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国高校学生在高校的财政困难问题已经出台,支持高校贫困生。受助学生特定复杂的情感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不良影响,成为建构高校助困育人体系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在研究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资助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养成大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受助学生 养成 人格障碍 心理
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被称为贫困学生,他们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他们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布满了艰辛和荆棘,在特定条件的经济基础上,学生要承受巨大的经济、情感和心理压力,更容易表现出低自尊、焦虑、偏执、孤僻、叛逆等消极心理和情绪。这不仅会影响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健康成长,甚至对整个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研究高校受助学生的人格形成,对探索这一特殊群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校受助学生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
1.自强与迷茫共存。总体上,高校受助的学生思想上表现出独有的矛盾性。一方面,他们学习生活积极向上,努力进取,自强不息,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成才动机强烈,而且迫切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改变自己甚至家人命运;他们进入学校后大都能学习自律、遵规守纪、生活俭朴;另一方面,面对家庭的经济拮据,他们更注重社会现实,更容易受到现实挫折的打击,一旦人际交往、学业、生活受挫,更容易否定自己、丧失信心,久而久之,少数受助学生逐渐丧失自立自强的精神与自主克服困难的意识,“等、靠、要”的思想变得突出,过于依赖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助,缺乏一种通过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心态。面对贫困家庭带来的学习和生活的困难,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
2.强烈自尊与敏感自卑同在。绝大多数受助贫困学生都有相对较强的自尊心,把进入高校看作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大转折,他们渴望得到他人与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但经济困难仍然是他们心里的一道伤疤,不愿被他人提及。同时,经济上的约束,真正的问题是难以克服的,生活和物质的对比,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强烈的刺激,总是感到自卑,形成自卑心理。
3.渴望沟通与封闭孤独并立。贫困学生有着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强烈社会需求,他们渴望理解、沟通、追求友谊,甚至尝试着去爱,想要过着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但是,很大一部分受助学生封闭孤独,表现为沉默寡言、喜安静、较封闭、不愿与人交往。贫困大学生担心别人知道自己贫困,嫌弃自己“土气”,所以回避各种人际交往,不主动与人交谈和交流,形成一种内向孤僻的个性。另外,拜金主义风气正浓,大学生人际交往也带有相当的物质利益色彩,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其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让周围的同学感觉难以相处,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使他们长期处于人际孤独的煎熬之中。
4.歉疚焦虑与虚荣装饰交织。大多受助学生表现为焦躁、忧虑、紧张,对未来过分关注和担忧。造成他们焦虑紧张的原因有多种,无论哪一种都令困难学生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父母、为家庭减轻压力愧疚,生活在一种自责、无奈的心理状态中。一旦在学习与校园生活中失利时,他们的心理往往会出现巨大的挫折感,这会更进一步增强其歉疚感。
二、受助学生产生人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1.经济压力是造成受助学生情感问题的根本原因。受助学生基本上都是来自经济困难的家庭,他们来到崭新的大学校园和五光十色的都市时, 这种独特的文化和身体条件相比,他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挫折和自卑情结。他们期望通过刻苦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来赢得别人的赞许和肯定,以此维护自己的自尊心,然而生活的困难又不得不使他们四处奔波、勤工俭学来维持生计,因此在这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又给他们的学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2.校园文化是造成受助学生人格障碍的直接因素。学校具有良好的学术和人文氛围,对贫困生的身心发展必定大有裨益,如果学校能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在物质和精神上去关心帮助贫困大学生,做好奖、贷、勤、补、免、心理辅导等诸多工作,会有效地降低贫困大学生的不良反应,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社会环境是受助学生人格障碍的另一诱因。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偏颇,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这些都导致了在校的高校贫困生心理失衡,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而抬不起头,严重阻碍了他们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强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造成就业市场人才竞争的不公平,受助学生没有经济背景和社会关系可以依赖,自身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也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这些都影响了受助学生的社会观和就业观,给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压力和困惑。
三、对受助学生进行人格养成的方法与途径
1.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努力提高受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受助学生上大学的目标是长知识、练能力和学做人。高等教育必须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的生活需要,鼓励他们建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生活信念,激发学习和成功,对他们的关注焦点从贫困转移成功,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从悲观厌世积极地转移是正轨,把情感教育权纳入他们的人才观、幸福观,并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教育。(2)加强自立自强教育。一是增强自立自强意识。要教育他们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意识,把贫困当做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和精神财富,勇于面对社会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不断地完善自己。二是培养自立自强精神。高校要利用校园舆论阵地宣传国内外大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主题教育,让更多的受助学生自觉地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三是进行自立自强锻炼。高校要积极开拓兼职工作,培养多种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和人才养活自己,并体现其在实践中的价值;(3)加强实施诚实守信教育。一是诚信申请资助。资助工作的前提就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 ,要教育他们照实提供家庭经济现状,及时告知学校家庭变故情况。二是诚信使用资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主要是资助他们在校学习期间的生活、学习、社交,要教育他们确立健康向上的消费理念,将资助的经费真正用于自己完成大学学习和生活上来。三是履行义务讲诚信。学生应履行一定的义务,他们对教育的承诺,认真履行义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必须提高贷款的意识,履行自己的义务。(4)加强感恩回报教育。让学生明白,一个感恩的人,即使他们是富有的,精神上却是贫乏的;反过来,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并付诸于行动懂得回报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要使他们明白,只有怀着感恩之情,通过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才有可能回归到他人和社会。
2.建立受助心理辅导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普查建档新生。普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心理健康档案,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归档、数据分析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和心理问题,以及他们在心理档案中的常见心理辅导。(2)集体辅导。一是引导受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要教育他们客观地正视自己和社会现状,融入到宿舍、班级等学生群体之中,感受集体的温暖;同时要让他们乐观地学会自己解决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二是帮助受助学生了解心理常识。使用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知识讲座、开设选修课等形式的心理辅导,为他们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推广,帮助他们掌握自我适应的方法,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情绪、乐观进取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成熟度。(3)咨询交流。一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咨询网和心理咨询信箱等形式,帮助受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困惑,预防和矫正他们的心理障碍。二是成立受助学生联谊社团。
3.共同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极营造受助学生成才环境。建立平等、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勤奋、求实的学习氛围,营造公平、公正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杨宝泉 贾晓辉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
[2]杨小丽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引导[J].教学研究,2008。
[3]丁文勤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物质资助”的途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3)。
论文作者:王宁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总第3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7
标签:学生论文; 受助论文; 他们的论文; 心理论文; 高校论文; 家庭论文; 人格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总第3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