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树立自信心_自信心论文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树立自信心_自信心论文

树立起创新人才培养的自信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自信心论文,树立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来,“创新精神”或“创新人才”培养就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2005年,“钱学森之问”提出来以后,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显得更加紧迫,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学校变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然而,就在全国教育系统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破解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题的同时,也有一些声音认为,我们的教育体系之所以没有培养出富于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不行,或者我们的文化不行,甚或是我们的社会制度不行。这“三个不行”的言论经常出现在一些论及创新精神或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章中。这些文章在论辩中所采用的证据往往是不充分的,证明过程在逻辑上也存在很多漏洞,其结论折射出悲观和失望的情绪。

      开展创新人才培养,首先需要树立起教育自信。当前,尽管我们整个基础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掣肘,教育过程中重知识轻认知、重分数轻素质、重掌握轻应用等现象还比较突出,但是,比起30年前来说,基础教育系统无论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教育条件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先进的学校、优秀的教师早已开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学生的自主化、个性化、服务性、问题解决和项目导向制的学习都得到了广泛的试验和推广,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宽广。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都有一大批校长和教师为了学生的自主、全面、多样和可持续发展在辛勤劳动和不倦追求。那些认为中国教育体系不支持创新人才培养的人对于当前中小学校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缺乏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其次要树立起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富于创造的活力,对于创新有着强烈的愿望和不可遏制的推动力。《易经》中关于世界变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为创新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儒家思想中对社会和人生伦理性的追求为创新指明了价值方向;道家思想中对自然和人生关系的沉思以及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创新提供了思想图式和思维工具;各个民族历史上层出不穷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等演绎着一幕幕创新的历史大剧。那种认为中华文化缺乏创造性基因,因而孕育不出杰出创造性人才的观点是缺乏充分事实根据的,是没有出息的文化悲观主义的观点。

      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还必须树立起社会制度自信。当前,我们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为价值理想,需要也必须极大地发掘全体人民的创造性潜能,造就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创造性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正在全面深化改革,以释放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活力,并为个人的自由、充分和有尊严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支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创新是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是有条件支撑的,创新也是受到国家和全社会鼓励的。可以说,当前的社会制度和环境是近代以来培养创新人才最好的时期,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握这个历史机遇,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性潜能的迸发创造更加良好的教育条件。

标签:;  

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树立自信心_自信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