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产阶层消费类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产论文,中国论文,阶层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消费?简单地说,消费就是消耗、用尽,使用东西就是消费,也可以戏谑地说,消耗和浪费的简称就是消费。消费是一种活动,一种联结经济与文化的社会活动。所以消费具有着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的意义。在经济学领域内,消费被定义为是利用物品或劳务来满足人类需要的行为,其追求的直接目的是效用的最大化。在社会学和文化学的领域内,消费被看作是消费者进行意义建构、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经济学看重的是消费活动中消解课题的物理意义,而社会学和文化学看重的是消费活动中、建构、塑造主体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既然谈中产阶层的消费,那么也简单地说一下中国的中产阶层。当前研究中国中产阶层的学者很多,对于这个群体的构成已有多家之见,存在着分歧,但也不乏一致性。笔者尝试着总结和归纳各家之言,说一些中产阶层成员某些一致性的特征,首先他们大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这些都会对未来的工作、生活品位等等做好了铺垫。其次他们是非体力劳动者,也就是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白领职员,他们与蓝领工人(体力工作者)是相对应的。再次,中产阶级成员在经济收入上应该保持在中等或中上等水平,并有一定的固定资产。第四,他们独特的价值品位、消费模式、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中产阶级的文化,这也是中产阶级的文化,这也是中产阶级最为标志性的特征,第五,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中产阶级成员主观上认为自己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上属于中层或中上层。我们可以把以上五点简单地概括为:教育中产、职业中产、收入中产、消费与生活方式中产、认同中产。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消费也由抑制消费阶段发展到鼓励消费阶段。虽然中国还没有进入消费社会,但是一场消费的革命已经悄然在都市中展开了。而中国的中产阶层无疑在这场革命中冲在了最前面,在消费的舞台上他们扮演着为人瞩目和充满消费激情的前卫角色,向人们展示着他们有钱、有闲、有情调的优雅,炫目迷人的华丽。在社会大众的眼里,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消费阶层”。是否真是如此呢?或许可以从中产阶级的一些消费类型中去寻找答案。
1、生存必需品
生存必需品的消费主要就是食物、服饰、住宅的消费。
俗语说,民以食为天。中国的经济改革使得粮食产量得到了提高,农牧渔产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伴随着供给的市场化,人们可以充分地进行食品消费。说到饮食,它的原始目的只是为了吃饱,而对于中产阶层来说,他们更多的是要考虑吃什么和怎么吃的问题?除了吃传统的色、香、味之外,还要吃的营养与科学。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听到“维他命”、“卡路里”这些略带生涩的外来词与吃联系到了一起。吃的营养这也是无可厚非,只是高营养的食物却未必是人人都能享用的,能吃到鱼翅的毕竟还是少数。第一次吃鱼翅的人,大概心理多少都会有点失望,鱼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吃,既然不好吃还要吃吗?当然,因为这毕竟是“高档的营养食品”,至于有哪些营养,不会有太多人去了解,即使;了解也不会太往心里去,重要的是吃鱼翅的这个行为,他们关注的未必是鱼翅的“营养价值”,而更多的是“社会价值”,他们可以借助鱼翅这个“高档的营养食品”,获得一种独特的身份感。与其说是我们在吃鱼翅,不如说是我们在“吃”鱼翅的“社会含义”。
服饰历来都是消费水平的符号,它包含了太多的社会意义。笔者认为,一件衣服包含着“物理价值”和“社会价值”。衣服“物理价值”是一种原始的价值,是用来遮体和保暖,而“社会价值”则包括了通过穿衣来进行对身体的美化、对群体的所属认同和突出个性的自我认同。中产阶层对服饰的消费是狂热的,他们是最能体现服饰的“社会价值”,同时也乐此不疲地用衣服老表达自己,通过服饰突出和强化自己的外在形象。通过个性化的穿着体现自身的独特,并可能因此引领和创造出社会的流行时尚,而其他人又可以通过追求这种时尚,将个人融入这个阶层和群体来定位身份。
2、奢侈品的必需性消费与必需品的奢侈性消费
