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资源开发产业化初探_产权论文

乡镇企业资源开发产业化初探_产权论文

乡镇企业资源开发产业化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资源开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镇企业在过去的一个时期里取得了很大成绩,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它的成长壮大和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已为世人瞩目。但是,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三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将使乡镇企业面临的困难日趋增多和加大。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乡镇企业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高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资源开发产业化的基本含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把乡镇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内在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其核心是形成一体化生产和经济体系以及相应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产业链,产业群,走系列化、专业化路子。

一、乡镇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长方式在总体上仍然是速度型的,多数企业走的还是依靠增加投入,以数量扩张为主的加工型路子,缺乏适应市场变化和防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产品结构单调,而且基本上是中低档的加工产品,这就形成效益低、附加值低、消耗高、成本高的缺陷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状况。此外,乡镇企业产品还出现与城市工业产品相似的“低水平重复”现象。

(三)乡镇企业各自的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南平市现有乡镇企业平均产值不到20万元,平均从业人员不到5人,产值500万元以上企业145家,1000万元以上101家,2000万元以上23家。这些企业基本上是各自经营。区域协作和整体素质不高,形不成“龙”型结构。

(四)乡镇企业管理水平低,管理手段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实质性改观。现有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多数为土生土长的农民,没有受过严格系统的培训,习惯于凭经验办事,缺乏驾驭市场的本领。因此,往往是遇到机遇时一拥而上,受挫折时束手无策又被迫一哄而下。

(五)社会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目前,南平市能为乡镇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的市场中介组织不多,对乡镇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由此导致乡镇企业生产与流通脱节,很难发挥自身的优势。

(六)乡镇企业原有的独特优势逐渐消失。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得乡镇企业和其他成份的经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形成平等竞争的局面。乡镇企业起步时的各种优惠政策已不复存在,对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无偿使用或低价使用的优势将逐渐消失。土地有偿使用和劳动力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而呈上升趋势,无疑会直接增加乡镇企业生产成本,加大经营风险,给乡镇企业带来新的压力和影响。此外,乡镇企业还存在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这些都是乡镇企业今后发展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二、资源开发产业化思路的提出

针对以上现状,南平市委、市府提出的乡镇企业要走资源开发产业化的路子,既是对南平市前一时期乡镇企业发展的经验总结,又是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的深层思考;既反映了乡镇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体现了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这一发展路子对南平市乡镇企业克服自身缺陷,走出困境,对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闽北的资源主要是山地产品和劳动力。如果把各种山地产品组织成为各种系列化生产链,例如组织成茶叶生产链,竹子生产链,木材生产链等等,那么,闽北乡镇企业将会有一个极大的发展。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生产链组织就是产业化。一个生产链就是一个产业。它包括种、养、加、产、供、销等等,凡是把这一资源变为整个地区收入的环节都应包括进去。这里的意思就是整个地区的资源应成为整个地区的收入。至于单个企业单个乡镇的收入则应属第二个层次,即比前一个层次低的收入。就是说,地区收入后再按预先确定的原则,把地区收入分配给各个企业或各个乡镇。这里首先强调的是整体观念、整体利益、整体效益,然后才是局部利益,局部效益。目前能够做到的或者说切实可行的是实行企业集团化,即把产品相近的或相关的乡镇企业组建为企业集团。这样的企业集团可以以某种产品生产为基础,连接加工、贮运、销售企业,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方式。集团化也可以与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联合,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还可以把金融、科技、教育、文化连在一起,发挥群体优势,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集团化不仅表现在组织形式优于单个企业方面,而且表现在加工和布局优于单个企业方面。集团化企业可以加大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走向区域性专业化生产经营,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设备、资金、人员、技术、管理等存量资产,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避免各种资源的浪费。

组建企业集团,许多地区已先行一步。但在组建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多数乡镇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结纽带很脆弱,产权关系不明晰。不少集团是通过行政手段或行政领导捏合起来的,有的仅仅是生产上的联合。因而,集团内部缺乏稳定性和凝聚力,集团化管理难度大。

