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言语思维质量_思维品质论文

提升学生的言语思维品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言语论文,思维论文,品质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维发展与品质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我们常说:“读好文章就是边读边为自己的智商着急,读坏文章就是边读边为作者的智商着急。”这说的是作者的思维问题、读者的思维问题以及作者与读者的思维比较问题。在一般性阅读中,读者主要是摄取文本的信息,感知作者的情感,而在教学性阅读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感知文本“写什么”,而且要明白文本“怎样写”,更要懂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学性阅读中,除了关注言语内容,还要关注言语意图,思维在这种阅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的一般思维品质不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责,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思维品质才是语文学科的专责

      培养学生的一般思维品质不是语文学科的独当之责,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英语等学科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不同学科之所以有存在的价值,主要是因为它们重点发展的思维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理科重在发展抽象思维,文科重在发展形象思维。即便在文科中,每门学科发展的思维也不太一样,譬如政治学科重在发展学生的集中思维,历史学科重在发展学生的时间思维,地理学科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那么,语文学科重在发展学生的什么思维呢?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主要任务,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中明确地说:“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叶圣陶先生还说,“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凑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的肩上,实在是不必的”,并强调“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1]。叶圣陶先生之所以将国文科的目的归并为“阅读”与“写作”两项,是因为对“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作了进一步归并的结果,他认为“演说是用口的写作”,“写作原是说话的延续”[2],“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3]。阅读是信息的输入,写作是信息的输出,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是言语活动。

      在言语活动中,“思维是言语的内容,言语是思维的载体和形式”,这种用言语来表达的思维就是言语思维。培养学生的言语思维,提升学生在语用方面的思维品质,才是语文学科的专责。宁鸿彬老师在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时,设计了极富创意的教学活动: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①用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学生交流后明白了: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是标题,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几段话具体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它们的格局呈金字塔结构。这个简洁高效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文体的特征,在训练中发展言语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堪称经典。

      二、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要围绕语用做足文章

      李海林先生说得好:“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语用能力目的的‘附带的效果’,开发学生智力是实现语用目的的心理前提,提高审美能力已经内在地包含在语用能力的内涵之中。”[4]知识、思想、思维、审美只是影响或评价语文教学的要素,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目的意义。思维只有与言语结合起来,才能表达意义与思想,所以在思维训练中,我们不能忘记语文科固有的、独自承担的任务,即培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任务,从而使语文科的思维训练保持语文内容、语文目的和语文特点。这一点,应该成为思维训练的基线。

      教师是这个基线的衡量者、调控者和把握者。陈钟梁先生执教《合欢树》,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引领学生在“叙述”中体验“情感”,在“情感”中感悟“理性”,在“理性”中参悟“哲学”,直抵文本的精魂和作者的灵魂。陈钟梁先生边讲授边板书,完整的板书内容竟是王安忆对史铁生的评价:在叙述中流露出情感的原初面目,情感经过历练逐步趋于理性,理性最终孕育着哲学的果实。这段话既是这篇散文的教学内容,也是整堂课的教学支架,还是这节课的思维图式。在教学中,陈钟梁先生贴着文本,贴着人物,将思维训练与言语对话有机结合,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学生的言语思维品质,要发掘文本中的思维规律,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文本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其中蕴含着很多思维图式。这些不同层次的思维图式组合成各种思维规律,发现、利用、转化文本中的思维规律是思维训练的重点。

      一是发掘文本中的思维规律。文本中的思维规律主要体现于语词、语句、语段、语篇中,把握这些思维规律,进而洞悉文本的妙处,可以为阅读教学带来巨大的帮助。但是,这不是讲解句型,分析语法,而是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语用点”,感受该“语用点”在文本中的作用。譬如,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叙述了一个普通而平凡的农民父亲筑造台阶的故事,其中蕴含着什么思维规律?在汉语语境中,“台阶”至少有三种意思:一是用砖、石、混凝土等筑成的一级一级供人上下的建筑物;二是比喻避免因僵持而受窘的途径或机会;三是比喻家族门第的地位。父亲为了改善家庭的居住条件,也为了提高家庭的地位,通过一生不懈的努力,终于建好了新房,筑起了九级台阶,但他却老了。故事的结局没有使人感受到主人公追求成功的欢欣,相反却有一种酸楚与悲哀。这个思维路径与常理相悖,从而赋予“台阶”以更深的意蕴。小说情节的非常规运行体现了小说独特的思维规律,这种非常规的思维规律就是重要的“语用点”。

      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说发掘文本中的思维规律主要是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要做的事情,那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则主要是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时要做的事情。就《台阶》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以感知小说人物为出发点,以探究小说意蕴为落脚点,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教师不妨设计若干环节,细化“语用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以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第一个环节,走进文本,梳理情节:台阶是父亲的________。此环节聚焦父亲与台阶的关系,直抵父亲建造房屋的初衷。作为家庭的顶梁柱,提高家庭的地位就是父亲的荣耀。在父亲的心目中,台阶就是他的脸。第二个环节,聚焦人物,分析形象:台阶是农民的________。此环节关注台阶与农民的关联,父亲生活在社会底层,过着贫穷的生活,但他不甘沉沦,以坚忍的意志与勤劳的手脚一步一步地提升家庭地位,可以说,台阶就是农民进取的阶梯。第三个环节,把握主题,领会意蕴:台阶是生命的________。此环节结合台阶与命运的联系,透过小说结局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人生的心酸和痛楚,这时台阶成了生命的“痛”。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和积极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言语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三是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思维范式。文本是教学之本,教学过程是教学之叶。前者是稳定的,后者是变化的。前者有明显的思维图式,后者同样要呈现出思维范式,因为教学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文本的转化。《台阶》的教学,除了课堂上不可预测的部分之外,其主体部分就是三个活动:一是了解故事梗概,梳理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抓住父亲的梦,明确台阶是父亲的脸;二是分析人物的性格,引导学生抓住父亲的鞋或者脚,并以此发散思考父亲的个性及其典型意义,明确台阶是农民的梯;三是探究人物的意蕴,以父亲的腰为中心展开思考,引导关注父亲建好台阶后的变化和“我”的感受,领会小说的深沉内涵。教学过程固化为板书,呈现如下:

      

      三个活动各有侧重,逐层铺垫,使学生在搜索有关的情节、品味有关的叙写文字中,逐渐深化对小说的思考与理解。文本经过教学成为“第二文本”,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体现文本典范特征的思维范式。这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明白,也许每个人都会陷入这种“人生的两难”境地:要幸福就必须奋斗,而要奋斗就要付出时间和精力,也就会“衰老”,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这也许就是小说赋予“台阶”的意蕴吧!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的思维规律转化为教师的思维发现,教师的思维发现转化为教学的思维范式,教学的思维范式转化为学生的思维图式。在三次转化中,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言语思维,提升学生的言语思维品质,最终提升学生的言语智慧。

标签:;  ;  ;  ;  ;  

提高学生言语思维质量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