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瀚[1]2012年在《板蓝根醇提部位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功能,用于温毒发斑、舌绛紫暗、痄腮、烂喉丹痧、大头瘟疫、丹毒、痈肿等症。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主要研究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查阅国内外文献,对板蓝根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做了综述。通过分析研究现状,制定本课题的研究方案。第二部分,研究板蓝根中的化学成分。采用70%醇提,大孔树脂分段,水洗脱部位经硅胶柱色谱、反相C-18、中压制备、液相制备等手段反复分离纯化得到单体,测定所得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若经化学资料库SciFinder或NMR微谱查询为已知化合物,则与文献值比对确认;若是尚未被发表过的新化合物,或属天然物之首次分离,则需二维核磁共振图谱、以及高分辨质谱加以辅助确认,来判定其结构。从板蓝根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鉴定了10个,分别为:5-甲氧基-8-羟基补骨脂素(化合物1)、肌肌醇(化合物2)、对羟基苯甲酸(化合物3)、尿嘧啶(化合物4)、琥珀酸(化合物5)、胡萝卜苷(化合物6)、靛蓝(化合物7)、异落叶松树脂醇(化合物8)、7S,8R,8R'-(+)-落叶松树脂醇-4,4'-双-O-p-D-吡喃葡萄糖苷(化合物9)、p-谷甾醇(化合物10)。第叁部分,以本课题组已分得的板蓝根化合物为基础,分析板蓝根中化合物主要骨架,探讨其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并对主要化合物的波谱规律做了总结。第四部分,考察板蓝根不同提取部位及单体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用大孔树脂和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制备板蓝根3个有效部位:总木脂素、总有机酸、总生物碱部位。3个化合物为靛蓝、异落叶松树脂醇、7S,8R,8R'-(+)-落叶松树脂醇-4,4'-双-O-β-D-吡喃葡萄糖苷。结合酶标仪,通过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Fe3+还原能力(FRAP)测定板蓝根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板蓝根颗粒组及各个提取物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抗氧化效果。其中以总木脂素抗氧化效果最佳(DPPH IC50:160.6mg-L-1; FRAP0.75mmol·g-1);其次为板蓝根颗粒组(DPPH IC50:595.97mg-L-1; FRAP:0.12mmol·g-1);总有机酸,总生物碱部位效果较弱。单体以异落叶松树脂醇效果最好(DPPH IC50:24.29μM; FRAP:7.16mmol·g-1).测定了板蓝根中不同有效部位及3个单体的抗氧化活性,初步确定其抗氧化相关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木脂素部位。
黄伟, 陈海燕[2]2015年在《板蓝根有效成分抗病毒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总结近几年板蓝根抗病毒成分的进展。方法:对板蓝根的一般化学成分、抗病毒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对现有板蓝根生药和现有制剂的疗效研究表明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结论:总结已经取得的抗病毒研究成果,对抗病毒有效成分进行跟踪和系统筛选,为现代化的板蓝根制剂研究奠定基础。
侯宪邦[3]2017年在《板蓝根潜在药效成分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板蓝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疗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目前,对于板蓝根抗病毒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有了一定进展,但仍没有发现确切的抗病毒药效成分。研究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1)体外研究较多,体内研究较少。(2)化学成分研究较多,但抗病毒相关活性筛选不够全面。(3)单纯抗病毒研究较多,但整体调控作用研究较少。本课题针对以上叁个问题展开相关研究,为板蓝根药效物质基础的发现和抗病毒药理作用机制的阐明奠定基础。(1)板蓝根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利用HPLC法对血浆样品的前处理和色谱条件进行了全面考察,建立了板蓝根水提液含药血浆的指纹图谱,板蓝根水提液含药血浆样品与空白血浆样品图谱对照,初步确定了板蓝根灌胃给药后的含药血浆中主要含有10个移行成分。采用LC-MS技术分析了板蓝根水提液、空白血浆、含药血浆中的化学成分,最终在板蓝根水提液中鉴定出59个化学成分;含药血浆图谱以空白血浆图谱为背景进行扣除背景处理,并以板蓝根水提液中检测到的59个化学成分为数据库,运用XIC Manager功能对扣除背景后的含药血浆图谱进行蹄查和鉴定,发现了20种入血成分,根据二级质谱裂解规律和相关文献报道,鉴定出了其中12个化学成分,并对4(3H)喹唑酮、色胺酮、异牡荆素、表告依春4个成分同标准品进行比对,进一步确认了化学结构。(2)板蓝根潜在药效成分抑制神经氨酸酶(NA)、血凝素(HA)的直接抗病毒作用研究。