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_吸烟的危害论文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4

1 问题提出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香烟生产和消费国。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1993),在过去30年间,美国等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香烟消费逐年下降,而我国却呈上升趋势[1]。1993年我国香烟生产和消费分别占全球香烟生产和消费总量的40%和31%[2]。不仅如此,青少年吸烟者正成为庞大的香烟消费人群。卫生部组织的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吸烟者已增至500多万[3]。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吸烟人数约为20%[3],而江西省中学生曾经吸烟者达到30%左右[4]。同时,青少年吸烟还存在增长速度快和低龄化的特点。青少年吸烟给其带来严重的身心问题。研究表明,吸烟对青少年健康造成的危害在吸烟开始后的头几个星期就已变得非常明显[5]。青少年吸烟后头一秒钟的呼气量与他们吸烟的支数成显著的负相关[6]。烟龄越长,其呼气量比正常呼气量少得越多[7]。而且,吸烟还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研究发现,吸烟与学习困难、饮酒、吸毒、逃学和性行为等有紧密相关[1][8]。由此可见,吸烟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构成极大威胁,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已势在必行。

但我国现有的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研究绝大多数是从健康教育入手,这种强调吸烟长期危害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吸烟行为进行干预的研究在我国尚很少见。西方现有以学校为基础的吸烟预防和干预方案主要包括以下4种理论模式:(1)健康教育干预模式。该模式将预防和干预的重点集中在吸烟对健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上,强调提高学生对吸烟长期危害的认识。但这种干预方法的效果却令人失望,绝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学生的吸烟行为没有或只有轻微的影响[9,10]。(2)社会影响干预模式。该模式从心理学层面出发,强调让青少年了解对吸烟行为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教给青少年识别引诱他们吸烟的社会因素,并提高抵制这些因素的技能和方法。一些基于该模式的实证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追踪研究表明,干预组的吸烟人数要大大地少于控制组[11,12]。(3)生活技能干预模式。这种模式将个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引入干预方案,强调教给青少年一般的生活技能、沟通技能以及社会技能等,在发展个体一般的生活应对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他们抵制吸烟的特定能力和认识。以此为基础的预防和干预研究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些研究表明后测中实验组吸烟人数少于控制组,实验组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为人所接受的个性特征[13,14]。(4)认知发展干预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以上3种干预方法都忽视了个体吸烟行为的发展过程。在他们看来,个体从不吸烟者变成一个经常吸烟者平均需要两年的时间,要经历很多阶段和过程,但前面的干预法只将重点集中于开始阶段,也就是从从不吸烟到第一次尝试的过渡。因此在青少年发展为经常吸烟者的过程中,它们错失了许多干预的机会。同时,该模式针对以上3种干预方法忽视青少年使用抵制技能动机的问题,提出干预的重点应集中在改变青少年的认知上,通过让青少年合理地解释吸烟与同伴友谊、情绪应对和成熟的关系,来达到干预的目的。威斯康辛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在即时后测、6个月的后测和18个月的后测中,比控制组的学生尝试吸烟的可能性小,且后两次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的水平[15]。

纵观国内外已有的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三个问题:第一,国外已有的一些干预模式在理论上存在着千定的问题和缺陷。例如,Donaldson认为,健康教育和社会抵制模式之所以只能改变青少年有关吸烟危害的认识和抵制技能,却很难在根本上改变其吸烟行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方案在理论上存在只重视社会抵制技能、忽视其他重要影响因素等缺陷[6]。不仅如此,4种模式干预的方向不同,干预的成分迥异,这就难免使干预方案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割裂的倾向,因此,将这四种理论模式中的有效成分结合起来实施干预,是合理而必要的。第二,国内有关的于预研究主要着眼于健康教育,但青少年吸烟问题既是生理问题,更是心理问题,因此急需从心理学角度发展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特点的预防和干预方案。第三,以自我报告法测查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容易出现隐瞒或虚报吸烟行为的情况,这个问题成为困扰吸烟干预研究的难题。因此,本研究采用伪装测验法和自我报告吸烟行为相结合的方法,该方法的有效性在以往的国外研究中已得到证实[11]。伪装测验要求被试提供他们的唾液样本,并假称可以从他们的唾液样本中获得他们是否吸烟的证据,以此来提高被试自我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有鉴于此,本研究拟结合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我们前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健康教育、抵制社会影响和改变与吸烟有关的认知等多种干预成分有效地结合起来,旨在于探讨各种干预成分的有效性及其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我国青少年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吸烟预防和干预方案,以延缓或减少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选自北京市两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各两个班共662人,前测中回收有效问卷643份,后测中回收有效问卷587份。经过前后测匹配剔除无效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573份。在选取各个年级的班级时,事先要求学校所挑选的班级具备男女比例相当、学习成绩相当以及班主任水平相当等条件,在此基础上随机将每个年级的两个班分成干预组和控制组,并将干预组记为"1",控制组记为"2"。其中,干预组为311人,男143人,女168人。控制组为262人,男128人,女134人。

