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态的迁移与潜移规律及其实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规律论文,生态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育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一样,也存在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正因如此,体育生态才能生生不息。体育生态的能量流,不像有的生态系统那样主要是资金的投入和利用。资金或货币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资金在金融生态系统的流动可视为能量流,但在体育生态中资金流动不直接体现系统的功能,而是转化为物质而流动,因而应视为物流。体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应是人才的注入、培养和使用,体育人口的参与,以及体育功能的积聚与释放。当然,没有资金,体育系统的功能不能实现。因而,物流与能量流在体育生态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信息流则涉及政策法规、技术及情报等方面的正常活动和动态变化。以上这些要素的动态变化即是流动或曰迁移,不明显的迁移则是潜移。本文讨论体育生态中迁移与潜移的一般规律,同时通过两个典型例子对其进行实证分析。
1 体育生态迁移与潜移规律概说
在体育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在宏观上及主要的领域和层面,有明确的流向和路径,是显性的迁移。比如儿童运动人才的选拔与定向,运动员从青少年到成年逐级由基层到省级队再到国家队的晋级,基本上是从下到上,而且团体及个人均有明确的目标,也有一定的操作指标。作为团体而言,层级越高,积聚的能量愈大,在参加各种比赛时的影响也愈大,无论经济上、政治上以及娱乐性方面都是如此。这也是本文将体育人才的流动归为能量流的主要原因。体育生态系统中,人才愈是密集,体育人才愈多,系统带来的能效也愈明显。此外,体育人口愈多,全民体质的增强就越明显,体育文化传播就越广泛,对经济的直接和间接推动作用也越显著。同时,这种能量流的径向也是明显的:先是从社会各领域汇向体育系统之中,然后由体育系统发散开来,作用于社会其他各个系统、各个行业、各个层面、各个区域乃至各个家庭和个人。在体育生态的能量流中,有汹涌澎湃的大潮,可看到明显的能量迁移,比如中国女排的三连冠、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引发的振兴中华的效应,是从体坛内部决策到具体的赛事,再到对亿万观众经久的冲击所造成的。体育生态的能量流也有潜移,比如大众体育运动对人的身心作用,对人的生活目标和习惯的改变,有时又是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但这种潜移默化的效用确实存在。
体育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较为复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体育事业主要由国家来办,资金的划拨、物质的分配均由国家按计划实施,是由上到下、渠道固定、公开透明的物质和资金的迁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大多数经济活动领域均已通过市场机制促进物质和资金流通。但体育事业的服务性产品基本上是准公共产品,它一方面提供给个人享受,有一定排他性,但同时又对社会产生公共效益。目前,体育的多元投资渠道应该是能得到社会理解的,即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应为体育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事实上,从近10多年来竞技体育的改革已可看到,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颇高,应该得到肯定。在当前体育生态的物流之中,有显性的物质迁移,也有潜移,潜移即不显明的流通方式和途径。潜移中,合法与非法并存,比如有的俱乐部和裁判乃至官员间的黑金交易并未杜绝,兴奋剂还在暗地流通和使用等等。物质潜移既有合理现象也有不合理成分,比如俱乐部教练、球员工资标准的制定,以及俱乐部不透明收入等方面人们质疑甚多,这些都影响到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发展,是体育生态中的不良干扰因素,应该引起重视。