利用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对已从板蓝根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全面筛选,得到28个对神经氨酸酶可能有抑制活性的化学成分,3个对血凝素有抑制作用的化学成分,其中依靛蓝酮、3-(2'羟苯基)-4(3H)-喹唑酮、3-(2'羧基苯基)-4(3H)-喹唑酮、色胺酮在板蓝根水提液灌胃后的大鼠血浆中能够检测到。采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成功筛选到了 13种化合物与NA蛋白有相互作用;筛选到靛蓝与HA蛋白有相互作用,并得到了其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及亲和力参数。采用以4-MUNANA为底物的荧光法,对前期通过分子对接和SPR筛选出的板蓝根各潜在药效成分,进行了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性验证,检测结果表明,4(3H)-喹唑酮和甘草素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丁香树脂醇、大黄素、靛蓝、水杨酸、脱落酸、β-谷甾醇、3-醛基吲哚、吲哚-3-乙腈具有较弱的抑制活性;腺嘌呤、棕榈酸、对羟基苯甲酸无抑制活性;通过红细胞凝集实验证实了靛蓝具有抑制HA活性的作用。(3)板蓝根潜在药效成分对维甲酸诱导基因蛋白Ⅰ(RIG-Ⅰ)和Toll样受体3(TLR3)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调控作用的研究。通过PCR、ELISA、Western Blot等检测方法研究了板蓝根含药血浆对RSV/ploy(I:C)感染后RAW264.7细胞中RIG-Ⅰ和TLR3介导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关键信号分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细胞被病毒感染时,细胞中RIG-Ⅰ和TLR3信号通路关键信号分子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都发生上调,从而导致IFN-β的高表达。板蓝根的抗病毒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病毒感染所诱导的RIG-Ⅰ和TLR3信号通路关键信号分子的高表达,从而下调IRF3的磷酸化,最终适度抑制病毒感染诱导的IFN-β的高表达,使IFN-β的表达量维持在一个平衡点,既能起到有效的抗病毒作用,又能减轻炎症和组织损伤。
何立巍, 李祥, 陈建伟, 张军峰, 孙东东[4]2008年在《板蓝根抗病毒有效部位筛选》文中指出目的:对板蓝根药材中提取的10个化学部位进行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HSV)活性研究,确定板蓝根抗病毒的有效部位。方法:利用溶剂法和色谱法从板蓝根中提取分离出10个粗提和精制部位,用MTT法检测这10个部位体外对HSV-Ⅰ及HSV-Ⅱ型病毒的抑制作用,以病毒抑制率和治疗指数(TI)为评价指标,比较各化学部位体外抗病毒的效果。结果:水提大孔树脂吸附的10%、50%醇洗部位(Ⅷ、Ⅹ)作用最强,对HSV-Ⅰ型病毒的抑制率为分别为53.21%、56.28%,接近阳性对照药阿昔洛韦(62.55%),其TI分别为4.61、18.62。结论:板蓝根不同化学部位的抗病毒作用强度有较大差异。
裴毅[5]2007年在《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药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为十字花科菘蓝属Isatis植物。《中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菘蓝的干燥根作〖板蓝根〗入药;菘蓝的干燥叶作〖大青叶〗入药。全国多数地区均有栽培和使用。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为爵床科板蓝属(Baphicacanthus)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在我国华东(福建、江西)、华南和西南等许多南方地区分别作板蓝根来应用。为了区别,《中国药典》自1995版起将马蓝的根作为一个新增中药品种单独收载于〖南板蓝根〗项下。为了阐明菘蓝根(板蓝根)和马蓝根(南板蓝根)的化学成分,并对菘蓝和马蓝2种植物的药用部位进行比较,本论文对菘蓝根和马蓝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地提取、分离和鉴定,并对菘蓝和马蓝的药用部位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研究,同时还对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进行了性状、显微结构特征等形态组织学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低压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方法进行分离,共分离得到26个化合物。通过(采用)~1H-NMR、~(13)C-MNR、~1H-~1H COSY、HSQC、HMBC和DEPT等1D和2D-NMR谱等波谱测试技术结合化学方法,鉴定了19个化合物。从菘蓝根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从马蓝根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通过对菘蓝根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并鉴定的化合物类型有:甾醇类化合物,甾醇苷类化合物,吲哚类生物碱,有机酸类化合物和双糖。