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中小学后勤工作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后勤工作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被人们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一个实践与理论课题。就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而言,又首先是从高等院校开始试点,进而逐渐推及到城市中小学。目前部分农村中小学也有了初步的尝试。因此,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中小学后勤工作社会化的时机已日趋成熟。
中小学后勤工作社会化,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学校后勤部门通过充分利用社区有关部门或单位可能为我们提供的优质服务,来减少乃至免去人、财、物在学校后勤工作中的消耗。这不仅可以弥补学校现有资源的不足,而且可以改变学校资源的投入方向,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学校后勤部门通过充分挖掘学校现有诸种资源的潜力,特别是学校的文化技术优势和大型校产校具的使用余力,来满足社区的各种需要,进而在服务中提高现有资源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逐步形成学校资源利用、成本回收、维修更新等在整个社会中的良性循环。由此可见,中小学后勤工作的社会化,决不是学校后勤部门的“单相思”,而是学校与社会在互动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资源共享共用,双向有偿服务,逐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学校的自我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一、中小学后勤工作社会化的必然性
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问题的提出及其实践,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与我国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教育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的。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教育体制改革必然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管理改革,特别是学校后勤管理改革,尤其是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探索,又首当其冲,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重点之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实践探索,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这不仅是对高校后勤工作进行社会化改革试验的肯定,而且为各级各类学校后勤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要求:“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
由此可见,学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决不仅仅是对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后勤管理改革提出的要求。当前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粗放式经营方向集约式经营方式转变进程的加快,又为中小学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中小学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有可能由理论研究转化为实践探索,或者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推进中小学后勤工作社会化的研究与实践。
二、中小学后勤工作社会化的迫切性
随着形势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之后,原有的学校后勤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和满足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大包大揽的弊端更日益显露出来。
一是包得过多,致使学校后勤不堪重负。长期以来,师生员工的吃、住等生活所需,全由学校包揽已习以为常,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一种既定的办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校承担了许多本不该由学校承担的管理职能,完成了许多本不该由学校完成的工作任务,致使学校后勤在生活上包揽的事务越来越多,学校办社会的包袱越背越大。特别是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师生员工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和师生员工生活的需要,又不得不继续加强后勤部门,增设后勤机构,增添后勤人员,增加服务项目,从而使学校后勤负担越来越重,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造成机构臃肿,队伍庞杂,占用了学校相当一部分财务和物力;而且由于这种模式逐渐形成了学校依赖国家,师生员工依赖学校的被动局面,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牵制和分散了学校领导办学的精力。
二是统得过死,致使学校后勤缺少活力。学校后勤部门既是学校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但是原有的学校管理机制往往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视甚至排斥其相对独立性。管理权力过分集中,致使学校后勤部门在人、财、物的使用调配上,缺乏应有的自主权,而难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需要,来调整和改变学校后勤工作的思路,最终致使学校后勤管理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三是平均分配,致使学校后勤没有压力。学校后勤服务工作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生产经营型、服务型和管理型。这三种类型,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而原有的学校后勤管理体制,习惯于采用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和经验管理,不善于按经济规律办事。工作上无定额,经济上无指标,职责不清,赏罚不明,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这不仅严重压抑了后勤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强化了“学校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学校大锅饭”的不良思想意识。
由此可见,学校后勤管理中长期形成的那种自我封闭的服务体系,已经严重阻碍了学校整体改革的深化和自身的发展,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而其中最明智的决择就是通过逐步实现学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来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以兴利除弊,为加快学校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三、中小学后勤工作社会化的重要性
中小学后勤工作社会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学校后勤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最明显最突出的是它有利于实现学校后勤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学校后勤管理资源的使用效益。学校后勤管理资源,主要包括学校后勤管理操作过程中使用的人、财、物等资源。因此,中小学后勤工作社会化对资源化配置之实现和使用效益之提高的作用,就集中表现为能够促进学校后勤人、财、物科学合理的调配,保证以较少的人、财、物投入,换取最大的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具体地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有利于促进人员流动,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和影响下,学校后勤管理的人事权始终未能得到落实,致使学校后勤管理中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流不出;人浮于事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迟迟不能打破,致使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一直难以改变。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后勤管理的正常运转,而且严重挫伤了后勤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中小学后勤的社会化,必然伴随着学校后勤人事、劳动制度的改革,从而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使学校与社会在人力资源上的流动与互补。这样,不仅可以精减学校后勤机构,辞退可用可不用的人员,而且可以通过竞争上岗,增加工作的动力与压力,还可以增强职工的成本意识,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保证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是有利于优化资金分配,解决建设中的主要矛盾。中小学建设与发展的资金不足,是目前中小学后勤管理工作者都会遇到的棘手问题之一。由于中小学后勤工作铺摊布点过多,管理范围过广、服务内容过细,致使中小学后勤管理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措施,都与一定的资金投入联系在一起。处处要花钱,时时要花钱,而且学校在客观上又拿不出更多的钱。但为了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让师生员工生活得满意,学校又不得不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而尽力投入,致使时时缺少钱,事事花大钱。一方面是资金严重不足,该买的买不回,该建的建不了;另一方面是资金严重浪费,不该买的买了,不该建的建了。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是与原有封闭的自我服务管理体系密切相关的。实现中小学后勤工作的社会化,就从体制上打破了这种封闭的自我服务的管理体系,让社会来承担一部分本该由社会而且目前社会又有可能承担的服务项目,这就有可能为学校节约一大笔资金,从而优化学校资金分配,把钱用在刀刃上,集中必要的财力,解决学校建设发展中重点项目的资金缺口问题。
三是有利于降低物资消耗,提高校产的使用效率。鉴于上述同样的原因,中小学校在庞大的资金支出的同时,居高不下的物资消耗,也是令校长们头痛的一个问题。再由于学校后勤物资、设备、校产校具的使用,又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循环,从而使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学校都必须具备,往往是这也需要,那也少不了。但一旦拥有,特别是大型的校产校具包括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其使用频率和效率又是相当低的。这就使学校后勤管理操作过程中的两难境地长期无法改变。一方面是学校物资供应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校产校具使用严重不足;一方面是学校物资消耗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校产校具使用率呈低不上。实现中小学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能够打破条块界限,改变彼此分割的局面,促使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实现学校与社会各自所拥有的资源的共享共用。这样做,不仅能让社会承担一部分服务项目,从而把学校的物资消耗降低到最低程度,而且能让社会有关部门来有偿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更好地发挥现有校产校具特别是现代化设施设备的作用,把校产校具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到最高的程度。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唯有在中小学后勤工作不断社会化的进程中才能逐步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