体育生态的信息流,有其特殊重要性。竞技体育生态中信息不对称是普遍现象,很多情况下关乎比赛成败。体育生态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本文不可能展开论述。此处应指出的是,迁移和潜移规律在体育生态的信息流中表现明显且意义重大。尤其是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过程中的信息迁移,对系统活动的效果影响很大。比如,体育教学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过程,已有的基础至关重要,而且这种基础既包括心理、智力基础,还包括身体素质和能力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知识、能力既表现为迁移,也表现为潜移。因此,好的体育教师和教练,在教学中总是能运用各种直观的、辅助的手段和方式,实现这种迁移和潜移。例如,跳远训练,可以辅助性地给运动员以音响节奏,使之助跑合理;可以辅助性地置放醒目标志,使之踏跳准确。这是将参照物的视听效果,迁移和潜移到运动员的动作定型中去。动作定型不是一次就可以造就的,它不同于其他知识的学习,它需要多次的强化、巩固,定型之后还必须多次反复才能达到自动化。因此,体育技能的获得除了强调一般的学习外,还特别强调训练。如果说刚开始的学习,从不会到会是明显的知识迁移,那么从会到出现自动化,这其中潜移的成分居多,非当事者几乎完全不会觉察出这种过程的阶段性,所谓熟能生巧即点出了潜移的规律。
2 实例一:体育生态视野中的项群训练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由北京体育大学田麦久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后经他与其他学者共同研究,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创新理论体系。项群训练理论中蕴含体育生态的迁移与潜移规律,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证性分析。
首先,项群训练理论本身即是学术理论认识和运动实践成果进行合理迁移的产物。此理论的首创者田麦久教授多年从事田径运动的实践,曾是全国少年田径运动会的获奖者,之后又多年从事中长跑项目的训练、教学和科学研究,对田径运动有很深刻的认知与体验。1979~1981年,他在联邦德国完成了题为《论周期性耐力项目的多种竞技能力》的博士论文。由此看出他已将思维的触角由田径迁移到了其他一些周期性耐力项目。虽然他并未对非田径的一些周期性耐力项目有过很深的体验,但这种迁移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已经跨越了项目间的鸿沟[1]。之后他与他的一些同事,同样原来也基本上只从事某一项目研究的学者们,都运用这种迁移性思维的方法论,在各自原先从事的项目之基础上,构建更为广阔的项群理论框架。比如麻雪田教授将自己所擅长的足球训练理论迁移到整个技能主导性同场对抗性项群,提出了相应的训练原理;李安格教授以排球界宿将、智慧型教练著称,他将自己的思维领域迁移、扩展到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从而在此项群的训练原理上提出了新见解。由此,在原来一般训练理论和各个具体项目训练理论的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宏观上看,项群训练理论是从个别到一般明显的认识迁移,而实际上,这些理论造诣颇深、实践经验颇丰的学者们,之所以可以完成由项目而项群的理论迁移,是因为自身的知识和素质结构中就含有许多潜移默化的理论认识和实践体验成分。
其次,项群训练理论最好地展现了体育生态中“种”和“属”的关系。如将项群纳入生态视野,可视为是同属的近缘物种的集合,即有近缘关系的一系列运动项目构成项群。既然有近缘关系,则它们很多性质应是共同的。当我们研究了某一个项目,取得了规律性认识后,可以灵活地用之于项群中的其他项目。比如对乒乓球旋转性能的研究,对乒乓球高抛发球的研究,无疑给排球的相应技术带来启示。排球教练完全可以将乒乓球的某些理论、技术经过一定的加工后迁移至排球的训练。而排球短、平、快组合技术的发明,无疑给羽毛球的相关技术带来新思维。乒乓球和排球的得失分规律有所不同,但二者间可供借鉴处颇多,李安格就曾对此作过具体的对比分析[1]。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排球比赛的发球方可以得分,接球方只能等到对方失手自己获得发球权后才能得分,这样就使得两队交战的获胜因素复杂化,观众欣赏的趣味反而减弱。现在改为每球得分之后,比赛进程更为明朗,交战双方也有更多“命悬一线”的时候,欣赏性更强。排球的这种改制,无疑受到了乒乓球等运动项目的启发,是这些项目规则的适当迁移。
第三,项群训练理论可以直接指导运动选材和运动定向工作。而运动选材和定向是竞技运动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选材的初期有可能难以把握准确的方向,因而训练前期带有泛训性质,体育生态中的这种泛训类似教育生态中一定领域的通识教育。泛训期过后,再走入定向培养。比如划船运动的选材,许多队员开始时较泛地训练几个划船项目(皮艇、划艇、赛艇)都需要的一些身体素质和一般技能,然后再定向培养。这其中就有素质、技能的迁移和潜移成分。又如运动员的转项或者同一项目中转换角色(比如后卫改中锋等),这在实践中很普遍,如何转?转型空间有多大?这些问题都应是项群训练理论探讨的问题。从一些优秀运动员的转项经历可看到,经过适当跨项训练的某些运动员更具优势,这其中就含有身体素质、技能、复合感知觉和心理素质迁移和潜移的作用。仅以跳水运动为例,于芬、周继红、伏明霞等优秀运动员都有过转项的经历。项群训练理论的贡献之一在于,不仅说明了体育生态中某些近缘项目间的迁移、潜移现象和规律,而且为探讨跨项训练从而产生复合优势的原理和方法、手段等提供了一定依据。
3 实例二:我国体育“阴盛阳衰”的生态学解读