它们分别为:1-甲氧基-3-乙酸基吲哚、胡萝卜苷、腺苷、棕榈酸、β-谷甾醇、16-甲基-十七烷酸、靛蓝、靛玉红、蔗糖、十五烷酸。其中1-甲氧基-3-乙酸基吲哚为首次从菘蓝分离并得到鉴定的化合物。通过对马蓝根化学成分研究,分离并鉴定的化合物类型有:甾醇类化合物,五环叁萜类化合物,吲哚类生物碱,苯乙烷糖苷类化合物和双糖。它们分别是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羽扇豆醇、[2-(3,4-二羟苯乙基)]-30-α-L-鼠李糖基-(1→4)-(4-O-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苷、靛蓝、靛玉红、蔗糖、腺苷、β-谷甾醇。其中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和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为首次从马蓝分离并得到鉴定。本论文还利用HPLC对菘蓝根和菘蓝叶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研究。在确立了适宜的色谱测定条件基础上,通过对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等方法学考察,表明所建立的菘蓝根和菘蓝叶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符合中药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可用于菘蓝根和菘蓝叶的指纹图谱的测定。对不同产地和来源的菘蓝根和菘蓝叶进行了指纹图谱测定,确定了12个共有指纹峰,并进行了指纹图谱相似度比较,对相似度评价指标夹角余弦、相关系数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和来源的菘蓝根和菘蓝叶药材质量有所不同。将菘蓝与马蓝药用部位的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差异较大,相似度低于0.6。通过对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性状和显微结构等形态组织学研究,结果提示2种药用植物形状特征、显微结构完全不相同,分别属于不同科属,亲缘关系较远。本论文通过对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以及药材形态组织学(性状显微结构)等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菘蓝和马蓝是完全不同2种药用植物,尽管药用功效、药理作用有相似之处,但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在临床中应该区别使用,不可将二药混淆。
安益强[6]2009年在《板蓝根抗病毒物质基础组分结构及蓝莲微丸成型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板蓝根是目前公认的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少数中药之一,近年来板蓝根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及制剂工艺等应用领域,活性成分、物质基础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薄弱。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有支持板蓝根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成果,也有证明板蓝根没有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板蓝根抗病毒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的研究,表明以表告依春为代表的总生物碱组分是板蓝根发挥抗病毒作用的关键性组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板蓝根抗病毒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研究通过抗病毒试验,比较不同产地板蓝根总提取物抗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virus)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irus或RSV)活性的差异。然后以表告依春(epigoitrin)、2,4(1H,3H)喹唑二酮(2,4(1H,3H)-quinazolinedione)代表总生物碱组分,以7S,8R,8'R-(+)-落叶松树脂醇-4,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clemastanin B)代表苯丙素类组分,以水杨酸(salicylic acid)代表总有机酸组分,通过HPLC含量测定的方法,比较这4种活性成分在板蓝根总提取物中的含量差异,发现epigoitrin的含量和板蓝根总提取物的抗病毒活性密切相关,和现有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相互佐证。由此可知,板蓝根发挥抗病毒作用的关键组分是以epigoitrin为代表的总生物碱组分,协同苯丙素类组分的抑制病毒增殖、总有机酸组分的解热抗内毒素作用、多糖组分的免疫调节作用和其它组分(主要是鞣质等大极性成分)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2、板蓝根抗病毒物质基础组分结构中各组分代表物含量比较以板蓝根抗病毒物质基础组分结构中的关键性组分——总生物碱组分,以及苯丙素类组分、总有机酸组分中的代表物为指标,比较不同产地板蓝根药材中各代表物的含量差异。通过评价不同产地板蓝根药材中epigoitrin、2,4(1H,3H)-quinazolinedione、clemastanin B和salicvlic acid的含量,优选板蓝根产地。