2.2 测查内容

2.2.1 被试吸烟行为 选自美国国立药物滥用研究所的吸烟调查,分成被试曾经吸烟行为和上个月吸烟行为两个指标。(1)曾经吸烟行为要求被试报告至今为止的吸烟行为,答案分别为“从不吸烟”、“以前吸但现在不吸”、“偶尔吸”和“经常吸”。在数据分析中,将选择“偶尔吸”答案的被试称为“偶尔吸烟者”,将选择“经常吸”答案的被试称为经常吸烟者。(2)被试上个月吸烟行为。答案为2点量表,要求被试报告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是否出现过吸烟行为,答案为“不吸”和“吸”两类。

2.2.2 吸烟危害 项目选自Kathryn[17]的研究,要求被试回答吸烟的短长期危害,为5点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共7道题,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为0.72。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编码,青少年得分越高,则越赞同吸烟具有各种危害。

2.2.3 对吸烟好处的认识 项目选自Kathryn[17]的研究,要求被试回答对吸烟益处的认识,为5点量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在此基础上进行因素分析,得到三个因子:吸烟与情绪关系的认识(以下简称“情绪”)、吸烟与友谊关系的认识(以下简称“友谊”)以及吸烟者形象认识(以下简称“形象”)。三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分别为0.62、0.80和0.74。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编码,青少年得分越高,则越赞同吸烟能带来情绪、友谊和形象方面的好处。为便于分析,最后将“情绪”、“友谊”和“形象”变量合并后得到“吸烟好处”变量。

2.2.4 抵制技能 项目选自Elder等人[18]的研究,要求被试在感知到同伴的吸烟压力时,在“直接而简单的拒绝、说明不吸烟理由、拒绝吸烟并提出替代性活动、对同伴吸烟行为予以支持、避而不谈吸烟的事、以攻击性行为反驳对方以及接受香烟”7种方法中选择1至2种抵制方法。在参考Elder研究的基础上将抵制技能进行再编码:若被试选择了前3种方法中的至少两种抵制技能,则记为“高”抵制技能;若被试只选择了前3种方法中的一种,或后4种技能中的至少一种,则记为“一般和差”抵制技能。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方案 采用自编的名为“远离香烟”(Stay Away From Tobacco,简称SAFT)的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和干预方案。该方案共包括7次活动,每次活动45分钟,每周开展1次活动,共持续7周,同时在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中实施。方案包括4个成分:即健康教育、识别并抵制同伴压力、抵制大众媒体影响以及吸烟认知。

“远离香烟”方案与以往国内外的预防和干预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本方案借鉴了以往众多的基础研究结果,将青少年吸烟行为放在生态化、系统化的背景中进行考察,认为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原因是综合性的,它会同时包括环境、动机和认识等多种因素。也就是说,本方案将青少年吸烟行为视为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将健康教育、抵制技能和吸烟认知等多种干预成分综合起来进行干预,势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的理论思考和分析,“远离香烟”方案改变了以往健康教育只注重长期身体危害的做法,更多地强调吸烟给青少年带来的长、短期危害、身体和心理的危害,力图使健康教育内容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要。并综合运用录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行为演练和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手段,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以抵制两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通过改变青少年对吸烟利弊的认识和态度降低他们的吸烟动机,由此从多角度、多成分入手以达到预防和干预的目的。

2.3.2 实验程序

2.3.2.1 前测 前测以班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充当主试,以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测查中将伪装测验和学生自我报告法相结合,以提高自我报告的真实性。

2.3.2.2 干预阶段 前测结束后马上进行,干预持续时间为两个月,共有4名课题组成员参加了预防和干预实验,为保证实施者信度,制定实施者手册以统一干预过程中的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并在干预前对干预成员集中进行七次培训,以切实保证干预效果。同时,在干预过程中要求干预组被试不得将干预的内容泄露给其他的班级,以更好地对控制组实施控制,从而保证干预效果的信效度。

2.3.2.3 后测 方案实施结束后马上进行后测,获取预防和干预对青少年吸烟行为影响的数据。

3 结果

3.1 前后测中青少年上个月吸烟行为的转变

运用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比较干预组和控制组前后测中上个月吸烟行为的变化,得到以下的结果。

从表1可知,干预组后测中的吸烟行为要显著地低于前测,后测吸烟行为降低了5.2%,而控制组则呈现出后测吸烟行为上升的趋势。

同样的趋势表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青少年身上。干预组的男生和女生后测中的吸烟行为比前测分别降低了6.4%和4.2%,而控制组男、女生后测吸烟行为则上升。干预组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后测吸烟行为比前测分别降低了4.4%和7.1%,而控制组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后测吸烟行为则分别上升了3.3%和0.9%。可见,干预方案对男生和高中生的作用更为显著。

