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_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_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以人为本”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建设论文,以人为本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6)01-0029-05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党在完善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核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如何解读“以人为本”?如何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认识两者的关系?需要我们予以回答。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这里,首先要将“以人为本”与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抽象“人本主义”区别开。马克思将“现实的人”作为人学理论的出发点,而费尔巴哈尽管将人理解为是感性存在的人,但这种人仅仅是直观着和感觉着的存在物,而不是感性活动的人,因而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仍然是抽象的人。“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1](P77-78)恩格斯也批判费尔巴哈“紧紧地抓住自然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和人都只是空话。……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2](P240-241)马克思正是以“现实的个人”来反对“抽象的人”,反对“人本主义”把人从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抽取出来,以单纯的人作为问题的出发点。以“现实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把人放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从其“周围的生活条件”出发来考察,这种关于人的看法、人的观点,体现了方法论上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转变,开辟了理解人的崭新的科学的思路。我们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

“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本质。科学发展观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经济增长是发展的主要手段,但手段要服从于目的,离开人的发展,经济增长就失去了意义。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唯一能动的要素,没有人的能动的创造,经济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那么带来的结果只可能是不公平增长,高通胀率增长,高失业率增长,不可持续增长。只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内容的增长才能真正体现发展的本质。

“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一切为了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以人为本”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人为本”绝不仅是以一部分人,更不是以少数人为本,而是以全体人,至少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要让亿万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各显其能,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亿万人民群众。当前,在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提倡社会公正原则,关注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同时,“以人为本”中的“人”也不仅仅是指当代人,还包括后代人,要让子孙后代在可持续发展中建功立业,让发展的成果造福子孙后代。

如果说“人本主义”体现了以“人”为支点向外的思维方式,而“以人为本”就体现了以现实生活为支点向“人”的思维方式,其核心内容就是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解放人。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首先在于体现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出发点、动力及目的。其次在于提供了人性化服务的思路。在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上,实现从“物”到“人”的转移,充分考虑到人的需要、利益、感情、感受、愿望和要求等,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的落脚点和衡量标准,而少一些机械和教条的东西,时刻把人放在具体的生活条件中去考虑和尊重。

二、“以人为本”是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我们进行的一切经济建设活动,都应把人作为目的,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人的发展与类的人的发展的统一。人有作为类的人,有作为个体的人。对人不能仅理解为类,也不能仅理解为个人,而是类的人和个体人的统一。因此,我们在探究和规定人的发展的内涵时,就不能把它归结为不包含个人空洞的“类”的发展,也不能把它仅仅归结为排斥类整体的单纯个人的发展。因为这两者之间,排斥任何一方的所谓的全面发展都是不可能存在的。也就是说,讲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类和个人统一意义上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所讲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是指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一切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类的全面发展。譬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1](P119)又说:“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1](P121)这里的论述包含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每个人只有在作为类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中才能获得自己的全面发展;其二,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能联合为并控制这个真正的共同体,以保障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离开了类的全面发展,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样,离开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类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类和个人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不能分开、孤立地加以考察的。因此,“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全体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3](P243)即人类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在批判“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以追求物质利益为根本目的而把人作为物来对待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发展观,它导致大量非人现象的出现。对此,马克思有一系列深刻的论述。比如,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就指出:“实际需要、利己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原则;……实际需要和自私自利的神就是金钱。”这是因为“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4](P194)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分析货币与人的交往时指出:“每个个人行驶支配别人的活动或支配社会财富的权力,就在于他是交换价值的或货币的所有者。他在衣袋里装着自己的社会权力和自己同社会的联系。”[5](P106)

资本主义的“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是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把社会的发展仅仅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把经济增长过程片面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长过程。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见物不见人,是一种“客体为中心”的发展,实际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没有幸福的富裕”,人的素质提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快速的经济增长与滞后的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产生了贫富悬殊,消费畸形,道德滑坡,腐败滋生,犯罪增加,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人被变成为实现增长的工具和手段,造成劳动者的畸形发展,不是使他们日益自由,反而增加了对机器、对资本家的依赖,使人更加受到限制,成为机器的附属物,成为“单向度的人”。把人设想为只知道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从而把文化因素从经济主体中排除出去,造成经济和文化的对立。最终导致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蔓延泛滥,从而造成深刻的文化危机。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往社会仅仅把人作为手段的超越,是对“经济人”的扬弃,它要求经济发展应始终围绕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这种发展模式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为目的,为此要求把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道德进步和环境质量的提高统一起来。这就摒弃了传统的见物不见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认为,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才能实现。我们过去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有这样一种认识,即认为经济的发展比人的发展更重要,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了,人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因而常常重物轻人,把发展归结为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教训,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检讨。其实,这种思维有违于完整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集中表现在人的发展上,表现为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上,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上。经济增长最终目的并不是“物质”本身,而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政治、经济、社会的各种制度的演进和改变也是为了给人的发展创造一种更好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倘若不能转化为人的发展,那就失去了明确的目的和方向。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与发展,加上市场的负面作用,我国也出现某种程度的“以物为本”的发展倾向,如把人只作为赚钱的手段而不顾人的安危,只把物作为人惟一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不讲道德,只顾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等(频频矿难事故就是这种倾向的典型表现)。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更要求我们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关怀社会弱势群体,倡导社会公正,尽量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尽量减少人对物的依赖。因此,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国的市场经济才能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以人为本”的手段

人的全面发展的最根本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人才能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逐步解决失业、人口、生态环境等问题,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P74)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才能提供丰富的产品,人们才拥有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才能在物质和精神领域内进行创造和享受等一系列活动,人们才更加有条件去追求文明健康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正像马克思所说:“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7](P216)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如果不能成为自然的主人,人的需要不能日益得到满足,那么,人也就不能成为自身和社会的主人。因此,现阶段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由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早在建国初期,邓小平就认为共产党就是为发展生产力的,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过“文革”灾难之后,他通过冷静分析,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8](P182)为此就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强调在这个问题上态度要坚决,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过去二十多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9](P250)为此,他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真正发展了你才有机会,否则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力,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生产力,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国内,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社会稳定,做到长治久安;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文明程度;要坚持“一国两制”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增加国民收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从国际上看,不论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还是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都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这一切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先搞好经济建设,集中力量把生产力发展上去。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速度。我国经济建设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将其概括为“增长数量成绩好,质量却很差”。为此,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更高的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它的排斥和否定,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经济发展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过程。“以人为本”是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必须着眼于和服务于这个目的。要真正做到比较充分地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这就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发展什么都谈不上,发展慢很多问题无法解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这个指导方针是正确的。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改革的原则必须以全民利益为基本,让改革的利益回归到全国老百姓,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消除这一时期容易出现的经济失调、社会失序、心理失衡带来的消极影响;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收稿日期:2005-12-07

标签:;  ;  ;  ;  ;  ;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_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