什么是?奢侈品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名词:“符号”。让.鲍德里亚在他的著作《消费社会》中,通过符号学分析的路数来解读消费。消费是一种新的“语言的同等物”,是一个组织化的话语系统。“消费,它的有意义的用法是指一种符号操控的系统行为”。这种符号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的话语符码不是我们用嘴说出的话,而是用物品来编制的符码。我们可以把符号简单的理解为是物品或消费品的象征意义。比如实用工具、家具、住房等等,作为与生活有真实联系的中介物,它综合了质感、重量及其涵义,进入和参与到人类生活中,并实现了与其的外在和内在联系。外在的就是物品的物理价值或者是使用价值,而内在的就是符号价值。现在我们再来回答什么是奢侈品?笔者的理解就是符号价值远远超过使用价值或完全就是一种符号性价值的昂贵的商品就是奢侈品。
今天的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与之同步的还有奢侈品的消费。200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年销售额已达20多亿美元,占全球销售额的12%,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并且据专家预计,至2005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年销售额将达115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量的29%,其规模仅次于日本。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市场,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事。这和中国中产阶级的迅速成长是分不开的,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是中产阶级。前面说过奢侈品的符号价值要远远超过它的使用价值,而这里符号价值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象征着社会地位的符号,一种可以用来同其他阶层进行区分的符号。而在中国刚刚新病情正在发展和壮大的中产阶级,正可以借助这种奢侈性的消费来迅速地提升自身地位,并形成与之相符的消费认同。对于他们来说,奢侈是重要的甚至是必要的。例如名牌香烟,购买这种高价的香烟,决不会仅仅因为它的味道独特,更多的是用它来显示自己的地位,并可以操纵社会的人际互动。不论是与同阶层的人畅谈交流,还是向其他阶层的人展示自身的地位,都可以派上很好的用场。
符号本身是隐性的,但如果加入了奢侈性的元素,便可以将符号明显地表现出来。中产阶级的消费主要就是一种对符号的消费,一种揭示自身社会地位的消费,他们更希望这种消费来的自然,而并非刻意。所以相对于纯奢侈品的消费,他们更喜欢喊奢侈性元素的必需性消费,这个消费的过程,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财富炫耀。
3、理性的炫耀消费
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了炫耀性消费思想。他认为,以有意脱离生产活动来表现自己拥有的财富和权力的有闲阶级的消费就是炫耀性消费。他把炫耀性消费定义为这样一种类型的社会行为,即通过消费让人了解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和身份,从而使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炫耀性消费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用奢侈的,非必要物的耗费来增进消费。在过去,炫耀性消费只属于上层社会的贵族们,属于“有闲阶级”,凡勃伦所定义的“有闲”并不是懒惰或清净无为,指的是非生产性地消耗时间。在当时道德标准的支配下,他们把参加劳动看作是有损体面的事,通常只是从事一些没有实际作用的脑力劳动,如学习礼仪、讲究修养等。
而在今天,对于中国的中产阶层来说,他们有能力且有意识进行炫耀性消费,但在这种消费的面前还是能够依然保持理性的,与凡勃伦所指的“炫耀性消费”是有所区别的,这是因为:一、他们是劳动者,与凡勃伦提到的“有闲阶级”不同,他们并不脱离劳动,虽然也从事脑力劳动,但相对的他们的脑力劳动并不仅仅是学习礼仪、讲究修养,更主要的是他们将自己知识技能作为“软资本”参与市场竞争,争取所得。二、未必有闲,正因为他们是劳动者,工作压力、时间与精力的掣肘,限制了他们的炫耀性消费。三、未必有钱,虽然中产阶级与非中产相比,他们的收入不非,但还不足以支持无尽的消费欲望。四、由于中产阶层本身是一个接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并不认同这种略带病态的炫耀性消费。新中产阶级欲图“炫耀”的更多的是职业、身份以及文化方面的优越性,而不是一种经济、财富、金钱方面。
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什么是成功的定义?什么是一个人的社会等级的标志?简单的财富炫耀性消费已经不再华丽,甚至可能会起到反作用。中国的中产阶层,从西方人那里看到了更能体现自身社会地位的东西——格调。
4、“格调”的消费
