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 成都市 610100)
摘要:钢琴音乐自上个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便不断蓬勃发展,从没有钢琴曲到有了赵元任所作的第一首钢琴曲《偶成》,再到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到后来一大批的演奏家作曲家不断投身到中国钢琴事业的建设中。为什么一件外来乐器能够在中国蓬勃发展呢?从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各国民族乐派就能发现,一个音乐元素想要在一个陌生的的国度播种、生根、成长就必须扎根于那个国度的民族音乐文化之中,汲取其丰富的营养成分才能够茁壮成长。中国的作曲家们就是这样将本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元素巧妙的与西方的演奏、作曲技法等结合,才创作出了一大批让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本文将以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通过其背景、和声曲式以及演奏技法等方面的探讨来分析其蕴含的音乐美学价值。
关键词:背景 演奏 民族 美学
一、作品背景简介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曲是由我国著名钢琴家、作曲家王建中先生所作,根据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所改编创作,极其具有中国的民族特色,是一首集抒情、活泼和欢快为一体的曲子。王建中创作此曲时正值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艺术以及音乐要想有立足之地,就必须服务于政治体系,所以音乐不仅要与政治因素相结合,更要有严明的纪律性,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出现了众多根据经典民歌所改编的曲子,由王建中先生改编创作的这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性曲目,还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风格。全曲一共分为三个大的部分,分别是引子、欢快的歌颂和再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民族商调式的乐曲,它属于复三部曲式。作品中多变的拍子,3/4、4/4、3/2、2/2等拍子交替出现,表达了“文革”时期动荡不安的局面。作品中旋律线条明显,音乐自然、流畅,在音乐中将人们带向开满山丹丹花的革命老区,感受着陕北人民的风土人情。
二、作品演奏中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韵味
这首作品展现的是中国陕北的风土人情,在弹奏这首作品之前,对于作品的背景了解,原歌曲的了解,陕北风土人情的了解,陕北歌唱中唱腔的了解以及相关歌唱中伴奏乐器的了解等等,都是演奏本首作品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国的音乐作品注重意境韵味的表达,尤其在这首钢琴曲中,对于陕北信天游以及伴奏乐器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民族音乐美学的元素大量充斥于作品的各个部分。
在引子段落对于民族乐器的模仿以及原歌曲唱腔的模仿运用的极多,如下谱:
首先作品的第一个音“2”采用倚音的方式,模仿了清脆的竹笛的音色,具有一种空灵般的感觉,仿佛高原的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射在挂着露珠的山丹丹花上面,极具画面感。紧接着一串上行的琶音的跑动模仿了古筝的快速拨弦的音色,接着又是一串由慢渐快的琶音下行,仿佛竹笛演奏中的吐舌音,由慢及快,音似断非断,将陕北民歌的高亢、自由完美展现。在钢琴演奏的时候第一个音既要沉下去又要小心的控制好它模仿的竹笛的自由嘹亮的长音,后面的琶音演奏时如同古筝拨弦一般一气呵成,后面的琶音下行如果吹奏竹笛的吐舌音一样,小心的控制好手上的音色,由慢及快的展现。再比如下谱:
这个部分出现的八度倚音的长颤音,实际上模仿的是民族乐器中板胡的音色效果, 表现了陕北民歌抒情和歌唱的旋律特征[2]。这只是其中的一两个例子,后面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
除开对伴奏乐器的模仿,对于信天游唱腔的模仿也是极具中国音乐审美情趣的特色,原歌曲中歌词“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中的“哟”字属于陕北信天游的甩腔,如下谱:
王建中先生通过加入钢琴演奏中的颤音技巧来配合左手的旋律,也是无疑将陕北信天游高亢,极具穿透力的甩腔完美展现。还有比如下谱:
对于对于陕北信天游中滑腔的模仿,原歌词“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中“央”字就是属于信天游中的滑腔。在具体的钢琴演奏中“6”到高音“3”的演奏整个指尖处于紧张状态,整个高音“3”的触键稍稍高抬指慢下键,力量完全落到五指上,让上滑腔的音色体现出来。这首钢琴作品具有很强的画面感,通过一系列的装饰音(比如颤音,倚音等),以及对陕北信天游中的声腔模仿,伴奏乐器等符号的模仿表现, 使人一听到就知道是陕北民歌题材的作品,这个就是音乐美学中联想-成见-成语的一个过程。
三、作品中中国音乐美学的体现
前面说到中国的作品重意境及画面感的传达,首先这首作品在音乐形式的安排具有连贯性,对比性,新颖性,平衡性的特点,说它具有连贯性是因为作曲家在写作的时候创作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听众的心理,在音乐材料呈现前后具有延续性的原则,比如本首作品的主题段呈现之后又接着加了一段八度的叠奏,充分考虑了听者在听到抒情的主题过后还想再来一段的心理感受。说它具有对比性,比如第一段的抒情段落结束后,转而进入激烈的快板,又进入宽广的行板,充分体现了听者对于审美时对于一个东西听厌过后总是想要求变的的心理状态。说它具有新颖性,就比如说中国的钢琴音乐初创时期以主调为主,但是在这个作品中却大胆的借用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技法,采用复三部曲式,在快板一段中采用多次变奏的发展手法,既保持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又大胆创新的发展它。说它具有平衡性,是因为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充分考虑到音乐作品整体形势的平衡,有慢有快,有优美的歌唱,也有欢呼的歌舞声,且将这些部分的“度”把握的相当好,最后给人呈现出一幅优美的陕北黄土高原的壮丽画卷。
这个作品在演奏中对于各类民族乐器的模仿,对于陕北信天游唱腔的模仿,以及将几者相结合的手法,都意在将中国音乐美学中意境,画面感以及民族音乐特色等完美的呈现和传达给听者,并且它也做到了,还表现的十分完美。
四、结语
此次通过分析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对其所传达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了解,对于中国的民族音乐特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作为当代的音乐学习者与将来的音乐工作者,对待外来文化要善于借鉴不能照搬,要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沃土,发扬我们的传统优秀文化,将我们的民族音乐元素与特色通过各种方式呈现给观众,让其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美志.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中西音乐美学元素相融的管见[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 2 期.
[2]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邵彬.钢琴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中的“陕北风”[J].飞天,2010(14):125-126.
作者简介:张贵荣(1994年—),男,汉族,四川西昌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为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为音乐。
论文作者:张贵荣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2
标签:陕北论文; 山丹丹论文; 作品论文; 中国论文; 音乐论文; 美学论文; 信天游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6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