3、板蓝根抗病毒物质基础组分结构中各组分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单因素试验考察发现水是提取epigoitrin的最佳溶媒,但水煎煮提取出的epigoitrin的量却很少。通过比较epigoitrin对照品溶液和板蓝根超声提取液受热后epigoitrin的含量变化发现,在温度高于60℃时,板蓝根超声提取液中epigoitrin的含量降低约30%(不同产地的板蓝根降低量不同,这也就是板蓝根药材和其对应的总提取中epigoitrin含量不一致的原因),且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含量不再降低,而对照品溶液中epigoitrin的含量没有变化,故认为epigoitrin在温度高于60℃时与提取液中的某种物质发生了反应导致epigoitrin的含量降低。本文采用微波辅助提取的方法,通过正交试验发现,以20倍量体积的水,60℃条件下微波辅助提取10min为佳,epigoitrin的提取率可达92%以上;另外,通过HPLC检测,2,4(1H,3H)-quinazolinedione的提取率达87%,clemastanin B的提取率达91%,salicylic acid的提取率达71%。将微波辅助提取得到滤液于60℃减压浓缩至一定体积后,80%乙醇醇沉,滤液部分60℃减压浓缩后依次通过001×7(732#)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HPD100大孔吸附树脂,分别得到板蓝根总生物碱组分、苯丙素类组分和总有机酸组分;将微波提取后的药渣经水提醇沉得到板蓝根多糖组分,滤液部分作为其它组分(主要是鞣质等大极性成分):采用容量法测得总生物碱组分中总生物碱的含量为28.52%,其中epigoitrin的含量为16.42%,2,4(1H,3H)-quinazolinedione的含量为2.78%;苯丙素类组分中clmastanin B的含量为2.98%;总有机酸组分中总有机酸的含量为19.16%,其中salicylic acid的含量为1.2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板蓝根多糖组分含多糖40.05%。4、蓝莲微丸成型工艺研究采用挤出滚圆法,分别以微丸圆整度、平面临界角、堆密度和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载药量、次辅料和润湿剂,确定载药量为40%(板蓝根抗病毒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物和穿心莲内酯),以微晶纤维素(MCC,占处方量的50%)为成球促进剂,以α-乳糖(占处方量的10%)为次辅料,所得到的微丸圆整度较好,收率较高。通过L_9(3~4)正交试验,分别考察了挤出转度、滚圆转速和滚圆时间叁个因素,发现挤出转速为30Hz,滚圆转速为50Hz,滚圆时间为5min较合适。5、蓝莲微丸质量标准的研究质量控制是制剂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本研究采用HPLC方法,建立了HPLC同时测定蓝莲微丸中epigoitrin和2,4(1H,3H)-quinazolinedione的方法;HPLC测定蓝莲微丸中clmastanin B含量的方法;HPLC测定蓝莲微丸中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含量的方法。测得叁批蓝莲微丸中epigoitrin的含量分别为7828.19、7825.84、7827.32μg/g;2,4(1H,3H)-quinazolinedione的含量分别为1196.78、1199.55、1195.90μg/g;clmastanin B的含量分别为1760.57、1761.30、1759.74μg/g;andrographolide的含量分别为4436.92、4437.25、4435.16μg/g;此外,还对蓝莲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和体外溶出度进行了考察,结果满意。以epigoitrin或2,4(1H,3H)-quinazolinedione为溶出度指标,60min内溶出80%以上;以andrographolide为指标,微丸90min内溶出80%以上。
吴煜秋[7]2005年在《南、北板蓝根的药学基础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对北板蓝根(Radix Isatidis)和南板蓝根(Rhizoma et RadixBaphicacanthis Cusiae)进行对比研究。[内容]本论文探讨两种板蓝根的药理活性、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及质控指标、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叁方面内容。[方法]1.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分别测定南、北板蓝根各极性部位提取物对金葡菌、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比较两种板蓝根不同极性部位的抑菌强度,并用琼脂稀释法确定其活性最强部位的最小抑菌浓度(MIC)。2.采用水煮醇沉法和系统溶剂法分别对南、北板蓝根进行提取,以抑菌活性作为药效学指标,衡量上述两种提取方法的优劣,并对适合两种板蓝根制剂生产的有效成分提取工艺和质控指标进行探讨。3.将南、北板蓝根分别以系统溶剂法提取,对活性部位提取物反复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理化方法及现代波谱分析技术(MS,~1HNMR、~(13)CNMR)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1.南、北板蓝根均具有广谱抑菌作用,北板蓝根的活性成分集中在极性中高等部位而南板蓝根的活性成分则分散在各个极性部位。