同时,干预组中的偶尔吸烟者后测中的吸烟行为几乎比前测减少了近3倍,而控制组中的偶尔吸烟者后测吸烟行为仍在上升。但无论是哪个实验组,经常吸烟者的后测吸烟行为均未发生变化。

3.2 前后测中青少年吸烟认识的转变

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考察干预组和控制组前后测中吸烟认识的转变,得到以下结果。

从表2可知,干预组后测比前测更反对吸烟会带来情绪、友谊和形象等方面的好处,后测中更赞同吸烟能带来各种危害。其中,在吸烟有利于友谊形成、吸烟者形象很帅这两种认识上,干预组后测的反对程度要显著或接近显著地高于前测。

表1 前后测中青少年上个月吸烟行为(%)

表2 前后测中青少年吸烟认识的转变

与之相比较,控制组后测比前测更显著地认为吸烟具有情绪、友谊和形象等方面的好处,而在后测中则认为吸烟所带来的危害较小。

3.3 前后测中青少年抵制技能的转变

从结果可知(见表3),干预组后测中高水平的抵制技能显著地多于前测,后测高抵制技能增加了10.9%。而控制组后测高水平抵制技能则比前测减少了2.1%。

表3 前后测中青少年的抵制技能(%)

3.4 后测吸烟好处认识、吸烟危害、抵制技能与后测上个月吸烟行为

为了进一步考察在各种预防和干预成分中,哪一种成分能显著地对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产生影响,我们运用了stepwise多元回归方法,分别考察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后测吸烟好处认识、吸烟危害、抵制技能与后测上个月吸烟行为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

表4 干预组后测吸烟好处认识、吸烟危害、抵制技能与青少年后测吸烟行为的关系

从表4可知,在干预组中,所有的干预成分里只有后测吸烟与友谊的认识以及吸烟危害的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干预组青少年的后测吸烟行为,而控制组则没有一个变量可以预测其后测吸烟行为。

3.5 各干预成分的中介作用

为了深入分析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我们运用路径分析考察了干预条件(实验组和控制组)、各预防和干预成分与青少年后测吸烟行为的关系。

图1 “远离香烟”方案作用机制

从图1可知,预防和干预方案可以有效地预测后测中的吸烟好处、吸烟危害和抵制技能。表现为控制组青少年更认可吸烟好处、更忽视吸烟危害,以及抵制技能水平更差。而更关键的是,后测中的吸烟好处和吸烟危害认识对后测上个月吸烟行为起显著的预测作用。当青少年更认可吸烟好处、更忽视吸烟危害时,其后测吸烟行为就越多。

以上的模式图充分说明,干预条件可以间接通过吸烟好处和吸烟危害认识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作用。

4 讨论

4.1 预防和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本预防和干预方案能收到较好的预防和干预效果。其中,干预组后测吸烟行为比前测降低了5.2%,而控制组后测吸烟行为却比前测增加了2.3%。

同时,方案有效地降低了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其中,男、女生后测上个月吸烟行为分别下降了6.4%和4.2%。可见,该方案对男生的效果要稍好子女生,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的一些研究相符。这些研究比较了不同实施者的预防和干预效果,结果发现由老师或其他成人主持的吸烟干预活动对男生的效果要比女生好,而同伴主持的干预活动则对女孩的效果更好[19]。

同时,初中生和高中生后测上个月吸烟行为分别下降了4.4%和7.1%,这说明本预防和干预方案对高中生作用较为显著。而国内以健康教育为主的预防和干预研究则认为,年龄越大,干预方案的效果越不明显[20]。之所以存在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我们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预防和干预的成分存在根本的差别。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健康教育角度出发对青少年进行预防和干预,干预中更多地强调吸烟所带来的长期危害而非短期危害,而研究者认为,高中生普遍存在“现实定向”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更关注吸烟所带来的眼前的社会和心理益处而非长远的危害,因此,尽管绝大多数高中生知道吸烟对身体不利,但他们仍然会因为吸烟会带来社交等好处而开始吸烟[21]。可见,与健康教育相比,高中生吸烟的动机对其吸烟行为的影响更为巨大。而我们的预防和干预方案综合运用健康、社会影响和吸烟动机等多种干预成分,这样的训练方案从根本上抓住了高中生吸烟的主要原因,满足了高中生的内心需要,因此在高中生中效果更好,这一结果也得到国外一些研究的支持[10]。可见,根据预防和干预对象的特点制订有效的方案尤其重要。