“有钱并不必然使你的社会地位提高,因为这世界上总是有人不在乎你的钱财,但有生活格调和品位却必然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欣赏,因而提高了你的社会等级。”保罗.福塞尔的《格调》引起的轰动无疑是巨大的,不仅是在美国,在中国也同样如此。1998年这本书出现在中国的各大书店,转眼间就被抢购一空,即使到了今天如果不提前预订也很难买到,售货员总会告诉你:“已经卖完了!”这也说明了在中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格调问题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讲究格调了。
福塞尔说,所谓格调常常不是你的职业,不是你的住宅,不是你的参酌举止,也不是你能挣多少钱或者拥有多少财产,而是一系列细微的、你在自觉不自觉中所呈现出来的行为特征的混合。正是这一起人构成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等级定位。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格调似乎是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并且总会把这个词和“白领”、“小资”、中产阶级联系到一起,格调不仅仅限于中产阶级,只不过中产阶级是一个非常关注格调的群体。可以说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格调,只不过在外人看来,有些人格调高些,有些人格调低些,或者就简单地说格调高的人是有格调的人,格调低的人就是些没格调的人。从消费的角度来分析格调的话,笔者将其分为廉价格调与奢侈格调。廉价格调,顾名思义就是不需要太多的花费,便可以享受适用于自身的生活格调。廉价的格调是一种非常平凡的格调,一种外人很难察觉的格调,也是一种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格调。青梅煮酒、花间品茶,晴朗的下午靠在院中的竹椅上细细频度泰戈尔的诗集,格调其实就是这么简单。奢侈格调,一种华丽耀眼的格调,一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格调,当然还是一种价格不菲的格调。不论是高尔夫球球会还是国际红酒酒会,不论是莫奈、凡·高的名画,还是明清时期的陶瓷,这些都只能是很少一部分人才能够享受的格调,即便如此,也不能很肯定他们就是有格调的人,只能说看上去很有格调。例如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认为品尝红酒是一种高品位、有格调的象征,只要走进国际红酒酒会,便已经被认为是有格调的人,尽管他们可能不了解红酒的历史与文化,不懂得从红酒的品质、味道去分辨红酒的档次,但通过这种格调消费,至少已经穿上了“格调”的外衣,这件外衣已经足够彰显他们的社会地位,将他们与其他阶层的边界鲜明的勾勒出来。
5、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无疑是一种反传统的消费模式,需要在政策上、观念上、融资能力上做到和谐统一,才能进行下去。1998年开始,中央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启动非、扩大内需信贷法律体系建设。在发展信用消费方面,主要采取以下的政策措施:(1)加快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建设;(2)加快建设全国统一性的社会信用体系;(3)经济推进资产证券化。可以看出政府已经在尽力地完善信贷消费体系,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是否已经做好了信贷消费的准备?在中国,大部分人在观念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先积累后消费”上,尽可能的不去尝试信贷消费,但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很多大城市房价逐年升高,传统的购楼方式已不适用,有些人只能被迫进行信贷消费,媒体给了这部分人一个略带辛酸的称谓:“房奴”。然而超前消费这种前卫的消费方式,却非常受年轻人的欢迎,尤其是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尤为明显,有了个人贷款,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的消费计划,大到商品房、汽车,小到家电,甚至一支口红,年轻人都可以通过贷款的形式买了再说。然而超前消费并不仅仅是观念上的问题,当这种消费超出个人收支能力之外,而这种消费习惯又已经形成,收入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支出的增长。于是这些年轻人又有了另外一个称呼“负翁”。可以透支的信用卡是“负翁”一族的最爱,所以也有人称他们为“卡奴”。可以说超前消费更多的是考验一个人融资能力,而融资能力是个人社会地位的评价指标之一。实际上,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超前消费都不是盲目的。敢于超前消费,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他有能力还清按揭。其实质是因为他们对“先于别人消费”有一种优越感,但是这种超前消费是一种理性的超前消费,合理的超前消费,在这方面他们和有超前观念但缺少偿还能力和经济宽裕但不用按揭的群体都有着明显的区别。