统、营销用采系统中查找相关信息,耗时耗力,不仅给配电网线损管理带来困难,且在线损问题查找的精准度方面欠缺,问题排查需时较长,造成线路损耗长时间居高不下,线损管理水平难以提高。
3、同期线损在配电网线损分析工作中的应用
同期线损系统建设,通过已配置好的供售电量等相关模型,常态开展数据监测,实时关注日线损变化,及时发现线损异常波动,通过线损分析,提高源端系统采集成功率和数据正确率。
计量设备的准确性是保障同期线损电量采集的基础,相关工作人员需定期对电能表做检查,定期更换维修;核对存档资料特别是互感器变比是否一致,二次接线是否正确,并及时更新数据;对出现问题的计量设备,进行分析,加强设备质量检测;
系统建设以来,发现多起表计故障引起的线损异常问题。如10kV114马西线线损率突然异常波动,在同期线损系统中查询得其10月损失电量为-6378.09kWh,线损率为-46.97%,具体情况如下图:
根据系统导出10月供售电量情况如下:
经过对比,发现该线路日供电量与调度系统中有功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表计A相电流为零,造成A相有功功率为零,导致计量采集异常;
计量管理人员随即对现场计量进行了检查,发现现场计量A向接线端子存在烧损,消缺处理后,线损合格;
通过此案列的分析,对因设备缺陷造成计量不准确的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测,消缺工作,解决了多条线损统计异常问题,从而提高了10kV线损合格率。
4.加强同期线损制度建设
成立由同期线损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同期线损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考核,部署和监督公司线损管理工作,确定公司降损总体目标、规划。明确人员职责,加强考核、责任到人,相互监督、杜绝人为责任造成的损失。加强绩效考核,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素质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减少人为原因造成的失误。加强对电量的核查管理,并定期开展用电普查,建立完善的用电监测系统来避免偷电窃电行为。完善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机制中薄弱环节,较少因管理造成的电量耗损。
总而言之,10kV配电网的线损异常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管理对策也是不断变化的,同期线损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同期线损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必须得到电力供应企业的高度重视,尽最大可能减少电力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带动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电力系统同期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J].刘秋榕.低碳世界.2017(33)
[2]电力系统同期线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措施分析[J].郭聪.数字通信世界.2018(11)
[2]张云云.配电线路线损因素及降损措施解析[J].通讯世界,2014(8)
论文作者:殷文君,夏国伟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3
标签:线损论文; 同期论文; 系统论文; 配电网论文; 电量论文; 设备论文; 异常论文; 《电力设备》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