4.2 预防和干预方案对不同吸烟地位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该干预方案对偶尔吸烟者尤其有效,偶尔吸烟者的后测吸烟行为下降了47.1%,这一结果与国外的干预研究相一致[12]。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偶尔吸烟者的吸烟动机以及偶尔吸烟者的特点紧密相关。一方面,偶尔吸烟者吸烟的主要原因是好奇、感受到同伴影响和压力以及缓解紧张情绪等[22,23]。而我们预防和干预方案的重点恰恰在于教给青少年抵制同伴压力技能、正确地认识吸烟与友谊、情绪以及吸烟者形象的关系。同时,干预中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模式,综合运用了小组讨论、行为演练和头脑风暴法等充分调动青少年积极活动性的手段,使青少年能真正投入和参与到活动中,用“心”去感受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偶尔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尚未形成规律,往往是由一定的情景诱发而生,因此抓住偶尔吸烟者的主要吸烟原因进行干预是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我们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应在青少年吸烟尚未成瘾时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但该方案对经常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却没有影响,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相符[12]。这是因为,经常吸烟者已形成了吸烟的习惯和意识,其中一部分吸烟者甚至已经对香烟成瘾。同时,这一人群不愿戒烟的最大顾虑征于,他们非常担心戒烟会给他们带来体重增加、生病和其他的一些危害。因此,仅从增强抵制技能、改变吸烟危害和好处认识等成分入手进行干预显然是不够的。只有综合运用医学和心理等手段,运用药物、行为和认知等干预方法才能对这一人群有效[24]。这也从另一侧面告诉我们,尽管在青少年中经常吸烟者人数并不很多,但如何有效地对这一人群开展干预、如何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制订干预方案,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4.3 预防和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吸烟认识的影响

研究发现,吸烟预防和干预方案能有效地帮助干预组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吸烟好处和吸烟危害认识。其中,干预组青少年后测较前测显著地反对吸烟能带来友谊以及吸烟者形象很酷。这一结果与国外的干预研究相符[15]。

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控制组后测中更显著地认为吸烟能给他们带来好处,吸烟危害不大。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周围环境中同伴、父母和大众媒体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对吸烟的态度也更趋向于认同。因此,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活动应尽早开始,应在青少年开始吸烟年龄的早期就对其进行预防和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吸烟认识和吸烟观念,从而有效地拒吸第一支烟或减少吸烟行为。

4.4 青少年吸烟预防和干预方案的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本预防和干预方案的多种成分中,干预组后测中吸烟与友谊的认识以及吸烟危害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后测吸烟行为,这充分说明这两种干预成分对改变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符[24]。国外众多的健康教育取向的预防研究表明,单独的健康教育对改变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作用不大,但尽管如此,健康教育仍可以成为预防和干预的有效组成成分之一[10]。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吸烟与友谊认识对预防和改变青少年吸烟行为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青少年友谊观的最大特点是认同,他们倾向于将是否对事物拥有同样的行为、态度和认知视为友谊形成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这样一种观念和想法的驱使下,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内心中希望将吸烟行为作为获得吸烟青少年友谊的手段。可见,只有改变青少年不正确的吸烟动机,才能激发其不吸烟的内在动力,并能使其自觉、主动地使用所学的拒烟知识和技能。我们的研究结果再次证明,只有将健康、抵制技能和动机等多种预防和干预成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路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本预防和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作用机制。在所有的干预成分中,吸烟好处以及吸烟危害的认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调节作用,干预方案通过这两种成分间接地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作用,从而延缓或减少青少年的吸烟行为。

5 结论

在预防和干预方案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作用上,干预组后测中的吸烟行为比前测降低了5.2%,而控制组则呈现出后测吸烟行为上升的趋势。同样的趋势表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青少年身上。干预组的男生和女生后测中的吸烟行为比前测分别降低了6.4%和4.2%,干预组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后测吸烟行为比前测分别降低了4.4%和7.1%。

同时,干预组中的偶尔吸烟者后测中的吸烟行为几乎比前测减少了近3倍,而控制组中的偶尔吸烟者后测吸烟行为仍在上升。但无论是哪个实验组,经常吸烟者的后测吸烟行为均未发生变化。

在吸烟认知上,干预组后测比前测更显著地反对吸烟会带来友谊和形象等方面的好处。而与前测相比,干预组在后测中更赞同吸烟能带来各种危害。而控制组则正相反,控制组后测比前测更显著地认为吸烟具有情绪、友谊和形象等方面的好处,而在后测中对吸烟危害性的认识则有所降低。

在抵制技能的转变方面,干预组后测中高水平的抵制技能比前测增加了10.9%。而控制组后测高水平抵制技能则比前测减少了2.1%。

在干预组中,只有后测吸烟与友谊的认识以及吸烟危害的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青少年的后测吸烟行为。而控制组则没有变量可以显著地预测其后测吸烟行为。

预防和干预条件通过后测吸烟好处、吸烟危害认识间接地对青少年后测吸烟行为产生影响。

标签:;  ;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_吸烟的危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