二者活性最强部位均为乙酸乙酯的甲醇萃取部位第8组分,南、北板蓝根该组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分别为0.125mg/mL和0.25 mg/mL,对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0.25mg/mL和1mg/mL。2.经水煮醇沉法提取处理的两种板蓝根药效明显低于经系统溶剂法处理的结果,系统溶剂法可以富集活性成分,提高药效。单一活性成分不适于作质控指标。3.从南板蓝根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中6个为首次从南板蓝根中得到,也是首次从爵床科马蓝属植物中得到。首次在南板蓝根中发现黄酮类化合物的存在。4.从北板蓝根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中4个为首次从北板蓝根中得到,也是首次从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中得到。[结论]南、北板蓝根在各个方面均存在差异,必须深入研究以区别对待,合理应用。
何立巍, 李祥, 陈建伟[8]2005年在《板蓝根抗病毒有效成分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板蓝根的一般化学成分、抗病毒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资料作以综述。提出综合考虑板蓝根抗病毒的多种机制,对抗病毒有效成分进行跟踪和系统筛选,在开发板蓝根抗病毒新药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陈凯[9]2012年在《板蓝根清热解毒有效部位提取纯化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板蓝根清热解毒有效部位进行筛选,并对筛选后的有效部位群进行提取纯化研究,最后建立相应的有效部位的质量标准,为下一步进行各部位发挥清热解毒作用最佳配比研究和相应药理作用对比实验研究打下基础。用不同截留分子量超滤膜将板蓝根总提取物分为不同截留分子量段,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初步筛选,再将有效分子量段用大孔吸附树脂、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得到不同部位进一步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评价活性,最后通过特殊颜色反应确定有效部位化学性质进一步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确定板蓝根清热解毒有效部位群为:总生物碱、氨基酸、总有机酸和多糖。进一步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总生物碱、氨基酸和多糖的的含量测定方法,总有机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参考文献。采用先醇渗漉后水回流提取的两步提取法在单因素考察结合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的基础上得到板蓝根最佳提取工艺。在此基础上进行纯化工艺研究,系统研究了反复冻融-酶解法耦合膜分离技术纯化多糖的工艺,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纯化得到总生物碱和总氨基酸的工艺,阴离子交换树脂结合有机溶剂萃取纯化总有机酸的工艺。最终得到各个有效部位的纯度分别为:总生物碱大于60%,总氨基酸大于80%,总有机酸大于70%,多糖大于60%。以相应对照品采用薄层色谱定性、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建立板蓝根有效部位群的质量标准,保证了有效组分质量的均一与稳定,并为后续研究及成方制剂生产质量的稳定性提供一定基础。
赵泽军[10]2017年在《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及药理活性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板蓝根为我省大宗药材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的功效,其作为临床常用中药,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但近年来,中药质量逐渐下降,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是药材品种退化问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人们在种植药材时,为了追求利益,大量的使用农药及生长剂,破坏了植物自身的生长特性,从而出现品种退化现象,致使中药药效降低。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将收集于不同产地的11份板蓝根种子同时种植于甘肃中医药大学和政县种子种苗基地,对其进行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及抗炎、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为我省板蓝根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水合氯醛法处理板蓝根粉末,观察药材粉末的显微结构;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项下方法测定板蓝根样品中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浸出物含量;分别采用苯酚-浓硫酸法和HPLC法测定了板蓝根样品中的多糖含量以及鸟苷、尿苷、表告依春、腺苷、苯甲酸、水杨酸、靛蓝、靛玉红含量。2.