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经济责任审计的初步历程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回顾经济责任审计的初步历程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回顾经济责任审计初始历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责任审计论文,历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经济体制改革,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场经济变革过程中,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其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的推动下,经济责任审计悄然启动,并随着国情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向前延伸,成为反腐倡廉、选拔任用和监督干部、为服务和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保障的重要制度。

近日,我们走访了经济责任审计初创时期,时任审计署办公厅主任、曾任审计署纪检组长、现任中国内部审计学会会长的王道成,和自1999年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处(后改为经济责任审计司)创立至今一直担任负责人的李树延同志,让我们又重新回顾了这项重要工作从无到有的创办历程。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摸着石头过河”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了,市场搞活了,一些单位,尤其是一些经营性单位负责人的权力也随之放大,这时就出现了廉政问题。

1983年,国家审计机关成立。针对廉政问题,少数地方(如安徽省淮南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等地)的审计机构从企业着手,探索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这种离任审计尝试性的探索发展到1985年时,具备了基本雏形,但尚未发展到有专门的机构来指导这项工作,属各地的自发行为。

1986年,经济责任审计手段的运用初现端倪:安徽省淮南市审计部门查出了一批企图弄虚作假、名盈实亏的企业。当时,新华社记者将此事通过“国内动态清样”反映到中央,胡耀邦同志作了批示:“这个情况是否要国家经委查查?”因此,各地审计机关开始研究探索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从山东菏泽闯出一条新路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正式形成气候,不能不提当年的山东省菏泽地区。

山东省菏泽地区从1995年开始,离任审计由全区的企业范围扩大到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身上,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兑现奖惩、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并纳入到干部监督管理轨道内。

1997年,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开展了三年的菏泽地区,共计有135名“一把手”未过审计关;82名因虚报成绩被取消受奖资格或荣誉称号;53名因工作平庸、虚报浮夸、吃喝浪费甚至贪污腐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受到诫勉、降职、免职处分或被移交纪检、司法部门处理。

同年9月5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反映的“菏泽三年中135名一把手未过‘离任审计关’”稿件,引起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批示:此事对加强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很有好处,需研究有关范围及办法,先试行起来,然后总结、推广。时任中纪委书记的尉健行同志要求中纪委尽快落实胡锦涛同志的批示。

在中央领导的关注和直接推动下,中纪委、山东纪委抽派人员入驻菏泽地区,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形成了《关于菏泽地区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菏泽地区经济责任审计的形成过程、基本做法和良好效应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指出该区经济责任审计的经验有利于全面考核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有利于发挥审计工作在干部监督和党风廉政建设上的重要作用。

1998年2月,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以下简称五部委)联合发文,转发了《关于印发〈关于菏泽地区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的调查报告〉的通知》。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之路。

经济责任审计担当神圣使命

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工作由审计部门负责,其可借鉴发展的重大意义由中央发现并得到重视的,牵头做大并形成势头的应该是中纪委。经济责任审计气候形成后,还是由五部委联合开展,但必须有一个具体的部门来承担和协调,审计署责无旁贷地承担了这份重任。这在当时,无论是社会外界还是审计署内部,都存在着一些争论。因为从审计法的角度讲,传统的审计工作只涉及财务领域,并未涉及到人。内部持不同意见的人士认为,涉及人的工作是最复杂的事情,担心吃力不讨好,甚至会影响到审计署的社会声誉;内部赞成人士则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既有经济活动,又涉及财务领域,且有中央领导的关注与支持,是提高审计权威、拓展审计空间的绝好时机,可以更多地争取外界对审计的理解与支持。

1999年,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审计署在办公厅内设一个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即“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技术管理处”,同时承担着经济责任审计和技术管理两项职能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责任审计处成立的初期,只能算是半个处。审计署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成立,旨在加强对全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以及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机构有了,接下来是队伍的建设。对于署机关来说,经济责任审计毕竟是一项全新且没有参考模式的工作。站在领导的角度看,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来牵头该项工作,是头等大事。用时任审计署办公厅主任、分管这项工作的王道成的话说,“是经过精心挑选了的。”在领导和群众眼里,李树廷同志工作严谨,为人正派,是个具有开拓精神和很强沟通能力的人。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责任重大,通常要与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多层面的人和事打交道,李树廷比较适合做这项工作。

1999年,当时的李树廷同志正在河北顺平县挂职锻炼,接到任命时,离他挂职期满还有半年时间。从行政事业司的综合处处长挪位到经济责任审计处任处长,对于李树廷来说,“那个年龄正是我喜欢并乐于接受新事物挑战的时候。”所以,面对全新的工作,李树廷同志没有丝毫的畏难情绪。在8月接到通知后,于10月1日赴任。他带着热情上岗,与他的团队一起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当中。

同年12月,刚成立不久的经济责任审计处在武汉召开了部分省市经济责任审计座谈会。议题是汇报交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以下简称“两个暂行规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措施、办法等。会议得到有关领导与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会上,时任审计署审计长的李金华强调,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审计,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时任中纪委秘书长的袁纯清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纳入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总体部署中;时任中组部副部长黄晴宜指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各部门要各尽其责,积极主动地协调配合,通力合作。

“武汉会议”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全国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据王道成回忆,当初成立经济责任审计机构时,有些人认为这应该是个临时机构。不曾想,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类经济问题和社会矛盾盘根错节,经济责任审计机构在改革发展时期越发凸显其社会重要性,不仅没有解体,反而成为经济监督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初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什么范围入手、选择什么对象来开展,可以说是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有效并顺利开展的关键。

在各级领导干部中,考虑到县级干部离老百姓最近、与老百姓的接触最多、工作作风对老百姓的影响最大,经济责任审计采取了“由下至上”的工作思路,即从县级干部开始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为今后向更高级别、更广范围扩展积累工作经验。2001年,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做好县级以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由五部委联合印发。

在“两个暂行规定”出台之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重点放在离任审计上。这种工作方式的弊病在于,给审计取证、核实等工作增加了极大的困难,同样也使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的工作陷入被动,特别是难以追究离任者应负的经济责任。“两个暂行规定”下发后,经济责任审计由过去针对单位财务收支审计,延伸为针对单位领导人的任职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转移到了干部的“任期”上。

对于“任期”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人员曾有过迷茫:到底是“审人”还是“审单位”?被审计者的反响是:我没有经济问题,为何要对我进行审计?老百姓则认为:审计来查了,领导肯定有经济问题!

如何让社会各界和老百姓都能正确看待经济责任审计,并以平常心对待?在这个转变观念的问题上,经济责任审计用事实说话。总的原则有两个,一是思想上重视,采取谨慎并稳妥的方式推进;二是综合组织、人事部门的“权”,纪检监察部门的“威”与审计部门的“力”,形成合力来推动工作。最终,对那些被查出问题的干部,老百姓拍手称快;对那些群众不了解,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匿名举报了的干部,是经济责任审计还了他们清白。

社会对经济责任审计有了明确的认识后,甚至有干部主动要求审计部门经常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他们不仅在观念上明白了一个道理: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干部的监督,同时也体现了对干部的爱护。

2005年,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明确由县级扩大到地厅级,并继续开展对省部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工作。审计过程中,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以及他们履行经济责任行为对所在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列入审计的主要内容,甚至包括不作为、不能有效履行经济责任和管理不善等问题。

2006年2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将经济责任审计以法律的形式纳入国家审计内容。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监督制度。

标签:;  ;  ;  ;  ;  ;  ;  ;  

回顾经济责任审计的初步历程_经济责任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