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资源要素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_经济增长论文

不同资源要素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要素论文,作用论文,我国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8)04-0039-05

按照一般规律,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应降低,与资本和社会资源的关系会更加密切。但我国经济在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后,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速度成倍增长,从而出现了自然资源短缺、对经济增长约束增强的趋势,并出现了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失衡。与此同时,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各地区对不同资源的需求相差悬殊;加之各地区资源禀赋不一,从而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千差万别。哪种资源对我国经济的约束性更强,哪些地区对自然资源依赖性更强,这是我国现阶段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

由于划分资源种类的方法很多,每种资源又包括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又有其特定的领域,因此难以进行统一。本文将资源归纳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三大类,每类又分别选择一种有代表性的普遍资源。在自然资源中,水资源既是应用广泛的基础资源,又属于环境本底,且具有分布的遍在性和使用普遍性特点,以其代表自然资源,并以各省的用水量和供水量作为相应指标;资本也是不受行业和经济结构限制、又最容易表示经济实力的资源,以其代表经济资源,用资本形成总额表示;而人力资源高度综合了诸多社会因素,又具有很强的技术特点,它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本文用人力资源代表社会资源,指标采用各省大专以上学历人员。

本文试图通过近十年来我国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使用量、供给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变化,以及现阶段这些变化在不同地区的表现,说明经济增长与各种资源要素之间的关系。

1 各种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变化

尽管经济和社会资源的供给与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同步进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亦不会停止,但快速增长时期的诸多非均衡因素使得供给与需求错位在所难免。资源条件变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作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对资源供给提出新要求。因此,各种资源对经济的作用可通过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的消费和供给两方面能力之间的比较关系来反映。在消费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使用能力的关系可用资源在经济中的使用效率表示,两者的关系被称作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使用效率高、依赖性强,反之,依赖性弱。在供给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供给能力关系可用资源对经济的供给弹性表示,两者的关系被称作资源对经济的限制性;供给弹性大、限制性弱,反之,限制性强。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供给弹性共同体现了资源对经济的作用程度。

1.1 资源的使用效率

经济增长依靠对各种资源的有效使用来支撑。资源使用效率从消费角度综合反映了经济对资源的使用能力和节约能力,这种能力越强,表明资源在经济中的重要程度越大,即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增强。因此,资源使用效率的大小是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的重要标志。

本文采用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与水资源使用量的比值作为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单位用水量所产生的GDP),GDP与资本形成总额的比值作为资本资源的使用效率(单位资本形成额所产生的GDP),GDP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值作为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每个大专以上人员所产生的万元GDP)。由1997-2006年的数据(图1)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的使用效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增幅较大,尤其是2000年以来增幅更快;资本资源的使用效率自2001年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总体变化不大;而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总体呈微弱上升,且在2002-2004年出现一个小波谷。

图1 十年来三种资源使用效率的变化[1,2]

Fig 1 Utilization rates of three kinds of resources in the past ten years

三种资源使用效率的变化反映了其与经济增长之间供给与需求的变动趋势,也反映了经济增长对资源依赖程度的变化。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对水资源的依赖性趋于增强,对资本的依赖性稳中有降,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变化较大,依赖趋势不明显。

1.2 资源的供给产值弹性

供给的价格弹性原是西方经济学中表示价格变动引起供给量变化程度的[3]。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与资源价格的变动趋势一致,即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产(或提供)资源的成本增加,资源价格升高。因此,本文用资源的供给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比率表示资源的供给产值弹性,作为资源供给对经济发展约束程度指标。弹性越大,说明资源供给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资源供应充裕。因此,若某种资源的供给量变动幅度大于GDP的变动幅度,表示该资源的供给富有弹性,表明该资源供给充足,对经济约束小;反之,则表示该资源供给缺乏弹性,表明该资源供给紧缺,对经济约束强。

本文选用1997-2006年三种资源供给量年变化百分比与GDP年变化百分比之间的变动关系计算供给产值弹性(表1)。由表1可以看出,1997-2006年水资源的供给产值弹性最小,平均弹性值仅为0.01,说明水资源供给量相对于经济增长非常有限。资本资源供给产值弹性表现为富有弹性且变化不明显,说明其供给已趋平稳,供给充裕。人力资源供给产值弹性波动较大,说明我国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正处于调整期。

表1 三种资源的供给产值弹性[1,2]