近10余年来,中国体育界盛传“阴盛阳衰”之说。此说大概起于连续几届奥运会上,女子获金牌数多于男子;而且群众中最为普及的篮、排、足、乒等项目,也基本上是女子在国际赛事中的战绩好于男子。其实,真正的评价要看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但这也被“阴盛阳衰”说不幸而言中。以城市社区体育为例,在公园、街头乃至健身室里,的确是女多于男,尤其从老年群体看更是如此。这里的原因,笔者以为大致有三:第一,从我国的劳动制度看,男性退休比女性晚,或者说,退休群体加上无职人员中女性人数更多一些,而退休群体时间充裕,参加活动者自然更多。第二,女性寿命长于男性,生命状态好于男性的也多一些,锻炼者相对较多。第三,男性承担较重社会工作的人多,主要是出于健身或休闲调适的动机锻炼,而女性除此之外还有较大比例是因为求美,而求美锻炼者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以上三种原因,可归为一条,即都是生态学因素:男女寿命差别是典型的自然生态因素,而在职或赋闲是人的社会生态,求健、求美在动物界主要是生殖生态行为,在人类则主要是生态美学因素使然。
对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与体育生态中男女差别有关的两个事实。一是自然界中的各个动物物种,以及同种的不同群落中,很难见到雌雄各自分开的群落,一般而言雌雄都是在一起活动的。即或有雌雄各自分工的行为,同性一般也不会形成群落。而体育生态中的男、女分开活动,实难与动物界的行为相类比,男女分野的体育生态只能说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大奇观。因而不管“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实则都是体育生态才存在的特别现象。这种将男、女既分开又统一于体育生态的做法,是受到大自然的启示:宇宙有天地之分,动物有雌雄之别,日月有阴阳之异,人事有离合之变。但整个宇宙又是阴阳变化的统一体,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迁移至体育生态,于是才有了男女区隔的项目,也有了男女混合项目,二者对立统一于体育生态总体框架之中,迁移与潜移规律对这种生态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二个事实则是在世界范围内,体育生态在很长时期既不是男、女平衡,更不是“阴盛阳衰”,而是“阳盛阴衰”。古希腊的古奥运时代,女子是完全被排除在正式比赛之外的,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女人是被动的残废人。他还认为,男人在智力方面的杰出才能能够揭示并规范自然界中有机体的所有形式和功能。按这种理论,以身体张扬生命状态和能力的体育运动,自然有男人参与就够了。即或在现代奥运会举办的早期,也未为女子设立竞赛项目,一直到1928年,女子田径运动才被正式列为奥运会项目,这之后其他许多项目才陆续进入世界性的重要赛事。女子竞技运动和大众体育的普遍开展,应该是上世纪中叶之后的事。尤其是上世纪末叶,生态女权主义(eco-feminisme)兴起之后,女子竞技才更为蓬勃发展。生态女权主义认为:西方文化在贬低自然和贬低女人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和政治的关系。在这种思潮下,西方妇女们从各个角度进入生态女权主义,包括环境运动、各种类型的非传统政治以及女权主义的精神性运动[2]。这种精神运动向体育领域的迁移与潜移,也促使女性通过竞技来张扬自我,从身体角度对贬低女人的历史进行否定。在中国,“妇女能顶半边天”,“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思想深入人心,妇女参加体育竞技是十分值得炫耀的事情。正是在这种社会潮流的激荡中,体育生态中男、女地位开始接近,我国甚至出现了所谓的“阴盛阳衰”现象。中国体育中所谓的“阴盛阳衰”,有其复杂的各种社会原因,许多学者就此有过论述。笔者认为,生态女权主义的出现也是原因之一。虽然中国妇女并未直接投入生态女权主义的浪潮,但生态女权主义却在世界范围内推动更多的妇女进入包括竞技体育在内的更多的社会活动领域,这就为中国妇女全面走向世界竞技舞台准备了条件。妇女全面参与竞技运动,改变了体育生态的原格局。但“阴盛阳衰”只是一时现象,长远来看体育生态必然会在新框架下实现内部的和谐发展,达到生态平衡。
4 结束语
在体育生态的能量、物质、信息流通中,既有显性的迁移也有隐性的潜移,二者取决于要素的特点,并不取决于是社会性流动还是人体性的流动。体育系统中的能量、物质、信息在社会性流通中既可是迁移也可是潜移,在人体流动中亦然。而且,迁移和潜移在体育生态中的表现,既可是正面的也可是反面的,这取决于系统内外的诸多限制因素,而不取决其究竟是显性还是隐性。
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项群训练理论是利用及展现体育生态迁移与潜移规律的极好范例,组成项群的各个项目与项群的关系,类似自然生态之中“种”和“属”的关系。自然生态中同种属及不同种属生物群落间的许多现象及规律,对进一步构建及不断丰富项群训练理论体系应该有所启示。
中国体育的所谓“阴盛阳衰”现象,是体育生态系统中的不和谐现象,但有其内在的社会学和生态学原因。我国体育界应该在“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指导下,调整和优化体育整体发展方向、项目布局和管理体制,并经过不懈的实践,从而实现体育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