利用HPLC及“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以表告依春、苯甲酸、水杨酸、靛蓝、靛玉红为对照峰,研究11份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氯仿部位指纹图谱。3.以板蓝根中总灰分、醇浸出物及多糖、鸟苷、尿苷、表告依春、腺苷、苯甲酸、水杨酸、靛蓝、靛玉红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结合SPSS 19.0数理软件,对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质量进行评价。4.采用耳廓肿胀法、足肿胀法、复制气囊滑膜炎动物模型来观察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对小鼠的抗炎作用;通过注射环磷酰胺,复制小鼠免疫低下模型,观察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对小鼠免疫调节的作用。结果:1.显微镜下观察了板蓝根药材粉末的导管、淀粉粒、方晶、石细胞结构。其中淀粉粒以单粒较多,呈球形、椭圆形或半球形,也可见复粒淀粉,复粒淀粉以二复粒和叁复粒为主;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中水分在7.34%~8.75%之间,总灰分在4.02%~5.70%之间,酸不溶性灰分在0.39%~1.07%之间,醇浸出物含量在35.32%~42.66%之间;板蓝根多糖含量在9.43%~17.57%之间;尿苷含量在0.23 mg·g-1~0.36 mg·g-1之间,鸟苷含量在0.04 mg·g-1~0.08 mg·g-1之间,表告依春含量在1.57 mg·g-1~3.15 mg·g-1之间,腺苷含量在0.32 mg·g-1~0.62 mg·g-1之间,苯甲酸含量在3.36μg·g-1~10.07μg·g-1之间,水杨酸含量在5.51μg·g-1~19.62μg·g-1之间,靛蓝含量在0.98μg·g-1~15.43μg·g-1之间,靛玉红含量在1.21μg·g-1~10.58μg·g-1之间。2.将11份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氯仿部位的指纹图谱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处理分析,得到各板蓝根样品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在0.600~0.995之间,除BLG2号样的相似度(0.640)外,其余板蓝根样品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00,具有较好的相似度。3.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对甘肃产不同板蓝根药材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主成分分析方法及聚类分析方法结果类似,虽然各评价方法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叁种评价方法均以BLG2号样质量最优。4.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可降低小鼠耳廓肿胀度、足肿胀度以及气囊滑膜炎中总蛋白、LTB4及MDA的水平,提高气囊滑膜炎动物血清SOD水平;降低环磷酰胺模型小鼠血清TNF-α水平,提高胸脾指数、红细胞与白细胞计数以及IFN-γ、IL-4水平(P<0.05,0.01);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及四倍体板蓝根之间上述作用无明显差异。结论: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药材间各成分含量存有差异。虽然四倍体板蓝根的氯仿部位指纹图谱及质量评价结果与二倍体板蓝根具有一定的差别,但在抗炎及免疫调节方面发现四倍体板蓝根与二倍体板蓝根并未有显着性差异,为板蓝根的利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板蓝根醇提部位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陈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2]. 板蓝根有效成分抗病毒研究进展[J]. 黄伟, 陈海燕.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3]. 板蓝根潜在药效成分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D]. 侯宪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4]. 板蓝根抗病毒有效部位筛选[J]. 何立巍, 李祥, 陈建伟, 张军峰, 孙东东. 中国药房. 2008
[5]. 菘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药学研究[D]. 裴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7
[6]. 板蓝根抗病毒物质基础组分结构及蓝莲微丸成型工艺研究[D]. 安益强. 江苏大学. 2009
[7]. 南、北板蓝根的药学基础研究[D]. 吴煜秋. 昆明医学院. 2005
[8]. 板蓝根抗病毒有效成分研究进展[J]. 何立巍, 李祥, 陈建伟. 中医药信息. 2005
[9]. 板蓝根清热解毒有效部位提取纯化及质量标准研究[D]. 陈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10]. 甘肃产不同生态型板蓝根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及药理活性的研究[D]. 赵泽军.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