Table 1 Supply-output elasticity of three kinds of resources

年份 水资源弹性

资本资源弹性

人力资源弹性

1998/1997 -0.40 0.65 0.47

1999/1998

0.42 0.84 1.92

2000/1999 -0.14 0.54 0.13

2001/2000

0.06 1.34 1.85

2002/2001 -0.13 1.50 3.11

2003/2002 -0.25 1.77 1.36

2004/2003

0.24 1.33 0.37

2005/2004

0.10 1.11-0.35

2006/2005

0.20 1.14 1.03

合计0.1110.22 9.88

平均0.01 1.14 1.10

1.3 资源使用效率与供给弹性对经济的共同作用

资源对经济的作用可从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和资源对经济的约束性两方面来体现。经济对资源依赖程度愈大,资源供给对经济的限制性越强,对经济的作用就越大。资源使用效率高、供给弹性大虽不能完全体现资源的重要程度,但属于资源与经济相互匹配的强势组合类型,作用强度居中;而两者都小的情况则属于劣势组合类型,作用程度也居中(图2)

图2 资源使用效率和供给弹性对经济作用的组合形式

Fig.2 Combination of utilization rates and supply-output eiasticity of resources

由上述使用效率和供给弹性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对水资源的依赖性明显增强,但水资源供给的可能性却在降低,表明水资源对经济作用强;经济对资本资源的依赖性稳中有降,供给的充裕程度却稳中有升,表明资本资源对经济作用趋于弱化;经济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性强弱交替出现。这说明,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进一步增强,同时又由于约束性增强的趋势远远大于依赖性,经济发展对于日益紧缺的水资源处于被动利用状态;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在资金供给充裕的同时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实现根本改变,因此资本资源在增加的同时,使用效率并没有明显提高,资本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减弱;由于我国正处在教育结构调整期,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性和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性都处于波动阶段,尚没有固定关系。

2 各种资源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表现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资金已经不成为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代之的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由于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对不同资源的需求程度相差悬殊;加之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均衡,从而导致地区之间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千差万别。尤其是经济发展与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分布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明显的不和谐。因此,需要比较这三种资源对不同地区经济的约束程度,以便更客观地认识资源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2.1 使用效率的地区表现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都存在巨大差异,资源使用效率的地区分布可以从消费角度反映资源使用能力的空间变化。

2.1.1 水资源使用效率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极度短缺的国家,各地区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水资源依赖性增强的趋势。本文采用2006年分省数据分别对中国内地31个省(市、区)进行计算,结果显示,人均GDP最低的省份与最高的省份差距较大,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9.40倍;而与各省GDP相应的水资源使用效率变化幅度小且波动大,上海仅是贵州的3.83倍。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对水资源的依赖性越强。但它们之间并不是明显的线性关系,水资源使用效率的变化较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波动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2.1.2 资本资源使用效率 资金使用是投资收益状况的反映。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资金使用效率越高。尽管地区发展水平尚存在巨大差距,但数据显示,各地区经济对资金的依赖程度基本趋于均衡。用绝对偏差值表示其离散度,各省人均GDP的绝对偏差平均值为0.8843,而资本资源使用效率的绝对偏差平均值仅为0.2754,前者的离散度远大于后者。这表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资金使用差异已经不明显,投资收益趋于均衡。

2.1.3 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不同地区经济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按照一般规律,人均GDP越高的地区,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趋于提高;反之,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较低。但2006年各地区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与人均GDP数据显示,这种趋势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并不十分明显。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其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仅排在全国的第15位;最低的贵州省,其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排在全国的第23位。虽然两者的人均GDP有天壤之别,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差距却不大。剩余省份中除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人均GDP和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都在全国前列、两者比较一致外,其他省份两者在全国的排名大都不一致。

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升高趋势,表明经济越发达,对知识要素的依赖性越强;另一方面也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匹配程度有关。上述情况说明,人力资源使用效率随经济水平增长的趋势并不明显,尤其在发达地区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没有出现与经济同步增长的趋势,而且波动比落后地区更大。这说明由于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不匹配,使人力资源在我国地区经济中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2 供给弹性的地区表现

由于地区之间资源分布不均衡,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情况下,资源供给弹性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2.2.1 水资源供给弹性 由于水资源储量有限,供给一般不会出现较大变化,但经济增长会使需求不断增加,因此,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资源供给弹性将趋于减小。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绘制的水资源供给弹性与人均GDP柱状图总体上符合这一趋势;但各地区却存在巨大差异,经济发达和落后地区都存在负弹性的省份,同时中西部地区亦有弹性很大的省份(表2)。这表明从供给方面看,水资源对经济的约束在需求增加的同时,还取决于资源的总供给量差异。由于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相对于经济的地区差距,水资源总量的地区差距对供给弹性的影响趋于增大,因此,水资源储量丰富且经济落后的地区,水资源相对于经济增长表现为供给充裕。