二是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亟待解决。有的乡镇企业集团并没有建立起权威性的管理机构,这样,集团中的企业分支机构随着自主权增大和利益增多,为追求本位利益往往忽视了集团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目标,集团总部对此难以驾驭。有的集团在管理形式上,仍沿用过去对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忽视成员企业独立法人应有的管理决策职能。总部也往往因此陷于行政事务中,把系统决策指挥与管理实施混为一体,不利于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

三是有的集团职能部门之间权力重叠,管理权力主线模糊,成员企业要同时与多个集团主管部发生直接联系,权责冲突。

四是管理方式相对滞后。许多集团仍停留在物化管理阶段,较少运用价值管理和资本管理。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理清以下几个关系:

(一)关于乡镇企业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结纽带和产权关系问题。联结纽带脆弱的原因表面上似乎在于成员企业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还存在自己经营和生产的余地和机会。但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联结方式,这是选择管理方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集团化管理规范的重要环节。因而,乡镇企业集团应以产权关系为主要联结纽带,集团应通过控制、参与和持有其他成员企业的股份,以及成员企业之间持股、控股等方式来组建。通过层层控股或参股的产权关系把企业集团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就可以从组织结构上,保证企业集团内各成员企业之间形成利益共享、休戚与共的机制,企业集团内部的联结纽带就会自然紧密起来。此外,企业集团还必须明确产权与红利的相互关系,因为这是直接关系到各个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集团内部缺乏稳定性和凝聚力,集团化管理难度大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二)关于集权和分权的关系。说到底,这是关系产权的归属问题。为什么企业集团中各成员企业会随着自主权增大和利益增多,而追求本位利益,忽视整体利益呢?其症结仍然是产权不够明晰,联结纽带产业化问题尚未解决好的缘故。集权和分权问题本质上是产权归属问题,但在表现形式上却表现为管理形式选择是否得当。一般说来,如果集团化企业的产权十分明晰,那么就应当采取相应十分明确的管理。具体来说,如果各个成员企业产权相对独立,还没有进入产权集团化的阶段,那么就应当把各个企业当作合作伙伴来管理。集团应将全部商品生产经营权下放给各成员企业,并通过与之签订经济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各自形成一个利润中心。如果各成员企业已形成以产权关系为主要联结纽带,那么,除了将一些涉及共同利益而需要集中的管理职能保留在集团外,可将部分决策权经营权下放给成员企业,形成功能各异的决策中心。当然,保留和下放的程度如何,一般应以持股多少和产权关系紧密程度来划分。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一成不变。

(三)必须改革目前的乡镇企业制度。乡镇企业走向集团化后,单一的所有制已很难适应这种发展了。必然会出现多种经济成份交织在一起的混合经济,出现产权结构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的局面。乡镇企业制度改革可以有多种选择,但主要是三种形式:1、股份制;2、合作制;3、股份合作制。实行股份制尤其是股份合作制是较佳选择。

第一,对于产权明晰的单个的乡镇企业,通过股份制,把它们联结成为一个企业集团,股份制是较佳选择。这里的原因就是各个单独的乡镇企业的资金和设备都可以作为股份并入集团;集团资金由此产生,企业集团就是股份公司了。

第二,许多乡镇企业是实行合作制的。对这类乡镇企业实行集团化,目前尚有许多困难。因为以此种形式建立起来的乡镇企业,其集资手段本身就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要求。一般说来,乡镇企业都是资金短缺,投资不足,传统的合作制仅仅依靠村民集资,数量小,速度慢,难以满足乡镇企业集团化对资金的渴求。而且由于合作制实行“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的原则,凝聚力不强,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容易造成“起步容易,维持艰难”的局面,甚至可能导致“一年合伙,两年红火,三年散伙”的结果。因此,实行合作制的乡镇企业要进入集团化企业还须走自身完善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没有完成以前,还谈不上进入集团化。这一判断至少对闽北地区来说是符合实际的。

第三,本文认为,在闽北山区实施乡镇企业资源开发产业化的第一阶段上,即在乡镇企业集团化的阶段上,最好的所有制形式是股份合作制。它既吸收了股份制的精华,又发挥了合作制的优势,有着产权清晰,利益直接,风险共担,效益明显,操作简单的优点。它与山区乡镇企业管理水平、职工心理状态相适应,因而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标签:;  

乡镇企业资源开发产业化初探_产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