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与环境文化意识_自然观论文

自然观与环境文化意识_自然观论文

自然观与环境文化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观论文,意识论文,环境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作为自然与文化的统一体,需要一个自然和文化相统一的生存环境,建设不同于以往文化形态的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而首要的意识就是确立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自然观。

一、西方现代自然观与后现代生态意识

西方现代文化的主流方向一直是朝着反自然的方向发展,其首要的前提就是宇宙自然被剥夺了生命而仅仅被理解为一堆无生命的物质。人类认识自然的目的就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而索取和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料以便创造出更高的物质财富。我们可以把这种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反自然的文化思路称为自然的文化化思路。自然在现代文化的生成中蜕化为只是依照人类的物质需要而被征服和占有的物质对象。

对自然如此认识的后果,导致人的整个生命的审美感和道德感枯乏,从而产生对大自然无限制的掠夺和破坏。

重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联系,不去掠夺、破坏这个世界,使大地和生命得到不断的繁荣。回到自然,把生命还于自然,把神性还于生命。这种意识集中体现在当代西方人强烈呼吁的“走向大修复”的后现代生态学运动中,后现代生态意识本质上表达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哲学祈求。自然被重新理解,赋予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哲学的价值。

西方后现代生态学的核心在于:在自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意义和价值。宇宙自然被理解为一个统一的生命大家庭,而人类就是关怀和看顾“自然”这个大家园的园丁。人并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的托管人。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保证生命与生命的交融共感,繁荣共生。

二、中国古代自然观与天地境界的理想人格

从华夏文明的初端起,中国古人就把“生”当作宇宙万物的本体,人与宇宙万物同处于生生不息的创化中。

以“生”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人与自然万物就有了一个共同的本源。这种思想可以用“万物同体”四字来概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这样的理解,宇宙自然对于国人是和谐的大家园,人们随时都可在自然万物中窥见天心体会诗意。人以自我的生命感应着自然万物的生命,并从生命与生命共生共感中见到生命跃动的节奏。这种密切连结的生命方式,不仅代表了一种广大的和谐,而且意味着自然成为人的精神家园,国人的宇宙胸怀即源于此。

“生”作为宇宙本体,对“生”这个本体境界的追求,就成了中国古人最高的人生境界。人的精神、人格就是如何对待世界、他人和自己的问题,在把自己的生命同其他万物的生命连结起来,同时也就把个人的生命提高到新的境界,成就了这种最高境界的人,道家称为“真人”、“至人”,儒家称为“大人”、“圣人”、“仁人”、“君子”。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天地境界之人格的培养和完成。

这些思想关涉的都是基于宇宙之本体“生”的人生境界问题:人是宇宙生命自觉的认同者,更是自觉的担当者。这种联系着宇宙大生命的天地境界就是物我一体的宇宙意识,必然包含着深厚的道德感、审美感和宗教感。仁心即天心,人道即天道,人和即天和,人性见于自然,自然道尽人性。

三、加强环境文化建设

环境文化的基本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哲学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自然观。环境文化意识和西方的后现代深层生态学意识是一致的,是对反自然的、同自然对立的自然文化化思路的自觉超越,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对自然的支配、征服的关系的自觉讨伐,强调生态平等的道德观,主张将人类的自我扩大到自然万物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共生。如果说自觉的改造自然是一种文化自觉,那么自觉的顺应自然也是一种文化自觉。人与生态环境和自然万物的和谐一体意识应该标志着人类文明迈向更高的阶段。

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的理解以及对担当宇宙万有生命的天地境界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说达到了非常高的深层生态学的理论水平。中国古代自然观对我们环境文化建设更重要的启示,还在于文化的自然性质的问题上。我们正在建设的环境文化,应是自然的文化化和文化的自然化的统一,最适合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应是自然的文化化与文化的自然化统一了的、文化和自然全面融合的环境。

标签:;  ;  

自然观与环境文化意识_自然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