2.2.2 资本资源供给弹性 资金短缺在20世纪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落后地区资金对经济的约束程度尤为明显。90年代,尽管中西部地区发展亟须资金,但由于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本效益高,仍有大量资金从落后地区流入发达地区,供给弹性在各地区都较小。进入21世纪,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增强,资金供应量大增,资金对全国经济的约束明显降低。表2显示,资金供给弹性在地区之间的变化较大,但经济发展水平最好和最差地区之间的资金供给弹性无明显差别,反而是经济发展处于中游水平的省份资金供给弹性略高。资本供给弹性的均衡化表明,目前我国资本流动比较充分,且有不少资金已经注入欠发达地区。地区之间资本供给相对于经济需求没有明显差异,资金供给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明显减小。

2.2.3 人力资源供给弹性 人是最容易流动的资源要素,人力资源供给充裕说明该地区教育水平较高,对人才吸引力较强。人力资源供给弹性取决于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需求量的关系。供给弹性大表明人力资源供给相对经济需求充裕,人力资源丰富,对经济约束弱;反之,表现为约束强。表2显示,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的供给弹性变化很大。这表明,人力资源供给与经济需求的关系在地区之间有不同表现,各省人力资源对经济约束程度千差万别。其中,供给弹性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如四川、湖北、浙江等)对人才的吸引力大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种情况在发达与落后地区都有分布;而供给弹性为负值的省份(如贵州、甘肃、青海、重庆、黑龙江、河北、内蒙古等)对人才的吸引力小于经济发展需求,其地区分布也较广泛。因此,我国发达与落后地区都有人力资源丰富与欠缺的省份,人才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

2.3 资源使用效率与供给弹性对经济共同作用的地区表现

根据上述资源使用效率和供给弹性对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定义为:资源使用效率和供给弹性都大于全国平均值时,为消费和供给都强的优势组合类型;资源使用效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供给弹性小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为消费强、供给弱类型;资源使用效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供给弹性大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为消费弱、供给强类型;两者都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消费和供给都弱的劣势组合类型。通过对2006年统计数据的计算,从经济对资源使用的依赖性和资源对经济供给的限制性方面得出三种资源对经济的作用(表3)。

由表3可见,从经济对资源的消费和资源对经济的供给两方面看,三种资源的消费和供给都表现较强的优势组合省份空缺,三种资源的消费强而供给弱的省份是河北和广东,三种资源的消费弱而供给强的省份也空缺,三种资源的消费和供给都弱的劣势组合省份是宁夏和新疆。可见,我国资源与经济的组合关系不理想,尤其是在这些组合中,三种资源消费都强的省份是江苏、山东、河南、浙江、福建、广东,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三种资源供给都充裕的省份是山西、辽宁和陕西,以中部地区为主;三种资源消费都弱的省份是青海、宁夏、新疆,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三种资源供给都弱的省份是河北、广东、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新疆,东、西部地区都有分布。消费强和供给弱表示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和限制性都强,资源对经济的制约性强,这样的省份居多;而消费弱和供给强表示经济对资源的依赖性和限制性都弱,资源对经济的制约性弱,这样的省份数量少。因此,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对经济的制约性较大。

3 结论

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与资源的关系是不断变化的;每种资源在不同地区,针对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其作用亦有很大差异。在前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资本资源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资金短缺曾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瓶颈。但在大规模发展经济之后,对基础资源消耗剧增,当自然资源紧缺和技术落后使基础资源的单位产出量难以提高时,仅有资金显得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资源对经济制约性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东部发达地区多表现为经济对资源使用的依赖,供给不足的限制性不大;中西部地区经济不但对资源的消费依赖小,而且还面临资源供给的巨大限制。尤其是自然资源对东部地区的限制,可以通过比较充裕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率得以弥补;而中西部的一些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面临着消费和供给不足的双重瓶颈。

按照麦克尔·波特所划分的竞争阶段[4],我国大多数地区仍然处于要素驱动阶段。要使经济真正过渡到投资驱动阶段,除大规模投资于技术领域外,投资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基本要素的改造与升级,即对教育和自然资源要素合理利用的投资。因此,尽管非资源型经济可以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但我国要素驱动型经济的阶段并没有结束,并且难以逾越。只有对自然资源要素加以保护与合理利用,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才是根本出路。

收稿日期:2008-05-08 修订日期:2008-06-13

标签:;  ;  ;  ;  ;  ;  ;  ;  ;  ;  

不同资源要素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_经济增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